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範文

來源:文萃谷 1.21W

班級是一個學習的集體,在教育教學上,我們可以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議。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怎麼寫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關於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範文
  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篇一

1.以班級為單位,建立一支分工協作的“三生教育”教學與指 導教師團隊。 建議學校的教學指導由教師團隊完成,教師團隊由班主任、相關 專題教師若干人組成,以班主任為主要組織者,具體根據學校實際決 定。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家長、社會有關方面人士、學生代表 等加入“三生教育”教學團隊,共同研究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家庭 教育、社會教育的分工合作問題,以及各方面力量的統籌協調問題。

2.以學生為主體,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體現自主的教學方式。 “三生教育”的教學過程既是灌輸又是滲透,以滲透教育為主; 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活動相結合,以學生活動為主;被動學習與主動 接受相結合,以主動接受為主;知識傳授和問題介入相結合,以解決 問題為主;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以校內教育為主。建議教 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相對靈活,形式可以是課堂教學、分組教學、專題 講座、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等,方法可以是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 討論互動法、模擬實踐法、體驗學習法、案例分析法、辯論法、成果 展示法等。

3.以教材為載體,對教學內容進行縱橫拓展。 開放性是本教材的主要特點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師生有很大 的拓展空間,教師應根據實際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教學拓展和引申。 例如,根據教材體例,可以在“思考”、“實踐活動”和“視野 拓展”部分進行深入和引申,並且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智慧。 也可以根據故事、案例、知識等信息內容,進一步提升思想,拓 寬思維。如學習“都江堰水利工程生命奇蹟”案例時,既要知道工程 基本情況,也要領會工程也是有生命的,還要引申出工程的建築技藝、 質量意識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體現出職業教育的職業品質和中國 傳統文化的優越性。還可以根據教學時間和學生興趣,轉變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拓展、創新觀點和探究主題思想。 總之,儘量通過簡單具體的信息載體,引申出深層次、高境界的 思想和理念,從而達到以人為本、職業思想、科學精神、民族文化和 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教育目的。

4.打破知識本位思想,建立在“做”中學習理念和方法。 “三生教育”立足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性比較強,涉及 的專業領域廣泛,在學校的教學主要以主題活動形式開展。因此,應 打破傳統的知識本位思想,不要追求系統的知識,應注重思想、方法 的教育和學生的實際體驗,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拓展。在教學時應 儘量設計學生活動,可以是遊戲、班級活動、辯論、模擬活動、社會 活動和調查探究活動等,讓學生實際體驗和感受,在做中學習和思考。

5.注重點滴的過程評價,善於捕捉學生亮點鼓勵學生。 學生學習本課程合格可以獲得2-4 學分,如何有效地評價學生的 學業成績?應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評價體系。對“三生教育”的 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方法,更要重視過程;既要強調終結 性評價,又要強調診斷性評價,更要重視形成性評價;既要突出評價 指標的多樣化,又要突出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更要重視評價主體的多 樣化,學校應確定一套具體操作方法。 建議使用多元綜合測評方法。本書每個主題後都有一個學生完成 的“學生收穫與展示”,教材後有若干記錄表格,學校和教師可以這 些內容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並適當結合開卷考試、小論文、答辯的 表現情況,給出學生的成績,成績形式建議採用“等級+評語”,對 優秀學生應採取一定形式的獎勵。

  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篇二

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

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認為,提高教學有效性可以採用以下幾種策略:

1、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應善於運用一些策略,創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如多用描述性語言,少用評價性語言;教師應對學生多些激情,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相處,教師不要以權威自居;教學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解決,要尊重學生的看法;處理問題應靈活,避免死板、僵化。

2、轉變教學觀念

多數教師認為,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遵循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教學中不能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實際上,教學是一個活動變化的過程,師生在此過程中共同建構自己的世界。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教材、預定的教學設計為主。要注重教學的情意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活力。

3、加強教學的互動性

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師—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教師應該做的是如何使各種互動方式有效地運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加強教學互動性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是絕對權威,不能以尊長的姿態與學生交往,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加入學生的交往。二是教師要建立多層次的互動,因為在教學中的互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層次都會對教學產生影響,充分利用多層次的教學互動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三是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運用教學的互動性,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保證。

4、加強課堂管理

在空間管理上,教師應注重教學環境的空間設計,將每個學生置於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在空間距離上,能夠靈活地與每位學生順暢交往。學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過於死板,應方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時間管理上,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把握最佳時域,優化教學過程;保持適度信息,提高知識的有效性,並提高學生的專注率。在問題行為管理上,運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預防問題行為,如要學生明確行為標準、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設性課堂氣氛等;運用行為控制策略,及時終止問題行為,如鼓勵和強化良好行為、運用良好的方法終止問題行為等;運用行為矯正策略,有效轉變問題行為,如正確認識問題行為,遵守問題矯正原則引導學生轉變問題行為等。

5、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

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活化教材。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實際,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具有開放性,讓學生有充分討論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予以反饋,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可藉助實物、媒體等增強學生的體驗。

??教學組織形式應趨向多元化,保障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教師應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實施個性化教學。

如何設計佈置作業,提高訓練的有效性?

在作業佈置上,要設計合理的作業,儘量把當天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各年級每天的作業量不超過2小時,杜絕佈置機械重複和大量抄寫的作業。對於其他教輔上的練習,要有針對性的挑選習題,不必要讓學生對同類型的題目機械重複,以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不開夜車,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

如何設計、編制試卷,提高命題質量和測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考試作為測試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有着導向、激勵、反饋和調控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於試卷的設計,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題型: 繼承創新又多樣化。

對於生物來説,試卷的題型無非就是選擇和填空(大的簡答題跟填空差不多),題型比較死板,應該多增加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增加試卷的靈活性。

2.份量: 據班而定靈活掌握。

一張生物試卷到底以多少道考題為宜?這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一般情況下,以該班大多數中等程度的學生能在考試時間內基本完成為標準。容易做的考題可以題目數量適當多些,相反,難度較大的試題題目數量應適當少些。

3.內容: 趣精活創瞻前顧後。

試卷的考查內容要具有“趣味性、精練性、靈活性、創新性”四個特徵,也就是“趣、精、活、創”四個字。

“百學趣當先”。我們設計的考題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和結論,都要體現一個“趣”字。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考試中解答出來,考題儘量從學生中來,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語言兒童化,豐富多彩。考題要少而精,實而不華。考題答案要有自主性、開放性、多元性,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創新性是民族發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考題的形式可以由單項練習變為綜合練習,內容由單學科知識考題變為融匯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考題。

總體上來説,試卷的考查內容要以近段時間所學的知識為主要考查內容,同時兼顧前所學知識,促使學生去複習鞏固以前所學知識,也要考慮到以後所學知識,對學生學習後面章節知識內容起着導學的作用,也就是考查內容要瞻前顧後。

  對班級教育教學建議篇三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以信息素養的形成為主線,以全面提高所有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標。這一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在於使學生通過學習經驗的積累與積極的反思,達到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協調提升,使學生具有識別與獲娶存儲與管理、加工與表達、發佈與交流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各種學習和解決各類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初步學會思考信息技術的價值並初步認識形成積極而健康的態度。為使本學科教學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條理化,優化本學科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特提出本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與設計

第1條 深入理解和鑽研課程指導綱要,明確各階段的教學目標與任務;熟悉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把握教材各部分在學科體系中所佔的地位、作用和內在聯繫。

第2條 每學期應制定出科學的教學計劃,安排好整個學期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計劃中應包括指導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進度和活動安排等內容。

第3條 教學設計應具備授課課題、設計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與難點、教學策略與手段、課前準備、教學過程、作業設計和板書設計等內容。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從教材結構、前後聯繫、教學目標等角度進行,做到準確、全面、有效。

第4條 對學情分析時要通過多種渠道瞭解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發展需求及家庭計算機學習環境等情況,全面掌握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矗

第5條 對教學環境分析時應關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並將其與當前主流的軟硬件資源進行對比,找到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切入點。

第6條 教學目標應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在表述時應體現三位一體的思想。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差異往往較大,可設立多級學習目標,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第7條 教學過程的設計應體現清晰的過程結構,應緊緊圍繞教學重點安排教學環節,通過選用有效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難點,環節與環節之間要注意銜接與過渡。

第8條 根據教學目標經歷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預計學生的學習問題,預設各種教學方案。教學方法可以採用“任務驅動法”“範例教學法”“嘗試教學法”“主題活動法”“遊戲競賽法”等,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與組合。

第9條 板書設計要體現一節課的關鍵知識點,根據教學要求合理選擇板書的呈現形式,並注意簡練、規範、美觀。

第10條 作業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作業的管理方式,作業的內容應與教學目標一致。

第11條 熟悉教學所必需的硬件和軟件環境,並將其與當前主流的軟硬件資源進行對比,結合校本實際,準備好相關的教學課件和學習素材。

二、教學組織與實施

第12條 課堂引入應遵循簡短、高效原則,要發揮計算機的技術優勢、調動各種感官,以達到吸引學生和質疑問難的目的。要圍繞教材重點、學習關鍵點精心組織教學提問,根據能力差異體現問題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問題的來源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師生交互、操作實踐中動態生成的。

第13條 要堅持精講多練原則,選擇合適的講授方式和時機,控制講授和演示時間。演示操作要規範、細緻、熟練。要善於運用生動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將抽象計算機知識通俗化、情趣化,教學語言要簡練、情境描述要生動、環節過渡要自然、專業術語要規範、設問小結要清晰。

第14條 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要重視師生互動,善於捕捉學生表達中的亮點與不足,及時總結提煉學生中有價值的學習經驗、多樣化的操作方法、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

第15條 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學習差異,根據教學實際落實多級學習目標,提倡學習目標的自主選擇。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指導學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網絡資源等方式輔助學習,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磋商、協調中集思廣益,達成教學目標。

第16條 要使教材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工具,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學習操作。板書的呈現應按照教學過程的展開和學生共同提煉逐步推進。

第17條 每節課要預留課堂小結時間,結合課堂回顧和技術展望兩項內容,小結內容應包含本課所獲得的知識、所掌握的技能、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等。

第18條 上機操作應作為信息技術課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證每節課學生操作時間,加強巡視指導,提高上機操作規範性和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學習進程,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要做到個別問題個別指導,共性問題集中指導。

第19條 注重課堂上的即時評價,及時瞭解學生操作和學習狀況,擇機作出教學調整。要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示範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環節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技術觀、思想觀和審美觀。

第20條 加強信息技術課堂組織管理,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和秩序。網絡控制平台等教學系統使用要遵循精簡、有效原則,教學系統多應用於情境創設、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環節。要把握控制的時機,選擇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證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和節奏感。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如死機、網絡不通等“教學事故”,要有預案,在不影響整體授課的前提下妥善解決。

三、教學測試與評價

第21條 作業佈置應根據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等進行,作業的形式主要有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踐操作等,要讓學生明確作業的內容和要求,注重作業的及時性和延續性。

第22條 根據作業類型,利用學校網絡平台、FTP、E-mail或自行開發的作業系統等平台進行作業的收發和管理。對佈置的作業,教師要及時進行批改、記錄、反饋,及時分析、講評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並能根據教學目標,彌補教學缺陷,調整教學策略。

第23條 要根據課程計劃與教學目標制定詳細的測試計劃,對測試內容、測試方法與成績評定標準進行細化。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可以通過以書面筆試或者網絡測試方式進行,技能應用與實踐創新能力方面的測試可以通過實踐操作或作品創作為主要形式進行。

第24條 要及時統計、分析學生的測試結果,注重測試結果的記錄與積累。要適時反饋測試結果,進行試題的分析、講評,為調整教學提供參考。

第25條 教學評價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本着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內容,適時選擇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要重視評價內容的多樣性,關注對非學業內容的評價。引導學生能正確評價自我和評價他人,正確對待評價結果。

第26條 教學評價的開展要採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平時的學習行為、學生實際操作、作業完成情況,終結性評價主要考核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

第27條 注重作品評價中的導向作用,根據教學要求,制訂合理的作品評價量表,從作品的主題性、科學性、藝術性、創新性等角度進行分析。

四、課外活動與輔導

第28條有效的課外輔導能讓學生不斷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並得到有效的提升。輔導的內容是動態的,是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是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聯繫的。為滿足不同的輔導需求,可以採取個別輔導與集體輔導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利用網上學校、學科論壇,或者以其他信息技術工具為載體的基於網絡的輔導形式進行。

第29條信息技術課外活動要根據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理念來組織設計活動,應根據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組織開展電腦節等專題教育活動,將信息技術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教師要加強活動的組織與規劃,也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組織中的主觀能動性。

第30條信息技術活動要結合教材,密切聯繫生活應用,圍繞一些專題有效開展競賽、展示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積極組織開展信息技術第二課堂活動,輔導並幫助學生參加電腦作品比賽、機器人比賽、信息學奧賽等活動項目,充分發揮特長生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活動過程中,要注重活動資料的積累和活動成果的展示與改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