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開課教案

來源:文萃谷 1.79W

《包身工》是一篇報告文學,作者夏衍,發表於1936年《光明》創刊號。作品真實的反映了上海日本紗廠裏受殘酷壓榨的中國女工的血淚斑斑的生活,對毫無人性的日本資本家及其走狗的罪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訴。通過大量的數據材料,將這個人間地獄的種種罪惡公佈於社會,有力的揭露了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的狼狽為奸。

《包身工》公開課教案

《包身工》教學擬圍繞文章的材料性質與組合方式,採用分合比較的方法組織教學,相機點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首先引導自讀,整體感知。讓學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讀、跳讀的方法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根據材料擬小標題。的材料主要包括記敍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慘遭遇,説明議論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發展和趨向。可據此討論歸納小標題並用算式板書點撥,總括文章內容。=《包身工的一天》(或《“蘆柴棒”們的一天》)+《説説舊中國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題精讀,討論點破。先討論《包身工的一天》,讓學生圍繞以下幾個問題精讀課文:

①包身工的一天,以時間為序,主要寫了哪幾個片斷?通過這幾個片斷,從哪幾個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②作者全方位地細緻反映包身工悲慘遭遇的目的是什麼?

③為了有力地表現主題,作者在敍的過程中是怎樣在面上鋪開的基礎上進行點的穿插的?

在精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上述問題,並結合板書圖示進行小結:

4:15起身——住宿

描寫包身工的悲慘遭遇

4:30早餐——飲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惡

蘆柴棒

5:00上工——勞動

接着討論《説説舊中國的包身工制度》,讓學生圍繞下列問題精讀課文:

①“説”的順序是什麼?(事物的發展)

②“説”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麼特點?

文中或借説明議論,或用比喻議論,或在抒情中議論,各有什麼作用和含義?

在精讀課文後,引導學生討論,並結合板書圖示小結:

產生(直接原因、歷史原因)——敍中議、直接議

發展(歷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議、議中敍

結果(資本家膨脹、包身工榨乾)——引用議、借抒情議

趨勢(黎明的到來無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議

最後整合總結

作文訓練

從內容上看,就是《包身工的一天》與《説説舊中國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從組材和結構方式看,文章又不是敍和議的`簡單相加,為什麼?

討論後明確,敍議結構主要有如下幾種可能:

集中安排(先敍後議或先議後敍);

包中安排:(敍包議中或議包敍中);

分割組合、交錯穿插(以敍為主穿插議論或以議為主穿插敍述)。

集中安排,敍議脱節,結構臃腫,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線不清,過程不清,聯繫不緊。只有分割穿插、交錯組合,才能使敍議配合,交相輝映,符合讀者瞭解事件真相、探究問題本質的心理規律,既省筆墨,又富表現力。為提高學生興趣,可用“乘法”來點撥。從形式上看,=《包身工的一天》×《説説舊中國的包身工制度》。

為進一步強化對文章內容的整體理解,並引導學生體會報告文學語言的形象性特點,可設計口頭作文訓練,讓學生圍繞有關包身工的三個比喻性説法,以《豬玀·機器·墨鴨》為題,弄清其聯繫,説一段話。這三個説法分別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勞動和受剝削的悲慘遭遇,可激起學生的同情和義憤,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