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説酒文化

來源:文萃谷 1.67W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無酒不歡的國度。泱泱大國,數載人生。酒與酒類文化,源遠流長,這要從我們所熟知的那幫文人們開始説起。

淺説酒文化

都説文人好酒,喝了些酒,似醉非醉,才能寫出好文章。這其中代表,我想你不難猜出。李白,這個素有詩仙之稱的浪漫主義詩人,酒仙姑且也罷。和一切詩人一樣,他貪戀杯中之物。與其他文人相比,他最能喝,喝的多,好詩自然也出得勤。又和貪杯之人相比,他又是最會寫詩的一個。這便是李白的不同之處。孤獨時他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得意時他喝——“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開心時他喝——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憂愁時他喝——“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與朋友交往時他喝——“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壯志不得酬時他也喝——“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日日有酒,餐餐有酒。杜甫有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當然,杜甫也是同道之人。“醉裏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自然是詩從酒中來,人從詩中去。這裏要説下李白的軼事,説是當時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起,便揮筆在牆上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後來被一女子看見,久久不能釋懷,並花下千金買下這面牆。這位女子不僅才貌雙全,亦是大家閨秀,最終成了李白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可見,文人喝酒還是挺具有吸引力的。李白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一位了,才氣佳人,美酒月色,還缺什麼。

文人好酒,能文能武之人豈不更勝一籌。辛棄疾的那首《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不知激勵了多少帥才將士。自己都要被自己所傾倒。只是千萬別真在上戰場的時候喝得七葷八素。這如何殺敵?歷代一直不少能武的文將。本應該拿筆的手,換下了冰冷的刀槍,依然使得虎虎生威,教人欽佩。“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精忠報國並不是他岳飛的強項,看范仲淹真正詮釋了好男兒一把。人家老範不僅一邊打着勝仗,一邊還要思念家鄉,思念遠方的故人,還能一邊喝着小酒,與君對酌。曹操一直以來都是個頗受爭議的人物,我覺得無須爭議,他自己都替自己回答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而且廣告都做好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杜康豈有不火之理。當然,給酒打廣告的不止曹某一人。“借問酒家歸何處,牧童遙指杏花村。”看來杜牧也是好個不錯的代言人。

男子喝酒,天經地義。女子難道就應該伺候着?李清照算得上是文人史上最有名的才女了。不僅一手好詞,酒喝得也不比男人差。尤其是“三杯兩盞淡酒”,完美地體現出了才女的那份綿綿情意,多愁善感,卻好似梨花帶水,不忍心堪折了它。當然,偶爾也有貪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有的人為思念家鄉而喝酒,有的人為壯志不得酬而喝酒,有的人為朋友送別時喝酒,有的人為戰場殺敵而喝酒。這怎麼能少的了為意中人而喝酒的呢。“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人們記起得不僅僅是柳永他那流傳千古的名篇,還有那與煙花女子的風流韻事。“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仕途不順,酒場情場得意,未曾不可。

當然了,酒的文化趣事在文人的世界裏多不勝數,枚不勝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酒也往往有其獨特的魅力。所謂“無酒不成席”,這也是古人佳話。酒乃助興之物,適量怡情,多則傷身。有人問了,為什麼古時候的英雄們都可以暢飲淋漓啊,那是因為古時候的'人是不需要開車的。古代有好詩好詞,現代也有好句子“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臨近中秋,我們不需要“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般的悲情,更無須“睹月思人”,因為我們有網絡,有電話,有飛機還有火車,想念的時候完全可以見面,任你我促膝長談,把酒言歡。

作為人類歷史上存在歷史最久、普及度最高且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酒,在人類飲食文化中無疑佔據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國,自古以來,酒的存在與價值就不僅僅侷限於飲食方面。酒也是喪葬與祭祀場合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併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