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5課《桃花源記》導學案

來源:文萃谷 2.87W

25《桃花源記》導學練案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25課《桃花源記》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 但由於當時社會動盪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後人稱其為“靖節先生”。代表作有詩《飲酒》、《歸園田居》,散文《歸去來兮辭》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桃花源詩並記》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寄託了詩人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

一、預習導學: 自讀課文、並完成預習檢測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畫文章中難解的字詞 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預習檢測:【演示文稿展示】

1、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 阡陌交通( )( )

黃髮垂髫 ( ) 便要還家( ) 及郡下( )劉子驥(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2、解釋句中劃線詞語

緣溪行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彷彿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鹹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延至其家 辭去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詣太守 尋向所志

欣然規往,未果 尋病終

二、自主先學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演示文稿展示】

要求:小組內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1、舍 便舍船 屋舍儼然

2、扶 扶向路 出郭相扶將

3、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4、為 捕魚為業 不足為外人道

5、向 尋向所志 眈眈相向

6、 志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3)

近義詞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同一意思的詞語嗎?

1、沿着

2、説

3、都

4、邀請

(4)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 。

(5) 翻譯句子 留、刪、補、調,注意古古今異義、一詞多義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 ( )復前行,欲窮其林。

3、林盡( )水源

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5、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7、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8、(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9、( )問( )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0、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歎惋。

11、 此中人語( )雲:“( )不足為外人道也。 ”

1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13、( )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

14、(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15、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教師解疑、點撥

三、品讀課文、展示交流 【演示文稿展示】

第一組思考題:

1、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2、你認為課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 )的地方?

3、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4、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第二組思考題:

1、桃花源人為什麼要躲進桃花源?

2、他們對外面世界瞭解嗎?

3、“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漁人可能會對他們説些什麼?

4、為什麼桃花源人對漁人説桃花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三組思考題:

1、下面的句子説明了什麼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2、為什麼後人尋而不得?

明確: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祕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虛構的一種美好理想境界,寄託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總結:

課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寧靜安樂、虛無縹緲的理想社會

四、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 ( ) ②具答之(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 ④欣然規往( )

⑤詣太守 ( ) ⑥未果,尋病終( )

(B級)閲讀語段,答文後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 2 3

4、末句中“黃髮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 比喻 B 誇張 C 借代 D 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着重寫的是什麼?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説説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2、“詣太守,説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