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冬至習俗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2.05W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湖北冬至習俗,希望能為你提供幫助:

湖北冬至習俗有哪些

  臘魚臘肉醃起來

“冬至到了,五毒歸了藏,老武漢家家户户忙起來,醃製臘魚、臘肉,這時正是好時候。”上週,87歲的老漢口萬生鼎,向記者繪聲繪色描述起老武漢人醃臘貨的熱鬧景象。“將肉買回切成2斤左右的條塊,把魚沿肚子剖開把內臟淘盡,將鹽、花椒撒於肉上醃在盆裏,幾日後掛於屋外風乾就可以了。越幹越好,越幹越香!”

曬臘貨,也是個幸福的過程,“要瞄着天氣,搶着太陽,不然鹹潮收得慢,長了綠黴,就拐了唦。”“仲冬天氣肅風霜,臘魚醃肉盡出缸。生怕鹹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台旁”(清代葉調元《漢口竹枝詞》),那是冬日寒冷中最熱鬧的景象。農家還習慣把魚肉垂吊於灶台出煙口上,以燒飯時的灶煙燻烤,“要的就是那個臘味加薰味。”肉醃好了,每天做飯時割一點臘肉,切成片放在鍋裏榨出油,然後用油炒菜薹,滿屋即飄臘肉香,這樣炒菜省油又好吃,尤其那肉渣更是香酥可口,可以從春節一直吃到正月……

醃製臘魚臘肉的習俗,一直傳到了今天。可老武漢過去醃製的東西,還有些板眼是正咱的大多數人不曉得的,“過去老武漢做生意的.,開行開店的,都會在冬至時特地醃上一個豬腦殼加一個豬尾巴、一條鯉魚、一隻公雞,這叫‘豬頭三牲’,是專門用來迎春接福‘開財門’時用的。等到大年七年級清早,設香燭、蠟紙、豬頭三牲,向財神爺的所在方位磕頭‘出方’,寓意做生意有頭有尾,富貴吉祥;而窮人這時會‘轟’地一下過來‘搶方’,把三牲端着就跑,這時,主家不追、不攆、不罵,反而十分歡迎,連聲説:‘越搶越有,越搶越發’……”

除了醃製臘魚臘肉,萬老還對老武漢人灌臘香腸印象深刻,那時的腸衣,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做,“先訂一些豬小腸回來,用鹽一捏,用竹篾片把腸壁上的漿汁刮下來,然後把一頭繫着,把另一頭拉着一吹,整個腸衣鼓起來,亮汪了的。把腸衣晾在竹竿上吹一晚上,第二天用切好的醃好的肉餡拌上鹽、胡椒、香油,插上專門灌香腸的筒一點點灌,一邊灌,一邊用針把下面腸衣中的氣泡放掉,以防把腸衣撐破……”

普通老百姓家自己做的香腸乾淨又實惠,而上世紀30年代,講究一點的老武漢人,卻格外偏好去冠生園買做好的臘腸,“那裏的腸衣是用羊腸做的,灌出來的香腸是廣式口味,蒸好切成片端上桌,那叫一個香……”

  冬至“消寒”,蠻有講究

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蓬勃,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從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因此,冬至前後是飲食進補的最好時間,不僅強健身體,還能消寒。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子,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在這一天要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我們武漢人就愛喝湯,我小時候,每年快到冬至了,我母親都要給屋裏人煨一銚子湯喝,羊肉蘿蔔湯啊,排骨藕湯啊,一放學回家,就能聞到屋裏熱氣飄香。冬天的藕,最適合煨湯了,一口咬下去,那真是又粉又香……”76歲的老漢口人鄧美蘭説起童年的冬至味道,饞死人。

除了食補,講究的老武漢人過冬還愛服用補丸,鄧婆婆依稀記得,父親多年服用葉開泰中藥店的一種補丸,“冬天面色紅潤,手腳不冷,由於保養有方,父親80多歲了還耳聰目明。”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唱起《九九歌》,這冬至後到春回大地前這九九八十一天,可是不容易熬啊。武漢人有辦法,他們在室內懸掛《九九消寒圖》。武漢歷史文化研究愛好者葛亮説,武漢解放前的老報人、掌故名家萬澄中(現已去世)小時候,家中就曾懸掛過這種九九消寒圖。“萬老告訴過我,當年他家懸掛過的《九九消寒圖》,寫着‘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每個都是九畫,加起來恰好八十一畫。這九個字自冬至當天開始,每天描一筆,描完之後,正好楊柳回黃,大地回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