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2.82W

春節的來歷1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

春節的來歷(通用15篇)

有關於年的傳説也很多。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身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類的性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逃往深山,以此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顫慄,再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正是正月七年級,人們回來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訴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紛紛換新衣,到親友家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驅趕“年獸”的辦法了。

現在中國過年都會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等等。貼“福”字,人們會故意倒貼在門、窗、傢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吃魚,則象徵年年有餘。

在我的家鄉,每到年末,每家每户都要祭祖,祭祖的前一天,大家都會把屋子裏打掃的乾乾淨淨,準備好祭祖所要的物品,而在除夕的當天,每家每户在大門兩邊貼對聯和貼“福”字,一大家子人都會聚在一起吃團年飯,象徵團團圓圓。除夕晚上12點鐘聲敲響時,家家户户都會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正月七年級,大人小孩都會穿上新衣服和新鞋子,普遍都會穿紅色,寓意“象徵新的一年新面貌和紅紅火火”,走親訪友拜大年。

過年是中國民間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我們要把民間傳統傳承下去!

春節的來歷2

我們都知道春節,談到春節,我們就想到了一個怪獸,它就是‘年’。

“年”,它的樣子是尖尖的牙,它的牙像一座座小山,犄角像一個個尖頭,它的尾巴像一道道閃電,腳就像武士的裝備爪子,它還有一雙凶神惡煞的眼睛。

每到冬天,“年”就會出來,去村莊吃牛、雞、鴨等各種動物。有一年冬天,“年”已經非常非常飢餓了,它再也忍受不了了,它決定到村裏去吃動物,它還沒進村莊,就看見沒有動物,它潛進一個年輕人的家裏,那個年輕人的家裏一片漆黑,“年”仔細觀察!,發現!牆角邊有一個人,“年”看到人,就準備要吃,年輕人看到“年”感覺非常可怕,“年”張開一座座像尖尖的牙齒,準備大吃特吃誰知那個年輕人一聲尖叫,“年”就被嚇得屁股尿流,那個年輕人也覺得奇怪,但是年輕人想:原來“年”怕響聲。

第二次,“年”想不能再被響聲嚇跑了,它想呀想…突然,它急中生智,跑去森林摘了兩朵棉花,塞到耳朵裏面,它再去了村裏,潛進了那個年輕人的家裏,那個年輕人大聲尖叫,但是“年”塞上棉花沒聽到,那個年輕人趕緊躲在紅被子裏,“年”看到了紅被子,不一會兒就又逃了。

第三次,年輕人的衣服濕了,他去點火,剛把衣服脱下來,準備去弄乾,突然“年”闖了進來了,它一看到火光,就又逃了。年輕人突然想到了,“年”怕三樣東西,一是響聲,二是紅色,三是火光。人們得知“年”怕這三樣東西,就拿着這三樣東西去殺“年”。當“年”死了以後,人們就張燈結綵,飲酒擺宴。

春節,就是這樣來的。

春節的來歷3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傳説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説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又名“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夕”長年身居海底,沒到特定的一天(現在説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慌忙景象,只有村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的些食物,並勸他趕緊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老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裏忽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站慄,再不敢往前湊。原來“夕”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的家們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穿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曦”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春節的由來是那麼的有趣,但還有許多我不知道到的有趣事情,所以我們以後要多多看書!

春節的來歷4

1、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朝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餃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2、餃子的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麪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另説:春秋時期的水餃在東夷地區薛國(今山東滕州)墓葬中發現,説明這種作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於我國古代的東夷地區。

3、餃子的文化

3.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3.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3、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春節的來歷5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女孩們越長越漂亮,男孩們越長越帥。

春節是我國古代傳統的節日之一。説起過年,還有一段來歷呢。我們就重這説起吧……

傳説夕和年原來都在玉帝下做事。年聰明勇敢,可夕呢,又懶又饞。夕還老在天上鬧事,被玉帝貶到人間,變成了一隻大怪物。

夕掉在了原始森林,把森林的動物全吃光了,便呼呼大睡,不知過了多少年,夕終於醒了,只見四周一片寂靜。夕的肚子空空的,好餓啊。夕看見了一個村莊,便向村莊跑去。夕趁大家睡覺時,便吃起了村裏的牛羊雞鴨。村民們的生活失去了寧靜。最恐怖的是,夕吃完了家畜以後邊吃起了人。大家恨死了這頭怪獸,可是誰能打過它?

誰知夕怕兩樣東西。年把紅布甩在天上,紅布一下子抓住了夕的四隻腳。年又把竹筒對準夕的身體,只聽見“噼裏啪啦”的響聲。夕拼命掙扎,再也站不起啦。

從此,農曆十二月三十就叫做“除夕”。為了紀念年,人們把正月七年級那天叫做“年”

春節的來歷6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傳統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

規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餚都很豐富,很多人在春節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飲食極其不規律,且很容易暴飲暴食。不規律的進食和暴飲暴食,都極大的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口苦,甚至噁心、嘔吐、腹瀉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記

節日期間葷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鮮蔬菜是一種鹼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腸胃正常蠕動,預防便祕,而且能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的平衡。

飲酒適量

過量的飲酒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節假日也必須注意限量飲酒,不要因為高興或“面子”而來者不拒,醉酒、酗酒後容易傷己,喝醉耍酒瘋,還會破壞春節和氣的氛圍,尤其應避免酒後開車,不是為了交警和罰單,而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節的來歷7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前序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講述的是為什麼現在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以及壓歲錢的由來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民間的傳説,小寶貝們,想知道到底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嗎?看看故事吧!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全文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説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

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 “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點評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給小寶貝們科普了壓歲錢的知識,現在我們知道了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也知道了它的傳説故事。有沒有感覺壓歲錢很重要呢!那就祝小寶貝們過年收很多很多壓歲錢吧!

壓歲錢的來歷故事

1、壓歲錢的來歷

傳説很早以前,有種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來,喜歡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頭,孩子往往被嚇得哭起來。到第二天,不是頭疼發高熱,就是變成呆子,弄得民間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覺,燈點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婦倆,五十多歲才生一個寶貝兒子,八仙路過此地,算到這家孩子有難。八仙於是變成八枚銅錢,守在小孩身邊。孩子入睡後,夫婦倆用紅紙把銅錢一包,放在孩子枕頭旁邊,並吹滅燈上牀。

半夜,“祟”出來,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出一道道閃閃金光,嚇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紅紙包銅錢的事,告訴左鄰右舍。以後家家效仿,逐漸就演變為“壓歲錢”。

2、壓歲錢的意義

傳統的年俗給壓歲錢是希望能鎮惡驅邪。因為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自從壓歲錢變成真正的貨幣之後,壓歲錢的意義也發生改變。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也是最為常見的,即由長輩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到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兑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3、壓歲錢應該給多少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給的壓歲錢也逐漸提高,也有的長輩由於過於溺愛晚輩,也會將壓歲錢提高,甚至有人將壓歲錢當作人情,認為給太少則拿不出手,因此會準備大的壓歲錢紅包。

其實,壓歲錢給多少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及地方的經濟狀況,一般來説,給親戚朋友的孩子的話,幾十元到一百元左右都可以。但有的家庭經濟水平較高,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範圍來給。

壓歲錢代表的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而現在祝福和感恩的本質已經逐漸淡化,不應該讓孩子以拿到“更多壓歲錢”來作為目標,而應該讓他們學會理財、認識壓歲錢的美好寓意。

關於壓歲錢的傳説

1、壓歲錢傳説一

傳説古時候每到年三十的時候就有野獸趁着大人睡覺的時候把家裏的孩子叼走吃,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覺的習俗,但是有一次一個母親把一枚銅錢裝 在紅色的袋子裏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結果發現野獸就不敢靠近小孩,所以從此以後每到年三十大人都會給小孩或者晚輩壓歲錢。那個“歲”據説就是野獸的名稱——紅包的由來。

2、壓歲錢傳説二

另有一説源於古代“壓驚”。説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 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為“壓歲錢”。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壓歲錢

1、家長不妨帶孩子一起去銀行,以孩子的名字單獨設立一個銀行賬户。這樣能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理財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幫助其樹立理財責任感,形成積累財富的良好習慣,從而有益於孩子成年後的家庭理財。

2、在提出建議並且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把其中一部分錢作為孩子的學費。

3、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導他們制定消費計劃、記錄開支情況,培養良好的消費管理習慣。

4、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用壓歲錢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比如捐助災區、幫助有困難的人或羣體。

5、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組織一次旅遊,以孩子想去的地方為目的地,孩子用壓歲錢作為自己旅遊的費用。這樣孩子既擁有使用壓歲錢的主動性,又能收穫到消費的精神價值和充實感。

6、制定家庭“小管家”計劃。孩子對於家庭事務其實有着強烈的擔當意向,只是常常被家長的不信任和過度保護所打擊。“小管家”計劃即讓孩子“做主”,家長和孩子指定的一個星期,從孩子的壓歲錢裏劃定一定的數額範圍,讓孩子負責全家的基本生活支出和採買。讓孩子完全“做主”,家長不干涉只建議。此種方式既讓孩子體會到擔當的快樂,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柴米油鹽貴”,生活是需要“精打細算”的。

7、引導孩子使用自留壓歲錢自行購買學習文具、課外讀物等。

春節的來歷8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枴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一

【正月七年級】傳統年俗中,七年級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説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八年級】正月八年級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着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比如説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九年級】傳統習俗中,正月九年級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説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關鍵詞:迎接灶王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説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裏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説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春節的習俗二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説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關鍵詞:穀日/順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説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着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關鍵詞:石不動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説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裏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春節的來歷9

立春節氣的由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説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立春是24節氣之首,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們先輩瞭解自然的結晶。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當太陽黃經為315度時就到了立春。立春這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説: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裏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裏,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裏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裏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着,不能適用全國各地。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的第一候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將立春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卻有些過早。

立春養生原則

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內經》説:“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説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鬆形體,使情志隨着春天生髮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防止舊病復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於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別注意調養預防。

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温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温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温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温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説:“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鬱滯,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裏,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泄。食物可選擇辛温發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立春女人吃什麼養生食物

(1)紅棗等養脾甜食

我國古代名醫孫思邈説過:“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説,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裏的户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2)蜂蜜

中醫認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潤腸通便。春季氣候多變,天氣乍寒還暖,人就容易感冒。由於蜂蜜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還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春季理想的滋補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飲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開水沖服或加牛奶服用,對身體有滋補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説“不時,不食”,意思是,不是這個季節的(東西)就不吃。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説要“食歲谷”,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春天裏所有的植物都生髮出鮮綠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萵苣等等。

(4)韭菜

韭菜在民間又叫“起陽草”,韭菜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它屬於性温的食物,而韭菜中的營養物質具有補腎補陽的作用。春天氣候冷暖不一,所以這時候不妨多吃一些春韭,可以有效的祛陰散寒。

(5)春筍

被譽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作為美味佳餚,自古以來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對它讚歎不已,有“嚐鮮無不道春筍”之説。春筍筍體肥厚,美味爽口,營養豐富,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也各異,炒、燉、煮、煨皆成佳餚。地方名菜春筍均佔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筍”,南京的“春筍白拌雞”,浙江的“南肉春筍”。不過,北方很難吃到新鮮的春筍,如果是弗爾瑪林裏泡過的就算了吧。

(6)櫻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譽,目前在我國各地都有栽培。櫻桃果實肉厚,味美多汁,色澤鮮豔,營養豐富,其鐵的含量尤為突出,超過柑橘、梨和蘋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櫻桃性温,味甘微酸,具有補中益氣,調中益顏,健脾開胃的功效。春食櫻桃可發汗、益氣、祛風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櫻桃屬火,不可多食,身體陰虛火旺應忌食或少食。吃不了櫻桃,草莓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7)菠菜

季節交替的時候人們會出現肝火旺的現象,那這時候比較適宜養肝護肝的就有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而這些營養物質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等作用。小編建議春季養生可用菠菜來煮粥。

(8)葱、姜、蒜

現如今我們告別大寒,進入立春,季節交替的時候是應適當減少進補的,可順應季節的變化多吃些温性的食物,比如大葱、生薑、大蒜糯米、胡蘿蔔等,能起到很好的祛陰散寒的功效。

春節的來歷10

每逢春節快到時,大家都手忙腳亂地做準備,有的買鞭炮,有的買新衣服或紅袍,有的買紅對聯。

在我腦海中,一個問號在問我:為什麼人們總是這樣忙?我把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笑咪咪地説:“這裏面還有個傳説呢!

”我很感興趣,就纏住媽媽給我講講,媽媽講起了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一來百姓們就會措手無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隱居於深海,每逢農曆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殺人滅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殺妖降魔,去幫助百姓們。一年離12月30日還差一天時人們收拾東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紀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説:“對……。對不起,我急着趕路一一不小心…實在是對不起了!

”老人不緊不慢地説:“沒關係,我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這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聽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説道:“你可不知道,我們這兒,有個“年”的怪獸,它只要一上岸,百姓們都會被它吃掉的,我還是勸你快走吧,不然你也會變成“年”的口中之物了!

”老人聽後,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幹嘛怕一頭怪獸呢?”説着拍了拍胸脯。老人住進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來是“年”來了。這次,“年”發現了不同之處:唯獨只有老婆婆家有燈,便仔細看,燈是紅色的,“年”首先是嚇了一跳,之後,猛烈奔向老婆婆家,這時門開了,老人從屋裏走出來披着紅袍,拿着鞭炮,鞭炮發出了霹靂啪啦的響聲,衝着它張開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來了。原來“年”最害怕紅色,和霹靂啪啦的聲音。三天後,村民回到村莊,發現房屋並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對村民説了這件事,村民們一聽,去到老婆婆家,原來,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變的。老人治“年”有三個法寶:紅對聯,鞭炮,紅袍。第二年人們試着用這三個法寶,“年”果然沒有再來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神仙,並把農曆的12月30日,定為過“年”,又叫春節。直到現在,每逢過“年”,春節時,人們照樣是穿新衣或紅袍,放鞭炮,買紅對聯......

春節的來歷11

春節掃塵的來歷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即在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搞一次衞生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周書《祕奧造宅經》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

説明古代的人們早就知道污穢、塵沫與疾病傳播有關。

《呂氏春秋》載:“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大掃除,謂之“掃年”。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以祈新歲之安。”

關於“掃塵”,還有一個傳説。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為了掌握人間情況,就派三尸神常住人間。三尸神是個阿諛奉承、搬弄是非、在人體作祟的傢伙,據《太上三尸中經》説:“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陳説人間的罪惡。久而久之,玉皇大帝認為人間是個醜惡骯髒的世界。一次,三尸神更危言聳聽,密報人間咒罵玉皇大帝。

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間犯亂之事,並將犯亂人的姓名、罪行書於牆壁之上,並讓蜘蛛結網遮掩以作記號。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記號之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三尸神好不高興,乘機下凡,惡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牆壁上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來斬盡殺絕。此事灶王府君知道了,大驚失色,為了搭救凡人,各家灶王爺聚集商量,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在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家每户必須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否則,“接灶”時灶王爺拒不進宅。果然,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來察看時,家家窗明几淨,煥然一新,燈火輝煌,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所謂“劣跡”的記號,立刻返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帝大驚,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從此,人們為了感激灶王爺除難消災、賜福呈祥的恩典,總是在“送灶”開始,直到大年夜,進行“掃塵”。

春節前為什麼要打掃

1、寓意除陳布新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驅除病疫

春節為什麼要大掃除,要從掃塵習俗的起源説起。

掃塵習俗起源於堯舜時代,從古代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中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以祈新歲之安,至今民間流行着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諺語。

3、避免貧窮到來

這種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傳説,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很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裏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裏來。

過年掃塵的時間

從小年起至除夕止;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户户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説"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迎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告別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漢族人民的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着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掃塵日也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衞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春節的來歷12

春節之際,凡有中國人處,大都喜歡吃餃子。俗話説的好,舒服不過倒着,好吃不過餃子。我國食文化源遠流長,底藴深厚,今天就説説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餃子在歷史上最早的名字是“嬌耳”,這種頗受人歡迎的食品是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張仲景是東漢時期河南省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他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張仲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奉獻出來的這個特殊的藥物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餃子問世,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但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個吃。唐代時餃子被稱為“牢丸”,水餃叫“湯中牢丸”,蒸餃叫“籠上牢丸”。大約在宋代以前,都用這個名稱。宋以後,叫法比較雜亂,又叫“粉角”、“扁食”、“水角”、“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如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統稱為“餃子”,大概已是清末民初的事了。

春節的來歷13

中國存在許許多多的節日,我要寫的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我相信,你們已經猜到了。對!就是人盡皆知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春節有一個傳説,讓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怪獸,叫“年”,也叫“夕”。它長得凶神惡煞,它有一張血盆大口;頭上長有一隻巨大的角,稱“獨角獸”;它有一個大身體,身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貝殼;它只有三隻腳,暱稱“三腳貓”;它還有一條像刺蝟一樣的尾巴。它住在森林裏,吃各種動物,如獅子、老虎、兔子、狐狸等。但是,在冬天,動物們都冬眠了。夕肚子餓了,夕心裏想:動物們都冬眠了,怎麼辦呢?對了,河邊有個村莊,要不,過去那裏找吃的?後來,夕就決定去村莊裏找吃的。

於是,在12月30日,年就去了村莊,它走進了一個農民家,看見什麼也沒有。這時,它看見角落裏有一個人被嚇得渾身發抖,它就步步逼近,那個人已經被嚇得屁滾尿流了,還尿了褲子。忽然,那個人大叫一聲,年就跑掉了。

第二次,夕不甘心,於是,它又來到那户人家,它看見那個人在睡覺,夕就逼近了。突然,夕看見了紅色的東西就大叫一聲,跑了。那人想:這個怪獸又怕叫聲,又怕紅色的東西,想趕走它很簡單。

第三次,年又來了,見那個人在烤火,就小聲逼近。那個人見到了就説:”我……真是……是……惶惶……惶惶不可……終日啊!"這時,那人急中生智,用木柴點火,扔向年,年就又跑了。

1月1日,有非常多人來問他,被夕攻擊了三次都不死,是怎麼做到的。他説:"一、夕怕叫聲,二、夕怕紅色的東西,三、夕怕火。”當時的人為了趕走夕,就貼對聯、放煙花等。現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也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來歷14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古文、詩詞、民族音樂、戲劇、國畫、書法、對聯、燈謎等,還有一些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下面讓我説説“年”吧。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年12月30日,年都會到村子裏吃人,它跑得比風還快,叫聲比雷還響。

有一次,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個村子裏,一個人都沒看見,他自言自語的説:“大白天的怎麼一個人都沒有”。他走到一户人家門前敲了敲門,問有沒有人在家,屋裏的老人聽到敲門的聲音問“是誰呀?”他回答:“我是外地人,路過這裏想借宿一晚。”老人看是一個年輕人就開門讓他進去了,他問老人家大白天的怎麼一個人也沒有,老人家對年輕人説:“我們這個地方有一種怪獸叫做年,每到12月30日晚上都回到村子裏捉人。”年輕人聽老人説完,忙告訴老人家,你們不用擔心了,我知道年怕什麼了,年怕三樣東西,一樣是紅色的火,一樣是火炮,一樣是對聯。老人聽完,召集村民們,告訴他們這三樣東西,村民們聽完後,有的到家裏拿對聯粘在門上,有的在鐵盒子裏面生火,還有的把鞭炮掛在棍子上,到了春節的時候,年來到村子裏,看見家家户户都有紅色的東西,撒腿就跑了。

春節的來歷15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節日。

春節是這樣來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犄角兇猛異常,年長期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有一年,有一個外地長者來到此處。村東住着一位婆婆接待了他,但別人怎麼勸他,他也不走,並説不用擔心,半夜時年獸闖進村莊,可發現他在門口貼着大紅紙,屋裏紅燭通明。年渾身一抖,又聽見一陣巨響,年獸叫了一聲,回身顫慄,再也不敢往前湊,他看到一個身披紅袍的老人站在院子裏哈哈大笑,。年急忙逃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隨後每年村民都會這樣。這個習俗越來越廣,漸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春節。

春節還要吃餃子,餃子是小孩子大孩子,老人們都喜歡吃的一種美味的食品,用麪皮兒放上已經備好的餡兒,再包成像耳朵一樣圓圓的鼓鼓的,放到水裏面煮,盛好之後配上臘八泡的臘八蒜,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美味無比。餃子的寓意是團團圓圓,年年有餘。過春節還有很多講究,比如過年要説吉祥話或討紅包等。

春節是我國的精神傳承,讓我們年年有餘,步步高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