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象徵意義

來源:文萃谷 1.62W

豬是善良憨厚可愛的代言人,所以豬也是情侶愛人之間的暱稱,表示自己的情侶像豬一樣善良可愛。豬是十二生肖之末,也稱之為亥豬。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豬的象徵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豬的象徵意義
  豬的象徵意義

豬的第一個象徵意義:有福有財

豬屬於亥,是最後一位。豬同時是列祖之首,是特別有福的。

豬在十二地支屬‘亥’, ‘亥’與‘泵’字形相近,十二地支中,亥屬水,方位北,色,黑。

漢字的‘家’部首是‘宀’象徵房屋,下半部是‘豕’。有此一説:房屋加系等於家,系即財富,在農業社會中,如果家裏沒有養豬,就不成為“家”。

豬和馬,牛,羊,雞,犬共為“六畜”,豬是可以認為是財富的標誌。有一古老的説法:‘豬八六,百福臻’。可見人們祈福的心裏,認為豬是“富有”的象徵。從豬的撲滿造形,可知豬可存滿財富。

“豬”與“諸”音同,常被藉用為“諸”事吉利,佳年“諸”吉,豬,也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之一,經濟效益很大,全身都可利用,肉可食,皮可制皮革,毛鬃可做刷子,着實為人類犧牲奉獻,大豬公還可做祭典供品,豬心瓣膜也供換心手術之用,可見,豬對人類的貢獻匪淺。

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從這一點講,很多講肉食的字,從“牛”或從“羊”而極少從“豕”是非常好理解的。遊農經濟的時代,豬的飼養成本比定居農業時代飼養成本高,其價值也就更大。商代的豬被人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

豬的第二個象徵意義:温和

豬是一種非常温厚可愛的動物,它有着圓渾厚重的體態,和氣量寬廣的胸懷。《大學》雲:「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豬憨厚老實,心寬體胖,由於心中坦然無憾,所以身體舒泰安康。它質樸厚道、忍辱負重,每天吃着別人吃剩下的糟糠敗食,忍受着別人「笨豬、懶豬」的指責辱罵,而依然故我,從不往心裏去。

其實豬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它的聰明更多地顯示在大智若愚之中。豬寶寶渾身都是寶,但是它沒有稜角,不露鋒芒,敢於承受,以和順的姿態,展現平凡的一生,卻帶給別人很多的益處。

那麼您知道嗎,這其實正是一種吉祥圓滿的人生態度。

豬的生性温和,如同温馴和善的綿羊。豬安分守己,且從不嫉妒別人的才能。它有着忍辱負重的節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隨處吉祥。和氣之家,福祿壽喜都會同時登門造訪。

豬的第三個象徵意義:懶惰

在人們的心目中,豬恐怕是最老實的'家畜,它不象狗那樣精靈,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隨主人前後,極盡討好之能事。而豬長着一副圓乎乎,胖敦敦的憨厚相,吃了就睡,餓了就吃,顯得老實本分。豬的懶惰在動物是出了名的,豬之所以在所有家畜中是長得最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活動少。除進食的過程中活動活動外,豬難得有做什麼大運動量的運動,更不用就操心勞累了。豬的髒也是盡人皆知的,雖然它的不講衞生有着客觀上的原因,但它一輩子幾乎都在一間欄裏吃、住、拉、撒、滿身粘着屎屎,給人噁心的感覺。因緣於豬的上述一些特點,它往往成為了蠢笨、懶惰、貪婪、醜陋的代名詞。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被使用時,帶有深厚的貶義色彩

據傳自從唐代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相約,如果他們中間的人在今後任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既紅筆題名於雁塔。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音諧,所以豬成了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物。每當有人趕考,親友們都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趕考人“硃筆題名”。後來,這種習慣逐漸擴大,人們在新年時互贈火腿,因為火腿是用豬蹄烤制而成的。民間還認為“肥豬拱門”吉祥,肥豬儼然成為一個傳送福氣的使者,所以有俗語説:“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裏金。”

總而言之,在我們的生活中,豬一方面代表着愚笨、懶惰、貪吃、好色、骯髒,但另一方面 又象徵着勇敢、厚道、忠誠、謹慎、誠實。自然學家赫森説:“豬不象馬,牛,綿羊那樣疑心重重,畏縮順從;不象山羊那樣鹵莽,天不怕地不怕,不象鵝那樣滿懷敵意,不象貓那樣屈尊俯就;也不象狗那樣搖尾乞憐。”

  豬的歷史

豬的歷史要追溯到四千萬年前,有跡象證明家豬可能來自歐洲和亞洲。在被人們發現的化石中證明有像野豬一樣的動物穿梭於森林和沼澤中等。

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秦時期 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代已有豬的舍飼。而後隨着生產的發展,逐漸產生了對不同的豬加以區分的要求,商、周時代養豬技術上的一大創造是發明了閹豬技術。漢代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這一情況促進了養豬方式的變化。漢代以前雖已有舍飼,但直至漢代時止,放牧仍是主要的養豬方式。當時在豬種鑑定上已知豬的生理機能與外部形態的關係,這對漢代選育優良豬種起了很大作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逐漸代替了以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隨着養豬業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養豬經驗日益豐富。唐宋時期 隋、唐時養豬已成為農民增加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元明時期 元代在擴大豬飼料來源方面有很多創造。明代中期,養豬業曾經遭受嚴重摧殘,正德十四年(1519),因“豬”與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養,旬日之間,遠近盡殺,有的則減價賤售或被埋棄。但禁豬之事持續時間不長,在養豬技術如豬品種鑑別和飼養方法等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

  豬的文化

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從這一點講,很多講肉食的字,從“牛”或從“羊”而極少從“豕”是非常好理解的。

遊農經濟的時代,豬的飼養成本比定居農業時代飼養成本高,其價值也就更大。商代的豬被人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

隨着種植業的發展、居住地的穩定(遊農經濟漸漸被定居農業經濟取代)和豬的馴化,很多和豬有關的字產生出來,比如“家”(房子底下有豬。豕,意思就是豬)、“圂”(意思是廁所,即廁所通豬圈。現代中國南方和北方農村仍然能見到人的廁所就是豬圈、豬養在人的廁所裏的實例。)

另外,我們常説的“腥”、“臊”二字也和豬有關。《周禮·天官冢宰》上説:腥、臊不能食。《説文》上解釋説,所謂“腥”,並不是肉聞上去的味道,而是肉中的星星”,指豬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點點的肉息(長有寄生蟲豬肉絛蟲的“米星豬”,或稱“痘豬肉”);所謂“臊”,是豬身上油脂發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