作文互批互改

來源:文萃谷 2.14W

大凡語文老師都有這樣一個體會,批改學生作文是教學中最費時、費力、費神的事。我們來做個簡單的統計:假如一個學期寫8篇作文,教兩個班,每班50人,每篇作文批改的時間為10分鐘,那每次作文批改的總時間是近17小時,一學期為133小時。而在學生那頭效果如何呢?許多老師也有這樣相同的體會:收效甚微。許多學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數與評語,有時連評語也不看就塞到抽屜裏。產生這一情況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是,這種作文批改的方法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呢?

作文互批互改

葉聖陶先生曾經提出:“作文教學要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該如何去引導指點學生,使他們養成這種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項目。”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應該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事實上作文過程的本身就是學生自覺與不自覺地使用着自改的手段,讓學生參與作文的評析,能使他們“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只有學生參與了作文的評析,親身去體驗,去感受,才能激起強烈的作文興趣與作文慾望。因此,在習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是一個被評的客體,更應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學生通過互批互改,不僅可以從別人的進步與缺陷中,發現自己作文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失誤,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更能形成自我檢查、自我評定的良好學習策略,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

一、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有什麼益處呢?

1、 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寫作評議,激發他們寫作興趣。

2、讓學生在評議過程中,通過減分,親身感受到病句和錯別字的危害,從而能引起他們的重視。

3、能使學生了解“結構”、“語言”、“內容”、“書寫“等方面的評判標準。

4、大大提高教學效益,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作文的'講評。

二、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互批互改?試舉幾例。

1、 綜合治理。

把學生的作文分別發給學生批改(不包括本人的作文),由學生對所批改的作文作出綜合評價。

2、 分項診斷

把作文標準分解為思想內容、篇章結構、語言文字、書寫質量等幾個方面,確定相應的分值,交給學生批改。

3、 序列批改

按照單元訓練的要求批改作文,不涉及其他作文因素。

4、 反批反改

針對已批改過的作文,交由第三者重新批改,提出對原批改的反駁意見。

5、 小組批改

把班級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共同協商批改。

下面以小組批改為例具體説明。全班可分成三四人小組若干,每組中優、中、差搭配組合,指定一位責任心強的學生任組長,每組發三至四本作文,規定好修改要求(根據每次作文的訓練重點 確定),讓每個學生對所評作文拿出修改意見,大家討論。意見明確後,再指定一名字寫得好的同學執筆,給每篇作文寫評語,教師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進行一次全面複查。強調指出的是,評語要有誘導性、啟發性,措詞要委婉富有激勵性,絕不可惡語傷人或一棍子把人打死,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互批互改時,教師還要給學生介紹批語常用的兩種形式(眉批和總批)以及應注意的問題。至於文中的錯別字、不恰當的詞語以及語言不通的句子,可用相應的符號標出來,讓學生自己去改。

但是互批互改的作文批改法並不能解決學生作文中所有問題,我們所思考的是,實際教學中互批互改批改法究竟存在多大的接受空間?

這本來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從調查分析不難看出,在學生的觀念當中,教師是評改作文的主角,是這副重擔理所當然的主要承擔者;而學生是配角,自我評改只是整個評改工作的一種補充,一種陪襯,甚至是一種點綴。這種觀念從哪裏呢?調查結果告訴我們,主要來源是語文教師,因為是教師日常作文教學中“一切以教師為中心”的言行有意無意地養成和強化了學生的這種評改理念。對學生的作文,大多數教師包攬作文評改的大小事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批細改”和“苦口婆心”的講評,明知這樣做會“勞而少功”甚至勞而無功,卻又“樂此不疲”。學生滿意嗎?不!那為什麼要活得苦哈哈的卻又“不思改悔”呢?原因有四:一是寫作教學觀念陳舊,未能真正確立學生在評改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二是為了所謂的讓學生多學點東西,多灌多得;三是屈於領導和家長視教師少改或不改為偷工減料的壓力;四是安於現狀,不思改革。

由於教師教學觀念的侷限,自身水平的制約,心理定勢的影響以及情境等因素的干擾,教師獨攬作文評改大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極大,致使學生形成了一種壞習慣,對自己匆匆草就的作文不檢查、不修改,甚至不願意再看一遍就交差,因為“那是老師的事”;拿到教師評改完的作文,瞥上一眼就丟之大吉,因為“那是老師的意見”。作文講評課上,學生只作“三陪”:陪坐、陪聽、陪襯,因為“天塌下來有高個子(站在講台上的教師)頂着”;評改的真正主體“主”不起來,於是出現了一個“怪圈”:上課時聽聽感動,想想激動,課上沒時間“動”,課後就“一動也不動”;循環往復,以致興味索然。

2、學生互批互改的批改方式的侷限性有可能克服嗎?

從調查結果看,教師面批是學生認為最有效的評改方式,年級越高,認可率越高。但是,由於受雙方活動時間、場地以及精力的限制,這一評改方式難以經常性採用並真正得到落實,往往處於隨機無序甚至為部分教師廢棄不用的狀態。這種矛盾在評改教學中十分突出。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教師面批的良好功效,只有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分段分層補時的方法來增強可行性,力圖較好地發揮它的效能

作文互批互改教學法

從調查結果看,單純的、自評自改的生存空間不大,但學生互批互改較之於自評自改更受學生的認可。一般情況下,由於學生評改能力薄弱、個體差異大和對同學缺乏信任感以及教學時間不充裕等原因,學生自我評改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具體指導和評改。我們認為,自我評改是作文評改的最高方式,而互批互改則是由單純教師批改向自評自改漸進發展的環節,只要方法得當,並持之以恆地做下去,我們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超越它的種種侷限,經過多個階段的努力也完全能夠挖掘和發揮它的良好功效。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作文評改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互動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學生是評改活動的主體,教師是評改教學的主導者,評改任務應該由師生合作去完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