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瓷,一場華美的“豔遇”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6.1K

她,華麗多姿,妖嬈奪目;她,小巧豐滿,香豔無比;她典雅華貴,傾城絕色;極其喜歡這種從骨子裏一點點外溢出來的風情和豔,卻一點也不俗,像一顆璀璨的明珠,耀眼的美讓人動彈不得,我説的不是美人,而是琺琅彩瓷。

琺琅彩瓷,一場華美的“豔遇”隨筆散文

第一次看到鄭柏林老師的作品,就完全的被驚豔到了,這作品的豔和他本人的謙虛、樸實和低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琺琅彩瓷,也稱景泰藍,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一種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工藝,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頂盛時為雍正期至乾隆期,為水平最高、工藝最美。

琺琅彩瓷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絕技,鄭老師説,琺琅彩在陶瓷上的應用,最初是在陶器上,也就是在紫砂上首先應用,而琺琅彩更早引進和應用是在金屬器皿上!一件成品需要數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譽為世界最精湛、最複雜的工藝。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膩,色彩豔麗,全部為手工完成,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製作起來極費工夫。然而正是這種讓每一款作品煥發生命,將每一款作品都精工細琢的精神,卻讓他有了更深的歸屬感和責任,他更執迷於將這項古老又幾近失傳的技藝傳承和延續下去。

看着鄭柏林老師的琺琅彩瓷作品,不覺就會陷入一種色彩豔麗又極富詩意的境界,這些作品的鮮活之氣像被賦予了生命呼之欲出,而這些絢爛奪目的詮釋要得益於琺琅彩。琺琅彩是琺琅彩瓷的一種重要原料,最早從國外進口時與黃金等價,直到雍正時期,才研製出並沿用至今的琺琅彩瓷原料,這種原料不僅色彩豔麗,還相當環保,是琺琅彩瓷工藝的一大貢獻。

製作琺琅彩瓷,必定需要紮實的繪畫功底,對於鄭老師來説,出生書畫及陶藝世家,技法早已不是問題,如何表現出精神和靈魂的精髓才是他想要達到的境界,視覺的審美只是表面,精神和思想才是一個大師最具實力的表現。

所有的藝術家對其製作的作品都逃不開一個情字。作品的孕育過程中,工匠為之傾注的情感最為動人和有感染力。

從小在陶瓷世家成長,先天愛陶親陶,又拜有名的師傅為師,師父像父親一樣對他要求極為嚴格,這對他後期的藝術成長受益無窮。在1982年,鄭老師第一次接觸到琺琅彩瓷,便是有名的“歲寒三友”的橄欖瓶,於是,從這件產品開始複製,由第一次的潤色到最後的完工,是鄭老師記憶最為深刻的經歷,這也開啟了他與琺琅彩瓷的一世情緣。

藝術像一種語言,只有少數人能深刻的理解其內在的涵義,越高難度的越有吸引力,他説他自己是個沒什麼大目標的人,但他喜歡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自由暢遊在精神和藝術的`世界裏。

鄭老師毫不掩飾對於景德鎮這個瓷都的熱愛,他將昌江河稱為“母親河”;他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河畔玩耍,與那些傾倒在河邊的老瓷片相伴,15歲便進場學藝,所有這些都孕育着他的性格和喜好,天然山水,滋養着他的靈氣,這獨有的藝術薰陶,奠定了他的人文氣息。

在景德鎮,雖然琺琅彩瓷依舊是個傳統的工藝,但卻是陶藝人的追求,如今,國外的先進科技和景德鎮的本土工藝相融合,使得琺琅彩具有了更加璀璨的光芒。然而鄭老師也有他的擔心,景德鎮雖然作為瓷都,但是如今“瓷都”這個概念卻變得岌岌可危,景德鎮的傳統工藝需要傳承,產品也需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就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景德鎮的人文氣息傳承着千百年來的質樸和執着一直沒有變。鄭老師一再強調,我只是個匠人,不是什麼大師,但他的樸素和低調卻正是傳統陶藝人的精神內核,也最為打動人心。像琺琅彩發出的耀眼光芒,透過陽光折射出來的美,才是最真實的匠心精髓。

願琺琅彩瓷以及鄭老師這樣的陶藝大師,不只是在景德鎮默默沉寂,希望他們的作品有一天走向全國各個藝術市場,以及世界的藝術界,讓傳統與世界結合,釋放更為璀璨的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