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篇

來源:文萃谷 2.96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存活之後,寫的一本書。當時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着實是被題目吸引,因為我正在糾結“人為什麼要活着”。説來,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意義,那我是幹嘛來了!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捱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塗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麼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為什麼還要活着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着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於一個緊張的極化區(其中一級代表有待完成的意義,另一極代表意義所期待的主體)。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麼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麼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這樣,他要麼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麼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麼過着,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説:“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麼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後,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着,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幹什麼,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牀上,看着天花板,摸着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為什麼要活着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後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或許,你會説,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沒關係,我也曾處於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走着走着,你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不走,怎麼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着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温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註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説,生命的意義包含着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儘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説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後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後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於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作者認為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後,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並且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今後,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為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並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有些人會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談何生命的意義。是的,他們確實不懂,也不太能理解,但他們一樣擁有生命的意義。他們的出生,是新生命的誕生,是人類的延續,是父母愛情的結晶。這就是他生命的意義,雖然他不懂,但這個意義是存在的。他們一天天成長,學會走路,學會説話,會哭會鬧會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也是他們生命意義的存在。

作為學生的孩子們,他們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生命才是有意義的嗎?在目前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更何談生命的意義?

我認為其實不然,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玩耍也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在玩耍的時候,孩子很開心快樂,且收穫了幸福,這難道沒有意義?當然有。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

個人也認為大多數從小過得幸福的孩子,都心地善良,對人生更積極樂觀。可是,以我自己為例。每次看到孩子瘋天瘋地地玩,就氣不打一處來。立馬質問孩子:“作業做了嗎?書看了嗎?某某任務完成了嗎?“

用自己家長的身份去打斷和阻止孩子快樂地玩耍,完全不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現在想來感覺自己是在剝奪孩子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所以我決定以後要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要求他們學習或做任何事之前,用平和的語氣先問問他們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如果他們選擇玩耍,而我也開心的放手,他們接下來會收穫很愉快的一段時間,這是他們幸福童年的組成部分。如果他們選擇學習,學到的知識,會一點一滴積累,化作他們將來成就自己的基石。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認識孩子做任何事的意義,讓他們整個生命的意義少一些缺失,多一些圓滿。

當然,這樣的看法,並不是要放任孩子任性妄為。比如他們想打砸玩具就打,想放火燒山就燒,且這些行為是他們知道後果並自主選擇去做的。

那麼這些行為是必須被禁止的,這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且超出意義範圍的行為。

作為家長就需要好好拿捏,怎樣才不會養大一個巨嬰?説到這裏,有人肯定會覺得,我所説的這些被道德法規所禁止的事情,被人們所不齒的事情,還是會有很多人去做,且已經有很多人去做了。

如果每個人都能這麼積極正向地看待事物,那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這些人做這些事呢?對此我想説的是,就如弗蘭克爾書中寫到,“世上有(且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

我們需要尊重這個事實。不能因為有齷齪的人,我們就去做齷齪的人,我們還可以也更應該選擇做高尚的人。這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寫《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這也是我為什麼要閲讀,思考,並輸出自己的看法,寫下這些文字。

最後想説的是,請選擇做一個高尚的人,請給你的孩子合理的自由選擇權,成就他們孩童期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近日,單位開展了“我喜愛的好書”專題讀書活動,前段時間正好捧讀了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心絃為之一顫。作者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1905-1997)是奧地利臨牀心理學家,猶太人。書中記述了二戰時作者在恐怖與窒息的集中營中的慘烈經歷,在面對頻臨的肉體與精神的毀滅,作者的"意義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並且使生命力頑強延伸。他被納粹先後關押到奧斯維辛等4個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營裏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掙扎。重獲自由後,他只用了9天時間完成了這本書,更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在書中,弗蘭克爾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營內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掙扎與極端體驗中,他仍然發現即便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在集中營集體退化到禽獸一樣的行為時,也依舊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絲亮光,這就是人性的閃耀。比如有人走過一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然後悽然赴死。在集中營裏,他正是靠着一絲人性的心靈之光,發掘了痛苦的意義,點燃了他強烈的求生慾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然後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並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領悟到,“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選擇,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

我們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與奮鬥。弗蘭克爾認為,發現意義的途徑有三條:創造、工作;體驗某個事件和人物來發現生命的意義;受苦。當痛苦被發現有意義時,我們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性和處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終發現人生的意義,達到自我超越。

作為普通人,不斷地重複平凡,懈怠與挫折感也時而出現。弗蘭克爾啟發我們:現實可以被分為身體、心理和靈性,而後者可以遠離甚至對抗身體和心理的層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難,平凡之外的改變與創造,體驗朋友的意義,都會使工作困境與痛苦體驗變淡褪色,我們需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靈性。

另外,弗蘭克爾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享年92歲。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髮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後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髮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麼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於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於衷,絲毫激不起噁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麼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衞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鬆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通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鬥志,召喚着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於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於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並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後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着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本質,瞭解他的潛能。可以説,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説,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並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研究結論並非出自傳統的調查方法而是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了意義療法。意義療法將心理學和哲學相結合,引導人們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為心理治療領域做出了極大貢獻。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藉由作者的苦難經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境決定論VS自主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你可以把它捏成這樣,你也可以把它捏成那樣,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何行動,如何生活。

集中營裏,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幹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飢餓和缺覺。儘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後一塊麪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人們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在物質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於外在環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之人,他相信“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他或回憶温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揮自己醫者的角色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苦難VS機會

誠如作者所説,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苦難正是命運向你發問的時刻,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苦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而人生的巨大轉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裏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的“苦難”指的是命中註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麼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發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於他的那些問題。

作者認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義療法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於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着眼於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事業時育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後不但活着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説“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於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並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這就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羣”,比如,失業不等於沒用,沒用不等於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存在之虛主要表現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

珍惜並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裏,他懷着強烈的求生慾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台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