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茶文化

來源:文萃谷 6.01K
武夷山的茶文化1

福建武夷茶歷史悠久,早在商周時,武夷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從唐代開始就被大量種植,到了宋代,武夷茶已稱雄國內茶壇,成為貢茶。

武夷山的茶文化

此次來到武夷山,除了充分汲取茶藝方面的知識外,在遊覽武夷山的過程中劉媛媛還積極的瞭解當地民俗文化,為新歌《武夷茶香》、《我要吃茶去》的採風收集素材。武夷山當地盛產800多種巖茶,其中尤以大紅袍最為出名,已經被國家博物館鄭重收藏,是代表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頂級奢侈品。

劉媛媛出生在雲南大理,自小就與當地名茶普洱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常年的喝茶中積澱了很深的文化藝術修養,對品茶論茶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最喜歡著名佛學家趙樸初老先生《吃茶去》這首詩“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劉媛媛對當地的茶文化嚮往已久,這次受邀到名茶出產地武夷山體驗學習,正好完成了自己多年的一個心願。

此次來到武夷山,充分了解到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受益良多。識茶、品茶、懂茶,對修習心性和做人做事有很大的意義,人就應該像一杯茶一樣,不僅外表光鮮,豐富的內涵及品性才是一個人本質的體現!此外,此行的另一大收穫,就是武夷山的.茶文化、民俗人情、秀麗風景等等對我在新歌創作上面有很大的啟迪,讓我更加了解歌曲的生命力是需要這些養分才能孕育的。

武夷山的茶文化2

相傳乾隆帝好飲茶,大臣曾獻一茶,其色褐綠,身重似鐵,氣香形美。乾隆帝

《金瓶梅》裏的飲茶風俗(五)

宋人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對花的香氣有獨特的研究,曾為不同的花作了《十八香詞》,從不同的花香特質給予擬人格的不同稱呼,其中他稱菊為“傲士”,因為菊的香是“冷香”。

事實上,我們如果仔細地去研究菊花的話,相信初次聞它的香氣,不會令人感覺到可親可愛人。它是一種冷豔、不向世俗討好的香氣,凜凜然像劍士所發出的森冷劍氣,令人敬畏。

菊花原產於我國,廣受中國人的喜愛,早在《禮記.月令》就記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所以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説我國還曾經發現菊花原種的化石,化石的年代約為五十萬至一百萬年前之間。從菊花的傳奇、菊花的文化、菊花在生活上的應用,就可知道中國人和這傳統著名的花卉密不可分的關係。經過長期的自然天擇和人工栽培,目前園藝品種多達三千餘種,從中國傳到日本,又傳入西方,廣佈全世界,深受世人喜愛。在夏天、秋天、冬天都會有不同的菊花開在路旁、田野、林園、山嶺、溪谷,尤其是秋天以後,更是盛開的季節,在商務所出版的《中國本草圖錄》裏面就收錄了三百五十二種的藥用菊花。

不同的菊花會散發不同的香氣,菊花作為香料應用在生活之中,且有相當的經濟價值的,特此舉例如下:

木香:也稱為蜜香,香氣如蜜,是生長在印度西北部的菊科常綠植物,也稱為“閉銷姜”,自古被中國人用為薰香料,具有悦人而持久的紫羅蘭香氣,可提煉精油。

萬壽菊:也叫金盞草,可提煉香精油,具有濃厚的水果氣味,稀釋之後,類似蘋果香。

大波斯菊: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叫秋櫻,原產於墨西哥,有淡淡的甜香。

茵陳蒿:在我國江南所產的茵陳蒿氣味極其芬芳,俗名“龍腦薄荷”,而產於荷蘭、匈牙利、北美的茵陳蒿則具有強烈的茴香氣味,可作食品或化粧品香料。

苦艾:苦艾分佈於北美、南亞洲,葉及花穗具有草質性特異香氣,可用蒸餾法獲得從暗綠色香油。

羅馬甘菊花:分佈於比利時、匈牙利、英國,具有獨特的芳香,可蒸餾得淡藍色精油,作為醫療、洋酒、化粧品等的香料。

德國甘菊花:分佈於德國、匈牙利、捷克、俄國、北美,精油可作藥用及沐浴香料,可防止皮膚髮炎。

其實菊花除了香氣之外,它的美是令人難以形容的,在日本世界文化社所出版的《茶花歷.菊、照葉》一書中,菊花的風姿各異,有着讓人不敢輕視、凜然的氣韻。

武夷山的茶文化3

隨着中央電視台播出五集電視片《武夷山茶文化》,被譽為“國茶”的武夷大紅袍悄然間開始走紅起來:市場供不應求,價格不斷攀升。

此間茶界人士告訴記者,大紅袍傳統制作工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大紅袍的價格就呈幾何級數增長了。

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頂級茶品,古今中外素享盛名。所有的大部頭茶著中都有她的綽約身姿,流傳着膾炙人口的傳説故事,載記着內涵豐厚的詩詞文賦。據説,清朝乾隆皇帝品後詩興大起,發出了“就中武夷品最佳,香氣清和兼骨鯁”的感歎。

業內人士分析,大紅袍大紅起來,和武夷山人用心善待是分不開的。

國家批准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文本,認定武夷巖茶產於“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武夷山的地形、生態、土質、温度、雨量、濕度、日照、雲霧等因素,均非常適宜種茶。有明代學者早就説過:武夷山具“靈秀之氣”、“土氣宜茶”。大紅袍立於其最佳之境,“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自然“品具巖骨花香之勝”。

古今武夷山人視巖茶如珍寶。古時茶園必用石頭壘砌圍護,甚至單株之茶也圍築成盆景;每年必定要下挖土、平山、鋤草三道工夫,那時沒有化肥,只靠填客土、蓋綠草以提高地力,有蟲時只用山中草藥噴灑。如今,隨着茶園面積擴大,產量提高,過去那些辦法是很難行通了,但茶農在施化肥、噴農藥時,大都講究科學,特別是對大紅袍等極品茶園的管理更是慎之又慎。

而且,他們增強了精品意識,不盲目追求產量,所以一年大多隻採摘一次,多則二次,以提高青葉的內含物,保護茶樹良好生長;科學施肥,以減少化肥、農藥殘留。可以説武夷巖茶大紅袍是環保、生態、衞生、放心的飲品。

武夷巖茶工藝獨到,特別是大紅袍製作工藝複雜,時間宂長。傳統的工藝有倒(也叫曬)、晾、搖、抖、撞、炒、揉、初焙、簸、撿、復火、分篩、歸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關鍵的製茶師傅要會“看青做青”、“看天做青”,這是電腦也難以為之的。所以,其工藝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正在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着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武夷山茶廠大多已改用機器製茶,但是其機制原理仍和傳統工藝相承、相通。

泡飲武夷巖茶大紅袍,更是講究功夫。大紅袍作為典型、傳統的武夷烏龍茶之珍品,其沖泡方法採用的是功夫茶藝,既富於文化內涵,又有觀賞藝術價值。對此,《武夷茶藝》已作了挖掘整理。而品茶時,大紅袍與其他武夷巖茶一樣,“重在吃水”、“以味取香”、“講究巖韻”,因此要細心、靜心、投入。凡此種種,又進一步提高了大紅袍的內質,豐富了大紅袍的文化內涵。

目前,武夷大紅袍茶園僅十萬畝、產量六千噸,涉茶產值將近四億元人民幣。受產量的限制,作為大紅袍產地的武夷山市提出,“以提升茶產品質量為核心,努力使武夷大紅袍成為集先進性、科學性、營養性為一體,引領消費的高端食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