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藥師知識點:温經散寒

來源:文萃谷 1.85W

導讀:關於衞生資格證考試的包含內容非常的多,主管中藥中醫師就是其中的一個。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主管中藥師知識點:温經散寒,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繼續關注考試網!

主管中藥師知識點:温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方源】 《傷寒論》

【組成】 當歸三兩(12g) 桂枝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甘 草炙,二兩(6g) 通草二兩(6g) 大棗擘,二十五枚(8枚)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 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治當温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温,養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經散寒,温通血脈,合為君藥。細辛温經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温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本方配伍特點是温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温而不燥,補而不滯。

【鑑別】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裏,陽氣內鬱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髒,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併兼見肢體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裏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陽和湯

【方源】 《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 熟地黃一兩(30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 白芥子二錢(6g) 肉桂一錢(3g) 生甘草一錢(3g) 炮姜炭五分(2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 陰疽。如貼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痠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配伍意義】 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痺阻於肌肉、筋骨、血脈而成。治宜温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法。方中重用熟地黃温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温腎陽,益精血。二藥合用,温陽補血,共為君藥。肉桂、姜炭藥性辛熱,均入血分,温陽散寒,温通血脈,為臣藥。白芥子辛温,可達皮裏膜外,温化寒痰,通絡散結;配用少量麻黃,辛温達衞,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為佐藥。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温散而不傷正。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藥。本方温陽與補血並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治療陰疽猶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氣,普照大地,驅散陰霾,陽氣布達和暢,故以“陽和湯”名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