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文萃谷 1.74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進行了兩次不同的嘗試教學:

第一次教學: “小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來處理的:藉助課件直觀形象的優勢,讓學生在想象、類推中理解“小數的意義”。教學過程如下:

課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觀察後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寫成分數是多少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學生回答後追問:這樣的3 份或7份用分數和小數又怎樣表示呢?……學生藉助課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後,引導他們觀察板書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概念 。 在“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也採用這個方法,讓學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釐米,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把1釐米放大。然而課件展示1釐米的長度和1分米的長度差不多。給學生一定的誤導。結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是多少?學生頭腦中一點印象也沒有。以至於在後面學習小數的“計數單位”時感到很空洞,他們不知道“計數單位”是指什麼?為什麼要以0。1、0。01、0。001……作為小數的計數單位?

反思教學上述教學,存在着這樣幾個問題:其一、沒有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0。1米、0。01米、0。001米……具體表象。學生以課件為支撐,藉助想象去推理。由於缺乏操作體驗的過程,學生頭腦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幾個概念而已,至於 0。1米、0。01米、0。001米……實際長度是多少?頭腦中沒有印象。這樣抽象與表象之間缺乏應有溝通,影響了後面“小數計數單位”的教學。第二學生對小數的計數單位缺乏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沒有設計用0。1、0。01、0。001……等為計數單位來找小數的體驗過程。其三、課件的誤導。課件出示1分米、1釐米的放大圖,展示給學生的1釐米、1毫米與實際長度相差甚遠。反而對學生產生的誤導:認為1釐米與1分米的長度相等。

針對上述問題我進行了如下的修改:第一、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同時,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如教學110 米就是0。1米時,增加了在直尺上任意找0。1米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這個0。1米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而不是單指0—1之間的這一份。同時讓學生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小數的過程: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説一説你是怎樣找出0。3米的?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或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讓學生在“找”“説”的活動中,把0。1米的實際表象深深印在腦海裏,同時也感悟到一位小數都是由幾個0。1組成的,1米里面有10個0。1米。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第二、為了防止放大圖給學生的誤導,在出示課件後安排了讓學生在直尺上找1釐米、1毫米的活動。讓他們在頭腦中建立1釐米、1毫米正確的表象。

按照上述兩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直尺上找0。1米”時思維非常活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直尺上找0。1米時,學生欣喜地發現:把1米平均分成10份,0。1米不僅僅是指0—1之間的長度,8—9之間的長度是1米的110 也是0。1米。“不同的位置為什麼表示的長度都是0。1米?”學生面帶疑惑。經過觀察、比較、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它們都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他們還發現:1米里面竟然有10個0。1米……學生在 “找0。1米”的過程中,“0。1米”的實際大小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同時學生對“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有了一定的體驗和理解。這個過程正是他們自我吸收、內化新知過程,它較好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二是:提問“暗示” 培養對應思維、可逆思維。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教學中我採用提問來“暗示”來突破這一難點,提問時圍繞“0。1米”這個基本的計數單位來設計問題:如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説一説 0。3米是幾分之幾米? 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這個問題意在以0。1米為基本的計數單位,在直尺上找到0。3米,然後根據小數0。3米找到相應的分數。又如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想一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此問意在讓學生以0。1米為基本的計數單位找出0。7米後,找到與之對應的分數。並同時滲透0。7米里面有7個0。1米。這樣一正一反的提問,讓學生能意識到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制的分數。有效培養他們的對應思維、可逆思維。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運用數形結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新、求異意識。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提升學生思維的必由之路。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網課課內知識的第一個單元整理與複習,課時跨度三週,主要知識有: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大小比較、小數點的移動規律、小數與單位換算、小數的近似數和小數改寫等等,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説對前兩週的知識會有所遺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要帶領學生回憶起本單元的知識點,並對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而傳統意義上的整理複習課一般選取學生課前整理,上課師生、生生互動補充的模式,或者學生本單元的錯題重現,重點講解的模式,學生能夠在自我整理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們交流溝通,充分在課堂上展現自己,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如何在網課教學模式下,既能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又能更好地達成課堂目標呢?

一開始我還是選擇讓學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課時逐步呈現知識點,將重點知識融於練習中,進行着重的講解。試講一次後,發現這種設計顯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學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麼樣的,無法準確掌握學生學情是教學的致命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能浮於表面地將知識點過一遍,無法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識點之間的過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點像練習課。

在查閲更多資料,以及向前輩們請教之後,我醍醐灌頂:我需要一個將所有知識點都能串連的一個素材,以此作為導線引導學生自主回憶、整理、複習並總結相關知識點。因此我選取了用幾張數字卡片寫數作為導入,將學生能寫出的數作為後面複習的材料,達到教學素材取之於課堂用之於課堂的目的。課堂總結時引導學生回憶複習整理的步驟,利用思維導圖發散性、系統性地整理知識,建構學生個人的知識體系。一節課下來,相信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學之後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因為本單元的知識點比較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知識點進行梳理,重難點知識的突出還是不夠明顯。比如在學生的作業反饋中還是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對小數與單位換算掌握的很不熟練,有些對單位間的進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的轉化乘除進率弄混。在之後的練習中我帶領學生着重複習單位換算,另外建議學生將乘除進率寫在題目旁邊,再去移動小數點。二是網課的模式還是影響了一部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引導較多,學生自主的空間比較少。三是練習的設置針對了一般學生,沒有進行拔高和拓展,學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間,沒有很好地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

經過本節課的設計、實踐與反思,我對複習課有了新的認識,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吸取教訓,積累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方法,讓複習課上的更有質量,更適合學生學習。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3

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學案,旨在幫助學生充分回憶起分數和小數的智慧,並初步感知小數和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關係。

首先,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學生的複習學案內容以及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從學生熟悉的米尺子圖入手,然後再以面積圖為主進行直觀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兩位小數和三位小數則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利用手裏的學案和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一位小數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能較好的完成任務。

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這些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出現這些問題説明本節課教學設計還有一些問題,在教學重點知識時,要慢下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需要繼續探究、改進。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4

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知識點多,在教學過程中,為防止把教學過程講的瑣碎,我在教學過程中,把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三個環節運用點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講解,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探究小數的意義及小數的數位順序表上。

在探究小數的意義時,雖然三年級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小數,但本節課教學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意義作為重點,充分運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組織教學,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在學生列舉的小數中,先探究一位小數的意義,讓學生運用老師準備的正方形紙片或自己用線段圖試着畫一位小數,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老師用自己準備的平均分成10份的紙條米尺,引導學生學生明確0.1與的關係,在此基礎上,遷移類推到許多一位小數,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抽象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從而明確一位小數的意義。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兩位小數的意義。三位小數的意義課本採用將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體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只是理解這個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體模型就需要很長時間,沒有立體感的學生更是不好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製作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根據自身不會製作課件的特點,我採用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先猜想,再驗證的方法學習,然後我運用平均分成1000份的紙米尺引導學生歸納概括,這樣既複習了前面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具體操作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明確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輕鬆理解了小數的意義,並運用知識遷移,明確了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多位小數與分數的關係,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雖然效果不錯,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導學生探究時,老師引導太多,沒有充分放手給學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今後要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學涉及的內容較多: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組成、小數的意義、小數數位順序表等,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側重點分明,但時間仍然很緊,致使各重點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把小數的數位順序表放在第二課時進行探究,我想小數的意義和小數數位順序表這兩個重點和難點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學效果會更好。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5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

小數的意義和讀寫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讓學生繼續認識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雖然學生已學過一位小數,在生活中也常見一些小數,但有部分學生已經把以前的知識遺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課前我首先有針對性的進行了複習,為新知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複習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

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從兩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這部分的內容看似簡單,但有些學生還是會容易出錯。在讀法上我主要強調讀小數部分不是一位的小數,方法是從左往右整數部分照往常一樣讀,小數部分從左往右依次讀出各位上的數。讀法學生掌握的還比較好,幾乎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在寫法上,雖然我在課上一直強調: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是( ),可以用( )表示;為什麼要平均分成x份?但是有部分學生還是會寫錯,特別是寫三位小數時。例如:23毫米=( )米有的學生會寫成0.23,主要還是沒有掌握方法。前面新授時,都是先轉化成用“米”作單位的分數,然後再轉化成小數,而這題是直接進行單位換算,學生的思維就沒有轉化過來,實際和新授的方法是一樣的,有些學生就沒有活學活用,或者説小數的意義沒有理解透徹。

 第二部分:小數的意義。

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沒有大膽的放手,教學的過程顯得有點機械,呆板,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被調動起來,似乎我講的東西太多了一些,給學生的機會少了一些,因此生成的資源也很少,錯過了一些精彩的內容。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6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學生雖然對小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在教學中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展示小數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接着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要用小數,學生都説出了小數會比較簡單。這樣的設計,就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了,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感覺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接又重新複習了一下關於分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去體驗。雖然最後,學生的掌握情況還算可以,但是可能對那些後進生來説,理解得不是很好。

在課中感覺到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要重視每一位學生。做好對話工作。學生出現的誤解要注意引導好。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7

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教科書關於小數乘法的意義有明確規定: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得出下列四個算式:9.6×515.5×0.78.5×0.95580×0.025然後花了很大氣力引導學生去歸納它們的意義9.6×5是表示9.6的5倍是多少或5個9.6的和是多少,15.5×0.7是表示15.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有些學生有些糊塗,我便告訴學生,如果第二個因數比1小,習慣上我們不把它説成倍數,而是從分數的意義入手,引出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然後我又幫助他們總結規律,要看後面的數是大於1還是小於1。小於1的,就是表示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大於1的,要看是整數還是小數,是小數的,就是幾倍;是整數的,可以有兩種表示方法……學生們一半清醒一半醉。

我的困惑:“倍”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如果無關大雅的話,把15.5×0.7説成的0.7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難為一點我們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既然“5個3是多少?”可以寫成“5×3”了,那麼小數乘法的意義為什麼還要分為“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難道15.5×0.7的意義説成0.7的15.5倍是多少不可以嗎?

我的想法:我曾不止一次問自己:數學是什麼?作為一個數學老師,如果這個問題都回答不了,好象有點説不過去。但是誰又能真正説清楚數學究竟是什麼呢?美國數學家柯朗在他的《數學是什麼》的書中説道:“……對於學者,對於普通人來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數學經驗,而不是哲學,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數學是什麼?”有關專家説:“數學就是人們的一種主觀建構,從某種程度上説它就是無中生有。”所以,我想我們不能動搖數學的客觀性,但我們也應該關注到數學的主觀性。在關注數學事實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數學經驗。面對數學,我們千萬不能認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學數學,我們一定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讓數學走出封閉,走向開放。我們不能老是讓學生接觸封閉的數學(條件唯一,答案唯一)。數學的魅力就在於數學的探索性與想象力。只有充滿着想象的數學,才會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8

本單元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今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這單元的一些概念、性質、法則非常重要,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如小數的性質,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還是小數四則計算的基礎。再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既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小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的基礎。

本單元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1. 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學生對於小數的意義理解比較透徹,能熟練地把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分數用小數表示出來,並能知道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 0.1,兩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01,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001。但是學生對於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裏面有4個 0.01類似這樣的題學生掌握較好,但是形如4裏面有( )個0.01,學生就出現了不少的錯誤。究其原因,一是學生不知如何根據進率去想,二是對於計數單位這個概念比較陌生。

2.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這部分內容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對於“小數點後面”和“小數的末尾”能比較清晰地辨別,兩個數之間的大小比較掌握較好。但是在多個相似的數在一起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學生就會出現顧此失彼,沒有順序性,導致錯誤頻出。

3. 小數點移動。這部分內容學生能熟練記憶小數點移動的規律,但是在具體題目上對於如何移動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學中雖然強調了移動的規律,但對於原數沒有特別説明移動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數點的左邊或右邊有幾位,若位數足,則小數點點在哪;若位數不足,還缺幾位,就補幾個0。

對於單複名數的改寫,單名數之間的改寫錯誤率較少,但是把單名數轉化成複名數,複名數改寫成單名數,學生錯誤率較高。例如:3.56噸=( )噸( )千克 5米9釐米=( )米 2平方米60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這裏學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單位轉化成相同的單位,具體是因為為什麼,學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在單名數與複名數之間的改寫屢屢出錯呢?通過對比分析,在教學中只注重單一類型題的講解與練習,沒有把單複名數的互逆改寫溝通聯繫起來。在教學3.56噸=( 3)噸(560 )千克時,同時要注意讓學生觀察3噸560千克=3.56噸,發現整噸數不需要改寫,要改寫的是不足整噸數的數目。

4.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學生對於求近似數的方法掌握較好,但是對於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的題目學生出錯較多,主要在於學生總是在書寫時忘記寫萬或億字。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9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

整節課可以説還是按照我的設想比較順的進行下來了,但是在我的這節課中還是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的。首先,我們現在運用的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而這一模式在我的課堂中體現的則不是太明顯,特別是其中一個關鍵的“兵教兵”的環節,我將其給漏掉了,完全變成了我們以往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這是在教學模式的運用上我的不足。

另外,雖然我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設計自學指導的語言,也在不斷地修改如何才能讓自學指導更易於學生自學,但是其中的問題仍然是比較大的。例如第一個自學指導中有這樣一段話“找出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這一句話既有些太籠統了,沒有給學生指出發現的方法,最還能夠一步步的預設、鋪墊,最後讓學生自然而然的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在練習活動的設計上還是可以的。藉助教材上“做一做”運用“填一填”“對口令”“我是小法官”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練習。但是有一點就是練習題的梯度不大,沒有層次性,而選做題的難度不大,沒有達到對優等生的配有工作。

由此,我想到了以後備課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備課時要深入理解教材,想一想每個知識點應該要落實到哪一個程度;第二,問題設計時要有針對性,多思考提這個問題要解決的什麼;第三,除了備教材外,更要備好學生,對於學生在課堂會出現地種種問題進行全面周到地預設;第四,還要備好各種教學資料,如課件、練習題、學具等等,這樣就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小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下冊“元、角、分與小數”及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學習小數的開始,是數的概念的又一次擴展。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的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學習過程。

本節課主要通過“説一説”(生活中的小數,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認一認”(直觀模型與實際操作,理解十進分數與小數的關係)——“填一填”(提供計數單位直觀模型圖寫出圖中所表示的小數,數形結合)——“撥一撥”(計數器,幫助學生認識數位順序表及十進制,掌握小數的讀寫法)這一過程,環環相扣,讓學生在認知衝突過程中進一步學習小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三點值得反思:

1、教學中通過精心的設問,充分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將學生一步步引入到數學的王國中,激活了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動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學生動手思考,把思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相結合,手腦並用,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取新知。

3、動手操作,勇於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境中迷數學。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交流、動腦思考,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小數,學生在三年級、四年級已有所接觸,多數學生對於小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沒有真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經歷具體分析一位小數的意義的過程,為後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數的意義作鋪墊,在此基礎上再實現對小數的整體意義的概括,降低了教學難度。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學生能過對正方體學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從上完的這節課的效果來看,我總感覺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練習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覺可能問題出在“分數”上,學生對分數也只是有初步的認識,有關“分數”的更多更具體的知識根本沒有學習,如今要藉助分數來理解小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在情理之中。究竟如何突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存在問題:

1、課前預設,特別是練習量較大,沒有考慮學生實際。

2、課前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瞭解不夠,且在課中沒有及時調整。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安排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把小數的讀寫法安排在課的前面是非常好的。在新授中通過揭示“3角為什麼表示成0.3元”和“3分為什麼表示成0.03元”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了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在教學中,孩子在用米做單位表示8毫米時,出現了“1米等於100毫米”這樣的錯誤。孩子出現這樣的錯誤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孩子平時經常接觸到的是“1米等於100釐米”“1米等於10分米”這樣的換算。對於“1米等於1000毫米”用的非常少,所以,讓孩子帶尺子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我想:如果我在出示這一題目的時候,強調一下,這裏是毫米,讓孩子在米尺上找到毫米是多長,再讓孩子找到米是多長,然後放手讓孩子合作,發現米和毫米的進率是多少,這樣,效果就會好的多。

在練習中,孩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想如果在新授中就把這些題目放進去,孩子在練習中就不會出現相應的錯誤,比如,説完了“3分為什麼表示成0.03元”這個問題後,可以問孩子“4角3分等於多少元呢?”這其實是新授中的一個難點。

板書中“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這樣重要的話,應該板書出來,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概念。

練習的安排很有層次,每個練習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如果講評時能有重點的進行評講,那就能節省時間解決沒有完成的兩個問題。

其實,在教學這節課之前,孩子已經學過了一位小數和分數,但從孩子的課堂表現來看,孩子已經把以前的知識遺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課前有針對性的複習還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反思,我發現孩子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到課當中去,針對孩子是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是一門非常深奧的教學藝術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小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以及商不變的性質等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整數知識遷移到小數學習中,注意讓學生區分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不同的地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易於掌握小數除法知識,同時,還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在教學中,我聯繫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如:“買奶粉”、“買掃把”等事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通過學生計算、觀察、比較、回憶、討論、交流得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計算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的歸納過程,總結出小數除法的意義,又根據整數除法計算的方法去類推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找出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異同,加深對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理解。

在教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時,教師雖然注意與整數除法進行對比,讓學生找出了異同點:異的就是:小數除法中被除數和商帶有小數點,而整數除法沒有小數點。同的就是:都從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餘數要比除數小。但共同的還有一點沒有讓學生總結出來,就是:當餘數不夠除時,要把較小的一個單位上的數落下,與前一個較大單位的數結合起來繼續再除。

在對商的小數點位置的教學處理中做得比較好。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的位置對齊的特點,並引導理解其中道理:當整數部分還有餘數時,要與十分位的數結合起來再除,這時結合起來的數表示的是幾個十分之一,除得的商就是幾個十分之一,這樣,商的小數點就點在十分位前,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的位置正好對齊。

在這節課中,教師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學生練習時間比較少,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沒有得到及時反饋,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得到及時強化和鞏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更加刻苦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加快上課節奏,同時,注意使用激勵性語言,及時表揚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4

許多教師認為,《小數的意義》這一內容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法比較恰當,因為小數的意義是約定術成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只能是一種課堂的裝飾。這種思想,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得最多,也是我最難突破的瓶頸。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上,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例如,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計時,分三個層次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設計:第一層次:小數該怎麼讀?這類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經驗、以及個別與集體的練讀直接解決。第二層次:小數有什麼用呢?為什麼會有小數?這類一般問題,通過學生的相互討論、客觀分析,川教網,在互動中自我感悟、自我體會。第三層次:小數的意義是什麼?一位小數、兩位小數是怎麼來的?這是本課中重點要解決的概念問題,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學生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氛圍,主動建構知識。這三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其實有着本質聯繫,那就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既是平等意識、人格尊重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實現對話教學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發表見解,由此在交流中獲得知識,鍛鍊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着、欣賞者,引導者,適時點撥、恰如其分的調控。

《小數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繫,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是本節課應達到的知識教學目標。對比教學設計和上課的實際效果我有如下想法。

1、猜數導入,將學生注意力引向課堂。

課始當我打開課件,呈現的是一個由多個長方形組成的一個大長方形,學生們馬上就興奮了,老師,這是什麼啊。老師,這下面有什麼啊。我説:這個長方形下面有一個很特別的數看看誰能猜出來。當一個個小長方形不斷飛走數字一步步凸顯一直到8.9這個數出現學生都處於興奮狀態。就此很順利的引入了小數課題。這個環節也表明:興趣是最活躍的心理成分。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着地探索。

 2、注重方法滲透,引導學生探究

本節課中,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前我增加了讓學生在熟悉的人民幣單位背景中探究分數與小數的聯繫這個環節。具體的作法是:(1)出示一張一元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角錢。有學生説去買九角錢東西就還剩下一角錢;有學生説把這一元錢換成10角錢再拿一角就行,我請這個學生上台示範給大家看。然後再問:一角錢用元作單位用分數怎麼表示,用小數怎麼表示。學生很快寫出了1元=1/10元=0.1元。。(2)我又拿起一張一角的人民幣問:誰能從中拿出一分錢。將上一個環節重複。學生又寫出了1分=1/100元=0.01元。滲透了這種等量替換思想後讓學生自學書上關於1分米=1/10米=0.1米內容。讓學生感悟十進制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聯繫,進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四位小數。最後讓學生自己歸納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3、不足或困惑

小數意義這一課屬於概念教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準確的概念,尤其是在探索小數的意義這一環,本來用熟悉的米尺讓孩子去直觀認識,應該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創設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而我是一路扶着孩子走過來的,沒有把學習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因為自己最怕上的就是要帶着學具,希望學生能夠小組合作進行操作探究的課,學生一操作,就要花費很多時間,這樣練習時間往往不夠。如何引導全體學生自主探究,並且能夠在操作中領悟到一些什麼,而且還有一些練習的時間,那該多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