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通用12篇)

來源:文萃谷 2.63W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通用12篇)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味法、講授法,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設計:

我想請問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過困難和挫折嗎?當你陷入困難和挫折時,你是否感到沮喪、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師跟同學們一樣,當困難和挫折來臨時,也會產生這種心理。有一個人説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個人所經歷的痛苦比我們更深,挫折比我們更多(多媒體展示:)

這個人就是——蘇軾。上節課我們朗讀了他的寫景文《記承天寺夜遊》,並疏通了文意。可是卻還不知他歷盡人生滄桑,看盡世態炎涼,為何如此快樂?今天,我們再隨着蘇軾去承天寺同賞秋月,探尋快樂的真諦。3’請先聽老師讀一遍課文。

(二)課文朗誦。

1、老師範讀

2、同學齊讀

(多媒體展示:)

過渡語設計:疏通文意的工作我們已經完成了,現在我們温習一遍。

(三)文意疏通,檢查預習。

搶答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類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過渡語設計:這是一篇寫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嗎?

(多媒體展示:描寫環境的句子)(學生找出後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四)景物賞析

(1)啟發:這句話的描寫對象是什麼?怎麼表現的?

超級鏈接一: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襯:影襯光(清麗淡雅)

(2)超級連接二:積水空明(此何時?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橫(若真是水中所見,可見水——清)月色之清

蓋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則説明?光——濃)月色之濃

(3)超級連接三: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點明時間,秋夜,地點,承天寺,再加上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渲染出清涼幽靜、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而添加語增添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地點,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過渡語設計:《記承天寺夜遊》裏的月夜小景,確實美倫美奐。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每夜都有到處都有,為什麼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

(五)探究蘇軾的心境

(1)師:蘇軾講了原因嗎?(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那麼怎麼理解“閒人”這一詞呢?(課文有註釋)

師:“清閒的人”。蘇軾的“閒”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體展示:)

師:可見,蘇軾在黃州的“閒”,是迫不得已的,“閒人”之説藴含着鬱郁不得志的悲涼感慨,可是作者並沒有悲歎,而是自嘲。

(2)師:那麼,蘇軾在黃州的“閒”,是不是閒極無聊,無所事事呢?老師查到了一點資料,請一位同學給大家念一下------(多媒體展示:

師:這樣看來,蘇軾一點都不“閒”,反而很“忙”。那麼“閒”字還該這樣理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忙裏偷閒——閒情雅緻)

(3)師:在政治上受打擊、生活困窘的時候還能有閒情雅緻,這樣的“閒人”又能有幾位呢?文中説“兩人者耳”。“閒”——看來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閒”,蘇軾有沒有在文中告訴我們?(難度較大,學生一般很難發現。)(多媒體展示:

師:讓我們再次齊讀寫景的句子,由“景語”來體察“情語”

(描寫環境的句子)要求學生齊聲朗誦

師:“景語”流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從中點撥進而作出結論:

蘇軾心如“積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體現了內心的寧靜曠達與明亮。

師:蘇軾一生歷貶八州,走過無數的窮山惡水,卻能始終做到隨緣自適,自得其樂:

你從這些詩詞中看到蘇軾怎樣的心境?(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呀!有了豁達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沒有了沮喪、抑鬱。

(六)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感受作者的豁達心境。

師:蘇軾之所以成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僅在於他的政績和文章,更在於他的豁達而灑脱的人生觀。也讓你我用閒適的心情去發現生活的美,用灑脱去面對人生,用豁達去創造詩意的人生。

(多媒體展示:)

板書:一切景語皆情語

悲涼感慨

景語:空明澄澈情語:“閒”閒情雅緻

寧靜曠達

(七)作業:拓展練習

請讀李白《遊泰山》(組詩)和杜甫《望嶽》根據“景語”對比兩位詩人的不同。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二、預習重點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三、預習過程

1.結合課下注釋或查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藻荇交橫()懷發亦未寢()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讀課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頓,並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停頓有兩種:一是句間停頓,就是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

一是句中短暫停頓,它是以詞或詞組為單位,根據句子成分之間的內在關係來劃分的語氣停頓。

3.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念無與為樂者()懷民亦未寢()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橫()

4.熟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文意,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預習自測

(1).(自主)文章點明地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寫得具體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寫出夜遊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先學交流:

各小組用3分鐘的時間在小組內對預習案的預習自測情況進行交流(小組長組織好).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三、精讀探究,揣摩運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寫作者心裏感受的句子,並説説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點睛之筆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後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説説句中的“閒”字在全文起什麼作用?這個“閒”字有哪些含義?這些句子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請寫出兩個借月抒情的詩句,並註明出處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小百科: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八年之後,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聖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後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後,才將他召回,次年死於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他於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他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遷謫之事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一位有過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強的人。無怪乎蘇軾要引他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於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3略。

4、(1)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3)月光照進門內,高興地起來散步。

(4)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遊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5、(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課時

三、1、第一段:尋伴夜遊;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歎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3、記敍,描寫,議論。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閒字是本文的文眼,閒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閒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閒官的現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發的惆悵和苦悶。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容。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解讀“閒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流程

(一)導入:(教師唱《但願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麼?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遊》,《記承天寺夜遊》,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並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穫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不同。

讀敍事。讀出閒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悦、閒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閒。

3、指名讀,讀出記敍、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頻,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倒裝句式進行調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藉助課文註釋,理解句意,並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彙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心情感?蘇軾是“閒人”嗎?

扣住文眼“閒”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閒,無官一身輕,有閒情雅緻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但蘇東坡內心深處不願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閒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佈置作業並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麼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座標,用純淨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

古文閲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

自學指導

(一)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二)共同欣賞講評。

班內交流

品評範文

到此為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雲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説説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閒人,文章中的閒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創新作文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後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600字的作文。

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麼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為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着你。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2、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全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手周傳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聽完之後向學生説明這首歌是在他讀完蘇軾的一首著名的詩詞後有感而發,寫成一首比較流行的歌曲。用幻燈片出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資料: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有關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因涉嫌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寫的)八年之後,舊黨司馬光為相,召蘇軾回京,繼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旋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等地。紹聖元年,新黨復政,又以“譏訕先帝”為名貶蘇軾至英州。其後一貶再貶,直到以瓊州別駕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後,才將他召回,次年死於常州。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他的詩浪漫瑰麗,氣勢不凡;他的詞境界高遠,開啟宋詞豪放一派;他的書法大氣淋漓,並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繪畫也自成一家,為後人所稱道。在散文方面,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有關課文

疏通文句:藉助工具書,參照註釋,理解文句,在通讀中整體感知。

熟讀背誦:讓學生在簡單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檢查背誦、翻譯情況

感知、理解全文內容:

一、再次重申寫作背景。重點理解文章中的“閒人”。這裏作者以他人之“閒”(指世人多汲汲於名利而為俗務所累),反襯“吾兩人”之“閒”(當時張懷民也謫居於黃州)。而作者心境之閒,既有清閒安逸之情,也含謫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寧靜的情懷。而這種“閒”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文夜遊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寫出年月日,並特別點出“夜”,於是引出對“夜遊”的記敍。“解衣欲睡”,卻見“月色入户”。只因這月色,於是有“欣然起行”去尋“樂”。一人不足“樂”,於是便想到尋人共“樂”,遂有“至承天寺”與張懷民“步於中庭”。只幾句話,便把事情敍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記敍。

寺庭漫步,中心是觀賞月色,於是有如繪的寫景。“步於中庭”時,被滿院月光所吸引,以致產生一種錯覺:“如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水中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裏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這才醒悟: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筆下別開生面,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從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現了詩般的意境。

三、簡潔的語言:本文敍事、描寫、抒情相結合。敍事簡單,寫景如畫,而抒情寓於敍事寫景之中,敍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了人的“閒”。三種表達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簡潔,實為作文之典範。

四、佈置作業: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熟讀成誦。

2、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句。

3、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點】通過反覆誦讀,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心境。

【教學方法】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讓學生直接關注文本。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幻燈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

明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成就,被譽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此文寫於元豐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樣獨特的體驗。

2、學生默讀課文,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經歷。通過默讀,解決字音疑難,為學生解讀文本掃除障礙。

三、解讀記敍

1、學生朗讀課文,關注記敍部分,尋找信息。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夜遊的原因

2、讀記敍部分,解決疑難字詞、疏通文意,把握情緒變化。

明確:夜遊要讀出寧靜的氛圍,語氣要舒緩些。“欣然、亦”要讀的快樂一點。“念”要拖長,語氣要稍顯低沉。把握合理的斷句。

設計意圖: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淺顯易懂,引導學生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關注記敍部分,在朗讀中把握內容和情感。

四、細讀寫景

1、學生讀寫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確:理解句意,讀出心無雜念的寧靜,“蓋”要拉長。

2、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寫景的妙處。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喻成積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橫。作者筆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樣靜謐,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無一個“月”字,卻使人感到月光無處不在,有動有靜,動中愈見靜。這就是作者寫作的妙處。難怪古人驚歎這是“仙筆也”。在這靜靜的月夜之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3、創設情境,學生閉目想象,描繪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確: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多種感官來描繪。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裏自上而下,都灑滿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參差錯落,漂浮游蕩。清風拂來,樹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的恍如仙境。”

設計意圖:從反覆誦讀、想象描繪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寫景文字的妙處,初步體會其中透露出來的作者心境。

五、品讀情懷

1、朗讀抒情議論句。

2、質疑問句理解,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交流。

明確: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

3、“閒人”為何重讀,怎樣理解?

明確: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是相對於“忙”來説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閒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設計意圖:主要是通過反覆誦讀,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悟文本,體會作者的獨特心境,提高欣賞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讀成誦:

通過自由讀、齊讀等方式,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

設計意圖:對文言文熟讀成誦,增加學生的文言積累,不斷提高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業設計:

推薦閲讀《水調歌頭》、林語堂《蘇東坡傳》。

設計意圖:推薦閲讀文本,開闊學生閲讀視野,進行文化積累。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全文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通過正解蘇軾,把握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2、培養豁達的人生觀。

三、課前準備:ppt、歌曲。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兩分鐘,聽歌曲《我想去桂林》

師生交流歌詞,小結:

看來人生無奈啊。當我們有錢又有時間的時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個現代人的一生)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説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當子女長大成人的時候,這個現代人已經怎麼樣了?

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是否很無趣?

(二)、瞭解蘇軾生平,導入新課:

(出示引號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讀書非常努力。然後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誰能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可憐啊,是不是?我們接着看,他也買了房,“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裏?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徵着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裏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大家説這個人的一生怎麼樣?

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麼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説: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説:“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出示蘇軾圖片)

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説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説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裏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出示圖片,課文)

(三)、推薦的學生讀課文

讀完評價並注意頓號功能。

頓號前後什麼關係?(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讀準停頓,讀出節奏感。我們全班齊讀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

(四)、讀完感知(樂在何處?):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裏不能看麼?

為什麼找朋友?

能不能從文章裏面找一個字回答?

同學來完整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我們知道東坡“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

東坡深夜起行為的是與朋友分享“樂”,那他為何找一個被貶的人?兩個人同病相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文字)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現在我們知道了,東坡找張懷民真是找對了,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課文,仔細看看他們的樂是什麼?

學生齊讀課文。

説到樂,人們總是想到“吃、喝、玩、樂”,東坡他們的快樂是什麼呢?

我們具體來找一下,東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體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閒”的含義。

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東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與竹柏影”,東坡看着這美景開始發感慨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但他説的這句話我不大明白,請這個同學來幫我解釋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沒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麼?“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們這個校園裏就沒有竹子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邏輯問題?它是一個病句?

這句話中的月光、松柏並不是月光,竹柏,它們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出示文字)原句=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這我就明白了。不過我還有點困惑:書上註釋“閒人”是“清閒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沒什麼事做的人”。我找了一點資料

(出示資料)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大家看,蘇東坡要養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黃麻桑樹,還要造房子,為餬口奔忙。他是閒人?

東坡不是閒得無聊之人,他是富有閒情雅緻之人。讓我們再來讀一下這篇短文。不過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讀的更好一點,在讀出節奏之外,我們還需要讀出什麼呢?

讀這篇文章要有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齊讀課文。

(六)、拓展延伸,培養豁達的心境: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邊聽邊思考一下,老師為什麼要在這節課裏反覆給大家聽這首歌曲?這首歌與課文有什麼關係?

來填兩個空吧(出示題目:“桂林”=課文中的=。)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什麼時候我們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幾個條件?用一下這個句式:只要……,就……。

為什麼“只要你有閒心,就什麼時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有閒心,就什麼時候都能去桂林!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去得了桂林麼?

(出示資料)

現代人的旅遊

他們穿着為出去玩而特製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陽鏡,提着野餐水壺以至於急救用的藥品箱等等,鄭重其事地出發。但是。他們一路只是馬不停蹄地跟着大隊的人們,象競走一樣,又象要趕着去參加什麼非去不可的重要會議一樣,目不斜視地匆匆趕路,並不停下來留神一下週圍的景色。他們在做什麼呢?難道他們這樣裝扮了出來一趟,只是為趕路嗎?

現代人去得了“桂林”麼?

去“桂林”的條件是“閒”。現代人呢?給他們找一個“閒”的反義詞。

“忙”,他們忙得傻到在“桂林”競走。我們真應該好好勸勸他們。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後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一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看來在“桂林”,我們也應該做一些這樣的牌子,大家一起把這六個字念一下吧。

學生齊讀。

“閒”,看來很難做到啊。怎樣才能“閒”?東坡有沒有在文章裏告訴我們?

有人説“有”啊。(出示文字)這個人叫王國維,他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説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比如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讀出李白當時的心境嗎?

蘇東坡呢?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我們先把他的景語念一下。哪幾句啊?

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現在大家思考1分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東坡了呢?讓東坡自己來告訴我們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這裏有一句話,跟課本里一句話意思幾乎一樣。誰能找到。

“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等於“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乾淨,就好象心非常乾淨一樣。現在東坡自己告訴我們了,要欣賞山水,就是要心胸開闊,心無雜念。那麼我想問一下大家:常人有什麼雜念呢?或者説心裏忙什麼呢?

司馬遷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慾薰心,心被錢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閒”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一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七)、總結全文。

用三句話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師羅丹説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賞到無處不在的美呢?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閒呢?還是東坡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一物”。(出示文字,這句出現在最上方)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一句?

(八)、積累詩句。

看着屏幕上這三句話,把課文最後這四句話背一下,看誰第一個背出。

(屏幕上從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無一物”,“美,是到處都有的”,“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三句話。)

學生齊背最後四句。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説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的去領略生活。最後送給大家一段話。

(齊讀):“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杭州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一樣淡薄名利,有一個詩意人生。

(九)、推薦閲讀。

最後讓我們來較為詳細的看看東坡。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東坡小傳,是寫東坡黃州時期的,現在發下來給大家看。

(發資料)

向大家推薦幾本書,想更詳細的瞭解東坡的同學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寫的《蘇軾傳》,這書相當詳細的介紹了東坡的人生與創作。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書比較薄,網上能找得到。三,東方龍吟的文俠小説《萬古風流蘇東坡》,此書有點像武俠,應該很合大家的口味。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欣賞文中的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3.體會文中起伏的情感,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深入探究“閒人”的內藴。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裏?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説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閒人”究竟是什麼人?

〖明確〗:“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裏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複雜的意味。首先,“閒人”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願意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3.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説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記承天寺夜遊〉〉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與明澈,淡定與安詳。《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啊?只有“閒”着的蘇軾才能讀懂它,只有達觀灑脱的人才能讀懂它,只有閒情逸致的人才能讀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麗淡雅,人因月又倍增瀟灑而達觀,二者交相輝映。因此,我覺得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兩個詞:一個是“月”,另一個就是“閒”。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並能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和重點句子的意思。

2、能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蘇軾的兩首詞,還記得嗎?(《浣溪沙》、《水調歌頭》)。我們一起來背誦裏邊的名句並複習它們的表達作用。(《浣溪沙》中“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勸告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歎,可見其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水調歌頭》中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否定離愁別緒,以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發出對人生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元豐六年,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他寫了《記承天寺夜遊》,他還會有這種曠達樂觀嗎?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記承天寺夜遊》。

二、誦讀課文

1、自由誦讀。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頁下注釋解決,並利用老師教過的方法來斷句。

2、聽範讀。要求:注意生字的讀音,注意範讀的語調、節奏和重音,用筆劃出朗讀節奏。

3、齊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音,讀出課文的節奏、語調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學生藉助頁下注釋和資料,小組合作翻譯課文。

要求:翻譯時必須字字句句落實,為即將到來的比賽作好準備。

四、“我和月亮有個約會”小組競賽

競賽規則:全班分為甲、乙、丙、丁四個小組,競答各關的題目。題目分為搶答題和必答題。搶答競賽時,搶先展示本組答案的小組視為搶到了答題的權利。注意:每次闖關都必須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關相約蘇軾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二)第二關尋賞月人

1、出示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三)第三關攜手懷民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四)第四關庭中步月

1、每組選擇一個題目

2、小組派人闖關

(比賽結束,老師總結,表揚優勝小組)

五、欣賞描寫月色的句子並體會其意境

1、找出描寫月色的句子。

2、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

(1)你的圖中出現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腦當做電視機,讓畫面更細緻、逼真,使畫面動起來,在大腦中放映特寫鏡頭。

(3)讓畫面連貫起來,同桌之間把大腦電視機中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給對方聽。

3、出示一張圖畫,要求學生結合剛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處,並體會畫面的意境。

明確:“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一池春水的靜謐感;“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4、這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搖曳,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朗讀呢?(欣賞、欣悦)請大家用自己的聲音把月光之美表現出來。

過渡語:王國維説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景物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冰清玉潔、寧靜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

六、體會作者的心境

在最後一段,作者因景抒懷,惋惜無人賞月,在結尾連發兩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意思很明確: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過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多啊!我們眼中的“閒人”指的是哪種人?

教師引導:

1、聯繫寫作背景理解。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説他以詩誹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十二月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説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來理解。

由此可知,“閒人”有兩層意思:

①、被閒置的人。(貶謫的悲涼,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閒情雅緻的人(有閒賞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達觀)。

2、老師小結。

七、背誦

1、按提示背誦。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誦的文章,我們背誦時可按什麼思路進行背誦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記承天寺夜遊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過)

庭下,水中,蓋。(經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閒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景語情語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4.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5.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件展示

二、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隨課件朗讀課文,糾正

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念:思考、想到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二、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三、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敍述、描寫、抒情

2、敍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板書設計

6、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7、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8、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户: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複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複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閲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八年級《記承天寺夜遊》公開課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重點

難點

1.重點: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1.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蹟(惠州東坡亭、東坡國小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念:思考、想到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4)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研習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明:敍述、描寫、抒情

2)敍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比喻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5)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5.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江月[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鈎,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靜夜思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貼圖)

8.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遊》。

2)閲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閲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