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修煉之“修心為上”

來源:文萃谷 1.4W

有一些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剛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勁頭很足,也很快就在身體上體會到太極拳的好處,但隨着學習的深入,熱情也一點點冷卻,對太極拳的學習淺嘗則止,沒能夠更多的體會到太極拳的好處。也有一些朋友,太極拳練習的很認真,但到一定時間後,水平停滯不前,開始打退堂鼓,然後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練習。另外有些朋友倒是堅持得很好,練拳幾十年如一日,但提到太極拳的內功內力方面,卻是沒有絲毫體會,甚至到後來連想都不敢想了,也有人因此自己發明了一套理論以為是內功內氣……

太極拳修煉之“修心為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這要從太極拳的拳理心法上説起。

太極拳是一門智慧武學,富含哲理,是一門以修煉頭腦和心靈為主的功夫,而非簡單的拳腳功夫。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有別於一般的武術。這個所謂的智慧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於太極拳的“拳理”和“心法”,太極拳講究要借力打力,以小博大,後發制人,與傳統武術的先發制人,以力取勝,以快取勝,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太極拳流傳這麼廣泛,在健身養生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證明了其路線的正確性;同時,太極拳在實戰上的效果,也印證了其智慧武學的地位。

太極拳的作用和地位,不需我多做描述。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從太極拳的教學訓練方面入手,幫助我們更好的領悟太極拳的奧祕,探討太極拳理論心法方面的修煉——修心為上!

  首先,太極拳要重視理論學習

太極拳有關拳論、拳經、心法等內容較多,多是前人練拳達到一定層次水平的體會描述、經驗總結,以及練法介紹等等。尤其其中一些被大家廣泛傳頌的拳論、拳經,裏面就有很多關於太極拳心法的描寫,比如“虛領頂頸”、“氣沉丹田”、“牽動往來氣貼背”、“腹鬆,氣斂入骨”等等。這些練拳的理論心法,需要我們認真的學習,逐步的加以體會印證。

不過這些經典性內容,往往是前人在太極拳練習達到較高水平、較深功力時候的體會描述,初學者往往沒有直接感受,很多時候還是摸不着頭腦。這時,可以部分“存疑”,等待時間久了,功夫到了可能就豁然開朗了。

以“氣沉丹田”為例,初學者往往在老師的教學中,知道了“丹田”的部位,尚沒有具體的感知,對氣的感覺更加沒有,沒辦法直接體會到內氣沉入丹田的感覺。我們首先要相信有“氣沉丹田”這回事兒,然後通過不斷的調整身法(立身中正,虛領頂頸、含胸塌腰、屈膝開胯、沉肩墜肘等等),將身法做到位後,再通過日復一日的太極拳練習,時候到了自然就體會到氣沉丹田了。

如果我們有幸遇到明師、高朋,幫助我們詳細的指出太極拳練習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奧祕,更要虛心求教。低手看高手,高山仰止;高手看低手,一目瞭然。明師、高朋在看過我們的拳架後,有時甚至能夠一語中的的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最終,我們要通過自己不斷的練習才可能持續的體會拳經、拳論中的奧義,但有人指引總會讓我們少走彎路。“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便是這個道理。

  其次,要重視心意的訓練

太極拳要求“先在心,後在身“,“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要意到氣到勁到。《十三勢歌》裏面提到“意氣君來骨肉臣”。相對於骨肉來説,意氣便屬於心法。《十三勢行功心解》裏也説“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簡單來説,這裏的“意”和“心”是指同一個內容。太極拳內功修煉到高級階段後,能夠陰不離陽、陽不離陰,要懂得陰陽相濟,將“意、氣、勁、力”融為一體,不用走化,即用內功發人,變化迅捷,不着痕跡。由此可見,太極拳重視意氣等心法內容的修煉。

意氣之於骨肉,在太極拳的修煉階段來看,是一個主輔互易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説,骨肉是直接可以體會得到的內容,這個時候骨肉自然是主,意氣是輔。這個時候的“君臣”地位,也自然而然的以骨肉為君,意氣為臣。但我們不能因為骨肉的鍛鍊比較容易掌握,就一成不變的聽之任之。簡單的骨肉力量方面的訓練,很容易進入瓶頸。我們要適當的通過站樁、慢練等方法,通過鬆、沉、空、靜等心意訓練,引導和訓練出內在意氣的感覺來,並且不斷地培育壯大,輔佐其為君為主。相比較骨肉力量,意氣配合下的勁力強度等等,可以不斷地增強提升,幾無止境。

通過意氣的引領促使骨肉能力的增強,可以隨着練拳的深入,不斷的發展壯大。曾經看到陳炳老師給拳友簽名留言:身正心靜意輕氣靈。拳友似乎覺得老師惜墨如金,實際上老師恰恰道出了其練功應該的努力方向。身正,表示身法要符合太極拳的前述立身中正等身法要求;心靜,要靜心,心靜了才能夠促使內氣百川歸海、自然順遂,《道德經》裏也講“靜為躁君”,這也是為後面的意輕氣靈創造條件;意輕氣靈,意念不可過重,重則造成內氣和身形的滯礙,不利於內氣的產生和積聚,同時意要聽自己使喚,不能夠跑到身體外面去胡思亂想,要時刻體會和糾正身體局部的不協調感覺,調整好身體後,意更要輕靈,要似有意又似無意。久而久之,內氣便會越積越多,為我所用。

  再次,要重視心性的修煉

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説,要能夠潛下心來學習,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會有很強烈的自我的意識,這個自我往往會阻礙我們聽取別人的意見建議。外在表現,往往是覺得自己理論水平高,功夫也不低,覺得自己的老師好,好為人師,等等。這些都是心性上的`不足,是障礙自己進步的屏障。

我們要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找到自己的不足,同時要能夠發現別人的長處。更要能夠彎下腰來,沉下心來,向好的老師和同學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即便是水平相差不多的人,可能也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在練習太極拳時,注重自己心性方面的培養訓練。

通過心性的修煉,我們放開了心量,降低了對自我的執著,這樣才有可能知己知彼、取長補短,提升自己。我們甚至連與別人攀比的意識都要降服,要不斷地突破自我,和自己比高下。老子説:“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我們不斷地突破自我,才可能逐漸的與太極之道相契合,才可能更好的體會太極拳的順其自然的道理。

很多電影和電視劇裏,往往安排類似於老天偏笨小孩的橋段。實際上,包括太極拳在內的諸多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如此。因為在心法上,這些人的心性更加能夠承擔大道。《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也在講這個道理。缺乏心性的訓練,往往會鬥勇鬥狠,很快會遇到屏障,因為剛則易折,柔可長存。有了心性方面的培養,太極拳才能夠幫助我們有所承擔。學習太極拳,可以幫助我們修煉心性,同時我們要不斷地修煉心性,以便能夠更好的體會太極拳帶給我們的智慧,更好的承擔太極拳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很多拳友,太極拳學習久了,會順便轉入學習些佛法或者道家心法,陳炳老師也給我們講過要“以武入道”。佛法學習,或者道法學習,都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太極拳,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拳理、心法,瞭解我們的心意,提升心性方面的境界。即便是舶來的基督、天主也好,有一些信仰總是好的,能夠幫助我們修煉心性,降服我慢,更有擔當。因為有信仰的人,往往心存恭敬,敬畏天地,有所不為。對於太極拳來説,我們也是要“敬”字為先,與此也相輔相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