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的養殖技術

來源:文萃谷 2.22W

鰻魚是指屬於鰻鱺目分類下的物種總稱。又稱鱔,是一種外觀類似長條蛇形的魚類,具有魚的基本特徵。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鰻魚的養殖技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鰻魚的養殖技術
  鰻苗放養

鰻魚苗種培育就是把鰻苗養成10克以上鰻種的生產過程。這一階段需要經過一級池、二級池、三級池等三種不同類型池塘的培育。鰻種是成鰻養殖的基礎,鰻種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成鰻養殖的好壞。因此,要發展養鰻生產,首先必須抓好鰻魚苗種的培育。

為了保證鰻苗培育工作的順利進行,除了做好上述一切準備工作外,還需抓好以下幾個生產環節。

  一、鰻苗放養密度

由於養殖方式不同,鰻苗的放養密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止水式池放養密度以150~300克/平方米,流水池以500~1000克/平方米為宜。以低密度放養成長較快,成活率高。

  二、鰻苗放養時間

由於鰻苗在水温15℃以上才能正式開始攝食與生長,所以露天池培育鰻魚苗種,以自然水温達到13℃以上時放養較為適宜。這樣,鰻苗經過短期暫養適應環境後,當水温上升時即可開食馴養。在廣東、福建的鰻苗放養時間在3月初左右。

有加温條件或有温水供給的養鰻場,鰻苗的放養時間應儘量提早,這樣可以延長飼養期,提高鰻種的產量和質量。

  三、鰻苗的計數和過秤

為了控制鰻苗的放養密度,在放養時必須計數,算出每個一級池放養的重量、規格和尾數。具體做法是:先將網箱內的鰻苗輕輕攪勻,然後隨機取樣2~4次,每次稱取50克,放在鰻苗撈海中用小碗或小勺過數,然後求出平均規格。最後算出每千克鰻苗尾數,從而得出平均規格。

  四、鰻苗對環境的適應

鰻苗經長途運輸,處於疲勞狀態,加上運苗容器內温度與池水温度差距過大(特別是加温培育池),故需有一個適應過程,具體做法是:將鰻苗箱置於池邊,逐漸用池水淋鰻苗箱,待鰻苗體温接近池水水温(一般不相差5℃)時才將其放入事先置於池中的網箱內;如果用尼龍袋充氧運輸,可先將尼龍袋連苗放入池中,待袋温接近池水温度時再拆袋將鰻苗放入網箱內。鰻苗一般暫養30分鐘~1小時(開增氧機),待活動正常後撇除死苗、污物,分別過秤、計數放入各個鰻苗培育池內。

  五、鰻苗消毒

鰻苗體質嬌嫩,在採捕、暫養和運輸中容易擦傷而感染水黴菌和細菌性疾病。因此,在放養時必須進行消毒。消毒方法為藥浴,一種是用容器進行藥浴,一種是全池潑灑藥浴。

消毒步驟與方法:用容器藥浴時,一般在大水缸中進行,故又稱缸浴。具體做法是,先在缸內盛清水300~400千克,然後按藥物用量比例,先溶化在少量水中再倒入缸內,並開啟曝氣機進行曝氣,不斷攪動水,使藥液均勻分佈,然後稱取5千克左右鰻苗連篰一起浸入藥液中藥浴10~15分鐘後,即可取出鰻苗放養。全池潑灑藥浴在傍晚進行,把藥物溶解後直接潑灑在一級池中,開增氧機攪水,使藥液均勻分佈。

消毒藥物與濃度:常用的藥物主要有次甲基藍和食鹽等。

消毒時間:容器內藥浴在鰻苗下池前進行;全池潑灑消毒在鰻苗下池後的當天傍晚進行。

  露天止水式

露天止水式養殖是中國的主要養殖方式。鰻場的規模以50畝為宜。養殖設施主要包括鰻池、注排水系統和附屬設施。利用江河、湖泊、水庫及地下水等作為水源。一般每天僅交換池水的1/10~1/7。主要依靠浮游藍藻和水車或增氧機增氧,以改善水質。其優點是建池成本低、耗電省。缺點是產量較低,一般畝產僅1000~2000千克。

  1.養殖設施

  ⑴鰻池規格

鰻池可分一級池、二級池、三級池和成鰻池四種。鰻場中這些池子的比例分別為2:8:15:75,即一個50畝水面的鰻場,一級池1畝,二級池4畝,三級池7.5畝,成鰻池37.5畝。這些池子的用途及規格如下。

一級池:用於鰻苗引食訓練,並將鰻苗養到0.2克左右。面積為50~60平方米,池深0.8~1.0米,水深0.5~0.6米。

二級池:飼養體重0.2~2克鰻種。面積為200~400平方米,池深1.2~1.5米,水深0.8~1.0米。

三級池:飼養體重2~20克的鰻種。面積400~800平方米,池深1.4~1.5米,水深1.0~1.2米。

成鰻池:將體重20克左右的鰻種養成150~200克的食用鰻。面積800~1200平方米,池深1.5~1.6米,水深1.0~1.2米。

  ⑵鰻池形狀與結構

各級鰻池的形狀以圓形或正方形切去四角為好。根據鰻魚善逃、難捕和對水質要求較高的特點,在結構上必須具備防逃、易捕和注排水方便的功能。池壁有用塊石、磚漿砌,混凝土現澆和混凝土預製板拼切三種形式,四周池壁垂直光滑,壁牆高0.8~1.6米,壁頂用蓋板“壓口”,蓋板伸向池內5~10釐米,堤面要高出水面0.3~0.5米。池底有鍋底形和平底形兩種,要求堅硬、不漏水。底鋪20釐米厚石渣,耙平壓實後,再鋪5釐米黃沙密縫,一級池還應用水泥砂漿抹底,以便收苗。鍋底形的排水中設在池底中央最低處,平低形池底向排水口傾斜,進水口和排水口交叉相對。注水口設在池壁頂上,高出池塘最高水位20~30釐米,並伸向池內30釐米左右;排水口設在注水口對面,外圍有三道閘門;第一道網閘起防逃作用,用不鏽鋼網或聚乙烯篩絹網,其網目,鰻苗池為1~1.5毫米,鰻種池為1.5~2毫米,成鰻池為2~4毫米。第二道板閘或暗箱,底部懸空,壓出底層污水。第三道板閘,起溢水作用,使鰻池水位保持恆定。

鰻池對水質要求很高,不僅每個池子要求注、排水系統分開,而且整個鰻場的注、排水水源也必須嚴格分開。否則,會因鰻鱺糞便及大量微囊藻死亡而引起自身污染,導致鰻魚嚴重死亡。

  ⑶食棚

鰻魚喜歡在陰暗處攝食,應在向陽背風的池邊搭設食棚(包括食台、食場和蔭棚)。食台是90釐米×45釐米×20釐米的長方形框架,框底繃一塊網目大小能讓鰻種自由通過的尼龍網片;食場設在食台下面水底,上面鋪設石渣或螺殼,要求結實平坦;食台上方搭蔭棚。

  2.鰻魚養殖

  ⑴鰻種培育

鰻種培育是將體重0.1~0.2的白仔鰻養到體重10~20克的.小鰻的過程,第二年大部分鰻種可以養成食用鰻上市(150~200克/尾)。鰻苗養成鰻種一般分三級進行。各級鰻池放養規格和密度分別為:一級池每平方米放養0.1~0.2克的鰻苗0.2~0.3千克;二級池每平方米放0.3~2克的鰻苗 0.3~1千克;三級池每平方米放養2~20克的鰻種0.5~2千克。

  鰻苗選擇:優質鰻苗要求頭闊吻鈍,規格整齊;游泳活潑,體無創傷,體色光潔呈玉白色;肌膚豐潤,機體健壯,無病原寄生。規格為每公斤6000尾左右。

  鰻苗放養:放苗時間為3~4月,水温20℃以上時放養較為適宜。放苗前應先將培育池和鰻苗進行藥物消毒。培育池的消毒方法與家魚苗種池相同。放養密度按一級池的要求進行。

  攝食訓練:攝食訓練是養鰻成敗的關鍵技術,約需訓練一個月時間。鰻苗下塘後第一週,應設法使鰻苗由分散攝食轉為集中攝食。一般從傍晚開始,使用絲蚯蚓作誘餌,將養淨的絲蚯蚓散投在食台上,每日投喂4~5次,日投喂量佔鰻苗總體重的20~40%。同時在食台上方掛一盞15W的電燈,把鰻苗引到食台周圍,集中攝食。也可以日間在食台上方搭蓬遮陰,造成一個陰暗環境,同樣誘使鰻苗中攝食。一週後如大部份鰻苗都被引上食台攝食,表明集中攝食訓練已獲成功。然後逐漸往後推遲投喂時間,最後完全改在白天進行。從第2周開始,應逐漸減少絲蚯蚓投喂量,增加蚌肉、豬脾或鮮魚等鮮飼料的肉糜,每日投4次,日投喂量佔鰻苗總體重的10~15%。15天以後,逐漸將絲蚯蚓或肉糜與配合飼料混合投喂,並逐步加大配合飼料的比例。1個月後,即可全部改用鰻苗配合飼料,每日投喂兩次,日投喂量佔鰻苗總體重5~8%。配合飼料要加水充分揉和,有條件的還要加入適量油脂。飼料拌好後要馬上投喂,防止α-澱粉裂化,影響粘合性。

  分級飼養:鰻苗在飼養中由於個體間爭食能力強弱不一,造成個體大小差異很大,因此每隔20~30天就要將不同規格的鰻苗分養,分養前應停食一天。因鰻苗個體尚小,頭幾次分養可用密眼撈海在食台下捕撈,將先上食台的健壯苗優先分出;以後隨着個體逐漸長大,可用廣東魚篩或不同網目的無節結網進行分選工作。分選後用痢特靈藥浴,即可按級分養。各級苗種池的放養規格和密度如上所述。鰻魚分養後配合飼料日投量為魚體總重量的3~5%。鰻苗飼養到11月中、下旬時,大部分個體可長到20克左右,可作為鰻种放入成鰻池養殖。

水質調節:培養和管理好鰻池水質,是養鰻高產的可靠保證。

  主要措施是:

  ①培養微囊藻,增加水中溶氧。由於鰻池水中的溶氧來源主要依靠藍藻中的微囊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因此,當池水中的微囊數量少,透明度過大時,應從附近池塘中撈取微囊藻種,放入鰻池,並施硫酸銨,每畝1.0~1.5千克,連續2~3天,進行強化肥育,使其迅速繁殖、生長。

  ②掌握好水色。池水要保持濃綠鈀,透明度以25釐米左右為宜。當水色由濃綠色變成淡綠或淡黃色,或透明度大於25釐米時,應及時追施硫酸銨,每畝0.5~1千克,連續2天。當微囊藻過多,水色過濃,透明度小於15釐米時,應注入新水,使透明度提高到25釐米左右。

  ③及時除蟲。浮游動物是微囊藻的大敵,尤其是輪蟲影響最大,為限制輪蟲繁殖,可在鰻池中搭養一定數量的鱅魚,一般每畝可搭養2齡鱅魚10~20尾。若浮游動物仍然繁殖過快,則可用晶體敵百蟲潑灑,使池水呈0.5~1ppm濃度。

  ④適時開機注水。為改善鰻池水質狀況,還應安裝水車式增氧機增氧,開機時間可參照家魚養殖部分。同時,每天應換水1/10~1/7,換水時,應將池水中的殘餌、糞便排出池外。

  ⑵成鰻養殖

成鰻養殖是把體重20克以上的鰻種養成體重150~200克的商品鰻的生產過程。成鰻養殖有專養和混養兩種形式。

  池塘專養:就是在池塘中高密度單養鰻魚,一般露天池畝產1000千克以上。

  鰻种放養:鰻种放養前,應對鰻池和鰻種進行藥物消毒,然後才能放入鰻池飼養。放養時間一般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水温13℃以上時進行。放養密度視產量指標、鰻池條件、鰻種規格和養殖技術等因素確定。一般畝產1000千克以上的放養量為鰻種規格20克左右,畝放150~200千克;規格50克左右,畝放300~400千克。半流水池塘的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可放體重20克左右的鰻種3~5千克,設備良好的流水池每平語詞米可放10~15千克。

  飼養管理:飼養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投喂飼料、輪捕輪放、水質管理、魚病防治等內容。

投喂飼料棗養鰻飼料有新鮮飼料和配合飼料兩類。投喂方法採用“四定”原則。每天上午9~10時投喂一次,在水温25℃的日投飼量,配合飼料為存塘鰻總重量的2~5%,新鮮飼料為10~15%。早春或晚秋水温較低,或水温超過30℃的時候,日投飼量可酌情減少。一般要求投下飼料20分鐘內吃完為度。鰻料攪拌要均勻、柔和。攪拌好就要立即投喂。

輪捕輪放棗鰻魚在飼養過程中,個體生長速度差異很大,必須採取分期放養,分期捕撈,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等措施。一般每隔一個月左右分級分稀一次,使同池鰻魚規格整齊,密度合理。3月底放養的鰻種,6月初已有部分達到上市規格,即可進行第一次捕撈;6月份以後,水温升高,鰻魚欲旺盛,生長快,至7月下旬可進行第二次捕撈,捕撈後立即補放鰻種;9月初又有相當數量達到上市規格,進行第三次捕撈;11月中旬進行清塘捕撈,將未達到上市規格的留作翌年春放鰻種。分級分稀前1~2天就要停止餵食,並要更換池水,實行原池吊水,使鰻魚排空腸胃內食物,再用光滑魚篩進行選別。操作要小心細緻,防止損傷魚體。

水質管理棗水質管理措施可參照苗種培育階段的做法。

池塘混養棗在養殖四大家魚的魚塘中混養鰻鱺,有不投鰻飼料和投鰻飼料兩種方式。前者每畝搭配15~20克的鰻種50~100尾,鰻魚以魚塘中的野雜魚蝦、底棲小動物和飼料碎屑為食,年終可捕獲體重150~200克的食用鰻10~15千克;後者是進行高密度混養,每畝搭配15~20克鰻種1000~2000尾,每天投喂一次鰻魚飼料,投喂量為鰻魚總體重的1~2%。鰻魚還可兼食池塘中的野雜魚蝦和底棲動物。年終可捕獲食用鰻150~300千克。這兩種混養方式均已在廣東珠江三角洲普遍推廣,使魚塘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