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白楊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38W

《白楊》取材於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哪裏紮根、發芽、成長。

五年級下冊白楊教學反思

  白楊教學反思_篇一

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其“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其象徵意義。教學中,應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繫,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説,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採用“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而不知道父母帶他們來新疆安家落户、紮根邊疆的心願,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而不知道邊疆還十分荒涼貧瘠,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聽、説、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過口誦心惟,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再次應説、寫並舉。理解白楊的特點,要通過抓關鍵詞句完成。即找出“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這兩個句式歸納出白楊的特點,並相機用這兩個句式練説;等到理解了白楊的象徵意義這段文字後,再帶着對邊疆建設者的崇敬與愛戴,讓學生用這兩組句式去寫話,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進而可放手讓學生暢談“你父母對你的希望是什麼?你如何去實現它?”從而潛移默化,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白楊教學反思_篇二

《白楊》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篇文章通過父子兩代人的交談,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熱情謳歌了一代代獻身邊疆的建設者。

上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在設計上有幾處成功點:

一、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但只要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始,我直擊課題:“看到‘白楊’二字為題同學們會想到什麼?”

(學生回答:①文章寫白楊的外形特徵。②文章會寫白楊的生長過程,作用等方面內容。)

緊接着我又問:“預習課文後,文章是寫剛才大家説的內容嗎?”(學生肯定回答:“不是”)

最後。我再問:“為什麼文章以‘白楊’為題呢?咱們乘上火車到新疆去看看吧!”

(一連串的提問設疑,激發起學生們的求知慾望,為下一步學文做好了鋪墊)

二、

在教學文章1—3自然段中,我並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讓學生自由讀文後,思考:從文中你獲得了哪些關於白楊的信息?(幾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手彙報結果令我很滿意。)

學生1:我從文中知道白楊長得高大挺秀。

學生2:我從文中“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 知道白楊的生長環境很惡劣。

學生3:白楊很堅強,因為在這樣惡劣環境下它都能長得高大挺秀。

(課堂上有時放一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捕捉文字的信息,既能鍛鍊他們的閲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讓他們真正的做了一回學習的小主人)

三、

“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就是“語文”。在教學爸爸借介紹白楊來表白自己這段文字的含義;我設計了這樣的組練習 :: ( )從來就這麼( ),哪兒需要( ),( )就在哪( )。不管( ),不管( ),總是( )。

我問:“同學們,誰能把文中這段文字換換詞,來直接説出爸爸內心的表白呢?”這一問激起了學生們活躍的思維。

他們有的在自己練習説着,有的同桌討論着、合作着.....

(交流彙報:建設者從來就這麼偉大,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兒紮根建設。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總是那麼堅守着祖國的邊疆。)

  白楊教學反思_篇三

我執教的《白楊》一課有許多特點,這裏且不談教學思路之清晰,詞句訓練之紮實,學潮指導之得當,讀書結合之緊密。談談其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及合作的學習的方式。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繫。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讚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後,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於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説:“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後,我又鼓勵説:“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麼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