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意義》的評課稿

來源:文萃谷 2.76W

全課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條理清楚、層層深入。既重視了知識本身的建構,又重視了課堂結構的建構。

國小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意義》的評課稿

首先,教師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現實生活中也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本節課教師用學生熟悉的國旗引入新課,出示了四種情境中的不同尺寸的國旗,告訴孩子們他們的長和寬之間存在着一個小祕密,引發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然後,讓學生自學完成設問導讀,通過給出的每面國旗的尺寸的數據按照要求分別寫出了不同大小的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並求出比值。向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學生經歷了以上過程的基礎上,他們很容易發現:這些比的比值都相等,那麼這些比也都是相等的。進而引出比例的意義。

其次,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史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複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係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係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後,史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質疑點撥環節,逐層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在判斷兩個比例是否能組成比例時,為了規範書寫格式,學生先口頭判斷,然後史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例題,讓學生照樣子進行判斷。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第三,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史老師不着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説説你認為什麼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史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第四,史老師整節課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主動思考,在討論中獲得新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