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文萃谷 1.74W

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準確。因而在教學時,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來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以一個個問題的出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誘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閲讀方式解決一個個問題。在此過程中,理解課文的內容,突破重、難點、並積累、運用語言。整堂課,學生始終興趣盎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學氣氛融洽、和諧。

可能是課堂時間調控不當,或課時容量稍大了此,導致最後“拓展延伸”環節時間不充裕,進行得不充分。

一、讀思議練重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説、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張老師這節課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課堂上,張老師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表達思考的所得。如:“自由讀第3段,想一想蝙蝠在夜裏是怎麼飛的?有什麼特點?”“默讀4——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怎麼做試驗?試驗的結果怎樣?邊讀邊勾畫,填寫試驗報告單。讀完後讓學生交流、討論,這每一步的教學步驟,老師都把讀書的權力還給了學生,以生為本,以文為本,讓學生充分地閲讀,靜靜地思考,大膽地練説,在讀思議練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發展了思維,訓練了語言,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得以深化。

二、依標扣本學語言;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張老師抓住了文本這一語言上的特點,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着”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鋭;抓住“科學家經過反覆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祕密。”一句中的“反覆、終於”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同時,在品詞析句之後,老師能很自然地通過朗讀,讓學生把體會到的表達出來。既準確地把握了句意,又巧妙地進行了價值觀的引導,使科普文章的學習也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三、自主互動促發展;

語文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本節課的“科學家做試驗”這一部分的學習,老師推行學習新方式,讓學生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大膽放手讓學生填寫試驗報告單,再交流、討論。同時,重視了學生語言、思維的協調發展,讓學生對照圖,自己組織語言,當“小小解説員”上台介紹,説清楚蝙蝠探路的祕密和雷達的工作原理,給足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實踐的時間、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提幾點建議,供老師們參考:

一、領會意圖,抓住要點。

課程標準關於中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老師在鑽研教材的時候,要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每篇課文在本單元所應擔負的學習任務,《蝙蝠和雷達》在第三單元,這個單元的讀寫訓練點是“閲讀本組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即訓練學生在閲讀中能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張老師在教學中忽視了本單元的這一訓練點,沒有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準確、精練的語言,抓住要點進行歸納,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中,老師可以讓學生理一理課文的敍述順序,即“提出問題——揭開祕密——受到啟示發明創造”,再按這一順序自己組織語言説一説,訓練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開發資源,拓展視野。

《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還承載着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的功能。因此,課前張老師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資料,課堂上學生交流資料,激起閲讀、探究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巧妙地利用所蒐集的資料,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一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其他的一些發明創造”,體現讀寫的遷移。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2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我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覆請同學們採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説説自己的理解和收穫。並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在能力訓練上繪製圖畫。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後,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鯨魚的流線型,發明了潛水艇;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徵,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從教學實踐來看,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比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關注不夠,也就是如何對待統一行與差異性還值得思考,今後我們可以嘗試把能力較差的學生分成一組,老師直接參與這一組的活動與學習,效果可能會好些。另外,通過實踐,有些要求針對四年級的孩子過高,今後還要做些調整。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本篇課文文字淺顯易懂。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閲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因此,我在教學中刪繁就簡,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即可。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有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並請學生説説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瞭解。學生課前已經預習,很快便説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後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麼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於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名上台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回顧本課,我依然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抄長句的內容,不能夠使用自己的簡練語言,而在彙報的時候,也有多半同學機械照讀課本內容,在我逐項出示了自己填的內容,與他們的答案比較,學生們終於知道了在表格中該如何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4

上一週,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説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上課伊始,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髮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於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鋭,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然後,讓學生帶着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説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後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並且能夠簡要地説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着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麼也就是説: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説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説: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線條板書清晰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板書如下: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祕。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裏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後讓學生試着説一説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着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説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後,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着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並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説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説:我以為只有我可以在夜裏才有這麼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麼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麼問題?雷達會怎麼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於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閲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瞭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着説一説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説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説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回顧與反思

正像楊主任説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説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着挑戰!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上課形式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後老師再教。時間安排是:自學19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講授10分鐘,當堂測驗5分鐘,佈置作業1分鐘。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感覺流暢,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在處理“後教”一環節中,時間把握得不夠好,10分鐘的講授感覺有點倉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決自學部分第1題,“三次試驗”填表這一環節中,提問和板書時間過長,提問中學生沒有答出標準答案或近似標準答案時出現重複提問;板書時間在備課時就有矛盾:板書詳細,花時間;板書簡單,可能對學生日後做習題有所影響。

從本當堂測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達到預期目標,個人感覺本節課教學目的已達到。其中本節課本人認為最大的亮點是:

1、通過學生完成自學任務,迫使每個學生動筆,從而動腦,解決了一般授課形式中部分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問題;

2、老師課堂上講課時間少,只講重難點,則有更多的時間對中下生進行即時指導;

3、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充分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由於初步嘗試“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會到一點益處,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進一步實踐摸索與提高,也願同行一起交流。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6

本文是篇科普文章,介紹了仿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麼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採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講説”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由表及裏、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共分三步進行:

第一採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1—3段,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

第二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三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奧祕。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畫示意圖、看演示、説原理”的方法,幫助學生具體理解其奧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第四進行課外延伸,大綱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啟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興趣由課內引向課外。

上完這節課後,自我感覺自己能按照設計的教學目標去完成,在評課教學中,導師們卻提出了一個我沒有注意到但卻值得深思的問題:把遊戲導入、初步感知課文放在第二課時是否恰當?第一課時師生在幹什麼?再深入的想一想,張導説的確實有道理,今後的教學我一定會注意調整這方面的設計,周特和蔡老師的點評也一針見血:語文課一定要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敏鋭捕捉會讓學生的思維碰撞產生火花,多發現、多疑問、多爭論才會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有理有據,也更有深度,也能讓孩子正確把握課文的內涵。即學完一篇課文後,我們語文教師應該使學生明白作者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那樣寫有什麼好處?寄託了作者的什麼想法?從寫法中能學到什麼?聽了導師和各位同學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給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我會努力的,謝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7

在《蝙蝠和雷達》一文中,我力求創設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麼,並完成表格。同桌之間互相合作,兩人同時找句子,一人填寫,一人作為彙報預備選手。既讓同學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認識,獲取深刻的體驗,又培養孩子們與他人相處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處世態度和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同時還不忘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課堂過程中散發濃濃語文味。

看,孩子們學得多認真哪!

在閲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後,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閲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於展現自我。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瞭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活動,還要回歸文本,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複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複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鍊學生説的極好時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8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文章主要講了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經過反覆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三次試驗的表格,指導學生完成第一次試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為了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準備好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從而明白:蝙蝠夜間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

二、利用板書,突破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採用了簡單示意圖,讓學生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將長篇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簡單的圖示,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理清蝙蝠的工作原理,同時讓對照屏幕進行復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都能説充分。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畫雷達的工作原理示意圖,自己展示示意圖並複述。最後,再借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化難為易。

三、拓展延伸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繫課內外知識討論““水草和鋸”、“蜻蜓和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執教了一節課——《蝙蝠和雷達》,這節課自己以前上過。以前在教學時認為這是一節科普類的課文,只要學生了解了蝙蝠和雷達的關係,並對科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即可,所以自己在備課的時候,設計了填表,瞭解試驗過程;表演,明白蝙蝠探路的方法;填空,理解雷達工作的原理。一節課下來,課堂上很熱鬧,但學生的理解和朗讀,自我感覺差麼一點點。

最近我校樑校長,又引領我們研究語文閲讀教學的策略,尤其自己還執教了一節校級研討課,讓自己豁然體會:一節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課學生才是收益的課,一節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融為一體的課,學生才是有所得的課。

今天自己將自己的這一段收穫重組《蝙蝠和雷達》:

一、填表。自己填第一次試驗的表格,複習填表方法;放手填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過程表格。兩次的學生有方法的做,既清楚地瞭解結合課文填表的方法,又深刻地明白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

二、重點句式的理解。引導學生反覆讀文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結合資料理解,想象理解……不同層次的讀文,不同方法的理解,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走進科學家,走進試驗過程,感受科學家的偉大。

今天是自己的名師展示課,更是自己語文教學策略的提高課,因為自己將自己的所得應用所用,學生樂學樂得;今天自己還傾聽別的名師同仁的課,讓自己找到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策略。我覺得自己有這樣一羣樂學善思的好領導、好同仁,自己的課堂會煥發異樣的光彩,讓我們的這片教育之園更加熠熠生輝。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0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努力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首先創設了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課文本內容之後,學生對仿生學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又鼓勵學生當一回作家,仿照課文1、2、7、8自然段的寫法,以魚和潛水艇為題指導學生練筆,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祕密──發明創造”的順序,以課文為範例,進行讀寫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2、進行語言訓練,積累和運用課文語言:

在本課教學中注重語言訓練,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表格裏的內容,在小組裏交流,然後對照板書進行復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都能説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了説的層次性,幫助學生積累課文語言。

3、利用板書,突破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採用了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再借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化難為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科學家通過蝙蝠飛行的方式,製造出雷達,進而解決了飛機夜航的問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來了解蝙蝠與雷達的關係,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精神。

我所講的是第二課時,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概括文章大意,複習生字詞。接下來,導入新課,我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讀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引入“仿生學”一詞,進而過渡到本課的學習。但其實,資料袋中的內容可以放在學完課文後,這樣在擴充學生的知識量的同時,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表達慾望。而可以利用馬航失蹤一事導入新課,既能引入新課,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課文時,我首先抓住了第3段,通過體會蝙蝠飛行技巧的高超,來感知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這裏我出現了一個講解上的錯誤,就是第三段的最後一句話:“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鋭,能在漆黑的夜裏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句應該是一個普通的疑問句,而不該定義為反問句。這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教學知識的嚴密性。

對於三四段的講解,在寫法上,我強調要詳略得當,但並沒有讓學生確實感知到其性略得當的好處。教師可以將段落進行重新改編和整合,讓學生在對比閲讀中自己發現寫作時要省略相似的內容,從而理解詳略得當的含義。

板書設計上過於死板,不夠靈活,可以對版面重新做一下設計,以障礙物為核心,用箭頭表示無線電波傳播方向,可以先將蝙蝠的一側填上,再讓學生根據第五段填另一側的雷達工作原理。這樣的板書會更加簡潔明瞭。

此外,小組合作應努力落實到實處,爭取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有任務可以完成,充分發揮小組的學習時效性;可以學習一下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讓多媒體電子教學更好地應用在教學中;對於上課時的時間把握,還是不夠充分,經常會出現前緊後鬆的情況,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應該着重注意。

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我會繼續努力!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製造出了雷達。課前,我認真備課,並準備好課件。沒想到,昨天由於線路故障,學校停電了,只好放棄電教手段。不過,教學效果沒有因此受影響,還是很不錯的。學生初讀課文時,我將生字詞板書在黑板上,並寫得大大的,一下子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孩子們讀詞語都特別認真。在教學三次試驗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表格裏的內容,在小組裏交流,再指名三個學生在黑板上填表,然後讓學生對照板書複述試驗過程,使每組學生都有説的機會,都能説充分。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請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再請另一個學生在旁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藉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相似之處後,完成課後填空,學生輕輕鬆鬆地理清了雷達跟蝙蝠之間的聯繫。最後,我讓學生讀課後的資料袋,再談談自己瞭解到的有關仿生學的例子,又讓大家增加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整節課的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發言十分踴躍。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3

公開課”常常被教師認為是“作秀課”,而我卻不這麼認為:“公開課”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公開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伴隨着我們年輕教師成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踐行思想的大舞台,也是磨練個性的絕佳途徑。

開學初,我在校“開放日”活動時執教《蝙蝠和雷達》一課。看到那麼多家長和教師,也許是太緊張,也許是太興奮。開始板書就出了差錯。我把“蝙蝠和雷達”寫成了“蝙蝠與雷達”,這是一個科學性錯誤,是堅決不容許的。剛寫好就被孩子們提出來了,課還沒有開始,就卡殼了。我還真的有點不知所措,課堂沉默了幾秒鐘,不知道哪裏來的機敏和智慧,我很快地冷靜下來,在“與”下面寫了“和”,讓孩子們讀一讀題目,想一想“和”與“與”有什麼區別。大概是請了有三個同學讀題目,有一個孩子説,我覺得用“和”説明他們之間的關係比較近,而用“與”顯得他們沒有什麼關係。我驚歎於孩子的發現,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個尷尬的場面很快過去了,併成了一個很好的導入。我接下去質疑:那麼蝙蝠和雷達這兩個風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去讀書。就這樣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敗筆”卻成了課堂的“彩筆”。

課後,聽課老師在評課時問我是不是有意這樣設計的,更多的老師是為這樣設計讚不絕口。不僅有效地訓練了語言基礎知識,讓孩子深刻地體會到“和”與“與”的區別,還很好地導入到課文內容,激發起學生的讀書欲、思考欲。我卻沒有點明箇中原由,暗自慶幸,沒有因此而“出醜”,也為自己當時的機敏而竊喜。

這次公開課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不僅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敏鋭的機智和嚴謹的作風。課堂是不斷變化與生成的,在突如其來的變化當中,教師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機敏的智慧去一一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餘,思想是貫穿教學過程的靈魂。課堂是實踐思想的載體,公開課是踐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4

此次校級課,我選擇了《蝙蝠和雷達》的第二課時進行展示。這是我以前沒有嘗試過的課文類型,我想用它來挑戰和突破自己。講課之前,關瑞芳老師就給了我許多建議,給我設計教學環節以很大啟發,並幫我點明一些可以提升層次的教學活動。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瞭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説明的道理,從詞語和段落兩方面入手,讓學生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鋪墊紮實,引起興趣,在興趣中瞭解文章。

第二課時想要落實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課時的鋪墊十分重要。我在第一課時伊始,選擇了一些文章詞語,在正音正讀之後請學生立即分類並説明理由,並從中挑出題目中包含的“蝙蝠”、“雷達”,隨即出示疑問:為什麼兩種毫無聯繫的詞語要放在一起?通過疑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帶着疑問了解文章內容,並試着解答這個問題。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他們梳理出主要內容。在瞭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觀看三次試驗的動態演示,練習用自己的話描述三次試驗和蝙蝠夜裏飛行的原理。拓展相關的知識鏈接,讓學生的固有知識和課本形成呼應。同時為第二課時的活動進行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化知識結構和語言感悟。

這是我在第二課時主要進行的活動。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在複習的基礎上提煉出一個詞語——“配合”。通過研讀文本解決為什麼科學家説蝙蝠是通過嘴和耳朵配合來飛行,引出三次試驗,隨即給出自學要求,在小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設計表格闡述三次試驗,並選派代表講解本組的表格。我沒有將表格的形式固定,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進行信息的自我整合和自我梳理,並用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在這個環節中,我給了學生充分地學習時間,並在各小組中間巡視指導。

雖然大多數表格並不能盡如人意,但是這次活動還是達到了目的,那就是:將已有的文字進行準確的信息提取、整合,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反映在一個相對簡單的表格中。這樣既深化了文章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透過這個表格,學生體會到了“配合”這個詞的重要性,接着我仍然圍繞這個詞做文章。順勢提問如何配合,有了上節課的鋪墊,這個問題很快就得以解決,我要做的就是在第二課時訓練學生用簡潔科學的語言來描述並完成板書。達到一定效果後我直接切入到另一個教學重點——雷達。同樣是針對“配合”,讓學生根據剛剛的方法自學最後一個自然段,試着描述雷達的工作原理。

有了剛剛的訓練,這次大多數同學都能很快地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述,我請發言有代表性的同學來用詞卡覆蓋雷達和蝙蝠工作原理相似的詞。這樣就將兩處重點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形成一個立體的知識框架,再根據板書完成書後練習,讓學習事半功倍。

三、拓展延伸,知識遷移,放寬眼界看世界。

本課出了仿生學的詞條拓展,我還設計了一個二選一的分層作業,讓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可以完成的項目。一個是製作仿生學趣聞手抄報,另一個是模仿本文結構仿寫一篇小短文。課後學生都很興奮,甚至有同學主動要求一定要仿寫,這是以前的學習中很少見的情況。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極高的敏感度。正因為我在之前的鋪墊和後來的活動設置,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所以本課的成效是立竿見影的,既在語言上有所領悟,又將文章內容吃透。但是這並不能説明這堂課毫無缺點,首先在學生讀的環節可以更多更紮實,以讀促悟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同時由於技術原因,這次沒能將展示的小組表格投影點評,始終很遺憾,可是在課堂我也沒有及時想到處理的辦法,還需要提高自身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5

學習貴在有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產生閲讀興趣,為解讀文本鋪路。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三讀課文:一讀自由讀,做到讀準字音,掃除閲讀障礙;二讀難讀句子,同桌互讀;三讀即默讀課文了解大意,整體感知課文。這樣,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

在整體感知課文後,我圍繞重點,大膽地把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看課後提示,由疑導入,激發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教學蝙蝠飛行本領時,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畫出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蝙蝠飛行本領高超,並在旁邊寫上自已的感受。在教學蝙蝠怎樣探路,雷達怎樣工作時,我先讓學生同桌合作畫出示意圖,再讓學生在黑板上擺放卡片並解説有原理,最後看動畫作配音解説。這樣學生通過讀、思、畫、説緊扣文章的重點,做到了準確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同時也把抽象的原理講述用媒體手段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做到了突破難點。

當然,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不處,時間匆促,有的學生感情朗讀還不是很到位,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還不夠深。今後我將更加努力學習課程新理念,教好書,育好人,學會更機智地處理課堂上的動態生成。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6

《蝙蝠和雷達》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敍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説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聽了於老師執教的《蝙蝠與雷達》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於老師對於學生學習方法指導非常到位。比如,於老師導入新課之後引導學生,打開書看和其它文章有什麼不一樣?學生暢所欲言:課文邊上有問題,課文後邊有問題,你會想問題嗎?於老師巧妙地把學生帶到了問題的思考環境,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的氛圍。

在交流完字詞之後,於老師有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寫出問題。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如,蝙蝠是怎麼用嘴和耳朵探路的?為什麼只有蝙蝠聽到,而人聽不到?第二自然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老師又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有內容方面,寫法方面,生活經驗方面等等。並充分利用了學習單,對學生進行了提問題的訓練,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本節課於老師結合新教材的訓練點,將學生訓練到位,課堂紮實有效,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篇17

心動不如行動,外出學習回來的第一天,我首先決定從班級的座位開始改變。星期三上午第三節語文課,我來到教室和白老師表達完我的想法後,我們倆就開始行動起來,我按照“學習共同體”的分組要求,把班級的座位調整成“U”型,四個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在調整座位的整個過程中,我都沒有和學生説明我這樣做的理由,孩子們一邊照做一邊帶着質疑的表情,有的還輕輕發出疑問的聲音“老師這是要幹嘛呀?”我只是輕輕的説:“現在大家需要做到的只有一個字‘靜’”。大家或許被我的安靜所感染,教室裏也沒有以往那麼大的嘈雜聲了。“學習共同體”第一步——座位調整完成。

大家坐好後,我才向他們表達緣由,我把外出學習的所見所聞所感先向他們做了簡短的彙報,並向他們説明,我們的課堂也要慢慢的、靜靜地發生改變,這樣的課堂叫做“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互求、互助、互學、互動、互賞、互暖”的課堂,我和孩子們一起解讀了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有心的孩子悄悄的記下了這幾個詞。也許他們做起來還不會太好,但是我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就會有改變的。

今天的語文課講《蝙蝠和雷達》一課,學生圍繞課後問題進行學習:科學家是怎樣受到蝙蝠啟示,發明雷達的?由於學生已經做過充分預習,所以我讓他們用1號聲音進行小組交流,孩子們基本已經能做到小腦袋湊到一起,放低聲音四個人一起交流,並且交流的還很投入,這時我突然想起,我忘記了約年組老師來我的課堂做觀察員,觀察孩子們的交流,看看他們的學習是否發生了,這一點下次要彌補。在交流彙報的環節,一個小組逐一進行彙報,彙報結束後有其他小組產生了疑問,認為前一小組丟掉了一個自然段,同時7、8自然段又不該作為問題的答案,這時候我就站出來進行了講解,講完之後我第一時間意識到:我錯了,我沒有遵循“學習共同體”的“忍住、再忍住”原則,我該讓孩子們再次迴歸文本,再去讀書,再去交流哪一段內容是對的,7、8自然段該不該算做正確答案,我該讓學生不斷的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的。這是今天這節語文課我最大的反思。

在反思中學,在反思中改,我的教改還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