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9W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該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歡迎大家閲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通用10篇)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1

一、導入

教師引入抒情性散文的概念。提示課題。

板書:

紫藤蘿瀑布

宗璞

二、教學過程

1、教師請同學起來朗讀課文。

師:下面哪位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一下課文?

生:(稍待片刻,幾位同學舉起手)

師:(巡視片刻)還是請我們的語文課代表來朗讀一下吧。

生:課代表朗讀,其他同學看書。

(教師播放課件)

2、教師與全體同學一起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第一組問題,請一位同學朗讀問題。並結合課文內容分析以下問題。

圍繞紫藤蘿花這一中心事物,作者安排了哪些內容?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盛開的紫藤蘿?(一串挨着一串,花的瀑布,骨朵)

選擇你認為作者描寫紫藤蘿花的精彩之處,説説你的看法?(題目)

4、教師出示第二組問題:師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

“我”既然很想摘一朵花,為什麼沒有摘?作者這樣設計有何用意?

“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止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過?”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作者聯想到了十年前家門外的一株紫藤蘿,它有什麼特點?作者寫它的目的是什麼?

5、教師出示第三組師生探究性問題:

本文開頭説“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而結尾又説“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是否矛盾?為什麼?

對作者説的“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你如何理解?

在生活中,你有過作者這樣的深切的感受嗎?請你談談。

三、總結全文

由文章作者的感遇,也希望對學生以後的生活有所幫助。

【聽課反思】

教師不必作秀,因為新課程需要教師作出必要的講解。授課過程中,教師的兩個教學細節我是記憶深刻。其一是選一位同學來讀課文,有那麼的同學舉手想要讀一篇課文。但是這位教師早就有了心目中的人選了,她之所以沒有一下子選擇課代表來讀課文,估講也是想製造一種氣氛──一種大家踴躍舉手的感覺。最後仍就選課代表來朗讀,而其他同學和老師則一起看着書聽課代表讀書。就這個教育細節,我有些意見。教師的這種行為裏邊有虛假民主的成分,請一位同學來讀整篇課文值得商榷,可以請幾位同學分別部分自然段也許更好。這樣學生參與的面也比較廣,可以從剛才舉手的同學中挑選一些。雖然是公開課,在考慮閲讀效果的時候,更應該考慮到課上學生的學習狀態。

另外一個細節就是教師在出示問題的時候對同學説:這些問題是同學們在預習的時候提出來的,現在我們一起來解決(大意)。但是看着上面這三組問題,我怎麼也不會相信是學生提出來的。因為作為學生來講,他們提的問題不會全部涉及到教學的重點,只會部分含概。而且提問的方式也是以詢問式居多,他們的提問只不過是想向老師核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的正如上課教師所講,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也可以説是一篇美文。女作家宗璞通過“紫藤蘿”這一普通的植物抒發自己別樣的心情,見景生情。就這篇課文而言,我個人以為可以在解決了生詞讀音的前提下,讓學生盡情的朗讀,在讀中體悟文章中藴含的深厚感情和別樣情懷。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它不應該是某個學生或教師表演朗讀技巧的舞台。因為即使有同學口頭表達能力不佳,甚至是口吃、甚至是啞巴,但只要他的心靈能與文本對話,能與作者的思想對話。那麼,他就能從課文中習得一些感悟和理解,從而真正的為自己將來的人生路提供幫助。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2

10月21日上午,高新區教研室在付山國小舉行語文教學研討會。聽了兩節語文課,分別是付山國小邢慧清老師指教的三年級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寶鑫國小宋傑老師指教的五年級語文《我的戰友邱少雲》。教研室曹志廣老師對兩節課做了精彩的點評,並針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了四點意見。最後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講話。現將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整理如下。

美麗的小興安嶺

1、導入:(8:00)

⑴欣賞一幅小興安嶺森林的圖片,請同學説一説“圖上的樹木多不多?”(學生回答“千千萬萬”“數不清”“像綠色的海洋”)

⑵連續欣賞幾幅圖片説説怎麼樣板書美麗的小興安嶺。

⑶觀看錄象資料。(8:09)

2、學習課文:

⑴集體學習:

①學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與同學交流。(8:13)

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詞語,檢查朗讀。

③指名朗讀描寫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學畫出所描寫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寫很美的句子,讀一讀並説説為什麼

指導理解“抽出”

④總結本段的學習方法。(8:18)

⑵小組學習其餘部分:

①投影出示學習要求。

②分小組學習描寫夏、秋、冬部分的內容。(8:20)

⑶交流討論:

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寫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相機指導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興安嶺你會選擇在什麼季節?

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朗讀課文。(8:35)

一人朗讀,配樂,其餘同學觀看動畫。

4、深入理解課文:

⑴板書花園、寶庫

⑵思考:為什麼説小興安嶺是花園、寶庫?

5、作業:可以寫寫自己的家鄉。

【點評】

這節課老師通過圖片、錄像、課文等多種形式來使學生認識美麗的小興安嶺,使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景色、物產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先帶領學生一塊分析描寫春天的部分,並總結出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分小組來學習課文的其餘部分,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講課過程中還設計了幾處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讓學生選擇會在什麼季節去小興安嶺旅遊等環節,都體現了老師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悟,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導入部分的錄像資料只是讓學生看了一遍,看完就過去了。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讓學生根據預習的情況,聯繫錄象資料來説説小興安嶺有哪些景物,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然後再去理解課文。在第三個環節配樂朗讀並讓學生觀看動畫課件時,課件的內容並不能和課文完全相符,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這裏可只留背景音樂,讓學生邊聽朗讀邊去想象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

在最後對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還缺乏進一步的提升。小興安嶺向人們奉獻出了豐富的物產,作者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進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3

一、複習檢查

秋天到了,公園裏的菊花開得可好看啦!這節課,我們和小作者再去公園——看菊花。齊讀課題

【導入語活潑生動,且與課文自然聯結。】

1、不過,我們得先準備好門票。讀好詞語的小朋友就可以拿到門票啦!

【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下子被新穎的話吸引住了。】

2、指名讀詞

公園聽tīnɡ許多許的第二筆是什麼筆畫?

捨不得好看

3、齊讀詞語,大家都可以拿到門票。

二、精讀課文

1、我們去公園看菊花啦!

出示課件一朵朵的菊花

你瞧,菊花好看嗎?哪兒好看?

生:顏色好看姿態好看

你能用學過的成語讚美菊花嗎?

【既有説話訓練,又挖掘了學生的成語積累。】

2、今天,孫老師採集了一大片菊花,帶回了教室。

出示菊花圖

出示句子:黃huánɡ的白bái的淡dàn綠lǜ的紫zǐ紅的

①師範讀

這些表示顏色的詞你能讀好嗎?自己先試試。

②指名讀。師評價,並再次範讀。生齊讀。

3、師指圖:你看這朵,正伸展着每一片花瓣,再看那朵,馬上就要開放了,呦,這一叢是金黃色的,那一叢是紫紅色的。放眼看去,這一片片菊花都成了花的海洋。

②出示:一朵duǒ朵一cónɡ叢叢一片piàn片

指名讀指導朗讀齊讀

【教師有感情地解説,為學生的朗讀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

4、師引讀:它們正迎着深秋的寒風開放呢。

①現在就是深秋了。打點深秋寒風

早晨,寒風吹在你的臉上,你有什麼感覺?

指名説:冷的感覺。

②寒風嗖嗖地吹,而菊花卻昂首挺胸,迎着寒風競相開放。

③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導朗讀。男女生賽讀。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寒風刺骨的感覺,更能讓學生理解菊花不畏嚴寒的精神。】

5、小朋友們,有一個句號,就是一句話,這句話這麼長,你有信心把它連起來讀一讀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6、你喜歡菊花嗎?誰來誇誇菊花?

【用自己的語言來讚美菊花,可以與文中相呼應,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7、師引讀:人們邊看邊走,邊走邊看,捨不得了離去。

指名讀、師範讀、再指名讀。

8、我們還沒有看過癮呢!打開書,自由讀課文。

讀得這麼好聽,你能背下來嗎?

①自己背②老師考考大家誰能根據提示,背這一段?

出示:公園裏的菊花好看極了。白的,紫紅的,一朵朵,一片片,它們正迎着的寒風開放呢。人們邊看,邊走,捨不得離去。

指名背齊背

9、爸爸説了什麼?自由讀課文

重點理解“許多花謝了”。指名説

10、師讀第四自然段

為什麼覺得菊花更好看了?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4

聽了姜老師的《二泉映月》一課,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現在還在腦中縈繞,我相信不僅是我一個人,所有的學生和聽課者都會永遠記住這首曲子。姜老師的課,我感覺:他不僅僅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更是在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直面生活、品味生活,領悟生命的真諦。

《二泉映月》是典型的抒情類課文,姜老師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如語境中朗讀,適時補充相關資料等,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揣摩阿炳的內心,體悟阿炳的情感,感悟阿炳形象。這一點,很值得我學習。

一、“導入課文”美

這節課用藝術音樂導入,創設良好的情景,以音樂作為橋樑,溝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與人有關的文本的學習中。再者情感上的啟發往往會讓人有一種慾望不能之感,迫切地想了解與這有關的內容,這種先聲奪人一節課的開關更能吸引學生,獲得興趣盎然的效果,為進一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提問題”美

提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還重要。質疑問難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中姜老師善於提問題,姜老師整堂課都能根據文章中心來提問題。一連串串的追問,讓學生走入文字背後,讓學生感覺阿炳的生活歷歷在目。

三、"合作探究"美

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及師生互動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做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倡導自主走入文本,與文本進行情感上的溝通。

四、"伴樂朗讀"美

這節課的教學中,姜老師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朗讀課文,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多數採用伴樂朗讀,使學生讀書的興趣濃厚,在讀過程中解決教師的問題,在聽聲音,談感受,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給帶來的美。

五、圍繞重點,領悟精髓。

姜老師在初讀課文中出示三組詞是非常有意識的,從中也看出姜老師對教材的研讀之深,一組是講月亮、月光的;一組是講阿炳身世的;一組是講《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姜老師引導學生美美地讀第一組,悲慘地讀第二組,第三組又要求學生把旋律的變化讀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學習了詞,同時讓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與疏理,看來學詞也是圍繞着文章的重難點來學的。在省去了在教學中的扣詞扣句的支離破碎的朗讀教學,才有了今天課堂上的行雲流水,酣暢淋漓,激情盪漾的朗讀。

姜老師的課在內容上、內涵上有拓展,(阿炳的身世,小澤征爾認為《二泉映月》應該跪着聽等)學生的能力上有提升,情感上有共鳴,思想上有提升,樹立了要勇於面對苦難的價值觀。看來,對於我們的課題的研究,姜老師的這節課值得我們解剖與學習。

建議:如果教師能範讀重點句,這節課更會錦上添花。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5

上個星期五聽了一節五年級的略讀課《夢想的力量》,講的是一位六歲的男孩瑞恩為了使非洲的孩子喝上乾淨的水,付出努力,從最初籌集70元挖一口井,到2000元、鑽井機,最終一個個夢想實現。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關愛他人、為夢想的執着感動着每個人。

老師激情演繹,精彩語言層出不窮,時時讓人感覺到亮點。課文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瑞恩的夢想的偉大時補充了“苦難的非洲”等資料,激發學生的情感“水,就是生命!”隨後;抓住課文重點“瑞恩付出了幾次行動?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凸顯出瑞恩為夢想付出的努力;最後的“小練筆”結合自己班級的走廊文化“夢想列車”,與瑞恩的夢想的對比,再次激發學生的夢想的表白。多媒體的運用恰到好處,從70元到2000元再到鑽井機,課件上的字一次次變大,視覺上也感知到困難也隨之變大。六次出現的“沒有放棄”更是瑞恩信念與執着的體現,把情感推向高潮。

但這裏有我個人的淺薄見解:

首先,整堂課教師上得較急,可能怕誤了時間,就拼命地趕課,未能使各個環節落實到位,致使很多地方在面上蜻蜓點水。教師的感情豐富,激勵性的語言較多,富有感染力,不過,剝去這層層漂亮的外衣,我們留給學生的卻不是很多。能不能把課上得更簡單點,更紮實點。在初讀了課文之後,就圍繞着“瑞恩的夢想是什麼?”“為了這個夢想,他是怎樣努力的?”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瑞恩為了實現目標的行動是教學的重點,比如瑞恩為這70元錢付出的行動的句子是非常感人的,我們更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品味、感受。在讀中去品味瑞恩為實現夢想願意放棄更多的玩樂時間,為了實現夢想不斷地堅持着、努力着,從而讓善良、有愛心、同情心的瑞恩的形象更突出。其次讀的形式要多樣些,不要拘泥於齊讀,抓一些重點詞語抓好朗讀指導。其中“可能會因為擦窗子而使……70元一口井”和“為了2000元,他放棄了什麼?”中間有部分內容重複。其實這位瑞恩到現在只有17歲,而他卻在六歲懵懂年齡時就有如此偉大的夢想,也可以説是個多麼不可思議的夢想,一個遠遠超過六歲孩子能力範圍的夢想,但就是這個夢想卻給了瑞恩巨大的力量,為了籌集70元願意付出那麼多的努力,這段話真的要讓學生好好讀讀,通過讓學生品讀語言去感受,因為學生只有通過自己讀了才會將這個形象、語言內化。

最後的練筆,老師的意圖或許是讓學生把自己淺薄的夢想和瑞恩的偉大的夢想進行比較,想進一步使學生也能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但這裏學生並不領情,還是基於自己的夢想。所以,這個“夢想列車”是不是在課文的開頭作為導題引出較好呢?因為這裏的練筆沒有真正的實效。縱觀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其中一個重點是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和表達方法。這課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寫的。瑞恩夢想的實現大體經歷了三個步驟,一是籌集70塊錢,二是籌集2000塊錢,三是籌集買鑽井機的錢。這三個步驟對瑞恩來説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艱難,瑞恩的夢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臨着一次比一次愈加嚴峻的考驗,作者是如何將這三次籌款寫清楚、寫具體的,這正是學生需要向作者學習的表達方法,是否滲透一下寫法。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6

聽了鄭會老師的《楊氏之子》,我感慨頗多。都説文無定法,看來教語文更是無定法,只要使學生能學會的,都是好的,都是應該提倡的。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楊氏之子》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户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鄭老師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先範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鄭老師的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是我望塵所不能及的。很佩服鄭老師平時對學生的培養。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這句話,讓學生説説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楊氏之子的聰慧?

我想,如果是我來教這一課,在學完課文後,我會創設一個練習情景,用“張”“李”“劉”等姓氏來替換孔,如,張君平説:“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豈不更好?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7

細數虞大明老師《祖父的園子》,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課堂教學的精彩紛呈,感受大師“灑脱、大氣、風趣、睿智”的課堂風範。課中我們真切看到了孩子們在大師帶領下,潛心會文本,開心滿課堂!課堂上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告訴我們這樣的課堂他們不累,這樣的課堂他們喜歡!課後老師們滿臉的笑容,告訴我們其實大師並不神祕,名課並不玄虛,同樣有跡可循有法可依,高明之處在於大師們往往能用自己深厚的功底,將每一個細節走得厚實、飽滿,卻又不露痕跡!做到“合乎情理卻又出人意料!”

課中虞大明老師憑藉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學生自主感悟為主,引領學生探究“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首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交流討論後,梳理學生的反饋信息:多姿多彩、應有盡有、自由快樂。接着讓學生圍繞這些感受詞提一個問題,如為什麼説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園子?……再次瀏覽課文,把相應的句子劃下來,並在句子旁寫上相應的詞語。在這過程中,虞大明老師還向學生做了學法的指導,略讀課文以瀏覽為主,要善於捕捉課文重要信息。在三讀課文基礎上,他讓學生在文中圈出能概括蕭紅所做事情的關鍵詞,並採用標號的形式,明確蕭紅在園子裏做幾件事。

虞大明老師憑藉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以學生自主感悟為主,引領學生探究“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怎樣的園子?”首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交流討論後,梳理學生的反饋信息:多姿多彩、應有盡有、自由快樂。接着讓學生圍繞這些感受詞提一個問題,如為什麼説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園子?……再次瀏覽課文,把相應的句子劃下來,並在句子旁寫上相應的詞語。在這過程中,虞大明老師還向學生做了學法的指導,略讀課文以瀏覽為主,要善於捕捉課文重要信息。在三讀課文基礎上,他讓學生在文中圈出能概括蕭紅所做事情的關鍵詞,並採用標號的形式,明確蕭紅在園子裏做幾件事。

在初讀感悟的.這一板塊處理上,虞大明老師不落窠臼,針對略讀課文特點,着重讓學生掌握瀏覽這一學習方法。短短十幾分鍾,便讓學生三讀課文,從課文內容、文本意藴兩個方面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

在細研課文,感悟“自由”這一環節中,讓在座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對“鏟地”這件事的處理。課中,虞大明老師讓學生找找作者寫的最具體的是哪一件事?讓學生説説為什麼覺得鏟地這件事寫的最具體?學生有的説這件事寫的最長,有的説寫出了人物的語言和神態,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問:“所有的事情都能看出作者的童年是快樂的,自由的,為什麼作者單單把這件事寫得最具體呢?”這一核心問題的設計不禁讓人拍案叫絕。這一問題,直指文本人文核心,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感受到蕭紅正是在祖父的寬容和關愛下,才感受到園子的自由與快樂,也為課末理解為什麼不是以“自由的園子”為題巧妙做好了鋪墊。

在研讀自由之景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詞句剖析、朗讀體悟外,巧妙地運用了比照閲讀的方式,來讓學生體會16自然段旨在感受自由之美。虞大明老師呈現了自己改編的下水文,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片段描寫各有什麼不同,從中發現16自然段重在體現蕭紅那份自由的心靈,只有自由的心靈,方能有自由的想象。揭示“借物喻人”的寫法。然後採用“我願意xx,就xxx;”句式進行仿説練習,讓學生再次深入文本意境,體會自由之樂之美,集中體現了“課高潮趣正濃”境界。

課結尾部分設計,更是讓在座的老師深刻感受到“大潮雖去,餘波勁湧”的意藴。蕭紅用筆記錄了自己的童年,收錄在《呼蘭河傳》裏,猜猜在這本書裏會寫些什麼呢?出示矛盾對這部小説的評論,説説自己的疑惑,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緊接着,虞大明老師播放了羅大佑經典老歌《童年》,同時呈現他對自己童年回顧的下水文,帶領學生感受童年的美好與難忘,最後以一個問題結束了本課的學習:你將會用怎樣的方式來書寫你美好的童年,讓它永恆呢?課已結束,而學生卻意猶未盡!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8

學校開展評優課、研討課、觀摩課活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探討的好機會。看了閆鋭老師執教的《向命運挑戰》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以情境觸情。

閲讀教學本質上是感性體驗性的,教師要善於創設各種情境,營造良好的氛圍,有效地通過言語、色彩、圖像、音響、實物造型等多種手段構建情感生成的舞台,叩開學生的心扉,使其進入心靈升化的境界。閆鋭老師開場通過放貝多芬的《命運交曲》,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強烈的震動,接着出示霍金照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中,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想象力;模擬聊天,拉進學生與霍金的距離,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以閲讀啟情。

聲情並茂的誦讀是一種真切的自我情感體驗。閆鋭老師先讓學生帶問題合作讀課文,接着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培養語感,在現象中體驗、感悟,達到入情入境地閲讀效果。

三、以互動增情。

師生(生生)之間交往與互動是培養學生情感體驗的有效方式,與人交流溝通時的情感體驗。閆鋭老師通過一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動,引導學生逐漸瞭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霍金的畫面,想象霍金會怎麼想,怎麼説?學生紛紛發言,他們已被感動。在動情中,學生已經進入了“我他同一”的境界中,使情感得以體驗、昇華和轉換。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9

很多前輩早就告訴過我們語文有很多東西是可以不求甚解的。到了一定年齡,閲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懂了。如果勢必求盈求滿是不符合科學規律的。既容易引起內變(導致個體對語文更加的厭惡),又招致外憂(引起煩躁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我們先在成語大詞典中看看“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是啊,我們讀書可以“不求甚解”,因為天下之書浩如煙海,一個人皓首窮經也難涉獵於萬一。每讀一書,必求甚解,談何容易,何況人生苦短,逝者如斯,一味求解,能讀完幾本書?只有“不求甚解”,瞭解一個大概,方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讀更多的書,便於獲得廣博的知識。如此説來,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在讀書中“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單看我們的教材,一個學期四、五個月的時間,一百多天的日子,師生面對的就是三十來篇的課文,咬文嚼字,篇篇反覆地讀,深入地研究,還有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教材中的知識,一篇篇文章被層層分割,由詞到句到段,還有語法分析、修辭分析、寫法分析、表達方法分析,教師講得繁瑣,學生聽得乏味。教師的這種過於求甚解會使學生慢慢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葉世蠻老師教學《祖父的園子》這篇略讀課文,環節十分簡單,沒有拘泥於字詞句的理解,學生自由讀後請合上書,説説祖父的園子裏有什麼?再翻開課文,讀一讀園子裏你印象最深的景物。然後用一個詞概括祖父的園子是個怎樣的世界?學生回答:祖父的園子是一個有花有草五光十色五彩繽紛生機勃勃景色優美的世界。説出理由。接着老師再提問:在這個世界裏,我跟祖父可以幹什麼?還可以自個兒幹什麼?從課文中找出答案來,學生上來板書。説説從作者的這些行為中看出“我”是個怎樣的孩子?最後老師朗讀蕭紅另一篇《祖父的園子》,學生認真地聽着,不時被文中“我”的淘氣逗得發笑。

從教學中看出,學生對本文的理解的確是“不求甚解”的,因為上面的這些問題是學生大致瞭解了文章內容,不用經過太多的思考就能得出的答案。於是我困惑了:既然學生完全能自己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對文本的教學也只是粗粗地一略而過,為什麼還要花一節35分鐘的課呢?昨天在一位到樂清實驗國小培訓的學員的博客中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實驗國小正在研究推行的全國首創的特色課——整理課,就是每教學一篇新課時,先讓學生自行學習課文,提出疑問並試着解決,接下來在課堂上老師只需解決學生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就行了。這樣的課堂,學生才真正有所收穫有所提高吧。有些問題的答案學生一下子是不容易理解,可以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獲得答案,但有些簡單的問題,如古詩中一個字詞的意思就不用故作玄虛,直接告訴意思就可以啦,再説考試中不是也會經常考到嗎?説了又何妨不可?

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對進行大量地閲讀,廣泛地獵取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但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有時就是需要“精益求精”的態度啊!當然也要杜絕過於“求甚解”的現象。

五年級語文上聽課記錄 篇10

頭幾天,我有幸臨聽了李海燕老師執教的《軍犬黑子》完整的課堂教學,教者那從容的教態,平實的教學語言、獨到的教學設計,讓我們耳目一新。李老師謙虛地説:讓大家聽我的課是不是有些受折磨。但40分鐘過去之後,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我們這樣真實而高效的課聽得太少,她不管是情感激發、態度培養、還是價值的引領都如春風入夜般悄然,春雨潤物般無聲。以下幾點使我聽後感觸極其深刻,想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學手段樸實,學生學得紮實。

隨着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手段多種多樣,上公開課如沒用上些現代教學技術,似乎是上不了枱面,更談不上一堂好課。好多學校的老師因為過多依賴媒體,有的被課件牽着鼻子走的現象也經常出現.使用多媒體雖然形象生動,文本所要表達的東西也更好理解了,但這樣長久霸佔學生的思維空間,遏止學生的想象力,產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李老師這堂課只有用了一次多媒體課件、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卻上得十分精彩.課的開始由釋題導入,字詞教學在預習的基礎上音、形、義有所側重,看去簡單的教學但反饋的信息中我們知道孩子們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讀讀、悟悟中認識並理解了大部分生字,學生學得十分輕鬆。

二、文本所展示的故事情節通過教師巧妙的設計扣人心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從這個角度看,語文,其實就是一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體。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讓學生享受語文,享受生命的自然脈動,是一種“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精神境界。這種精神與情感的契合,正是體現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捲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真實的生命來聆聽另一個生命的意義,從而形成每一個富有獨特個性的真實理解和精神感受。竇桂梅老師曾經説過:只有產生與文本的對話期待後,學生才會主動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進入真正的讀書境界。李老師就是這樣做的,課堂教學充滿着靈性和魅力。故事從本文的中心句“哪怕是條狗也是有尊嚴的”引入,抓住黑子有關情感變化的主線:高興——迷惑——沮喪——痛苦——絕望。孩子們進入文本,自己尋找答案,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訓導員四次否定軍犬黑子的話語,每一次的語氣都不同,隨着語氣的不同,李老師安排了孩子們用不同的語氣讀課題,真正達到了震撼學生心靈的作用。此處,李老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不!不是他!再去找!”;“不是他!再去找!”;“不!不對!再去找”;“不!不是他!絕對不是!”

孩子讀訓導員的話是那麼激情、高昂,真正做到了以情促讀,讀中感悟,課堂教學一次又一次地進入了高潮。

三、和諧的課堂中感受到李老師教學的機智。

大家在自然、和諧的氣氛中度過了40分鐘。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奏、配器、音響的和諧。師與生要和諧、人與文要和諧、情與理要和諧、思與悟要和諧、知與行要和諧、情與理要和諧——在李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這樣的和諧。學生的感悟是多元的,學生的聲音是多樣的,學生的視覺是多維的。李海燕老師始終把自己定位為“組織引導者”,不斷地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引向深入。下面讓我們走進李老師的課堂,會讓你體會的更深:

面對黑子痛苦的離去,訓導員的反應如何?找到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孩子們再次進入文本,尋找答案。黑子的出走讓人們認識到:哪怕是條狗也是有尊嚴的……聽了這個故事,作者陷入了沉思,想想這省略號背後會是哪些紛飛的思緒呢?

生1:我認識人與動物之間也要懂得愛與尊敬。

師:老師給你改個詞,“尊重”比較好些。

生2:我認為訓導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也不可以原諒,何況是故意傷害軍犬的

生3:我認為故意傷害別人更可恥。

師:是啊,只有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懂得愛與尊重,社會才能和諧,人間才能會更美好。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你不想對訓導員或者軍犬黑子説點什麼嗎?

生1:訓導員叔叔,你為什麼要傷害你的朋友呢?它雖然是條狗,但是它可是忠實的狗呀,我們要懂得尊重動物。

生2:叔叔,我知道你一定很後悔這麼做,可是現在已經晚了,黑子走了,希望你吸取教訓,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生3:我想對黑子説幾句話,黑子,現在的社會很複雜,你要學

會忍耐,這樣才會有發展。不要因為一時受了傷害,就離開了你最熱愛的職業,將來你要面臨的挫折很多。希望你能夠堅強的站起來。成為最堅強的、我們最喜歡的軍犬。

生4:黑子,你那麼優秀,是不是因為自己太優秀了,太被重視了,所以承受不了打擊?我明白了。生在蜜罐子裏的孩子承受不了打擊,我們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承受一些挫折,這樣我們的前途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師:是啊,你想的這麼多,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