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的飲茶習俗有哪些

來源:文萃谷 7.63K

茶都信陽的飲茶習俗別具一格,獨具風采。下面小編推薦信陽的飲茶習俗有哪些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信陽的飲茶習俗有哪些
  關於信陽的飲茶習俗

信陽是名茶之鄉,盛產白毫細嫩、湯色碧綠的上乘“信陽毛尖”。信陽人愛喝茶、會喝茶,茶喝得可謂盡心盡意而又家常至極。信陽飲茶的最大特點是普及。無論各色人等,男女老幼,朝野雅俗,無論為文為商為官為民,也無論有身份無身份的錢多錢少,幾乎人人皆有有嗜茶之好。人稱茶為“國飲”,但唯有到了信陽才能真正體味到這種泱泱大國透徹入裏的“國粹”和民族意識。如若要研究信陽的民俗學,首先要論及的則應是信陽的茶道。見客先上茶,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不倒茶,主人便覺無法顯示熱情,愧對來客;不飲茶,客人又會手足無措言語不暢。如果來客是位隱君子倒還好,若不會抽煙便更覺無趣。

在信陽,不倒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續茶,則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熱茶捧着,氤氤氲氲中,親朋好友的敍談才親密無間,氣氛融洽。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儀式和內容,客人來了請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茶,在信陽友情的錦緞上,猶如織錦的金梭,往返穿行,運載着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首先是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並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八成滿,俗稱“酒七茶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於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於閩南的功夫茶。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一一放茶葉,又一一注淺水洗茶,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尤其是當你到農民家做客,看到胼手胝足的主人不厭其煩地為你做着這一切,及至你捧起杯來,但見杯中綠葉徐徐而落,一槍一旗漸次展開,茶汁瑩綠剔透,猶如人捧了塊芳香四溢的翡翠時,你會覺得有這樣的茶喝着,就是給個神仙你都不願去做的`。

值得一提的是信陽飲茶還有一個重要程序:洗手。客人入室落座,主人會殷勤地遞上一塊熱毛巾説:“請您先洗洗。”你於是去備好的熱水那兒,乾乾淨淨地洗出一雙手,重新落座,主人的茶此時已沏好,一杯杯端上。如若是宴會,那就更要洗了,餐前一番洗,曰:“去塵”,茶是必定要先上餐桌的,飯前也是一定要飲茶的;餐後還有一番洗,曰“去油膩”,先前的茶水倒掉,重泡新茶,即使你餐前的那杯茶只是碰了碰脣,也要潑去換新的,否則就顯出了厚薄,也嫌主家小氣。

信陽民間喝茶,最富景觀的則是老漢們。炎炎夏日,常見有鬚髮蒼蒼的老者捧着紫砂泥壺或大號茶杯,搖着蒲扇,於槐柳樹下或聊天或觀局,甚是悠然。即便是對奕中人,在凝神聚思之中,一隻手也會悄然移向沙地之上的壺盞,眼不離河漢,且手到擒來,中指必準確套入壺的環柄之中,滿把抓起壺來,送至嘴邊,但聽呼嚕聲響,飲者口脣濕潤,額間似有神思湧來,遂又將壺輕輕放回原處,騰出手來便着子前往,勇猛非凡。這場景常令不大懂棋的旁觀者誤以為茶功之神奇。

茶將茶鄉人的樸拙純厚天長地久地澆灌在山鄉村嶺,茶已與信陽人的血脈、魂魄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它那清純簡潔、內涵豐富、苦中有甜、甘味無窮的品性正是茶鄉人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信陽人又把濃濃的友情泡在這釅釅的茶汁裏,款待四海友人,八方賓朋。早春三月,穀雨前後,豫南山鄉的萬畝茶園新芽吐翠,生機盎然,山山坳坳綠得那麼博大,那麼純淨,那是信陽茶農孕育了千百個日日夜夜的真情和汗水,八萬個芽葉才能採摘出一斤優質茶。值得一提的是新縣的飲茶習欲,新縣飲茶之盛。可謂全省之冠。普通人家常年儲存茶葉少則10數斤,多則數十斤,男女老少均以茶為必要飲料。可以無油少鹽而不可無茶。箭廠河、陳店、田鋪、卡房、泗店等鄉更視飲茶為第一要事。人們早晨起牀後的第一件事是燒開水沏茶、喝茶,然後才開始勞作。

待客之茶有許多講究,賓客進門首先捧上一杯清茶,客人邊喝,主人邊斟,一直待客人倒掉杯中茶腳方止。不知其風俗者,往往被茶水灌得手足無措而不知其所以然。若賓客眾多,主人也必得人各一杯,彼此茶杯不可混淆,客人們若先後到達,對後來者須得重新沏茶奉上,不可用先泡之茶待後到之客。否則,將視為失禮、不敬之舉。

  信陽的飲食風俗

信陽主食:主食類型分為兩種:淮河以南米為主,每日早晚為稀食,中年為幹米飯;淮河以北面食佔一半(其中又以麥面為多,雜糧面極少),早晚為面粥或紅薯、玉米等雜糧粥;午時除米飯外,有時以饃為主,亦有撈麪、蒸麪等。稀飯用米,或在米中摻以紅薯、紅豆、豇豆之類熬煮而成。麪食除饃外,有面條、包子、麪餅、水餃、油條、

麻花等,還有本地獨特的高樁饃、油酥火燒、潢川貢面、三股酥油條等。麪條吃法除常見的用菜下面外,還有清水面條、撈麪條、熱乾麪條、蒸麪條等。包子的餡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麪餅的品種有鍋餅、蒸餅、燒餅、餡餅等,多是貼鍋烙制,油條、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還有一些節日食品,如臘八粥、湯圓、粽子、餈粑等。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由以米麪為主的主食型結構,逐步向主、副食品結構發展,高營養食品有所增加。?

信陽菜餚:豫南人“會吃”,對菜餚甚為講究,家庭主婦大都是熟飯能手,男子擅烹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鹹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燜為主,其次是燉、煮。待客時,蒸、煎、炸、爆、熘、拌、滷樣樣皆有。油、鹽、醬、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調料。菜餚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現。商城、新縣由於山高水寡,水質偏酸、缺碘,熟制菜餚用豬油,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強度大,一日不吃豬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塊肥肉才能把莊稼種 ”之説。植物油被視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們還偏愛用有異臭味的臘豬油調菜。帶有臭味的筒鮮魚和風乾熏製的羊肉、鴨蛋幹、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視為佳味。過年的臘肉一直可吃到次年農曆七月十五以後。

魚頭酒的來歷: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全德考證,流行全國的魚頭酒就起源於信陽一帶。信陽人擺宴最講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説,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划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着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一般為2一3杯,魚尾酒 1一2杯,近年又有“頭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説,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

商城飲食:過去,光山南五縣(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在民間都曾以自己的一個社會人文特色而冠名流傳,如“吃家”、“打家”、“穿家”、“説家”等。商城以飲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傳説,英法聯軍進京時,慈禧曾安排南北兩條出逃路線,時任大學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將御廚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轍。但後來慈禧與咸豐北逃熱河,這些御廚便留在了商城,同時將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風格也帶到了商城,與商城的飲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尤以做魚最有特色,一條鮮魚可有魚丸、魚糕、魚片等50多種變化。客人光臨,廳內桌上鋪着桌布,擺十個涼盤,酒杯、餐盤下面放着紅綠紙墊(供擦筷、盤、勺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謂之“席口”。酒過一巡,席二爺(席間的服務人員)捧上一道熱菜,盛菜的器皿上罩着蓋子,蓋上貼有條譜(菜譜)。片刻後,席爺二揭開蓋子,先讓客人觀其色,聞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嘗其味。上菜時,一般上3個煎炒菜後,第4個必上湯,或吊爐點心,或甜食,3個檔次不斷的更換,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飲至日落或午夜。最後壓桌菜是四大碗,兩道點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點心,由席二爺用紙分裝成包,席散後,客人每人一包,叫“帶包”。

  信陽六大特色美食盤點

信陽烤魚(南灣魚)

信陽盛產南灣魚,信陽烤魚自然成為信陽的著名小吃。這道美食既保留了烤魚特有的炭火香味和魚肉的外焦裏嫩,又避免了烤魚常有的腥味和作料不容易入味的通病,而且把燒烤與火鍋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信陽熱乾麪

武漢熱乾麪傳入信陽之後,經改造,工藝、配料和武漢熱乾麪已有很大的差異,獨特的味道成為信陽早餐主要食品。

信陽石涼粉

炎炎夏日,消暑解渴的石涼粉成為街頭的不二小吃。這種涼,沁人心脾,透入心底。一勺石涼粉吃下去,會覺得從口到心都是舒坦的,暑熱立馬就可以消去大半兒。老少皆宜,而且價廉物美。

地鍋饃

地鍋饃用柴火烤制,外焦裏筋,口感極佳,尤其是再配上農家自制的豆瓣醬,鹹香!底是焦黃的,吃起來甜甜的。找一家農家小院,一眼看到菜地裏綠油油的菜苗,吃着地鍋饃,真是城市中亨受不到的愜意。

燜罐肉

這是一道最能體現信陽傳統文化的菜。選擇不吃飼料的土豬肉,五花肉部分用火煽炒出油,油冷卻後裝入瓦罐中,密封埋入地下,最少三個月,最多可埋一年以上,時間越久味道越香,吃的時候把油化開,和萵筍,千張等一起微火燉煮即可嘗用。一點都不膩,而且入口有種勁道的感覺。

霸王別姬(甲魚燉雞)

霸王別姬,菜名聽起來很大氣,其實就是甲魚燉雞。一盆熱氣騰騰的甲魚燉雞,香味四溢,胃口馬上就出來了。再入口細品,滿口濃香,餘味悠長。去除甲魚的腥味是做這個菜的關鍵,在信陽,做這個菜不會用辣椒,花椒這些味重的佐料來掩蓋,而是承襲粵菜做法,用香菜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