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來源:文萃谷 2.88W

教學活動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發展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人類作為一個有文化的物種為着世代延續而結成的一種特定關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其各個環節穿插不同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 預習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一環,針對中學生普遍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預習。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難易程度,提出幾個問題作為學生的預習提示,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而且也能引導學生在預習中注意發現問題。同時老師提出的問題就是預習的重點,所以有具有啟發學生把握重點的作用。另外,還應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科技讀物和參考書,讓學生課外閲讀,這樣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閲讀能力。

2. 引入新課 愛因斯坦把興趣稱為“最好的老師”。好的引入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具有良好的自學願望。 引入新課的方法有:温故知新法,聯繫生活、生產實際法,演示實驗法,求異思維、展開聯想法,理論推導法,列舉不足法、提供需要,設疑

法,講故事法。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引入方法。課講完後,學生的慾望就會得到極大的滿足,這樣不僅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極大地興趣,又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在生活中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會不自然地產生想要解決此問題的想法。

3. 新課教學 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應着重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第一、開展自學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普遍沒有自學的習慣,把自學當作閲讀黑體字的了事,根本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因此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共同進行討論是有必要的。它可以較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閲讀教材後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各抒己見,發言交流,爭論反駁,形成信息的多向傳遞,充分發揮思維的“共振效應” 。

第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觀察力是物理學習認知活動的門户和源泉,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智利條件。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首先讓學生在觀察中明確觀察的目標,從自然現象或實驗現象中抓住最主要方面的東西,排除無關或次要方面的東西。觀察的敏鋭性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指觀察時迅速作出反應,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現象,並獲得觀察對象的有關信息;其二是指觀察時能從平時不大引人注目的現象中發現新的線索,善於發現易忽略或不易發現的東西。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的準確性。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要求量的方面應該準確。在觀察各種量度工具時,要求能正確的讀數,並使讀數達到儀器的精密範圍。觀察者應能從所觀察的諸現象中找出差異和區別,精細地分辨出各種事物和現象。

接着,培養學生觀察的深刻性。要求學生觀察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要深入到現象的質。 最後,培養學生觀察要全面性。要求學生能從事物或現象的各個方面,從事物或現象的發展過程中進行觀察。從空間上講,即注意局部又注意整體。從時間上講,即注意現狀又注意過去和未來。對事物間的聯繫不僅要看到變化的結果,而且要看到產生變化的原因。即不僅注意觀察物理現象本身,還要注意觀察產生這一現象的條件。 因此我們應該用實際的實驗來代替已往用“黑板上講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而不是為學生講解實驗過程和怎樣操作。開展各種活動來鼓勵學生課後進行實驗。

第三、講解典型例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習題的教學擔負着對化學知識的鞏固、深化、複習的重任,也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對物理學習常常感到:“一看就會,一講就懂,一做就錯”。其主要原因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不善於有序思維,沒有一個正確的解題思路。對此現狀,我們應抓住以下三點: 首先規範解題過程,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化學習題的一般解題步驟為: ①審體:確定研究對象及其涉及到的知識點。 ②分析:將問題和知識點做出有效對接。 ③組織答案:寫出相關問題的核心知識。 ④錘鍊語言:準確表達。上述解題步驟教師在例題教學中要詳細

説明,讓學生理解、掌握,指導學生實踐,要求學生自覺地按照上述步驟解題。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基本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其次要精選例題、習題 例題選擇主要選那些有利於鞏固和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及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的典型題目。習題選擇分兩類:一類是基礎練習題和典型綜合性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正確的分析方法和解題思路。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