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命的意義》有感(精選45篇)

來源:文萃谷 1.6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生命的意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精選45篇)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

一口氣讀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種子強烈的精神感動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誰不萬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輕的時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軀、微薄的力量,觸動了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這究竟是為什麼?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嗎?不是,他對生命的意義瞭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絕不僅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的生命變得更美好,這樣的生命,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生命。

但是,現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太過短暫,比不上行樂就會讓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燒。因此,他們拼命地追求錢財和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到閃閃發光的生命,只會看到黑乎乎的靈魂。有些青少年雖然不是這樣,但是他們追求享樂,談到穿的、吃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只顧自己,這樣的生命難道有意義嗎?沒有。

《生命的意義》一文,我深受啟發。雖然生命很短暫,但是,如果我們在短暫的生命裏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就會讓我們的生命體現出價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有的人一不順心就輕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生命態度。生命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我們決不能讓他白白流失!

同學們,讓我們像查理辛普森那樣用愛心為他人帶來温暖和幸福時,我們的人生也將更有意義。生命短暫,願我們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裏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

隨着工作時間的延長,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加大,面對一切事物逐漸變得麻木,找不到工作之初的激情。那生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呢?從《活出生命的意義》這部書中我看到了“責任”二字,對家人的責任、對工作的責任、對一張張渴望知識的幼稚小臉的責任。我們應該向弗蘭克爾一樣,勇敢的挑戰自我、挑戰生活、挑戰麻木和倦怠,在逆境中勇敢前進,在壓力下不斷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中尋求快樂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會影響到學生,學生好比一張白紙,會把他們見到的一切花在上面,我們不能給他們任何不好的影響,應向他們展現出積極向上的面貌,帶動他們向新生活前進。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

斷斷續續地把《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讀完了。之前讀過英文原版,受限於英文水平,很多意思還是沒有理解。現在將中文翻譯版讀完,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知道這本書是從《得到》推薦的,自己讀下來,感覺作者的親身經歷增加了説服力,是我喜歡的類型。對於我這種整天愛瞎想"人為什麼而活着"的人來説,讀這類書籍也算是跟自己對話了。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猶太人。生活在二戰時期,可想而知命運的悲催。作者本人被關入了埃斯維辛集中營,後世人稱"死亡工廠"。但是幸運的是,作者活了下來。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研究對象,展示了在集中營中人生百態。有些人放棄了對未來的渴望而死去,有些人過於樂觀而死去,但是有些人知道為什麼而活,有幸生存了下來。殘酷的經歷讓作者領悟到:人們活着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或許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享樂?承受痛苦?或許我們不經歷極端的環境考驗是不會真正領悟什麼是生命,什麼是生活。作者經歷了對於一個人來説所有的苦難,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進入集中營後,這些不幸的人首先表現出驚恐,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映,因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而後進入冷漠,相當於"活死人",他們面對同伴的痛苦不在有任何情感,因為自己也可能隨時面對這種境地。作者發現,那些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覺得活着無所謂的人會很快死掉。物質上的匱乏不是根本原因,精神上的絕望才是最死亡的導火索。最後作者總結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度上根本轉變。我們需要了解自身,需要説服那些絕望的人;我們期望生活給與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麼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麼,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我們的回答不是説與想,而是採取正確的行動。生命最終意味着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作者將生命的意義歸結為責任,那麼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呢?作者給出了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情;愛---關愛他人;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作者強調,命運的無常會奪走你許多東西,但是永遠奪不走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讀到這裏,我想起了餘華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不管生活如何剝奪他的財富、親人、尊嚴,他的生活總有目標,選擇堅強面對生活的不幸。作者所説的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個途徑,跟瑞·達里歐的《原則》中如出一轍,"有意義的工作,是指人們有激情去投入的事業;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指相互之間能夠真心相互關愛"。

這本書可以時不時翻出來看看,審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

看完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點沒有心理學著作的樣子,比如《心理學與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牀頭一年了也沒翻幾頁;其次是它淺顯,幾乎沒有專業術語,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義治療”就是啟發患者發現生命的意義。如果是網絡雞湯也罷了,可此書的作者弗蘭克爾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如此盛名寫的書卻這樣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麼?於是再翻一遍。

沒有。

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給出學習一門外語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學苦練一樣,弗蘭克爾給出的生命意義也很簡單:愛一個人且為之負責。

於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呢。人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反覆實踐的過程。比如:保持身體健康、長期自律、持續成長等。這些都是簡單的道理在我年幼開蒙時就已知道,可做到卻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飲食、情緒平和、合理運動。在一桌美食麪前説停止就住口,在對着識字卡讀了十分鐘“你、我、他”孩子還不認識時再讀十分鐘,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牀上時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時。

長期自律不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習慣。放棄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德執照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後,他就會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彷彿取得了一種道德許可證: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縱一下自己。“我這周鍛鍊了三次,必須吃一塊提拉米蘇獎勵自己”很可能一週的訓練泡湯了;“我辛苦了幾個月,現在喝了幾杯酒開車有什麼關係”很可能一個家庭就毀了。養成習慣可有效節省我們的意志力,一個有運動的習慣的人就不會為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將多餘的精力用在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上;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就不會恐懼百萬字的著作,只需放在牀頭,每天翻上半小時,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持續成長就更難了,需要不斷地學習、持續地自我要求。有人從走出學校那一天不再成長,有人則停在工作幾年後。其實成長從都是“瞬間”的、而不是“持續”的。我在生產之前想着生產後花三個月恢復身體,孩子白天交給公婆,晚上和老公輪流值班照顧,一切有條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產之後才發現事實的真相:三個月刀口都長不好,婆婆連奶粉温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將感冒傳給孩子引發肺炎。抱怨豬隊友有用嗎?這一切都需要我瞬間成長、拿出可行辦法解決問題。像大S説的逢開路、遇水搭橋、降妖打怪。

弗蘭克爾一生都對生命充滿熱情,67歲學習飛機駕駛、80歲登上阿爾卑斯,願我和他一樣永遠熱愛自己的生活。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5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這,是《生命的意義》中主人公保爾在憑弔烈士陵園時思考的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也是一段充滿了深刻哲理的格言。這不多的言語,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它給人們以啟迪。

所有的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但人們熱愛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為人類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這些人儘管虧了自己,卻得到了人民的尊重;有的卻不斷榨取,榨取本來屬於人民的東西,有的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法律於不顧,他們的私慾在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失去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保爾和他的戰友們就是以珍視生命的真正價值的崇髙精神,為事業而奮鬥,為人民而戰鬥的,他們奮鬥了一生,也貢獻了—生。

現在,擺在我們青少年面前的不再是烽火硝煙,只需要我們抓緊時間,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長大後把我們的袓國建設成為富強的國家做好準備,這才是我們目前最根本的任務,也只有這樣,才能算得是更好的珍惜青春,珍視生命。

生活,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人,應該好好地生活,為自己,為別人,為人類應該更加充實地生活,像保爾他們一樣,在為人類奉獻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的生活。這樣才算得上珍惜了這人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6

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充分體現-----讀《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當《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時,那個飽經風霜而又面帶微笑的維克多-弗蘭克爾彷彿又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的感情複雜,又是憐憫,又是同情。終於合上了書的最後一頁,我突然發現: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會充分體現。

當他走出集中營的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並且他用他的現實經歷開創了意義療法,造福了很多精神問題的人,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的智慧和樂觀的精神,最主要的還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完美認知所造成的。

當我看見有人支撐不了現實中的困難而選擇最慘烈的方式來逃避時,我認為這是胡鬧,生活中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只有那些瞭解困難知難而進的人,那些人才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和生命比起來,這些困難又算什麼呢,而且“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命還在,一切還有挽留的機會,一切皆有可能。

相反如果你成功了,也不要忘記生命對你付出的一切,因為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充分體現。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7

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並不是輕鬆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夠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為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無論遭遇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這句話,人生就是如此,有很多艱苦和變數,但是隻要挺過去,適應了,就能跨越,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屬於我們的真正的生命的意義!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8

有道是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發笑。近些日子混在稻讀社科羣,一星期一本牛津通識讀本。近期看《人生的意義》一書。讀完竊喜,竟然把書啃下了。此書由英國當代著名的藝理論家、學批評家家特里。伊格爾頓著。他用幽默輕鬆明快的方式述説的。

説到人生的意義,粗略一想,感覺很偉大,就如小時候,我們常説的: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等等。但今天我要説的意義,是個體存在的意義,拋棄宏觀概念,歸根到人性的層面討論人生的意義。我可不想繞繞去的故作高深,只想直觀簡單地説説自已的感受。真如我的半百人生:簡單樸實倒也起伏有序。

當然在認識人生的意義時,也要認識自已。只有清楚的認識自已,才知道我要什麼,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能做些什麼,不能做什麼。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意義是一種詞語,只有依於事物才成為意義。我所理解的人生的意義是:存在,創造,愛。

我存在,我活着,便是意義所在。真如笛卡爾所説的"我思故我在"説到存在,先想到上帝。"由於有了一個上帝,人生的意義問題就變得一清二楚。"這使存在變得有具體的指向。也如書中伊格爾頓説言:"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人生意義的一部分,就像我發表餐後演講的時候不知道自已説了多少個字,這反而有助於我圓滿地完成演講。"

通常開朗的人活得輕鬆快樂,因為他們想的少,不會去糾結。就像人們常説的傻子不得大病一樣。怎麼樣讓自已活得輕鬆?不斷的充實自已的人生,學習工作旅遊讀書,都是意義之所在。通俗些的説法就是折騰,人生在於折騰,折騰折騰去,快樂踏實也就油然而生。最怕有些想的多但不做事的人,那再想怎麼多也是空想,空則痛。空則無意義。

想到前陣子的自己,有位認識近二十年的朋友,她得知我的近況後一次次的約我去她店喝茶聊天,可我一次次的拒絕。因為身體之故,我遠離了所有的朋友。但是這朋友沒有放棄,隔三差五的問候我,告訴我怎麼樣養身怎麼樣認識世界。記得有次了她發一段話:我們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去感知去認識,你這樣不走出去,空想有用?你以為我們在美國,就這麼點路,你竟然一直拒絕……然後我去了她的店。老朋友相見分外親熱。品茶中我們感歎分開有十二年,都老了。

創造生命,創造奇蹟。創造一切的一切。萬物有靈。比如當二個俊男倩女經過戀愛相知相親,孕育出一個小生命時,那是何等的奇妙。這也得以人類長久的延繼下。這其中有道德的層面,也有情感倫理在其中。當你看着自已的孩子一天天長大,長得像爸又像媽時,夫妻之間的感情更親密牢固——有了共同的載體。

愛是人之本性。愛世上美好的人和事物。愛使我們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牽掛不捨,才會有珍惜。愛分大愛和小愛。大愛可以是愛國家愛工作之類的,小愛可以細微到愛一個人或一朵小花。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滋潤陽光,讓生活變得有支撐有依靠。

記得以前上國小生作培訓時,幾個漂亮的六年級小女孩,稚氣地問我:老師什麼是愛?你愛你老公之外還會喜歡另外一些男人嗎?我笑着回答:愛老公,也喜歡長得帥氣有才華的男子,那是欣賞。嘩啦一下,孩子們嚷嚷開:我要告訴你老公去,你怎麼能再喜歡別人?!這回答讓我滿意。安靜下後我給他們講了什麼是大愛什麼是小愛。因着這愛字,展開講了整整一節。第二天家長反應還很好的。

伊格爾頓是位極富幽默感的人,他筆鋒一轉這樣寫道:"人生就像一篇華麗的演講,看上去很有意義,實則了無趣味。人生又像一位演技拙劣的演員,看上去要表達什麼,但能力不夠。"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人生的意義沒有標準答案。正如我在稻讀社科羣,感知到讀書的意義:快樂充實,自我豐富。有感想時碼上一段讀書筆記——寫出的都是美好、儀式感、成就感。真如陳老師所言:有輸入才有輸出。

再怎麼燦爛的人生,最後都走向永遠的靜默。把握人生,過好每一天每一時,才是最真實的意義所在。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9

看了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儘管還沒有看完,但仍讓我覺得一個人在極端惡劣情況下堅持生命的意義是多麼偉大,同時人的潛能也真的是無限的。

在人變得一無所有,很多人的慾望與動物相同,而有着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卻一樣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他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還會堅持生命的意義,會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照顧那些病人,還會為了朋友而放棄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説,他能為了他心目中生命的意義而放棄生的希望,最主要的是,這些決定都不是在瞬間決定的。我們對於瞬間的決定可以理解為一種衝動,但經過仔細考慮而做出的穩定決定,不能不讓人佩服。

一個生活優越的人,在瞬間變得身無長物,穿着單薄的衣服面對嚴寒,做着繁重的勞動,而食物匱乏,還要時不時忍受屈辱和毒打、面對各種死亡現象。人變得越來越冷漠,可是人還是本能的尋找着生的出路。也同時認同,人沒有適應不了的環境。並且在如此環境下,仍有偉大的生命能保持着心靈的自由。

作者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介紹集中營的生活,而是要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心的自由,是的,心自由了,人就會無比堅強,突然想看看老子的著作,不知道是不是有相通之處。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0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於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着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後迎接着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説:“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屍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1

很多東西是沒有看懂的,這本書是需要不斷的翻閲吧。不過有兩點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負責任的,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為人父母的責任等等你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擔當的和在各個角色所享受的樂趣,都應該是你活着的意義。但是,如果是一個智障人士或精神異常(天生或後天的),他們的責任又是什麼呢,如果沒有責任,難道他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嗎,還是説討論的僅限於可以正常思維的人呢?

二是經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乾舌燥、雙腿發酸時,腦袋裏其實想的只有怎麼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現大汗淋漓後的舒暢,突然發現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於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慾望的滿足。So,活着的意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2

逼着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並不是書的內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並應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後,作者並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麼,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必須那麼做。

應經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於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

保持積極的心態,賦予生命以意義。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積極態度有助於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凡是人所能想到並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3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星期一本來計劃星期二準備星期三將要進行的班級講課,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開了微信讀書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我用最短的時間讀完的一本書。對於很少讀書,拖沓讀書的自己,讀完這本書已經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生命的意義不知道周圍的人是否會思考,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活着到底要追求些什麼。記得自己在國小四年級之前,具體記不清了,就有過自殺的想法,曾一度覺得生命並沒有什麼意義。第一次明確的覺得生命可愛是在高中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記得當時就是走在教學樓外邊都覺得柳樹可愛,微風暖暖。後來當然也就逐漸意識到,豐富着生命的意義。

大學以後不像高中那樣規劃自己的時間。自己大概從國中就有規劃和給自己制定規矩的習慣,雖然絕大多數都形同虛設,哈哈,但是確實還是有作用的,並且到後來,規劃也越來越實際,行動率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學,除非特殊時期,很少再給自己制定段時間短內的規劃了,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虛無狀況。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4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包含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意義療法,這一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書中介紹意義療法,是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意義療法既非説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戒也不是邏輯推理。用一種形象的方法來比喻就是,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專家而不是畫家。畫家試圖向我們表達他自己所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而眼科醫生試圖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匯聚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訴我們無論怎樣解釋生命的意義,只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找到生而為人的源動力,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我們的生活。這一世才真的沒有白白來過。

正如詩人尼采所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5

人在悲傷的時候總喜歡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找不到活着的意義,不如死了吧。

絕望到谷底的人選擇了自殺,我曾經也動過這樣的念頭,但我問自己,你敢死嗎?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嗎?我想了想説,不能。最後不得不歎口氣説,那就好好活着吧。

這本書是在看史鐵生先生的《病隙碎筆》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義的時候引用了這本書的觀點,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義。

痛苦也好,歡樂也好,都是意義的體現。作者維克多是一名精神學家,在集中營殘酷的環境中倖存了下來,研究了一套心理學的精神療法他稱為——意義療法。

前幾天奇葩大會上一個得躁鬱症的女孩説,她時常感到生命毫無意義,想自殺,她問很多心理醫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滿意。最後她問了一個哈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教授笑了笑説,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是啊,我們在追求意義本身,可是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與其陷入哲學的循環命題,不如去感受,去真實的活着,去擁抱,去諒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義不如看看這本書,它會讓你有所感悟,對你悲傷甚至絕望的心理有開示作用。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6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弗蘭克爾説,是追求生命的意義。

人能夠自由嗎?

弗蘭克爾説,人能夠達到內心的自由。

苦難痛苦對人意味什麼?

弗蘭克爾説,讓人發現生命的意義。

所以,弗蘭克爾的心理療法叫意義療法。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個意義。我以為,因為人無法創造自己的生命,會終其一生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活着的理由,以求能給自己安全感——有了活着的理由,我就能好好活。弗蘭克爾認為,不同的時期,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是的,活着是一個過程,變化多端。我們會追求很多意義,也得到很多意義。

對於那些,我們不願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們覺得不好,覺得虛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讓我們眼裏心裏流淚的部分呢?弗蘭克爾引用聖經的話:上帝會保留你的眼淚。不要軟弱,但要允許自己流淚。這是那個創造人類生命的人所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痛苦、不快、膽怯、乃至犯錯,是我們在追求人生意義的旅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風景,接受它們,寬恕自己。這樣,才能有力量面對以後的路,好好地走以後的路。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7

“人最寶貴的是什麼?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我們應該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奮鬥’。”

這是《生命的意義》中主人公保爾思考的一個嚴肅的人生問題,也是一段充滿哲理的語言。這不多的言語,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它給人們以啟迪。

所有的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但方式不同:有的人不為自己的利益着想,贏得了人們的贊同;有的人卻不斷詐取原本屬於別人的東西,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顧法律,他們的私慾在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失去了人生價值。

保爾和他的戰士就是以珍惜生命為人生價值的崇高精神,為事業而奮鬥,為國家而奮鬥,他們奮鬥了一世,也貢獻了一生。

現在是21世界,我們學生應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報效祖國。

生活,不能只享受物質,重要的是精神享受,不,應該好好的生活,為自己、為父母、為人類應當更加充實的活,像保爾他們一樣,為人類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樣才算得上珍惜了這人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8

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着。説起如何面對生死,在這本書裏,對於活着、生存、苦難、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死亡就像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每一次選擇都意味着放棄,而每一次放棄都使我們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短暫。只有知道怎樣面對死亡,才能更好地活。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們或許都默默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曾經是心理醫生的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集中營裏九死一生,觀察了各種人的心理行為、人格的扭曲與變化,如何面對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

在生與死之間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更深更多地講透生死,以及生死的意義,教人如何從對死亡的恐懼中解脱出來。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我們的生命消耗在各種衝突與不快、快樂與歡愉、抽煙喝酒、熬夜以及沒完沒了的工作之中。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你是唯一能能夠改變自己、改變你所在社會的人。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放棄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算是痛苦也有意義。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19

我對作者對這本書前半段的描寫十分着迷,讓我切身的瞭解了集中營的生活,那裏充滿了恐懼,屠殺,暴力,不平等,飢餓,扭曲。猶如地獄一般,但是作者利用他的智慧,和上帝恩惠,活下來了,這就是奇蹟。記得作者描述的,集中營的人就是用紙一樣皮膚包裹着骨頭的骷顱,嚴重營養不良;每一次調離集中營,他們都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死亡還是繼續着苦難的日子;睡覺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要抓完身上的蝨子,要不睡不好覺;集中營的人要努力表現的能幹活才能活下去;看到身邊的人做噩夢不捨得叫醒他,因為害怕他覺得醒來以後發現這裏的生活還不如噩夢……活下去,需要強大的意志,作者做到了。感謝和平的時代,讓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有飯吃,有衣穿,有覺睡。文章的後半段的各種療法可能有效,但是我沒有看進去,文章最後的點評部分有一句話觸動了我:他努力啟發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要明白通過選擇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目標。同時這個世界的情況不妙,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否則情況只能越來越糟。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0

弗洛伊德曾經説過:“要是將一定數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於飢餓狀態,隨着飢餓的加劇,他們所有的個人差別都會泯滅,取而代之的將是相同的飢餓表情。” 弗洛伊德沒有親身感受集中營的生活。他的主題都集中在維多利亞風格的鬆軟沙發上,維克多弗蘭克爾用親身經歷的奧斯維辛骯髒的集中營裏回覆個體的差別並沒有泯滅,相反,人們的差異性變得更大。大家誰也不想掩飾什麼,不管是豬玀還是聖人。

體會最深的是書中提到的悲劇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方面涉及死亡,但是也涉及生命,因為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時刻都不會再重複。那麼,生命的這種短暫性難道不是使我們儘量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刻的最好提示器嗎?它肯定是的,因此我提出一個忠告: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最後,面對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個途徑:即使是處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

這就是我想踐行的`全部意義和支點!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1

一讀完燈光一文,淚水模糊了我們的眼睛,我被郝副營長那捨己為人的精神感動了。我沉思着,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因為生命對於我們來説只有一次,誰都十分珍惜它。但是郝副營長卻在自己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十分慷慨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不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嗎?不對,他對生命的瞭解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絕不僅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他人生活得更美好,這樣的生命,才最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

但是,現在有些人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們認為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不及時行樂,就會讓生命的光芒慢慢的熄滅。因為這樣他們才會拼命的去追求金錢和快樂,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在他們身上,我們根本不會看到生命的光輝,只看到那些自私自利的醜惡的靈魂。有些少年雖然不是這樣,但由於他們熱衷於追求享樂,談到穿的、吃的,他們都興致勃勃;但是一談到學習、工作的,他們索然寡味,胸無大志。他們只會顧着自己,這樣的生命難道就會很有意義嗎?

同學們,我們應該像郝副營長那樣,用“生命之光照亮勝利的道路”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更多更多的光和熱吧!讓生命變得更加的多姿多彩吧!讓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吧!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2

作為臨牀心理學家,作者從納粹集中營恐怖的經歷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經歷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樣,每天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會不會被捱打或者拖到毒氣室。人和人的精神狀態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於被解放卻因為一年年聖誕節還被困在集中營而心理崩潰的,有忍耐不了這種痛苦去撞擊電網自殺的,在這種牲口般的生存環境中,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維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去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好好地活着。於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產生了。

對於我們來説,他給到的幫助是什麼呢?如何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呢?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事業;2。通過體驗某件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文章的最後,想起來最近看的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生之慾》。當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盡頭,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無所事事的工作,沒有任何朝氣的自己,自己應該要如何獲得快樂?花很多錢沉浸於酒色玩樂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後面通過不顧一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羣眾修建好公園,安詳地死去。專心做一些有意義開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別人的眼光裏,會讓自己純粹的多,開心的多。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3

這個暑假的前兩個星期,我讀了《生命的意義》這本書。

我們活着就是要去創造出這個意義。意義是主觀的,人自己定義的。這樣一來,生命的意義就變成了每個人自己的觀點。

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先於本質,在人出生前,人沒有先天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從進化發展的角度看,人在出生前就已經決定了人的生命是實現熵減過程的載體和工具,人的本質先於存在。既然存在着先於存在的本質,那麼人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其意義就是其本質。

動物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實現了它存在的意義。進化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並不需要動物去努力。對於人來説,並不是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實現了存在的意義,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沒有人的努力,就沒有社會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把人生的意義依附於一定的事業和成就。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有的人努力奮鬥了,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從人類總體來説,努力的過程和失敗的嘗試都是有意義的。

人活着並不一定要有意義,但如果能夠有意義,人會活得更充實。人不是為社會而活着,而是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僅僅是為自己活着,因為人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覺地促進了社會的前進,使我們的後人也因為我們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4

作者用事實證明,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怎樣看待集中營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呢?

生命的意義包含了苦難、剝奪和死亡。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説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難都是有意義的。當然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難。

作者提出了面對困難的態度:“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脱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鑑。每當默默努力工作,還看不到成效時,通過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激勵當下的生活。

對於這些客觀上無法避免的磨難,別人並不能夠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憐也沒有用。

芒格也認為,自憐沒有用。我們常常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依舊看不到收穫的時候,容易自憐。

很多理性、活得開心的人,並不是沒有遭受厄運,而是他們不去想自己有多慘,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5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裏,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我們可以試着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説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6

本書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倖存歷程, 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羣,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慾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麪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飢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性的極致:集中營後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屍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生——温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的麼?

本書後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倖存者,並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藉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於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祕密》中的願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7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納粹時期被關在集中營的故事,集中營的殘酷剝削吞噬着裏面的人們,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探討活下去的意義,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做夢夢見31日會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來越臨近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後在31日當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營裏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的戲碼,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刻卻是聖誕節期間,他們不是累死、餓死、病死,而是因為心裏的預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氣變得沮喪,最終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的死亡。致辭作者用尼采的話引出全書宗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過哲學、心理學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出的“意義療法”的深入探討。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會準備去受苦,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主要途徑,第一個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第二是經歷某件事或是面對某個人。第三個是即使是處於絕境中,也要勇敢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只要敢於面對就仍能超越自我從而改變自己。

覺得這本書中不僅僅教會了我們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讓我們在作出人生重大選擇時保持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複雜的百態人生。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8

最近在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書裏講了一個心理學家在納粹集中營的故事,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很有共鳴。

書中説: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生命的盡頭,是在何時是在何地,我們的時間是無法估量的。

還説到:對生命的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

這兩段,讓我我想起了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珍珠鳥》,講的是一隻珍珠鳥和人而建立友誼建立信任的橋樑。兩個獨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沒有思想的交流,但是兩個獨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獨特的方式來進行跨越物種的友好表達。

這本書裏還談到了很多人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

“沒有一個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承受負重的方式中。”

讀到這裏我想到: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是因為生活中所經歷的不同,你所經歷的磨難有可能別人沒有經歷過,這個磨難就是你所擁有的寶貴財富。

最近網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春雪不歎。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天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

對呀,就是因為經歷的多了磨難克服的多了之後學習到許多的事。少年才會長大,才會承擔責任和風雨,才會成為棟樑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經歷的,所度過的,所克服的。把磨難當作收穫,把難事當作碩果。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29

尼采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維克多《追尋生命的意義》的這本集中營自傳小書中,敍述了奧斯維辛俘虜的苦難生活,以及表達“意義治療法”的積極態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個普通人的一生將要追尋其獨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義。那假如是換成一個每天生活在集中營裏的俘虜,失去了人身自由,經歷了各種磨難,那他的人生還要追尋所謂的生命意義嗎?而維克多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那些集中營的俘虜們的心理歷程與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營的俘虜,從受一段時間集中營磨難後的掙扎到冷漠,最後是麻木不仁的絕望心境。人性不能簡單地分為善與惡,尤其在極端惡劣的環境最深處的人性極其容易暴露出來,善與惡的邊界變得如此模糊不清。惡劣的生存環境往往扼殺生存的希望,人在絕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當看到獄友吸煙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再挽回。”為什麼人要活着?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所在?維克多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也因每個生命體的獨特性而存在意義有所不同,但他闡述了三種方法:創造或從事能體現生命價值的工作,體驗愛與被愛,忍受並超越痛苦的積極態度。

前兩者人們容易理解並接受,但忍受並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嗎?我們為什麼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採取積極態度。追問自己的活着的意義,便是一種自我精神上的昇華了。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0

適合所有人的書,強烈推薦。

再現人類史上極端的一種經歷和體驗,讓我們不但感受到納粹的惡,也會體會到人類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自由,有保持尊嚴的自由,哪怕活着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會餓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問題,滿懷責任心去回答生命的問題,去實踐和行動。瞬間的意義就在於可以通過行動而固化下來。

我們應該聽從書裏的建議,對待每一天應該像第二次去選擇,我們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個子,想到後面的N種情況,然後反過來決定該怎麼落子。同樣,我們應該不停的用80歲的自己,五十歲的自己,三年後的自己,三個月後的自己來觀察當下,自己聯想個上帝之眼出來,於是便可以從容應對,不虛無,不焦慮,不狹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貪婪,不沉淪,不雞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聲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們會擁抱時間,從事業或者家庭責任中挑戰自己的高度,從興趣愛好中尋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極限的美妙,從幫助他人中過去幸福快樂,從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難中檢驗自己意志力的堅強和內心的自由。

不喜歡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學”,感覺更像消極,為了解釋而解釋。喜歡“高度心理學”或者因為我們閲讀和嬰兒期幸福的體驗,讓我成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生命有太多種可能性,哪有時間虛無呢?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1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住:“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或“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後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於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麼生命的短暫就是儘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鬱或疾病。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2

首先,讀完整本書,對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經歷,作者對生命的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真的讓人頗受啟發。作者的生命是充滿意義的。作者也是偉大的。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虛無,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迷茫而空洞地活着,有時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是個人感覺當代的精神特徵之一就是存在之虛無,迷茫與空虛。

這段時間算是對我個人來説頗為關鍵的轉折期吧,我在這段時期內也會感到些許的迷茫。懷着這樣的心情,這幾天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本書。

我感覺自己也算有點幸運,在這段特殊的時間正好與這樣的一本書相遇。雖然讀的不是很連貫,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穫,對自己的當下甚至未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義,説起來很虛,但是我認為它對於一個個體來説真的很重要。找到並去踐行自己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每個個體人生的終極使命。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得生命變得充實,而不易陷入空虛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書中也提到了三種找尋生命的意義的途徑:工作;愛;痛苦。生活肯定會有許多困難,在尋找並實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也必定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無論外界條件多麼惡劣,我們仍然擁有自由,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心態去面對的自由。很多時候,很多困難,都會涉及到心態的問題。而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做一名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能夠實現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3

我喜歡讀書,特別是散文。今天我讀了周國平的散文《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那麼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呢?首先我想到的是生命肯定是有意義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

這篇散文作者首先説:其實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這個觀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人生本來就很矛盾,我們不想經歷痛苦,但是又不得不經歷痛苦。所以作者也説想不想這類問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稟賦決定。

每個人都因為經歷,教育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於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福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能解答的問題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並無答案的人生之謎。人生無常死亡隨時可能來臨,這個道理似乎盡人皆知。讀完這裏我感到作者對生命認識的透徹。我們每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的機會只有一次,過去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

所以我感到生命是有意義的,但是需要我們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大多數人把金錢和幸福畫上等號,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不對的。我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在於理解人生,學會努力,也要知足常樂。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4

暑假裏,我讀了田雅青女士翻譯的《生命的意義》後,我深受教育。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讓我印像深刻:“思想是生命的再生,思想腐朽的人就會成為行屍走肉。”這句話的含義很深,但我似乎還是懂得了一些。

以前,我認為思想和生命是共存亡的。生命結束了,思想便會隨着消失。看完這本書後,我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而健康的思想卻是令人回味的。例如,雷鋒叔叔,雖然他已經犧牲多年了,但他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仍在人們心中閃爍着金子般燦爛的光芒,永遠不會熄滅。

我奶奶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上帝造了三個人。他問這三個人同樣的問題:“到了人間,你該怎樣渡過你的一生?”

第一個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創造。”

第二個想了想,回答:“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第三個想了想,回答:“我既要利用生命去創造,又要利用生命去享受。”

這三個人來到了人間。

第一個人表現出不平常的奉獻精神和拯救力量,他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他為執着的信念而奮鬥。當他離開人間的時候,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他送行。至今他還被人們深深懷念着。

第二個人表現出不平常的佔有慾和破壞慾。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甚至無惡不做。當正義之劍將他驅出人間的時候,他得到的是人們的鄙視和唾罵。他至今被人們深深地痛恨着。

第三個人沒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現。他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為了這個家庭的幸福和快樂,忙忙碌碌,起早摸黑地工作,日子還算過得充實。後來,他離開了人間,沒有幾個人記得他,再後來,就沒有人知道他曾經給人們做過些什麼。

我認為第一個人最懂得生命的意義,他具有生命最偉大的思想——無私奉獻。生命給了他一個寶貴的機會,他給予生命一個偉大的意義!他的事蹟會被人們所傳頌,他的思想值得人們學習,他的精神會在人們心中播下種子,生根,發芽,長成一棵不朽的參天大樹!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5

意義療法對那些因為失去生活意義而陷入抑鬱的人來説,當然是有所幫助的。我以為心理醫生的治療本身就是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但這往往是困難的,不能説意義療法就可以一藥治百病。

人的意識的形成首先是有感覺而來的,不是所有感覺到的都形成意識,絕大多數停留在潛意識中。當人的感覺流動像一條平緩的小河,人的意識也會是比較平靜的,不會自動形成湍流或浪花。但是當外界的刺激加大,感覺信號成倍增加,猶如河水突然加速,奔騰喧囂的向前,意識之河也就難免不形成各種各樣的漩渦,陷入混亂之中。但人的意識一定還是在一定範圍內有自我調節,回到平衡狀態的能力,無論是怎樣達到這一目的的,我相信不同的人可能通過不同的方法,對意義的確定和堅信,一定屬於其中之一,也就是在混亂的漩渦中有一箇中流砥柱般的的信念,當然會有助於使意念回到平衡狀態,避免精神的崩潰及自殺。

但我覺得意義的確立只是方法之一,而且只對一些人有效,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像作者的那個朋友,夢裏預見到戰爭三月底結束,結果,四月初就因為沒有看到戰爭結束而放棄生命。其實對未來的期望,通過確立生命意義來度過苦難,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大多數人都使用過。為什麼有些人放棄了,而另一些人堅持下去,這個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的不同。其實人的心理素質也是大多是天生的,後天的努力當然可以改進不少,但是面對極端的考驗,人的承受能力有巨大差別的。

就像長跑,每天都跑的人肯定耐力會提高,比起缺乏鍛鍊的人自然是好很多。即使每天都跑,人還是有體力的極限。心理的極限是一個意思。肯定不排除,在集中營裏,有不少人是通過與別人競爭而勝出的策略,來保持自己的心理正常,他們也許毫無道德底線,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的生存。也許應該做一個調查,在所有集中營的倖存者中,有多少是通過生命意義的確立來度過難關的,有多少是犬儒主義動物本能而勝出?這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6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於他這樣的生活,於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着悲憫着,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於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閲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後做了自我調節,又繼續閲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願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於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後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當我們必須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的時候,似乎應該感激,因為是上帝瞧得起你,不想讓你蹉跎終了或者玉損香消。生命的意義應該在生命中找尋答案。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覺得是推翻了之前一些教科書的肯定句,更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能。意義療法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可以為我們所用,為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此書還是值得一讀,更值得細品。書籍精髓的整理詳見筆記摘錄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7

上週剛看完畢淑敏的《心靈遊戲》,對其內容我就不説了。我只説我讀到的一些東西。作為一名心理醫生,當然對來訪者的任何相關資料都要保密。當有記者問及她一些相關的問題時,她當然堅守着自己的職業道德。她這樣回答記者道: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在諮詢室裏我遇到的最多的問題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就像弗蘭克爾博士所説的:人們要關注的並不是獲得快樂或者避免痛苦,而是發現生命的意義。

作為學應用心理學的我來説,也算是第一次聽到諮詢師這麼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驚,也有了簡單的習慣,因為我開始了更廣闊的視野。今天收到朋友發來的信息説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歡雨天,現在卻鍾愛雨天,喜歡聽雷聲,聽雨打落在地面的聲音,他説生活變化的太快了。我説樂觀的人感覺周圍任何時候都是很活躍的,而悲觀點的人則會感到周圍變得冷清了很多。他説現在的自己喜歡獨處卻又害怕孤單,從來都很矛盾,卻還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努力,為什麼而活着,覺得生活太過簡單。今天剛剛讀完維克多E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相信畢老師的這番回答更是絕妙的。值得每個人去思考。而這個時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雖然他沒有到去諮詢室的地步,沒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擊或生活的挫折而心靈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慶幸自己讀了這樣的書,我相信我可以幫助我的朋友尋找到些什麼,或許他再也不會問任何人這樣的問題了。

我想我可以作為中介者,來傳達弗蘭克爾教授的這些理念,讓我身邊的所有的帶有疑惑與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現在的境況,自身心理的一種狀態。弗蘭克爾博士有時詢問正在經受着許多或大或小磨難的來訪者。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8

書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裏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説,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並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第二部分作者介紹了他的意義療法,他提到:“根據意義療法,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人最主要的動力。這就是為什麼我用“追求意義”一詞,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説強調的快樂原則”(我們也可以叫它“追求快樂”),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學派的“追求權力”或者“追求優越”之説。“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作者提到了發現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於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後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39

我思慕已久的《國小生之友》終於發下來了。剛發下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打開,恨不得一口氣把她讀完。裏面的文章真是寫得太精彩了!其中的一篇作文《生命的意義》,尤其讓我印象最深刻。

文章記敍的是作者在一次暑假勞動中的故事。作者寫道:

去年暑假,他和媽媽到外婆家去玩,媽媽説:“我們幫助外婆打掃打掃衞生吧!。”

説幹就幹,媽媽拿着抹布擦窗户,他便幫外婆掃地和拖地。這時,在一個角落裏我無意間發現一個蜘蛛網。於是他便用掃把和雞毛撣子把蜘蛛網弄破了。心想:這蜘蛛沒有了蜘蛛網蜘蛛就無法捕捉食物,看它怎麼生存?

因為外婆總要他們在她家住一晚上,所以第二天他得以繼續觀察……  第二天早上,作者發現,咦!蜘蛛又織好了一張大網,他生氣地又用棍子攪破了網。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個小時蜘蛛又把網修補好了。蜘蛛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本能太令我佩服了。

看完這篇作文,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不可能有兩次。既然到世上走一回,就得珍惜生命,讓每一分每一秒都體現出它的價值。有些同學把時間用到整天打遊戲、玩耍上,而對學習不聞不問,白白浪費了,這多可惜啊!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是的,我們需要樹立信心,選定那些自己的目標再次蕩起生命之帆,不再留戀岸邊的風景和安樂,到百坷爭流、千帆競發的生命之河,一如從前,勇敢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當新的一天伴隨黎明的到來,我們將推窗而立,懷着對生命的虔誠和渴望,凝視沒有盡頭的遠天遠地,這種意境,又怎能不傾盡自己所有去熱愛生活呢?

雖然我們還是國小生,做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我們可以珍惜每分每秒,把它用在學習上,學好本領,將來長大了就可以為祖國做出貢獻。同學們珍惜生命吧!

這樣精彩的文章實在太多了,每讀一遍都有不小的收穫。讀了《國小生之友》,就如同交了一位良師益友。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0

這是一個關於小豬和蜘蛛之間友情的故事,這是一個感動了半個世紀的童話,這就是美國作家E·B·懷特的《夏洛的網》。

威爾伯剛一出生,就由於是一隻弱小的落腳豬而差點被砍死,來到朱克曼家的穀倉後,他雖然覺得每天吃得飽飽的很快活,但又常常因為沒有朋友而覺得孤獨。母鵝、小羊、老鼠都不願意和他做朋友。就在威爾伯傷心哭泣的時候,他忽然聽到了一個細小而又動聽的聲音:“我可以做你的朋友,我喜歡你。”於是,蜘蛛夏洛走進了威爾伯的生活,她親切地對威爾伯説“敬禮”,她友善地和威爾伯聊天,她用自己的愛幫助威爾伯擺脱了孤獨,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

有一天,一隻老羊告訴威爾伯:他未來的命運將是變成聖誕節的燻肉火腿。威爾伯悲痛欲絕。這時,夏洛堅定地對威爾伯説:“你不會死,我救你”。於是,她用自己的絲在豬欄上織出了被人類視為奇蹟的網上文字,幫助威爾伯在集市的大賽中贏得了特別獎和一個安享天年的未來。就在這時,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讀完這本書,媽媽問我:“你覺得夏洛為了救威爾伯獻出自己的生命值得嗎?”我想:夏洛這樣做還是值得的,因為幫助別人可以快樂自己。雖然幫助威爾伯消耗了夏洛的生命,但是蜘蛛的生命本身就是很短暫的,就像夏洛説的:“一隻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人活着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夏洛雖然死了,但是她卻幫助自己的好朋友活了下來,她為此而感到快樂,她的生命也因此變得比普通的蜘蛛更有價值。可見,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其實,我覺得夏洛並沒有真正死去,因為威爾伯“永遠忘不了夏洛”,沒有一隻新蜘蛛“能取代夏洛在他心中的位置,夏洛是無可比擬的”。夏洛的奉獻,延續了威爾伯的生命,她也永遠活在了威爾伯的心裏。

感謝夏洛,她讓我懂得了:奉獻自己、幫助別人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我也要做一個樂於助人、甘於奉獻的人,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1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裏的悲慘經歷,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裏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麼又放棄生命!集中營裏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裏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並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裏,選擇放棄生命的不佔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着!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營裏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裏邊,更不捨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着,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裏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彷彿在和妻子對話,他愛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樣在牽掛着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着離開集中營。

活着,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麼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着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對於一個樂觀的人來説,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這個浮躁世界的我們,就真的明白我們為什麼活着嗎?就真的去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嗎?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裏總是特別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麼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麼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於生活過程本身!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2

我懷疑醫生是否能夠用一般性的詞彙來回答這一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義,而是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生活的特定意義。用一般性詞彙來解釋這一問題類似於象棋冠軍提出這樣的問題:“大師,請您告訴我,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麼?”除了某一棋局中的某一特定情境或某一對手的特定個性之外,不存在任何所謂最好的甚至較好的一步棋。

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人不應該尋求抽象的生命意義。每一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擁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業或使命。而此,他的個體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複。因此,每個人的任務與他實現這一任務的特定機會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生活中的每一種情形代表了對於人的一種挑戰,提出了一種需要他加以解決的問題,生命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最終,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相反,他應該認識到,被詢問的應當是他自己。總之,每個人都應追問生命的意義;並且,每個人只有通過承擔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過成為負責的人的人才能對生活做出反應。因此,意義療法從責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實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感悟。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麼,相反,他應該認識到,被詢問的應當是他自己。

無論是誰,腰纏萬貫,亦或者平淡一生。很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碌碌無為,在歷史的潮流裏翻不起一絲的波浪。但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特定的意義,每個人的生活不能被重複,獨一無二。驗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

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最後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他的追求,也可能很相似我們的追求,或者與我們的不同。但對我們來説仍然有巨大的啟發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問問自己。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3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克多.弗蘭克爾:“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可否認,身處21世紀的我們常常自動認為成功=很有錢=任性的自由,每天起牀後的目標是今天有什麼辦法賺大錢,有什麼辦法減少生存的壓力。當錢道當道,找到一個自己認為可以為之奮鬥的偉大事業是多麼難得,更加不要説成功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了。

我相信有些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能無意識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中去獲得成功的結果,但現階段我還在為自己的醫療、養老、教育、衣食住行奮鬥着。從經濟學上説,人類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功利性,追逐功利性能讓人能夠更好自由處理自己的一切(包括外在的資源和內在的意願)。

就像今天和同事討論的一樣,他認為:“既然公司可以欠着我們4個月的工資,我為什麼不能把工作任務簡單化完成呢。公司要求我們體諒公司的難處,為什麼公司沒有體諒我們養家的困難?”我知道他們的困境,但是比較難認同他的想法,對於這種狀況他們還是有選擇的方法。如果你選擇繼續留下來,起碼拿出你普通的工作水平來完成工作任務,畢竟這個是你的賴以為生的工作,也是你職場道德的體現;如果他們覺得實在很難忍受,那就各展所長努力找好下家單位,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必把自己困在這種自己不能認同的工作環境當中呢,生生磨滅了自己的工作熱情,成就了自己的冷漠處事的態度。

無論什麼情況下,責任心還是需要繼續保持。對周圍環境的失望,慢慢遺失自己的責任心,冷漠自己的熱情,真是恐怖至極的“存在之虛無(即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導致)”。這種經歷我在一年前在新山已經無奈嘗試過,否定自己的意義和存在感,真的讓人心理很受傷而導致失眠一個多月,也讓我身體受到了一定的損傷。幸虧認識到自己的境況後,立定決定把自己從坑底拉起來。經此一役,我的眼界更加開闊了,無論什麼情況下還是本我最重要。這也是一種受難後獲得另類的幸福。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4

最近閲讀了猶太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專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該書由在集中營的個人經歷和意義療法兩部分組成,啟發人們不要被苦難打倒。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堅強讓我佩服,他不斷實踐着尼采“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斷從那些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那兒得到生命的啟發。

弗蘭克爾年輕的時候曾經寄給弗洛伊德一篇自己關於心理分析論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賞,但他並沒有徹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他認為生活並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並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人活着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途徑,做有意義的事情、關愛他人、忍受苦難。他認為,苦難可以鍛鍊人。他在書中説道,“在任何地方,人都會遭到厄運,同時也會遇到通過勇敢地面對苦難而實現道德昇華的機會。”

弗蘭克爾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會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個責任就是對所愛的人和事業都有高度的責任。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很繁忙的時代,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多關心自己所愛的人,我覺得這就是責任感。人們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愛好分開對待,如果能對自己的工作都充滿高度責任和愛,我想肯定能不斷取得進步。

作者發現,實際上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任何地方都有這兩類人,每個團體中也有這兩類人。這也就解釋了人類社會發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不斷顛簸螺旋前進。

作者認為要擁抱自然,用藝術、詩歌和文學的美滋養內心的自由。

作者不斷在書中提到他創建的意義療法,我覺得可以用本書最後的一句話概括她的本質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作者認為,困苦環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在這種環境下,人仍然要堅持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

在艱難困境下,要保持內心完全的自由確實很難,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實。生命最終意味着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篇45

也許我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活着是為了什麼?"我同樣也問過自己。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尤其在最痛苦的時候,感覺一切都似乎和我沒多大關係。現實的殘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讓人難以承受。

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曾經看過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着條紋睡覺的男孩》。德國對猶太人的殘害,讓自己為他們這樣的行為而感到憤恨。

這本書先從集中營的經歷講起。不可置疑的是: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生活的人,是無法真正感受在集中營裏的痛苦。每天吃不飽卻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活,而他們卻以還能繼續從事着這樣繁重的勞動而感到慶幸。那種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毆打,面臨死亡的日子讓人無法去想象,人的精神生活是多麼倍受摧殘。他們面對遙遙無期的痛苦日子,有多少人能不絕望?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堅定的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其中一個。他寫的這本書激勵了很多人,也可以説救了很多人。

當人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都能勇敢地活下來,我們今天的生活如此美好,為何還有那麼多輕生的人?也許當他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應該知道比自己痛苦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可他們卻仍然堅定不移地活着。為什麼自己卻不能做到呢?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不斷地賦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擁有更多更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我們應該對生活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運算,而不是總在做減法算式。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並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為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