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如何教導數學

來源:文萃谷 1.11W

數學是一門相當抽象的科學,而國小低年級學生具體形象思維仍然佔優勢,抽象能力很差。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教具演示和學具操作.

國小如何教導數學

一、必須重視讓學生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

著名必理學家皮亞傑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前蘇聯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表明,向6一7歲兒童提出間題讓他們去解決時,如果桌上有實物,允許兒童行動,則解題的比率可達72%;如果實物、圖片都役有,則解題的比率只有22%。我國J合理學家研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概括過程也表明,如數的意義和數的組成等,必須同感覺知覺直接聯繫才容易理解。為什麼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教學效果就好呢?

第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要不是來自學習目的明確,而是來自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興趣.讓學生實際觀察圖形和演示教具,特別是親自操作學具,這對於對遊戲仍然保持極大興趣的低年級學生來説,無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很樂於參與。讓學生親自操作學具,親自參與教學過程,把學生放在主休的地位上,隨着動手操作,孩子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都集中起來,思維也隨之活躍,不知不覺地就能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並且越來越對數學課感興趣。

第二、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發展。在教學中重視直觀教學,強調讓學生進行觀察,培養學生觀察力,這是正確的,但不全面。因為加強操作活動也很重要,而且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現代心理學認為,實際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早期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直觀動作思維開始的,到了學前期和學齡初期54才進入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特別是學習一些新的知識,更要從操作開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教學時要儘量使多種感官參加活動;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操作活動。學生在操作中,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活動,相互配合,就會提高感知的效果;而且促使學生操作中思考,形成表象,為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打下堅實基礎。當然,這並不是説教學任何一部分知識都要從操作開始,而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二、精心設計、科學組織學生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親自操作,這是教學手段,不是目的。教學手段取決於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認識能力;教學手段必須服從教學任務的需要.然而,教學手段選擇得正確,並不等於教學的成功。如果設計、組織不好,隨意性很強,只能是熱熱鬧鬧地走過場,不但完不成教學任務,反而還會搞亂課堂秩序,導致教學的失敗。因此,教師還必須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科學組織學生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

第一、首先要明確讓學生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的目的.讓學生進行實際觀察和親白操作,根本的目的是,以看得見的圖形和摸得着的學具為中介物,通過觀察和操作,使抽象的數學邏輯關係以一種可以感受的形式呈現出來,便於讓具休形象思維佔優勢的低年級學生理解和掌握.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往往忽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只重視思維的結果。這不利於學生自覺地掌握數學知識,更不利於發展思維能力.《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為此,應當從國小低年級起、就加強算理的教學.而要使學生理解、掌握算理,不能用抽象的邏輯推理的方法,只能通過學生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了解概念形成的過程。

第二,要明確哪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實際觀察和親自操作.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是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手段.但並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使用,不是每堂課都使用.教師要選擇適合於學生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教學內容.比如某些“起始概念”的建立區別某些易混易錯的數學知識;理解較難的或者離學生生活較遠的知識等。

第三、要精心設計實際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程序.何時演示教具,何時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先怎麼操作,後怎麼操作,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識能力、思維特點,科學地安排好先後順序,使觀察和操作都有次序地進行.同時,每個環節應有明確要求.

第四、在觀察和操作中,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觀察能力.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門户,是獲得知識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應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和概念的本質特徵.比如,教學生認識長方形時,學生往往誤認為只有水平放置的長方形才是長方形.為避免學生把非本質特徵當成本質特徵,出示一些斜放的長方形讓學生來辨認,從而使學生獲得長方形的正確概念.其次,操作和觀察要有次序。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有次序的精細的觀察習慣,而且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徵,形成正確的概念。比如,讓學生按次序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再引導學生觀察六個面的形狀,最後觀察長方體相對着的兩個面的大小。再次,要儘可能地調妙生的多祕覺器官參與觀察和操作,讓學生通過着一看、摸一摸、數一數、擺一擺、拼一拼、折一折、疊一處、舉一舉、分一分等多種不同的操作觀察形式,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感受物休的特徵,這樣有利於學生形成準確的概念。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觀察到的內容和自已的操作過程表達出來.這樣,不僅有利於加深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抽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能力.分析綜合.低年級學生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綜合,但離不開圖象和實物.比如,在教學數的分解和組成、加法和減法時,不僅讓學生觀察老師的演示,同時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比一比。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發展.抽象概括.低年級學生主要處於直觀形象水平階段.就是説,他們在抽象概括時,一方面要直接依賴對事物的感知,另一方面所注意到的或者概括出的往往是事物的直觀形象和外部的特徵。例如.在一年級教學圓柱的認識時,學生們一般都是説:“圓柱是直上直下的,象個大柱子,圓乎乎的.”而面對一個扁扁的圓柱體糖盒,一般學生都認為不是圓柱.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到學生的這些特點,也耍設法引導學生進一步擺脱對直觀形象的依賴,使學生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判斷推理.低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簡單的判斷推理能力,但這種能力還是低水平的.判斷時仍舊離不開對圖象和實物的感知,有時能反映數學的某些規律性,多數只能反映事物的實際情況.推理也只是進行簡單的直接推理.在教學中應注意發展學生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學生雖然不會説加法各部分名稱,但是能判斷推理出:“加號前面的數和加號後面的數調換幾個個兒,得數不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能夠初步認識某些數學規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