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篇

來源:文萃谷 1.6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篇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和意義療法

封面的那句話很好的描述着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他並不是當年在集中營裏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聖者”。

弗蘭克爾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説“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境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意義療法的第一章中,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列舉了阿德勒的“追求權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於這二者的“追去意義”。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個定義:存在本身、追求意義、意義。這三個在我看來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類。

在心裏——動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緊張是必要的,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間的矛盾產生的。他舉例到,讓工程師加固橋樑,反而需要施加壓力,以使構成橋樑的材料更加緻密。

在存在之虛無中,他借用叔本華的話“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他指出三個東西可以賦予人意義——苦難、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暫中,他指出我們應該嫉妒老人,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經是現實性,他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的承受過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樂的日子裏回憶過往的日子。

他説——人不要只想短暫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過的豐富果實,曾經歷過的快樂和痛苦,曾做過的許多事情。那一切都不會被否定,也不會被忘卻。應該説“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

在對泛決定論的批評中,他提到,人無法選擇外在的環境,但可以選擇內在的態度去面對。他説,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

在為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辯護中,他指出“三重悲劇”在意義療法中包括了——痛苦、內疚、死亡。他説人在面對災難時總有能力——獲取負責任的行動動機,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將苦難轉化為成就。不要“過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輕人的三大症狀——抑鬱、侵犯、成癮依賴中指出,要抓住意義的導向,要找到不得不集體實現的意義,要把握每一個情境的意義來獲得總體的意義。他反對集體罪過的觀念,因為殺人犯用菜刀殺人,不代表菜刀就是來殺人的。

他勸戒我們——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他説因為在磨難中依然能找到意義,那生命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潛在意義上講是這樣的。因此無條件的意義也意味着人無條件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給了人尊嚴的持久性。因此不能僅從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來評判人,還要注意到人尊嚴上的價值。

最後他説道——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遭。

因為有了奧斯維辛,我們知道了人能夠做什麼。

因為有了廣島,我們知道人正處於什麼樣的危險之中。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2

這本書是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一本著作,它是從心理學角度,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心理髮展做出的觀察。弗蘭克把自己和同事被關機集中營的獄友當成樣本進行一個心理學視角的觀察。作者在這種極端的生命體驗中,開創了意義療法,對心理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幫助人們找到了絕處逢生的意義,戰勝極端痛苦。

進入集中營的人,先後會經歷個階段的心理髮展過程。第一階段,恐懼和震驚,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出去,至少相信結果不會這麼糟糕。第二階段:冷漠、無動於衷的階段,即情緒死亡的境界。這個階段的犯人目睹慘狀已無動於衷,絲毫激不起噁心、恐怖或憐憫的情緒,他們冷漠寡情,感覺鈍化、自覺什麼都不在乎。這個階段的冷漠,其實是因為自我防衞所必需。第三階段:恢復。他們從極度緊張的狀態中鬆弛下,已經相信自己已經自由。這種感覺在心理學上叫"人格解體"

作者通過分析集中營的犯人,發現一種在心理學上非常偉大意義的"意義療法",即幫助精神崩潰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適度的緊張感對於人的精神健康是必要的,因為當下狀態跟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能夠喚起人們潛在的鬥志,召喚着人們去完成還沒有完成的任務。人對意義的這種追求,就會讓人產生一股精神動力,即便是在集中營這種極端環境下,犯人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仍然主要取決於他自己的內心。想要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就必須讓他們看到未的某個目標,這一點對於任何遭遇厄運的人都適用。

在書中,作者提出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方式。

第一:從事某項事業取得成功。直接追求成功並不會給你帶幸福,因為追求成功的觀念容易引發一個後果,就是人們會以自己的不成功或者不幸感到羞恥,反而會加重人們本身的不幸福。

第二: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不是要我們控制生命中發生的事,而是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動。在面對人生必經的苦難時,它提醒我們,人性只有藉此機會才能得到考驗和昇華。

第三:去愛某個人,幫助愛人實現他的潛能。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它自然也是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一個方式,只有在深愛着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完全瞭解這個人,瞭解他的本質,瞭解他的潛能。可以説,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所以,通過愛,你能夠幫助對方認識到他的潛質,從而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不得不説,人們一直擁有自我選擇的自由,是選擇拋棄生命還是把苦難當你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轉化成對內在力量的考驗。不同的選擇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義。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將困苦的環境看成自己道德完善的機會並進行自我超越,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3

最近一直在很認真的讀書,因為覺得生活的很虛無,毫無意義,希望在書裏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看到推薦裏有寫到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迷茫的人,於是就買了一本,用了三天總算把它讀完啦。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會讀書,總之是沒有從這本書裏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是一本好書,它一語中的的指出了現在人感覺生活毫無意義的緣由——存在之虛無。

由於傳統的改變,現在沒有可以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於是就沒有了方向, 不知道要幹什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做,工作了一週之後,週末的無所事事,開始變得煩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要擺脱這種虛無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

而找到生命的意義的方式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後努力達成嗎?弗蘭克爾認為顯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動力,人類存在之本質是負責任。生命的意義沒辦法用一句話概括,也沒有所謂的葵花寶典,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環境而不同,就像下,你沒辦法説那一步是好的,在沒開始之前可以説沒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在毫無人性的條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將身在何處,是否還會活着,沒有計劃,沒有方向和目標,可是弗蘭克爾還是努力的活了下來,支撐他的就是他的責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業。

弗蘭克爾説發現生命的意義可以用三種方式: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就是成就或者成功。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要愛莫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對於第一種應該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普遍所認同的生命的意義:取得的成功,不管是從財富上還是從名譽地位上。對於第二種完全是從個體角度來看,也許就因為有某個人的愛或者是愛着莫個人而創造了生命的奇蹟。第三種並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難去承受,那樣叫自虐,相反而應該自動的創造條件遠離苦難,只是很多時候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在面對困難時應該採取的為積極的態度,即悲劇的樂觀主義,在苦難面前昇華自己。

現在有太多人將自己生命的意義全然歸結為第一種,而取得自己預期效果的寥寥無幾,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裏的成功,還是會有莫名的空虛與煩躁不安。

讀完後在翻閲這本書,雖然自己似懂非懂,但是感覺是句句真言,只是自己的思想還沒有到那個層次,還沒辦法理解其深層次的意思,後面有時間還會在讀一遍,希望下次可以由更多的收貨,雖然不相信讀一本書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相信讀一本書可以點透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疑惑,以下幾句摘自本書,

1、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成為什麼——在天賦和環境的限定內——是他自己決定的結果。

2、自由是人的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的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3、人最終決定自己的命運,人不是簡單的活着,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4、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5、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麼期望。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4

近日,單位開展了“我喜愛的好書”專題讀書活動,前段時間正好捧讀了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心絃為之一顫。作者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1905-1997)是奧地利臨牀心理學家,猶太人。書中記述了二戰時作者在恐怖與窒息的集中營中的慘烈經歷,在面對頻臨的肉體與精神的毀滅,作者的"意義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並且使生命力頑強延伸。他被納粹先後關押到奧斯維辛等4個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營裏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掙扎。重獲自由後,他只用了9天時間完成了這本書,更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在書中,弗蘭克爾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營內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掙扎與極端體驗中,他仍然發現即便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在集中營集體退化到禽獸一樣的行為時,也依舊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絲亮光,這就是人性的閃耀。比如有人走過一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然後悽然赴死。在集中營裏,他正是靠着一絲人性的心靈之光,發掘了痛苦的意義,點燃了他強烈的求生慾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然後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並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他領悟到,“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選擇,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

我們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與奮鬥。弗蘭克爾認為,發現意義的途徑有三條:創造、工作;體驗某個事件和人物來發現生命的意義;受苦。當痛苦被發現有意義時,我們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性和處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終發現人生的意義,達到自我超越。

作為普通人,不斷地重複平凡,懈怠與挫折感也時而出現。弗蘭克爾啟發我們:現實可以被分為身體、心理和靈性,而後者可以遠離甚至對抗身體和心理的層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難,平凡之外的改變與創造,體驗朋友的意義,都會使工作困境與痛苦體驗變淡褪色,我們需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靈性。

另外,弗蘭克爾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享年92歲。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5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着

一口氣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對我的觸動非常大。這是本温婉而堅定,樸實而有力量的書。作者弗蘭克爾是著名的心理學家,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和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領到飛機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作者着眼於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自創我odour意義療法,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註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和受負重的方式之中。對我們來説,生命的意義包含着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

這是不是説,要發現生命的意義,痛苦是不可缺的呢?不是,作者只是堅持一點:儘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説通過痛苦找到意義,條件是痛苦難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麼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説是英雄行為,不如説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採取何種態度。如果生活奪走了你的全部,你最後擁有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態度,這是人擁有的最後一項權利。我們要創造性的去改變讓我們遭受磨難的處境,但也要知道如何承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書的第二部分講的是意義療法。

作者相信,三個方法可以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第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它的意義就是成就或成功。

第二,通過體檢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説去愛某個人。

第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也就是即便是處於絕境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實現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能把個人悲劇轉化為勝利。

作者認為人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我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因此,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讀完這本書後,大家會不會在心中問自己一句“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思想只有通過行動體現,才能產生其價值,並且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今後,我們可以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工作、旅行、創作、交友、愛人之中,歸根結底是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我們選擇了將生命的任務解釋為對社會或對自己的良心負責,並感謝磨難和對手不離不棄的造就。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6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研究結論並非出自傳統的調查方法而是源於作者的親身經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了意義療法。意義療法將心理學和哲學相結合,引導人們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找尋自己生命的意義,為心理治療領域做出了極大貢獻。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藉由作者的苦難經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境決定論VS自主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就像一塊橡皮泥一樣,你可以把它捏成這樣,你也可以把它捏成那樣,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何行動,如何生活。

集中營裏,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幹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飢餓和缺覺。儘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後一塊麪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人們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在物質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於外在環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之人,他相信“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的”。他或回憶温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揮自己醫者的角色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苦難VS機會

誠如作者所説,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苦難正是命運向你發問的時刻,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苦難,替代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於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而人生的巨大轉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裏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的“苦難”指的是命中註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麼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發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於他的那些問題。

作者認為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義療法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7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創立了“意義療法”及存在主義分析”,被稱之為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之後的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29所大學授予他名譽學位,美國精神病學會還授予他奧斯卡·普菲斯特獎。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這本書最為著名,銷量過千萬冊,獲選為“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意義療法含義:在治療策略上着重於引導就診者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明確生活目標,用積極樂觀心態面對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

意義療法適用羣體: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抑鬱、空虛、迷茫、絕望的就診者,精神病、神經症。

意義療法的治療技術:意義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這個技術這本書中未提及)

意義療法的目的: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講,意義療法也是個分析過程,因此它類似於心理分析法。意義療法把人看成這樣一種存在:他主要的擔憂是實現某種意義,而不僅僅是滿足慾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調和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慾望的衝突抑或適應社會和環境。

意義療法師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視野,使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麼負責、對什麼負責以及對誰負責。這也是為什麼意義療法師在所有心理治療師當中最不願意對患者進行價值評判的原因,因為他絕對不允許患者將評判的責任轉移給醫生。

尼采説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這可以作為所有心理治療師的座右銘。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因此覺得活着無謂的人是可憐的,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一般他們還會説:“我對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蘭克爾説“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所謂自我實現,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為人越是追求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換句話説,自我實現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品”,所以他主要個人生命的意義不圍繞自己,而是事業或者所愛的人,會具有更神聖深刻的意義,這是從他跌宕起伏、驚險豐富的人生經歷中的總結,那些同樣關在集中營,被肆意虐待的囚徒們,找不到了信念,也沒有明確活下來的目標時,行屍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煉獄的痛苦和煎熬,要麼死去要麼瘋掉。而倖存者裏,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斷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愛的妻兒、需要贍養的父母、熱愛的事業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獻……在我們活下來的意義裏,總是離不開愛、和平、自我價值。

斯賓諾莎在《倫理學》中談到“作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紅也提到過,埋藏在無意識裏讓你痛苦的東西,把它放在意識裏被你看到了,就不會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它真實的樣子,沒有直面的勇氣,於是懦弱的等待恐懼吞噬,越來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8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於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後,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為一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實中,集中營內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麪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現人擁有選擇人生態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裏,他懷着強烈的求生慾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着與妻子重逢,並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願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鬥。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的一名員工,我們應在這個平台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並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穫更大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9

《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下簡稱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師,是醫學博士,他是二戰期間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本書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為體驗寫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由於時間關係,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為重點。

全書以在集中營的經歷,從精神病科醫生的視角,闡述了人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如何活下來,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進而探索生存的有意義在哪裏。作者在死亡率高達99%的納粹集中營能夠活下來,除了幸運之神的安排,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作者內在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惡劣的環境裏,也會恐懼,疼痛,但他終究通過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也通過自己的專業影響其它犯人。

愛與幽默感以及內在的自由是作者戰勝苦難的法寶,即使身體不能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外在命運的”。

書中還寫到“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這句話對於當時時刻瀕臨死亡的集中英尤為重要,食物短缺,天氣寒冷,流行病都嚴重減弱的犯人的抵抗力,當看不到勝利前的曙光時,許多犯人就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現實生活中越多人因為失去了生命的目標,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屍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虛而自殺,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因失戀而失去生活的動力,自殺被搶救過來,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閨蜜並未對她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憶了兩人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細節,通過這些細節的回憶,女孩終於從失意中恢復過來,直至重新活過來。我想打動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細節的美好,無論是穿着還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個世界給予我們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什麼樣的期望,即取決於我們對生活報以什麼態度才是重要的,內在的態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度,是消極應對,被命運推着走,還是積極行動,從生活中不斷找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不斷遇到的困難和磨難,把這一切當做生活的饋贈,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成長,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能夠從本書中讀到這層意義,對我來説,也是獲得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0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閲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麼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着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關於集中營的電影和書籍有很多,但是像這本書這樣,客觀的講述,並且總結出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的可能從未有過。試想一下,一個人一邊經歷着極端的痛苦,一邊卻能從這種痛苦中總結出一套心理學療法,怎能説不是一種偉大?

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説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併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於生命的意義,那麼,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於無比美麗的永恆思念中“。

作者在這裏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於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並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麼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作者在這裏總結了三種發現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説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麼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也能體現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1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經歷奧斯維辛集中營存活之後,寫的一本書。當時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着實是被題目吸引,因為我正在糾結“人為什麼要活着”。説來,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這期間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意義,那我是幹嘛來了!

書篇翻開,前面一大半是在描寫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悲慘生活——毒氣室、鞭打、捱餓甚至需要咬破手指塗在臉上以證明自己足夠健康來躲避死亡,這畫面讓我一下聯想到《辛特勒的名單》。這麼大篇幅的描寫集中營的悲慘,為什麼還要活着呢?

書的下半部分告訴我,你活着的意義。

精神健康有賴於一定程度的緊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是當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他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的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於一個緊張的極化區(其中一級代表有待完成的意義,另一極代表意義所期待的主體)。

人類還遭受一種喪失,那就是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迅速的消減,喪失了告訴她必須做什麼的本能,喪失了告訴他應該做什麼的傳統。有時人甚至連自己想做什麼都不知道。這樣,他要麼去做別人所做的事情(隨大流),要麼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集權主義)。

很明顯,我之前寫的一些文字,大多也跟文中一樣,批判年輕人(當然尤其包括我自己),整天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渾渾噩噩的一天天這麼過着,但終究沒能探究到這類現象的原因。叔本華説:“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誠然,每次列完計劃的時候,總會有些隱隱的焦慮,感覺很難完成。執行中的時候偶爾有那麼幾天遇到了突發事件,導致計劃延緩後,惰性的思想就會出現,計劃便成了一沓廢紙。接着,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弄弄這個,摸摸那個,不知道該幹什麼,躁動不安。又或是躺在牀上,看着天花板,摸着空空如也的腦袋,問自己“為什麼要活着呢?”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過面對某個人

3)再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的某種態度。

找到一件事,是你心底想做的,然後卯足了勁兒的去完成,忘記時間,忘記自己。或許,你會説,我也不知道我想要什麼。沒關係,我也曾處於這樣的狀態,分享給你一句話:先努力看看,看看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走着走着,你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不走,怎麼知道!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2

有些人會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談何生命的意義。是的,他們確實不懂,也不太能理解,但他們一樣擁有生命的意義。他們的出生,是新生命的誕生,是人類的延續,是父母愛情的結晶。這就是他生命的意義,雖然他不懂,但這個意義是存在的。他們一天天成長,學會走路,學會説話,會哭會鬧會笑,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也是他們生命意義的存在。

作為學生的孩子們,他們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生命才是有意義的嗎?在目前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孩子不好好學習,就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更何談生命的意義?

我認為其實不然,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玩耍也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在玩耍的時候,孩子很開心快樂,且收穫了幸福,這難道沒有意義?當然有。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

個人也認為大多數從小過得幸福的孩子,都心地善良,對人生更積極樂觀。可是,以我自己為例。每次看到孩子瘋天瘋地地玩,就氣不打一處來。立馬質問孩子:“作業做了嗎?書看了嗎?某某任務完成了嗎?“

用自己家長的身份去打斷和阻止孩子快樂地玩耍,完全不給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利。現在想來感覺自己是在剝奪孩子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所以我決定以後要多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要求他們學習或做任何事之前,用平和的語氣先問問他們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如果他們選擇玩耍,而我也開心的放手,他們接下來會收穫很愉快的一段時間,這是他們幸福童年的組成部分。如果他們選擇學習,學到的知識,會一點一滴積累,化作他們將來成就自己的基石。我們需要做的是學會認識孩子做任何事的意義,讓他們整個生命的意義少一些缺失,多一些圓滿。

當然,這樣的看法,並不是要放任孩子任性妄為。比如他們想打砸玩具就打,想放火燒山就燒,且這些行為是他們知道後果並自主選擇去做的。

那麼這些行為是必須被禁止的,這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且超出意義範圍的行為。

作為家長就需要好好拿捏,怎樣才不會養大一個巨嬰?説到這裏,有人肯定會覺得,我所説的這些被道德法規所禁止的事情,被人們所不齒的事情,還是會有很多人去做,且已經有很多人去做了。

如果每個人都能這麼積極正向地看待事物,那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這些人做這些事呢?對此我想説的是,就如弗蘭克爾書中寫到,“世上有(且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

我們需要尊重這個事實。不能因為有齷齪的人,我們就去做齷齪的人,我們還可以也更應該選擇做高尚的人。這就是作者為什麼要寫《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這也是我為什麼要閲讀,思考,並輸出自己的看法,寫下這些文字。

最後想説的是,請選擇做一個高尚的人,請給你的孩子合理的自由選擇權,成就他們孩童期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後感13

我也是抱着讀一讀的態度來閲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瞭解到自己活着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説關於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於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閲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裏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麼樣書寫墓誌銘而感到恐懼。

由於閲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於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於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説裏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脈逆轉,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心的。

裏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後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着他,踩着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裏經受到了那麼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麼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裏解救出來以後,説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

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心,成為更強大更優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後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去進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麼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