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推薦】

來源:文萃谷 5.19K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推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該書前面內容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讓我看的心驚膽戰,雖然內容沒有涉及過於血腥的畫面,但是還是讓讀者感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同時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種環境中存活下來,這不僅僅是機緣,更是有強大的意志力吧!

感觸很深的就是,以前的作者認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20多個人睡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事,可是進入集中營之後,環境改變了好多,曾經以為的做不到,也慢慢習慣了,好多人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都是隨着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了嗎?

培養幽默感並以一種幽默的態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時學到的技巧。

有時候生活確實很苦,很殘酷,把你打擊的體無完膚,可是,我也慢慢意識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讓自己笑笑。然後迎接着苦難,我們繼續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説:“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屍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義,每天虛度光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逼着讓自己把這本書看完了。讀書本來就是一種自虐的傾向。並不是書的內容不好,而是各種理論,第一次接觸,生澀難懂。

尼采的一句話在文中反覆出現並應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後,作者並沒有具體告訴我們“意義療法”和“存在主義分析”該做什麼,而是告訴我們為什麼必須那麼做。

應經常思考:花幾分鐘時間琢磨生命的意義,尤其是未來日子的意義及其對我的意義。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就必須超越主觀的快樂,辦法是去做某件“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獻身於某種事業或所愛的人”。

保持積極的心態,賦予生命以意義。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

積極態度有助於成就我們生命的意義。

凡是人所能想到並且相信能夠做到的,終究會實現;每一個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最近在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書裏講了一個心理學家在納粹集中營的故事,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很有共鳴。

書中説: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生命的盡頭,是在何時是在何地,我們的時間是無法估量的。

還説到:對生命的意義的質疑,沒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

這兩段,讓我我想起了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珍珠鳥》,講的是一隻珍珠鳥和人而建立友誼建立信任的橋樑。兩個獨特的生命甚至完全沒有思想的交流,但是兩個獨特的生命依然在用獨特的方式來進行跨越物種的友好表達。

這本書裏還談到了很多人們面對苦難時的態度。

“沒有一個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承受負重的方式中。”

讀到這裏我想到: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是因為生活中所經歷的不同,你所經歷的磨難有可能別人沒有經歷過,這個磨難就是你所擁有的.寶貴財富。

最近網上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話“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春雪不歎。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天公不允敢面對。只因他們是少年。”

對呀,就是因為經歷的多了磨難克服的多了之後學習到許多的事。少年才會長大,才會承擔責任和風雨,才會成為棟樑之才。

我想,我要珍惜我所經歷的,所度過的,所克服的。把磨難當作收穫,把難事當作碩果。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本書作者是以心理學家的視角來描述他在集中營的倖存歷程, 換一個角度來看,是在極端情況下的人類適應的實驗歷程,極具研究價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羣,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慾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麪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飢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2、看到人類的心理適應性的極致:集中營後來的時段,作者看到營友屍體時的感覺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悲痛,沒有恐懼,沒有想法,即使這是昨天同組聊天的朋友。集中營的任何殘暴行徑,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發生——温水煮青蛙,青蛙也是這般適應的麼?

本書後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倖存者,並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藉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於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祕密》中的願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很多東西是沒有看懂的,這本書是需要不斷的翻閲吧。不過有兩點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負責任的,作為子女的責任,作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為人父母的責任等等你在這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擔當的和在各個角色所享受的樂趣,都應該是你活着的意義。但是,如果是一個智障人士或精神異常(天生或後天的),他們的責任又是什麼呢,如果沒有責任,難道他們生活就沒有意義了嗎,還是説討論的僅限於可以正常思維的人呢?

二是經歷苦難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比如作者從集中營九死一生悟出生命的意義,就像跑步(當然這不能叫做苦難)當你呼吸急促、口乾舌燥、雙腿發酸時,腦袋裏其實想的只有怎麼堅持下去,怎樣提高1秒的速度,怎樣多100米,不斷的堅持突破,你會發現大汗淋漓後的舒暢,突然發現原來跑步如此的快樂,慢慢的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越來越好,喔,這就是跑步的意義,大概可能弗蘭克爾就是這樣的`意思吧。人的生命對於各類痛苦和不適是完完全全Hold得住的,只是越來越舒適的條件讓更多的人忘記了苦難的模樣,生命的意義也就只停留在的慾望的滿足。So,活着的意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住:“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或“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後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於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麼生命的短暫就是儘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鬱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納粹時期被關在集中營的故事,集中營的殘酷剝削吞噬着裏面的人們,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探討活下去的意義,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做夢夢見31日會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來越臨近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後在31日當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營裏每天都在上演着死亡的戲碼,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刻卻是聖誕節期間,他們不是累死、餓死、病死,而是因為心裏的`預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氣變得沮喪,最終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的死亡。致辭作者用尼采的話引出全書宗旨“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過哲學、心理學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出的“意義療法”的深入探討。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會準備去受苦,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主要途徑,第一個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第二是經歷某件事或是面對某個人。第三個是即使是處於絕境中,也要勇敢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只要敢於面對就仍能超越自我從而改變自己。

覺得這本書中不僅僅教會了我們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讓我們在作出人生重大選擇時保持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複雜的百態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弗蘭克爾説,是追求生命的意義。

人能夠自由嗎?

弗蘭克爾説,人能夠達到內心的自由。

苦難痛苦對人意味什麼?

弗蘭克爾説,讓人發現生命的意義。

所以,弗蘭克爾的心理療法叫意義療法。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個意義。我以為,因為人無法創造自己的生命,會終其一生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活着的理由,以求能給自己安全感——有了活着的理由,我就能好好活。弗蘭克爾認為,不同的'時期,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是的,活着是一個過程,變化多端。我們會追求很多意義,也得到很多意義。

對於那些,我們不願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們覺得不好,覺得虛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讓我們眼裏心裏流淚的部分呢?弗蘭克爾引用聖經的話:上帝會保留你的眼淚。不要軟弱,但要允許自己流淚。這是那個創造人類生命的人所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痛苦、不快、膽怯、乃至犯錯,是我們在追求人生意義的旅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風景,接受它們,寬恕自己。這樣,才能有力量面對以後的路,好好地走以後的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9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包含兩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講述了他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介紹了意義療法,這一療法替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書中介紹意義療法,是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

意義療法既非説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戒也不是邏輯推理。用一種形象的方法來比喻就是,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好比眼科專家而不是畫家。畫家試圖向我們表達他自己所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而眼科醫生試圖讓我們自己去觀察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作者將自己對生命的思考匯聚在書中的一字一句中。告訴我們無論怎樣解釋生命的.意義,只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短短一生如蜉蝣,若能看透生命的本質,找到生而為人的源動力,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我們的生活。這一世才真的沒有白白來過。

正如詩人尼采所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0

作者用事實證明,即便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怎樣看待集中營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呢?

生命的意義包含了苦難、剝奪和死亡。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説過:“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難都是有意義的。當然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難。

作者提出了面對困難的態度:“那一刻,我從科學的角度客觀地觀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過這個辦法,我成功地超脱出當時的境遇和苦難,好像所有這些都成了過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為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借鑑。每當默默努力工作,還看不到成效時,通過想象自己將來的成功,激勵當下的生活。

對於這些客觀上無法避免的磨難,別人並不能夠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憐也沒有用。

芒格也認為,自憐沒有用。我們常常和他人比較,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依舊看不到收穫的時候,容易自憐。

很多理性、活得開心的人,並不是沒有遭受厄運,而是他們不去想自己有多慘,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1

首先,讀完整本書,對作者心生崇高的敬佩。作者的經歷,作者對生命的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真的讓人頗受啟發。作者的生命是充滿意義的。作者也是偉大的。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存在之虛無,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迷茫而空洞地活着,有時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但是個人感覺當代的精神特徵之一就是存在之虛無,迷茫與空虛。

這段時間算是對我個人來説頗為關鍵的轉折期吧,我在這段時期內也會感到些許的迷茫。懷着這樣的心情,這幾天斷斷續續地看完了本書。

我感覺自己也算有點幸運,在這段特殊的時間正好與這樣的一本書相遇。雖然讀的不是很連貫,但是也算有了一些收穫,對自己的當下甚至未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生命的意義,説起來很虛,但是我認為它對於一個個體來説真的很重要。找到並去踐行自己生命的意義,可以説是每個個體人生的終極使命。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得生命變得充實,而不易陷入空虛和迷茫。

作者也在本書中也提到了三種找尋生命的.意義的途徑:工作;愛;痛苦。生活肯定會有許多困難,在尋找並實現生命意義的過程中也必定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無論外界條件多麼惡劣,我們仍然擁有自由,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心態去面對的自由。很多時候,很多困難,都會涉及到心態的問題。而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做一名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者,能夠實現自我的超越。

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讓自己的生命充實,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實現。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2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星期一本來計劃星期二準備星期三將要進行的班級講課,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開了微信讀書改變了這一切。這是我用最短的時間讀完的一本書。對於很少讀書,拖沓讀書的自己,讀完這本書已經是對自己的一種超越。

生命的意義不知道周圍的人是否會思考,我經常會想到自己究竟為什麼而活,活着到底要追求些什麼。記得自己在國小四年級之前,具體記不清了,就有過自殺的想法,曾一度覺得生命並沒有什麼意義。第一次明確的覺得生命可愛是在高中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時候,記得當時就是走在教學樓外邊都覺得柳樹可愛,微風暖暖。後來當然也就逐漸意識到,豐富着生命的意義。

大學以後不像高中那樣規劃自己的時間。自己大概從國中就有規劃和給自己制定規矩的習慣,雖然絕大多數都形同虛設,哈哈,但是確實還是有作用的',並且到後來,規劃也越來越實際,行動率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學,除非特殊時期,很少再給自己制定段時間短內的規劃了,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虛無狀況。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

作為臨牀心理學家,作者從納粹集中營恐怖的經歷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經歷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樣,每天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飽,會不會被捱打或者拖到毒氣室。人和人的精神狀態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於被解放卻因為一年年聖誕節還被困在集中營而心理崩潰的,有忍耐不了這種痛苦去撞擊電網自殺的,在這種牲口般的生存環境中,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維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義:去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好好地活着。於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產生了。

對於我們來説,他給到的幫助是什麼呢?如何發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呢?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事業;2。通過體驗某件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文章的最後,想起來最近看的黑澤明的一部電影《生之慾》。當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盡頭,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無所事事的工作,沒有任何朝氣的自己,自己應該要如何獲得快樂?花很多錢沉浸於酒色玩樂中都無法找到自己,後面通過不顧一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羣眾修建好公園,安詳地死去。專心做一些有意義開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別人的眼光裏,會讓自己純粹的多,開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4

適合所有人的書,強烈推薦。

再現人類史上極端的一種經歷和體驗,讓我們不但感受到納粹的惡,也會體會到人類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自由,有保持尊嚴的自由,哪怕活着只剩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不死,不會餓死或者累死病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需要回答生活提出的問題,滿懷責任心去回答生命的問題,去實踐和行動。瞬間的意義就在於可以通過行動而固化下來。

我們應該聽從書裏的建議,對待每一天應該像第二次去選擇,我們普通下的人,每落一個子,想到後面的'N種情況,然後反過來決定該怎麼落子。同樣,我們應該不停的用80歲的自己,五十歲的自己,三年後的自己,三個月後的自己來觀察當下,自己聯想個上帝之眼出來,於是便可以從容應對,不虛無,不焦慮,不狹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貪婪,不沉淪,不雞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聲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我們會擁抱時間,從事業或者家庭責任中挑戰自己的高度,從興趣愛好中尋找大自然或者技能極限的美妙,從幫助他人中過去幸福快樂,從不可避免的疾病和苦難中檢驗自己意志力的堅強和內心的自由。

不喜歡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學”,感覺更像消極,為了解釋而解釋。喜歡“高度心理學”或者因為我們閲讀和嬰兒期幸福的體驗,讓我成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生命有太多種可能性,哪有時間虛無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5

本書提出的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地幫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納粹集中營裏,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還有某項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來。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按照意義療法,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我們可以試着從以上三個方面來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可以少些焦慮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暫時不在身邊,説不定哪天也會不期而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