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案

來源:文萃谷 2.31W

教學目的:

項脊軒志教案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3、理解“事細而情深”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4、瞭解“志”這種文體。

教學重點: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和以“喜”“悲”統攝全篇的組織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細節描寫的精妙

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特點;瞭解唐宋派;瞭解書齋取名為“項脊軒”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明代王錫爵説歸氏散文如“清廟之瑟,一唱三歎,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

言語之外”。今天我們學習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志》,探究作者在文中抒寫了怎樣的“歡

愉慘惻”的情思。

二、歸有光簡介

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崑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

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歲)中舉人。其後二十餘年,八次會試不第。後移

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進士,

授長興知縣。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説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

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説,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

這裏指小屋,即書齋。

三、整體感知

(一)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要求學生重點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的語氣、語調。

3.學生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注意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並進行歸納。

(1)重要詞語: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餘居於此”

凡:“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

而”、“若”、“汝”、“爾”、“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課文中用了前三

個,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茲”/“吾兒,久不見若影”/“他日汝當用之。”

(2)數詞的用法

文言文中,數詞常常直接修飾名詞或動,而不需要加量詞;現代漢語中則需要結合量詞,

構成數量短語。 課文例句如下: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頃之,持一象笏至。”

這兩例中,數詞和名詞之間沒有量詞。“一人”就是一個人,“一象笏”就是一個象笏。

“先妣嘗一至”/“軒凡四遭火”/“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這裏的前兩個句子中的數詞與動詞之間沒有量詞,“一至”是到過一次,“四遭火”是

遭受四次大火。後一句的“再”字是兩次變化的意思,這個“再”字是古漢語的特殊詞語,

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舉而二也”,如“再鞠躬”。

(3)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下)/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上)

/東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詞用作動詞--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斷句--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嫗,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斷。)

疑問句--兒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問)/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用

“何……也?”表示疑問。)

四、翻譯課文

《項脊軒志》課時計劃 第2課時 (總第65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3、理解“事細而情深”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4、瞭解“志”這種文體。

教學重點: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和以“喜”“悲”統攝全篇的組織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細節描寫的精妙

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特點;瞭解唐宋派;瞭解書齋取名為“項脊軒”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李課學習的重點詞句,導入新課。

二、理清結構,把握意脈

1.課文第二段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提示:承上啟下,將上文所寫“喜”之事與下文所寫“悲”之事聯結成一體。

2.作者圍繞“喜”和“悲”分別記敍了哪些事情?

先寫在軒中讀書的樂趣,體現“喜”;再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

“悲”貫穿;最後補記婚後的一段生活,表達對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感情。

3、解全文的脈絡和感情基調。

綜觀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為貫穿全文的脈絡,其感情基調是“悲”,也可理解

為以“喜”襯“悲”。

三、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1、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歸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應該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的,可是,18歲(寫作此文的時候)

的歸有光並沒有中得科舉,直至35歲才中舉,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後兩年,即補寫這篇散文後兩年才中舉,我們理解這篇散文中歸有光的內心傷痛,有必要聯繫這整個的經歷。這份傷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的現實;(2)幼年沒有感受到母愛,更增加了內心的悲涼; (3)歸有光的家庭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方面,這個家庭是一個官宦之家,且看老嫗的回憶——“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老祖母的言行舉止充分説明其對孫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歸家已經出現了衰敗和離析的局面: 軒“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這個並非官宦人家子弟讀書的地方充分暴露了歸家的敗象。“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 這裏表明這樣一個日益敗落的家庭已經到了叔伯之間各人顧各人的程度了。 歸家這樣一個家庭當然渴望有一個能夠支撐門户、重振家聲的人物出現,所以,歸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負是很重的。然而,科場不利,這怎麼不叫他傷心呢?

2、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子,且何謂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歸有光23歲結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軒中不時傳出夫妻間幸福的歡聲笑語,姨妹子們的關心説明其在孃家時常提起與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動人的美好形象歷歷在目,夫妻間濃厚的魚水深情在歸有光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時,歸有光29歲,中年喪妻,這是對歸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親手栽種的枇杷樹,怎麼能不感慨萬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人亡物在,再加上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難忘,這怎麼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他又哪裏還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復那個閣子呢?

這就是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即他“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這是讀文章必須理解的。

《項脊軒志》課時計劃 第3課時 (總第66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句式;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3、,理解“事細而情深”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4、瞭解“志”這種文體。

教學重點:

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和以“喜”“悲”統攝全篇的組織方法。

教學難點:探究細節描寫的`精妙 ,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特點;瞭解唐宋派;瞭解書齋取名為“項脊軒”的緣由;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習本文託物寄情的表現手法

1、寫作目的:表達自己濃重的悲愁情緒和對所摯愛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懷念。

2、憑藉之物:項脊軒。

3、小屋與作者內心感情的聯繫:第一,此軒牽繫着歸家的幾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第二,小軒牽繫着自己和家族的許多事,小軒的變遷反映了家族命運的變化;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此文處處寫小屋,實際上是處處在寫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個綰結,成為抒發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點。

4、具體分析:

小屋環境--暗示是家道的衰敗;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學業上的勤奮,暗示並反襯自己的不得志;

諸父異爨--直接描寫家道的衰敗,抒發懷念往昔思念親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護,現在呢?反而破敗不保。反襯家庭現在的不幸;

妻至軒中--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結: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後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於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於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敍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5、歸有光散文的特點: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清朝姚鼎認為,歸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橋樑性人物,他承襲了唐宋古文運動,開啟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對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散文的特點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

6、比較閲讀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這一點是本文和《阿房宮賦》最明顯的區別。《阿房宮賦》多用排比、誇張、比喻,對宮殿、宮中的人、珍寶等極盡鋪敍誇飾之能事,用詞華美豔麗;而《項脊軒志》中作者對一事一物一人盡皆平實説來,“不事雕飾”,用語極為清新淡雅。但正是這“不事雕飾”“而自有風流”。例如寫老祖母來看望和勉勵“我”的場面中,只是依次將事情如實道來,卻十分真實感人。一見面,老祖母説:“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而又恢諧,貼切地傳達出老祖母對孫子的關切、疼愛的心情。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自言自語,細緻地透露出祖母內心的激動、喜悦和對孫子殷切的期望。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長號不自禁”;同時也準確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關文章: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劉禹錫的《陋室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