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葡萄酒文化

來源:文萃谷 4.02K

在葡萄酒風靡世界的今天,國人多認為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葡萄酒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以下是小編為你推薦中國的葡萄酒文化_中國葡萄酒文化及其歷史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的葡萄酒文化

  中國早期關於葡萄屬植物的文字記載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按李時珍的説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約有30多種(包括變種)。例如分佈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藟,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分佈廣泛的蘡薁等等,都是野葡萄。

  我國最早有關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

《詩·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詩·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

《詩·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瞭解到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ll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

《周禮》是儒家經典之一,蒐集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代各國制度,並添附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治術無所不包,歷來為學者所重。《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這樣,在約300O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人們已知道怎樣貯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

  漢武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開始

我國的歐亞種葡萄(即在全世界廣為種植的葡萄種)是在漢武帝建元年間,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公元前138"前l19年)從大宛帶來的。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的塔什干地區,盛產葡萄、苜蓿,以汗血馬著名。《史記·大宛列傳》:"宛左右以蒲桃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年不敗"。"漢使(指張騫)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桃。"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據《太平御覽》,漢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可見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並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我國的栽培葡萄從西域引入後,先至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至陝西西安,其後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

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和國力衰微,葡萄種植業和葡萄酒業也極度困難,葡萄酒異常珍貴。《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中,裴松子注引漢趙岐《三輔決錄》:"(孟)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遺讓,即拜涼州刺史。"孟佗是三國時期新城太守孟達的父親,張讓是漢靈帝時權重一時、善刮民財的大宦官。孟佗仕途不通,就傾其家財結交張讓的家奴和身邊的.人,並直接送給張讓一斛葡萄酒,以酒賄官,得涼州刺史之職。漢朝的一斛為十鬥,一斗為十升,一升約合現在的200毫升,故一斛葡萄酒就是現在的20升。也就是説,孟佗拿26瓶葡萄酒換得涼州刺史之職! 可見當時葡萄酒身價之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葡萄酒業的恢復及葡萄酒文化的興起

到了魏晉及稍後的南北朝時期,葡萄酒的消費和生產又有了恢復和發展。從當時的文獻以及文人名士的詩詞文賦中可以看出當時葡萄酒消費的情況。

魏文帝曹丕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喝葡萄酒。他不僅自己喜歡葡萄酒,還把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和見解寫進詔書,告之於羣臣。魏文帝在《詔羣醫》中寫道: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説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嚥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作為帝王,在給羣醫的詔書中,不僅談吃飯穿衣,更大談自己對葡萄和葡萄酒的喜愛,並説只要提起葡萄酒這個名,就足以讓人唾涎了,更不用説親自喝上一口,這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三國志·魏書·魏文帝記》是這樣評價魏文帝的:"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疆識,才藝兼該。"有了魏文帝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葡萄酒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得在後來的晉朝及南北朝時期,葡萄酒成為王公大臣、社會名流筵席上常飲的美酒,葡萄酒文化日漸興起。這在當時的不少詩文裏都有反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