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中秋節的不同習俗有什麼

來源:文萃谷 9.69K

眾所周知,每年農曆8月15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在這一天,我們大都以賞月、吃月餅等方式慶祝,那麼,大家知道我國少數民族中秋節的不同習俗有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少數民族中秋節的不同習俗有什麼

  少數民族中秋節的不同習俗

壯族在八月十五這天,除了要賞月和吃月餅外,一項重要習俗活動就是“鬧哥孩”,因為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是男性,所以叫“鬧哥孩”,其實就是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

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到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羣結隊。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對歌,未婚青年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團聚後,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吐露愛慕之情。

台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聚在日月潭邊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託球舞”的遊戲。

瑤族在中秋之日舉行“舞火狗節”,舞火狗意在驅邪避邪。是日,姑娘們叩拜完祖先,然後舞蹈,青年男子則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們玩夠後,男女開始對歌。按照當地習俗,姑娘必須參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動,才能結婚。

雖然各民族的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嚮往,都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

  老南京中秋節習俗

水八鮮顯神通

中秋食藕,是寄團圓之意也。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温,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荸薺口感甜脆,營養豐富,蒲芹素以“補氣諸藥之最”著稱,更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

南京人把嫩藕與菱角、馬蹄、雞頭稈、蒲芹等稱為水八鮮,初秋正是人們吃藕吃菱角的時節,老南京的中秋菜餚自然也不會少了它們。水八鮮做法也家常,就是將藕、菱角、馬蹄切成片,其他原料切同等大小,將不易熟的原料下鍋煮熟,再將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下鍋炒熟即可。

桂花飄香潤香芋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古時就有以芋頭來祭謝土地神的習俗,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不復存在了,但是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中秋前後正值芋頭的當造期,芋頭粉甜滑軟酥糯,令人垂涎。

不知有多少人的童年是伴隨着青瓦巷轉角處的桂樹飄來的十里香長大的。桂花也以其食用價值被用於製作桂花餅,釀製桂花酒。不僅如此,桂花也能入菜,甘甜氣息縈繞桌間,不失為一種享受。

南京人中秋吃芋頭是最尋常不過的了,用芋頭配上桂花,既賞心悦目又味美好吃。做法:先將香芋去皮,切成片或條,下鍋煮五至六分鐘,將香芋粘上雞蛋,再煲上幹生粉,放入油鍋炸脆,再將冰糖、桂花放入鍋中加少許水煮成汁,燒在香芋上即可。香芋外脆內糯,桂花清香,止咳化痰,養生潤肺。

牛蹄“踏”藕營養來

中秋團圓要吃好,營養更是不可少。牛蹄口感營養俱佳,老少皆宜,蓮藕煲牛蹄,中秋一家人食用再合適不過。做法:先把牛蹄洗淨出水,將生薑葱料酒、牛蹄放入煲中大火煲開,小火燉三至四小時,加入花生、蓮藕、枸杞,再加入鹽、味精,再煲一小時即可。此菜入口爽滑,健胃、補氣、滋補養身,適宜秋季食用。

  陝西的中秋習俗

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裏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孃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