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2.74W

《找春天》是二年級下冊的第一篇課文,文章結合時節,把孩子們引領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體驗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中去的情趣,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的情感。下文是《找春天》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1

《找春天》是一篇短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娕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嫻熟地彈奏着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着鞦韆,興奮地叫着、笑着……文章呼喚着我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天無處不在。

我開始就激發孩子求知慾,用疑問的語氣説:小朋友,一年有哪四個季節?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你有哪些話可以來讚美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學找春天的課文吧。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打開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了。在讀書過程中學生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這時我出示生字卡片,通過個別、男女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讀準字音。通過動作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頓時笑聲一片,學生在愉快中體會字詞理解字義。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麼?學生帶着問題精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讀着這些語句,領會其中的情與趣,我們會感到回味無窮。

整堂課的教學,我努力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2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得出的結論: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並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地去學習並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我認為可採用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樂意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低年級學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順應兒童的心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巧妙創設各種有趣的情境,能使學生饒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漢字的學習中去。

二、變換形式——“玩”中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遊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遊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遊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如在教學新課程“一年級下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含義時讓孩子們“搭一搭”、“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注意特徵,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複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遊戲。如“鬥”字的筆順,口令如下:“鬥”字怎麼寫?“鬥”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複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遊戲。

三、教給方法——學會學

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於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國小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躍”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足”字旁表示與“足”或“腳”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漢字了。

童心純真,童心無邪。孩子們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卻閃耀着智慧的光華。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麼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會成為一種樂趣。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3

《找春天》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是本學期教學的第一篇課文。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我佈置讓學生提前觀察。但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地上覆蓋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學生難以觀察。因此上課時我注重了學生平時的觀察和想象力,讓學生先説説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後播放歌曲《春天在哪裏》,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結合《趙春天》的課件把本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不過教學任務完成後,我覺得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些欠缺。於是,我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在組內用喜歡的方式朗讀,把自主權讓給學生。在彙報交流時,我發現有的小組把課文一起朗讀一遍。有的每人讀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組成員合讀。也有的邊讀邊加動作表演。還有的三人讀課文一人表演。

學生朗讀得形式多樣,並且學生的興趣也特別高。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快樂的成長。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4

色彩繽紛的圖畫是低年級國小生最喜歡的,因為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與兒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因而“圖文結合”成了國小低段語文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但不論是利用插圖或是簡筆畫,甚至多媒體課件,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輸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的看,缺乏交流和表達。而低年級的孩子是多麼希望表達啊!他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畫畫。因此,我在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設計了畫一畫這個環節,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閲讀後的感受,變被動為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讓畫筆走進語文教學”有很多好處,比如説:

一、激發學生樂於表達的情緒。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勝於抽象思維。在他們的語言和寫字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畫畫可能是他們最直接和最輕鬆的表達的方式。所以,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

二、用畫展現閲讀的過程。學生把抽想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閲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感悟表達出來了。然後,再讓他們根據畫的畫説一説或寫一寫自己的想法,又是一個把感悟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調節課堂氣氛,達到動靜相宜。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如果一直讓學生聽、説、讀,學生就會越來越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教學效果。而畫畫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立刻安靜下來。學生聚精會神的畫畫時,心情平靜了,使而後的聽説環節能順利進行。這樣,課堂上就做到了有張有弛,動靜相宜。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讓“畫筆走進語文教學”並不是簡單的將畫畫與語文放在一起,更不能把語文課變成美術課,而是要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5

《找春天》是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描寫春天的優美的文章,本文充滿了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像這樣的課文,不僅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也為學生寫話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精彩句段外,還要讓學生大膽想象,進行説話寫話訓練。

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聲吧?

這是課文的4—7段,優美生動,充滿詩意,而且句式結構統一。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的基礎,説一説:我們在春天發現了什麼景物?他們像什麼?接着讓學生從這幾段中找出語言規律。能幹的學生很快就發現了“( ),那是春天的( )吧?”的句式結構。然後於我讓學生模仿4—7自然段寫幾句話。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説出了自己心中美麗的春天。

桃樹上的花兒紅了,那是春天的笑臉吧?

梨樹上雪白的梨花開了,那是春天的髮夾吧?

柳枝上吐出了嫩嫩的綠芽,那是春天的頭髮吧?

山上的竹子更高了,那是春天的衞士吧?

睡醒的青蛙坐在池塘邊呱呱叫,那是春天的鼓聲吧?

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那是春天的娃娃吧?

小鳥在樹枝上嘰中嘰喳喳地叫,那是春天的歌聲吧?

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那是春天的新娘吧?

多麼富有童趣的聲音,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獨特的感受,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的豐富想象!多麼富有童趣的詩句,這詩句就像春天的旋律,優美和諧,清新動聽,通過這樣的仿寫,學生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維,展示了潛能。看到孩子們表達得這麼好,我由衷得感到高興。這也讓我更加認識到:孩子們的想象力是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不容小視的。作為教師既要努力鑽研教材,尋找語言訓練點,又要善於引導學生,挖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6

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識字。在教學本課的生字中,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結合生活實際自主識字,學生們在指導書寫的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在精巧的識字遊戲中,學習興趣很高,識字教學效果也比較好。

對於課文的教學,我主要以讀代講,製作了相關春天的錄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春天的場景,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體現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學生在欣賞着各種春天的美麗的畫面時,體會到了春光的'美好。學生在美景中賞讀課文並在此當中盡情地發現、盡情地説、議論。在學生説、議中,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畫出來,寫出來。

整堂課的教學,我努力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效果較好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7

我們學習了第一篇課文——《找春天》。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佈置的回家作業是在公園,回家的路上找一找春天的氣息。而且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剛巧那天豔陽高照,就連早晨颳得風都是暖洋洋的。我還發現好多同學都沒有穿外套。因此上課時我及時抓住這一情節開始導入課題,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春天的懷抱。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大聲朗讀課文。在讀書過程中學生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這時我出示生字,通過“開火車”、男女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孩子讀準字音。通過動作表演來理解“害羞”“躲躲藏藏”“遮遮掩掩”“聞到了她”“觸到了她”等詞語,課堂中笑聲一片,學生在愉快中體會字詞理解字義。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各種春天美麗的畫面,體會春光的美好,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裏》,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想象春天的美景。把音樂美與語言文字美圖畫美融合於一體,讓學生在美景中賞讀課文。

隨後讓學生帶着問題精讀課文,岀示自學提示: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麼?想回答好這幾個問題,課文必得熟讀才行。於是,我讓學生用搶答的方式回答問題,補充答案,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生怕自己錯過了回答問題的機會。

第二節課我們主要進行了小練筆的練習和擴詞。在小練筆中,學生寫道:粉紅色的桃花不知不覺地開放,那是春天的笑臉吧?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嘰嘰喳喳的叫着,那是春天的歌聲吧?看到孩子們表達得這麼好,我由衷得感到高興。擴詞是延續了上學期的做法,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你爭我搶,孩子們眼睛亮亮的,放着喜悦的光芒。都説自信的人是最美的,確實如此!如此張揚,透着自信,透着美麗,透着快樂!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描寫了一個盲女孩在花香的引導下攏住了一隻蝴蝶,最後把它放走,仰起頭來張望的情景。本文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安靜的舉動,她從捉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頭張望。一條是作者的感受,從驚歎,到感動,再到對人生髮出感悟:誰都有把握春天的權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盲童安靜對生活的熱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教學難點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我們的孩子對盲童的生活缺乏體驗,對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經歷。因此,教學策略上,我主要採取朗讀感悟的方法,讓學生走進安靜的內心,感受她對生活的熱愛;走進作者的內心,感悟他對人生的思考。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我力爭成為學生閲讀的引領者,合作者,在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和感悟時,通過啟發、暗示、點評讓學生進入到語言中,與作者、與文本對話。在找出使自己驚歎的句子以後,我引導學生品析語言,體會用詞,在讀思想議中體會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積累。另外把學生主動學習和教師指導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總之,本課的教學,我力爭在朗讀中感悟語言,在想象中補充語言,在説話中訓練語言,在閲讀中積累語言,把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地進行下去。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9

《找春天》是一篇描寫春天的優美的文章,充滿了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找春天,使學生了解春天的景物,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一、創設情境,感悟春天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感悟春天。在教學本課時,教室外面正下着濛濛細雨,地面濕漉漉的,校園裏也有些樹木、花草等,我讓學生在感知文中作者眼裏的春天的基礎上,課下讓學生自己去室外親自去觸及春天的特點,讓學生到校園裏去找找春天,看看枯黃的草葉下是否有嫩嫩的草芽冒出。

再上課時,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告訴我,他們看到小草發出嫩芽了,還看到了有的不知名的小草長得像他們的小手掌一樣大了,欣喜溢滿一張張可愛的小臉。

二、課外延伸,積累運用

我把教學的重點落實在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上。我從文中幾個詞語入手,讓學生想象“早開地野花”、“點點嫩芽”、“解凍的小溪”等詞的表象,為了突出重點,我再次引導學生精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學生精讀這些語句,不但領會了其中的情與趣,同時又積累了一些好詞佳句。

另外,學習本課,我除了讓學生們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句,還佈置學生蒐集描寫春光的詞語,真正幫助學生積累詞語感受其春天的美。如:春回大地 春風化雨 春風拂面 春色怡人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春色滿園 春滿人間 四季如春 百花爭春 百鳥鳴春 春雨綿綿 紅杏鬧春……

三、描繪春天,誦讀春天

課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畫一幅春天的圖畫、蒐集、誦讀描寫春天的詩歌。多方面的感受春天、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孩子們對繪畫情有獨鍾,交上來的作品都能體現春天的的美好。

本課教學中有不足,在生字書寫的教學中,效果不是很好,由於學生剛剛新年餘味了,所以多數學生似乎連筆都不會運用了,以後多加強寫字訓練。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10

《找春天》教學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找春天、畫春天,使學生了解春天的景物,同時引導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嫩綠的眉毛和五彩繽紛的眼睛;她活潑,彈奏着美妙的音符;她快樂地蕩着、搖着、叫着、笑着?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凍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聲吧?多麼美的語言。怎麼樣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中藴含的畫面,語言中藴含的情感呢?教學本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在課的開始,我和學生一起唱了找朋友這首兒歌,進行引出課題《找春天》,並讓學生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我和學生一起學學讚美春天的課文吧。”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打開書本大聲地朗讀起來了。

在學習本課我會認的生字時,我採用了多種學習方法,比如集體讀、小組比賽讀、開火車讀、去掉拼音讀等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生都能認識了所學生字。但是我只注重的學生的讀,對於生字的結構、字義沒有讓學生深入瞭解。

認識完生字後,我讓學生觀察圖,根據從下到上的順序用自己的話説説你看到了哪些有關春天的信息,要求學生講話説完整。

在講文章開頭的兩個感歎號,我讓孩子們多層次朗讀,感受的春天來了,我們激動、驚奇、高興地心情。

課文第二段,我抓住幾個動詞“脱掉”、“衝出”“奔向”、“尋找”感悟孩子們急於到外面尋找春天的心情,學生也做出了相應的動作,在感悟中要求孩子們讀出高興、期盼、急切的語氣。

第三段,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通過全班表演動作,理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深入體會理解,為什麼作者會把春天比作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呢?進一步體會春天的美、春天的新、春天的活潑、

接着,我又提出以下問題:“我們看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聽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聞到了春天的什麼?我們觸到了春天的什麼?”學生帶着問題反覆讀文,這樣,激發孩子們對尋找春天的美好願望。為了突出重點,我再次引導學生精讀:“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嗎?”??學生精讀這些語句,不但領會了其中的情與趣,同時又積累了一些好詞佳句。

接着我把教學的重點落實在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上。我從文中幾個詞語入手,讓學生想象“早開地野花”、“點點嫩芽”、“解凍地小溪”等詞的表象,再引導學生探究“野花早開”、“嫩芽吐出”、“小溪解凍”的原因,讓學生感受“春天來了”的氣息。學生們緣情入境,根據“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去理解“春天地眉毛”根據“解凍地小溪”去想象“春天地琴聲”等,感受到春天的美景,體會了找春天地樂趣,從而領悟到發現的快樂。這樣引導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中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本課的結尾我讓學生畫一幅關於春天的圖畫,並自己觀察大自然還有哪些現象可以看出春天來了。

本節課我可能想教給學生的內容有些多,導致有些環節沒有做紮實,沒有讓學生讀夠,有走過場的感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是要多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要放手讓學生去學習,所有的學生都有很強的可塑性。

二年級下冊《找春天》教學反思 篇11

《找春天》是一篇短文,語言優美,充滿兒童情趣和文學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個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麗,有着娕綠的秀眉和色彩斑斕的眼睛;她活潑,嫻熟地彈奏着動人的音符,快樂地蕩着鞦韆,興奮地叫着、笑着……文章呼喚着我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天無處不在。

色彩繽紛的圖畫是低年級國小生最喜歡的,因為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與兒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因而“圖文結合”成了國小低段語文教學常用的一種手段。不論是利用插圖或是簡筆畫,甚至多媒體課件,都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輸入過程,學生只能被動的看,缺乏交流和表達。而

低年級的孩子是多麼希望表達啊!他們最喜歡的方式就是畫畫。

因此,我在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設計了畫一畫這個環節,讓學生拿起畫筆畫出閲讀後的感受,變被動為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們讀着課文,會感覺自己就是那幾個脱掉棉襖、衝出家門、奔向田野的孩子,體會到尋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發現春天的欣喜。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勝於抽象思維。在他們的語言和寫字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畫畫可能是他們最直接和最輕鬆的表達的方式。所以,他們樂於畫畫,願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學生把抽想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就是一個對閲讀內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們把這幅畫畫好

以後,也就把自己在閲讀中的感悟表達出來了。然後,再讓他們根據畫的畫説一説或寫一寫自己的想法,又是一個把感悟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