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扣肉散文

來源:文萃谷 2.73W

在我們山口村,扣肉是大家都熟悉的,但平時不容易吃得到,因為工序多,加工起來比較麻煩,不是逢年過節,村裏人一般不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扣肉。然而,誰家有了喜事擺酒,那是必定要做扣肉的。家鄉的扣肉,一般是喝喜酒的時候才吃得到。

家鄉的扣肉散文

做扣肉,有的地方用狗肉和羊肉做的,叫狗釦和羊扣,但我們家鄉用的是豬肉。而且是選上好的'豬肉,一般是瘦肉和肥肉混合在一起,分層的,最好是肥瘦想間五層的腩肉,村裏人叫“五層樓”。選好的豬肉,就把豬肉用水煮熟了(不可太熟),放到油窩裏去(炸),然後切成片,加入調味的料放到窩裏蒸上半個鐘頭,美味鮮香的扣肉就做成了。

我們村裏有姓黃的人做扣肉很有些技術。誰家大喜日子之前,都會提早和他打招呼的,要是有兩家以上,就要看誰早打招呼了,看誰腿腳跑得勤了,看誰的面子大了。如果吃不到他做的扣肉,有人等於沒喝喜酒的。因為炸得一手好扣肉,他也特別受人敬一些的,田裏乾旱了,讓他多放一些水,田埂上多草,讓他的牛先吃,還有讓他先上廁所。

七、八十年代村裏缺衣少喝,聽到有喜酒喝孩子們都特別高興,事前也特別聽話的,不用大人的吩咐,就知道去洗菜、去洗碗、去劈柴,甚至挑着比自己還高的水桶去挑水,有時又摔壞了水桶不敢回家。大人們要是説:“你再調皮,到時不要你去了。”於是,哭的不敢再哭了,鬧的不敢再鬧了,乘剩地聽話。扣肉對孩子們很有吸引力,能否吃得上,非常重要。並且在去喝喜酒之前,提早幾天就把新衣服洗好,摺好,放在牀頭或箱底收藏好,屈手指頭計算日子。

喜酒一般上十二道菜的,叫“十二碗”,最後一道,才是扣肉。喝喜酒之前,大人都對孩子進行過文明禮貌的教育,比如,筷子不能帶口水呀,不能沾着飯粒呀,而且特別交待:在大人沒動筷之前,不能先夾扣肉,人家夾你才夾。菜才出到一半,孩子們往往先吃飽了,但還是不肯放碗的,眼睛溜溜轉,盯着每一道菜,等到扣肉上來,就迫不及待地伸筷,到了半路忽然想起大人的叮囑,趕忙縮回去,沾着飯粒的嘴角流下涎水來,縮着脖子看人,不敢輕易出筷,這時候,台底會有人踢他的腳,做大人的暗示:蕃薯,大家夾了還不快夾扣肉?

在酒席上,男人大口扣肉大口喝酒,滋滋有味,嘖嘖有聲,免不了討論菜式好壞得失,議論得最多不是雞,也不是鴨,而是扣肉,扣肉不夠火候,做扣肉的師傅會説是鍾走慢了,扣肉老火了,師傅又説阿三睡着了不叫他起。此時,做扣肉的師傅怕壞了名聲,往往又會在自由掌握的扣肉裏給他們加上一碗,讓他們多喝酒。每次喝喜酒,都會有一兩個逢飲必醉的,十分熱鬧。

女人不象男人那麼愛面子,她們預先準備好了南瓜葉或荷葉,教育孩子把扣肉和其它菜包好,拿回家裏再慢慢吃。

在家裏吃的扣肉,孩子往往會吃得急,大人就會罵,或都會用筷子作敲的樣子,警告孩子不要吃得太快了----好吃的東西,大人們總是主張孩子慢慢吃,慢慢回味,不要學豬八戒吃人參果,而且教導孩子,讓嚼碎的扣肉在舌走出來,又從舌尖走回去,讓舌頭都品到好味道了,才嚥下去。這樣吃,才不浪費了扣肉,不然,跟吃蕃薯有什麼區別?

想起家鄉扣肉的時候,我常常想起了家鄉這些親切而熟悉的風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