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執業中藥師《臨牀中藥學》熱點:發散風寒藥

來源:文萃谷 2.86W

本類藥物味辛性温,辛以發散,温可袪寒,以發散風寒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風寒表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不暢,頭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等。部分藥物兼能宣肺平喘、利水、勝濕止痛等作用,還可用治喘咳、水腫、痺證等。

2017執業中藥師《臨牀中藥學》熱點:發散風寒藥

  羌 活 發散風寒 祛風濕 止痛

1. 發散風寒——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氣味雄烈,入膀胱、腎經,善散太陽經之風寒濕邪和止痛,為祛風散寒發表常用藥,以治外感風寒夾濕表證見頭痛身疼者療效最佳。

(1)治風寒夾濕的表證。常配防風、藁本等,如羌活勝濕湯。

(2)治寒濕頭痛,尤善治太陽經頭痛(項後)。常與川芎、防風、細辛等同用。

(3)治風寒表證入裏化熱者。常與黃芩、防風等配伍,如九味羌活湯。

2. 勝濕止痛——用於風寒濕痺證。

本品又長於祛風濕、散寒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性升散,為治痺常用藥,其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痺,尤以肩背肢節疼痛者為佳。常配防風、薑黃等同用,如蠲痺湯。

  藁 本 發散風寒 祛風濕 止痛

1. 祛風散寒——用於外感風寒,巔頂頭痛。

本品辛温香燥,能升能散,藥勢雄壯,善於走竄,上達巔頂,入膀胱、肝經,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以散太陽經風寒濕邪見長,常治風寒夾濕表證,尤其巔頂劇痛為首選。常配白芷、川芎等同用,如神術散。

2. 勝濕止痛——用於風寒濕痺證。

本品既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治風寒濕痺,或外感風寒夾濕,頭身重痛,常配羌活、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濕湯。

取其祛風除濕之功,可用於頭面及遍身皮膚風濕瘙癢。

  防 風 祛風解表 祛風濕 止痛

1. 祛風解表——用於外感表證。

本品辛甘微温,其性升散,善行全身,且微温不燥,甘緩不峻,藥力緩和,被稱為“風藥中之潤劑”。以祛風為主,為治風通用之品。故無論風寒或風熱表證,或皮膚瘙癢,皆可應用。(1)治風寒表證。常與荊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

(2)治風熱表證。可配薄荷、連翹、黃芩等同用。

(3)治表裏俱實,發熱惡寒,二便不通。配荊芥、大黃、連翹等,如防風通聖散。

(4)風疹或皮疹瘙癢,可與荊芥、苦蔘、當歸等同用,如消風散。

2. 勝濕止痛——用於風寒濕痺證。

本品既能祛風散寒,又能祛經絡及筋骨風濕而止痛,故為治痺證常用藥。

(1)治風寒濕痺。常配羌活、獨活等,如蠲痺湯。

(2)治外感兼風濕侵襲肌表,頭痛如裹、肢節重痛。常與羌活、細辛、蒼朮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3. 止痙——用於破傷風。

本品有祛風止痙作用,可治破傷風。

此外,本品還有疏肝理脾作用。治肝氣乘脾,肝胃不和之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者,常配伍陳皮、白芍、白朮同用,如痛瀉要方。

  荊 芥 祛風解表 止癢 透疹 炒炭止血

1. 祛風解表——用於外感表證。

本品辛香透散,微温而不燥,藥性和緩,善祛風解表,用治外感表證,不論寒熱,皆可應用。(1)治風寒表證。常配防風、羌活等,如荊防敗毒散。

(2)治風熱表證。常配金銀花、連翹、薄荷等,如銀翹散。

2. 透疹止癢——用於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

本品輕揚透散而宣散疹毒、祛風止癢。為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的常用藥。

(1)治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常與薄荷、蟬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

(2)治風疹瘙癢或濕疹癢痛。常與防風、苦蔘、赤芍等同用,如消風散。

3. 消瘡——用於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本品有消散瘡瘍之效。用於瘡瘍初起有表證者。偏於風寒者,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荊防敗毒散;偏於風熱者,每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如銀翹敗毒散。

4. 止血——用於吐衄下血。

本品炒炭能止血,可用治多種出血證。

(1)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生地黃、白茅根等。

(2)治便血、痔血。每與地榆、槐花等同用。

(3)治婦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櫚炭、血餘炭等。

荊芥與防風功用對比

荊芥與防風均微温不燥,藥性和緩,表寒 表熱用之皆宜;且能消散瘡瘍,每相須為用,以治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風疹瘙癢。但荊芥輕透力強,並能宣透疹毒,以治麻疹不透;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 血。而防風辛散祛風力強,善祛風而勝濕止痛、止痙,為治風通用之品,常用治外感風寒夾濕之頭痛身疼,風寒濕痺痛及破傷風等證;炒用又能止瀉,用治肝鬱侮 脾,腹痛泄瀉。

  麻 黃 發汗解表 平喘止咳 利尿退腫

1. 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

本品味辛發散,性温散寒,其氣微香,入肺與膀胱經,善達肌表,開腠理,透毛竅,發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温發汗之峻品,被稱為“發汗解表第一藥”。主治外感風寒、腠理閉塞所致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脈浮緊的表實證,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本品也可用於陽虛外感證。常與附子、細辛配伍,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 宣肺平喘——用於咳喘實證。

本品又可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凡肺氣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證,無論寒、熱、痰、飲,有無表證皆可配伍應用,為宣肺平喘之良藥。

(1)治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咳喘。常與杏仁、甘草配伍,如三拗湯。

(2)治外感風寒、內有寒飲的咳喘。痰多清稀者,可配伍細辛、乾薑等,如小青龍湯。

(3)治熱邪壅肺而致喘咳,高熱喘急者。可與石膏、杏仁等配伍,如麻杏石甘湯。

3. 利水消腫——用於風水水腫。

本品既能發汗解表使水濕從汗而解,又能宣通肺氣,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尿消腫,故為宣肺利尿之要藥。治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脈浮的風水證,與甘草同用便可奏效,即甘草麻黃湯;也常與生薑、白朮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此外,取麻黃温散寒邪的作用,常用於風寒濕痺、陰疽、痰核等證。

  桂 枝 發汗解表 温經脈 助陽氣

1. 發汗解肌——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經。有發汗解肌,助陽實表,外散風寒之效。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不論表實證、表虛證都可以用。

(1)治外感風寒表虛有汗之證。常與白芍配伍,如桂枝湯。

(2)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之證。常與麻黃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 温經通脈——用於寒凝血滯的痺證,脘腹冷痛,痛經,閉經等證。

本品有温經通脈、散寒止痛之效,適用於寒凝血滯的痺證,脘腹冷痛,痛經,閉經等證。

(1)治風寒偏重的.痺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桂枝附子湯。

(2)治營血不足的痺證。與黃芪、白芍等同用,如黃芪桂枝五物湯。

(3)治脘腹冷痛。常配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

(4)治血寒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腹痛。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配伍,如温經湯。

3. 通陽化氣——用於胸痺,痰飲,水腫及心動悸,脈結代。

本品有温通心陽,化氣行水的作用,可用於心、腎、脾等臟腑的多種陽虛證。

(1)治心陽不振、瘀血痺阻的胸痺。常與薤白、瓜蔞配伍,如瓜蔞薤白桂枝湯。

(2)治心脾陽虛,水飲內停的心悸氣短,氣逆咳嗽。常與白朮、茯苓等配伍,如苓桂術甘湯。

(3)治腎陽不足,膀胱氣化失司的水腫、小便不利。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如五苓散。

(4)治心失温養之心動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蔘、阿膠等配伍,如炙甘草湯。

麻黃與桂枝功用對比

麻黃與桂枝均具發散風寒之功,主治外感 風寒表證。其中麻黃髮汗力大於桂枝,故麻黃唯風寒表實無汗者適用,而桂枝不論表實表虛、無汗有汗,皆可應用。此外,麻黃味兼苦,善開宣肺鬱而平喘止咳、通 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水消腫,以治肺氣不宣之咳喘證及風水水腫證。然桂枝又善温通經脈、助陽化氣,每治寒凝血滯之風寒濕痺、脘腹冷痛、痛經經閉,以及陽氣 不振、氣化失司之胸痺心痛、痰飲水腫或心悸、脈結代等證。

  紫 蘇 發散風寒 行氣寬中

1.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温而芳香氣烈,能開宣肺氣,發散風寒,並有行氣寬中之功,用於風寒表證,尤宜於治外感風寒兼脾胃氣滯者。

(1)治外感風寒表證。常配前胡、桔梗、杏仁等,如杏蘇散。

(2)治表寒兼有氣滯胸悶者。常與香附同用,如香蘇散。

2. 行氣寬中——用於脾胃氣滯證。

本品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理氣安胎之功。用於脾胃氣滯、噁心嘔吐、妊娠惡阻等證。

(1)治脾胃氣滯之胸悶不舒、噁心嘔吐。常配藿香、陳皮、半夏等,如藿香正氣散。

(2)治胃熱嘔吐。常配黃連。

(2)治氣滯痰結的梅核氣。常配半夏、厚朴等,如半夏厚朴湯。

(3)治脾胃氣滯之妊娠惡阻。常與陳皮、砂仁同用。

3. 解魚蟹毒——用於魚蟹中毒。

本品尚可解魚蟹毒,用治魚蟹中毒、腹痛泄瀉。平時進食魚蟹加紫蘇,可預防中毒。

用法:不宜久煎。

蘇葉長於發汗解表,蘇梗偏於理氣安胎。

  香 薷 發散風寒 化濕和中 利水消腫

1.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用於陰暑證等。

本品辛温芳香,歸肺、脾、胃經,外能發汗解表,內能化濕和中,李時珍稱其為“夏月解表之藥”。最適宜於夏季外感風寒,內傷濕邪之陰暑證;也可用於暑温證等。

(1)治陰暑證。常配扁豆、厚朴,如香薷散。

(2)治暑温初起,復感於寒。常配金銀花、連翹、厚朴等,如新加香薷飲。

(3)治暑季飲冷不潔、損傷脾胃而致吐瀉腹痛。可配藿香、佩蘭、黃連等同用。

2. 利水消腫——用於水腫。

本品有發越陽氣,利水消腫作用。治陽氣被遏的水腫、小便不利,配白朮、益母草等同用。

生 姜 發散風寒 温中止嘔 温肺止咳

1. 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本品辛温行散,能發汗解表,但作用較弱,多用於外感風寒輕證,可單煎配紅糖服,或配葱白煎服;重者,則入辛温解表劑中,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湯。

2. 温中止嘔——用於多種嘔吐證。

本品善温胃散寒、和中降逆而止嘔,有“嘔家聖藥”之稱,適用於多種嘔吐證,因性温,尤以胃寒嘔吐最宜。

(1)治胃寒嘔吐。常與半夏同用,如小半夏湯。

(2)治熱證嘔吐。可與竹茹、黃連等同用。

3. 温肺止咳——用於風寒咳嗽。

本品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用治風寒咳嗽。常與杏仁、紫蘇等同用,如杏蘇二陳湯。

此外,本品有健胃消食和解毒作用,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之輕證;誤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發麻者,魚蟹中毒嘔吐腹瀉者,可用生薑汁沖服或煎湯內服。

  細 辛 發散風寒 止痛 通鼻竅 温肺止咳

1. 祛風解表——用於外感風寒及陽虛外感證。

本品辛散温通,芳香走竄,既入肺經散在表之風寒,又入腎經除在裏之陰寒。能通徹表裏上下,且散寒之力勝,不論表寒證、裏寒證均為適用。

(1)治風寒表證,頭身疼痛。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2)治陽虛外感證。常配附子、麻黃,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2. 散寒止痛——用於頭痛,痺痛,牙痛等痛證。

本品有良好的散寒通脈止痛作用,常用於頭痛,風濕痺痛,牙痛等痛證。

(1)治風寒阻滯經脈所致的偏正頭痛。常配川芎、荊芥、防風等,如川芎茶調散。

(2)治鼻淵頭痛。常配辛夷、白芷等。

(3)治牙痛。兼風寒者,可配白芷、川椒,煎湯含漱;屬胃火牙痛者,常配生石膏、升麻;也可局部用之以止痛。

(4)治風寒濕痺,關節疼痛。常配防風、獨活、秦艽等,如獨活寄生湯。

3. 温肺化飲——用於寒飲咳喘。

本品能外散表寒,內化寒飲而止咳喘,為寒飲咳喘常用藥。

(1)治外感風寒,寒飲伏肺之咳喘證。常配乾薑、五味子等,如小青龍湯。(2)治寒飲阻肺之咳喘證。常配茯苓、乾薑、五味子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達,吹鼻取嚏,有通關開竅醒神之功效。可用治中惡或痰厥所致之閉證,常配皂莢研末為藥,吹鼻取嚏,如通關散。

  白 芷 祛風解表 止痛 通鼻竅 燥濕止帶

1. 祛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牙痛。

本品辛能行散,温能祛寒,性燥除濕,芳香走竄上達,入肺、胃經,能祛風散寒除濕,用治風寒夾濕之表證;尤善散陽明經風寒濕邪而止痛,為治陽明頭痛、眉稜骨疼痛、牙痛之要藥。(1)治風寒夾濕之表證。常配羌活、細辛等,如九味羌活湯;

(2)治偏正頭痛,前額、眉稜骨痛。屬寒者,配川芎、細辛等同用;屬熱者,配黃芩、菊花等。

(3)治牙痛。證屬風寒者,可配細辛;屬風火者,可配石膏。

(4)治風寒濕痺、腰背冷痛。常與羌活、獨活、威靈仙祛風濕藥同用。

2. 止痛通竅——用於鼻塞,鼻淵。

本品祛風、散寒、燥濕,且善止疼痛、通鼻竅。既可消除鼻塞、鼻淵之病因,又可昇陽明清氣通鼻竅,止頭痛,以改善鼻塞流涕及前額、眉稜骨疼痛,故為治鼻淵之常用藥,內服、外用均有效。

(1)治風寒犯肺,上攻鼻竅的鼻塞流涕。常配蒼耳子,如蒼耳子散。

(2)治風熱上攻鼻淵流濁涕,頭痛。配金銀花、黃芩等。

3. 消腫排膿——用於瘡瘍腫毒。

本品辛以散結,有消腫排膿止痛作用,為外科瘡瘍常用藥。

(1)治瘡癰初起紅腫熱痛未潰者。常配金銀花、牡丹皮、蒲公英等,如仙方活命飲。

(2)治已成膿不易穿潰者。常配穿山甲,皂角刺等,如透膿散。

4. 燥濕止帶——用於寒濕帶下。

本品辛香入脾,能温升清陽,燥濕止帶。治寒濕帶下,常配白朮、茯苓等。與清熱利濕之品配伍,也可用治濕熱帶下。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燥濕止癢、祛斑除臭等作用。外用可治多種皮膚疾病,如隱疹、濕疹、白癜風、面部色斑、狐臭等。

  蒼 耳 子 發散風寒 通鼻竅 止痛

1. 祛風解表,宣通鼻竅——用於風寒表證及鼻淵。

本品辛散温通,透達肌表,上行頭面巔頂,散風寒,開閉塞,有祛風解表、宣通鼻竅之功,既為治風寒頭痛之常品,又為治鼻淵之要藥。

(1)治風寒表證。常配白芷、防風、羌活等。

(2)治鼻淵。屬風寒犯鼻所致者,常配辛夷、白芷等,如蒼耳子散;

屬肺有鬱熱所致者,常與黃芩、石膏等同用。

2. 除濕止痛——用於痺證。

本品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作用,可用於痺證。治風寒濕痺,可單用,或與威靈仙、防風、川芎等同用;治風濕熱痺,可配秦艽、海風藤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祛風殺蟲止癢作用,可用於風疹瘙癢、疥癬。

  辛 夷 發散風寒 通鼻竅

本品辛温發散,芳香通竅,其性上達,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之功,其特點是雖發散風寒力弱,但善宣通鼻竅,故既為治鼻淵之頭痛鼻塞、濁涕常流、不聞香臭之要藥,又為治風寒頭痛、鼻塞之佳品。

(1)治風寒頭痛鼻塞。常配白芷、防風等同用。

(2)治鼻淵頭痛。屬寒者,多與白芷、細辛等同用,如辛夷散;屬熱者,多與薄荷、黃芩、知母等同用;治風濕熱邪凝滯於鼻,發為鼻痔者,常與山梔、黃芩、升麻同用;治肺熱鬱結發為鼻瘡者,可與連翹、黃連、野菊花等合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