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來源:文萃谷 5.98K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齡特點,從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入手,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教育。

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一、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學習習慣包括:上課習慣、課前準備習慣、 作業習慣、預習和複習習慣以及文具的整理習慣和使用習慣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首先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行為訓練。如在訓練學生上課發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為什麼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再進行示範練習,要求人人掌握規範的舉手姿勢(舉左手,略高於頭,不要碰撞桌子發出響聲)。發言的體態及聲音的高低。其次,以編兒歌的形式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養成習慣。如在訓練學生課前保持安靜,按時上學和認真做作業時,把要求和方法編成兒歌指導學生。其三,注意良好習慣形成後的鞏固。這是一項重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對技能的形成會產生遺忘,因此反覆抓,反覆練,成為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一階段,多以比賽、競爭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在師生雙邊活動中,經過大量系統訓練,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得到了及時提醒,鞏固。使之形成行為遷移,養成良好習慣。

二、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行為規範養成教育,除在課堂教學中抓之外,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訓練和加強。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範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範?主渠道在課外;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範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着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我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次。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髒物、愛護環境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我們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我們就予以指正。

三、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的育人作用,共促習慣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們可以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逐步規範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要與社會各個部門建立聯繫,及時反映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及時糾正。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促學生良好習慣養成。

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篇2]

有人説: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種行動,把一種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種性格,把一種性格播種下去,收穫的是一種命運。的確,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具有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好的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好習慣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做事更有效率,更具有條理。一種良好的習慣直接會影響一個人終生,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麼作為教師就更應該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放在教育首要的位置,下面就從我個的角度談談自己對良好習慣養成的感受和做法。

一、言傳身教,率先垂範

人們常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之遷也正有此意。一個人是有良好的習慣,還是惡習纏身,都與他周圍的環境和人物有着密切的關係。

二、賞罰分明,制度約束

習慣是一種行為定型,任何習慣的形成都是在條件反射的基礎建立的。一種良好的習慣的形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不自覺階段,即要依靠外力督促強化。第二階段自覺行為,這一階段可能還會像第一階段那樣反覆出現問題,但主要依靠自制力,要求行為本人通過自我意志努力去實現。第三階段為自動化,即不要外力督促,就能自覺、自動的完成。作為一名教師要把行為習慣養成的重心放在第一階段,即在督促強化行為習慣的形成時要用制度約束,賞罰分明,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孩子體會到好的行為會得到肯定,不好的行為將受到懲罰你將自食其果,知道以後該怎麼做。

三、激勵機制,樹立榜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的指責、批評,這樣往往會使得其反,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讓孩子有章可尋,有法可依。引導孩子向好的、對的方向努力。

四、廣泛開展活動,以點帶面

單純的言傳身教,嚴格制度的約束,在習慣形成長有一定的作用,若能配合制度開展豐富的養成教育活動效果則會事半功倍。它能夠更生動,有力的帶動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配合讀書活動開展故事會,演講比賽,作文競賽根據讀誦古詩活動開展賽詩會。根據獨生子對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開展相應的主題晨會等等。這樣由活動帶動,促進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

《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