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譯文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53W
山行譯文及賞析1

山行

山行譯文及賞析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在山裏行走。寒山:指深秋時節的山。

石徑:石徑,石頭小路。白雲生處:指山林的深處,白雲生出的地方。

坐:因為、由於。紅於:於紅,比……紅。

譯文:

深秋的傍晚,上得山來,眼前一條石頭小路,盤旋屈曲地向山林深處蜿蜒伸展,再刪林中升起白雲的地方,隱約可見有居住的人家。在山路旁大片的楓林,景色撩人,不僅停車觀賞,那經歷了秋霜的楓葉,比春天裏的鮮花還要鮮豔。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詩人,時稱“小杜”。他的作品多為譏評時事之作,其詩風格豪爽清麗,獨樹一幟。其寫景小詩,清新生動雋永。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山行途中所見,全篇畫意與詩情相互生髮,隨着詩人悠然自得的行跡展開,信筆寫來,尤以最後一句意味無窮,表達了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極富感染力。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中小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林深處。“遠”字寫出了山路的悠長。

“白雲生處有人家”,炊煙,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升起如雲炊煙的地方,有幾户人家的居所掩映的白雲之下,山林之中。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斜長屈曲悠遠的山間小路,和那幾户人家應該有關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

“停車坐愛楓林晚”是寫詩人的行為變化,走着走着,詩人停下來了,因為什麼?因為那些“紅於二月花”“霜葉”,那楓葉經過秋霜的洗禮之後,特別的鮮豔火紅,連二月的鮮花也比不上。那山路,那白雲、那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而這楓林晚景卻令他驚喜到停下來觀賞,顧不得驅車趕路,足見其美的程度。

“霜葉紅於二月花”在補充説明詩人停車的原因的同時,也把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深秋的楓林原本就鮮紅耀眼,此時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就更顯得晶瑩剔透,紅豔如霞,丹陽滿山,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

這首小詩不僅僅即興詠景,也是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就如這深秋裏的楓樹,愈是經過風霜的洗禮,就越顯得紅豔,因而能給人以鼓舞與啟迪。

山行譯文及賞析2

山行原文: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譯文及註釋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遠上:登上遠處的。

3、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4、石徑: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讀xiá ,為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

7、車:轎子。

8、坐:因為。

9、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10、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11、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第二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山行譯文及賞析3

1、古詩原文:

山行

杜牧(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2、註釋: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③徑:小路。

④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為;由於。

⑥斜:此字讀xiá。

3、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户人家。

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着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4、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藴含着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5、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

(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説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6、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高門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學家。杜牧晚年任中書舍人,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期,從青年起就關心國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復唐王朝繁榮昌盛的理想。23歲時寫成《阿房宮賦》,以秦朝的濫用民力、奢逸亡國為戒,給本朝統治者敲了警鐘。關於杜牧生卒年,錢大昕《疑年錄》據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誌銘》推斷,生年為貞元十九年(803),卒年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學者考證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後。

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後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判官等職。十數年間奔波各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他進一步致力於經世致用之學,於"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多所探究,尤喜議政談兵。在淮南幕府中寫的政論文《罪言》等,對修明朝政、削平藩鎮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見解。著名的《張好好詩》,也寫在這一時期。

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額外強徵的苛捐雜税。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主持抗擊回紇侵擾和平安澤潞藩鎮叛亂的軍事活動。杜牧為了實現其政治主張,上書陳述用兵方略,得到採納,並取得"澤潞平,略如牧策"(《新唐書·杜牧傳》)的成效。可見他確有實際政治才幹。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後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權貴,仕宦不很得意,從而對社會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態度。但抱負難以施展的苦悶,又造成他縱情聲色、頹廢放任的生活作風,有一些"風流豔事"流傳。

文學創作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衞"(《答莊充書》),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獻詩啟》中説:"某苦心為詩,未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清代洪亮吉也説他"文不同韓、柳,詩不同元、白,復能於四家外詩文皆別成一家"(《北江詩話》)。全祖望甚至稱譽他為"唐長慶以後第一人"(《杜牧之論》)。

詩歌創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長篇如《郡齋獨酌》,着重表現詩人"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的拯物濟世的抱負,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懷詩》反映唐王朝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跋扈、邊患頻仍的動亂歷史,畫面宏偉,意氣縱橫,可與其《罪言》並讀(翁方綱《石洲詩話》)。餘如《杜秋娘詩》、《張好好詩》同情封建社會裏婦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詩》讚揚朋友的剛直氣節,情事委曲盡致,亦稱名篇。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寫景的小詩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絕句》等,都能用質樸的口語、簡潔的白描,傳達出悠遠不盡的詩情畫意,歷來傳誦人口。而象《赤壁》、《題商山四皓廟》、《過華清宮絕句三首》之類詠史絕句,則又敍議結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讀來一新耳目。當然,他也寫了一些放浪不羈、流於頹唐輕薄的作品如《遣懷》、《贈別》,屬於消極的部分。

杜牧的詩歌具有獨特風格。劉熙載《藝概》把他的詩風和李商隱加以比較説:"杜樊川詩雄姿英發,李樊南詩深情綿邈。"指明瞭兩人的區別。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前人用"俊爽"二字來概括這一基本風貌(胡應麟《詩藪》),是比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據他的《上知己文章啟》中説,他所寫的《燕將錄》、《罪言》、《原十六衞》、《與劉司徒書》、《送薛處士序》、《阿房宮賦》等,都是對現實有感而發,具有鍼砭時事的政治內容,尤其是《罪言》一篇,為宋祁寫《新唐書·杜牧傳》全部收錄,並得到歐陽修的讚許,認為筆力不可及(費袞《樑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文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闢佛思想。文章語言方面,杜牧堅持使用散體,筆鋒犀利,明白曉暢,在晚唐四六駢文風行的情況下,繼承了中唐古文運動的傳統。他還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裏,寫出象《阿房宮賦》那樣融敍事、抒情、議論為一爐的新體"散賦",突破六朝、唐初以來賦作日益駢偶化、聲律化的趨勢,對後來賦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尊前集》中錄有題杜牧撰的《八六子》詞,全首長達90字。有人據此認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個採用民間曲子裏的長調作詞的人。但據後人考證,其風格不類唐人所作,此事尚無定論。

本集和校注本《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編次,共收詩文450篇。後經人增補外集1卷,北宋田概補編別集1卷,共收輯詩歌170餘首,附於書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緒年間楊壽昌景蘇園據日本楓山官庫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年間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註釋本中最通行的,當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註》。此外,杜牧曾為《孫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孫子》中。

杜牧的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才子傳》。今人繆鉞著有《杜牧傳》和《杜牧年譜》,足資參考。

山行譯文及賞析4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註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白雲生處:山向遠處伸展。

坐:因為。

紅於:比……還要紅。

  古詩賞析

名句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牆。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説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山行譯文及賞析5

山行杜牧_山行古詩

山行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雲生處: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

5、斜:此字讀xiá,為伸向的意思。

6、坐:因為。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生髮之處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馬車停下,

霜染的楓葉勝過鮮豔二月的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説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山行譯文及賞析6

【譯文】

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

白雲飄處隱隱約約有幾户人家。

只因愛那楓林晚景我把車兒停下,

霜染的楓葉紅豔豔勝過二月的花。

【註釋】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3.徑:小路。

4.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5.斜:此字讀xiá,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為。

【賞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含着生氣,“白雲深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深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説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山行譯文及賞析7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代:高適

峭壁連崆峒,攢峯疊翠微。

鳥聲堪駐馬,林色可忘機。

怪石時侵徑,輕蘿乍拂衣。

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

且悦巖巒勝,寧嗟意緒違。

山行應未盡,誰與玩芳菲?

  《赴彭州山行之作》譯文

懸崖峭壁連接着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峯上堆着翠微。

鳥聲婉轉值得駐馬,樹色悦目可以忘機。

怪石嶙峋時時侵佔道路,女蘿飄蕩恰好拂拭襟衣。

道路漫長愁於作客,上了年紀更是思歸。

幸喜能看到巖巒勝景,還歎息什麼意緒相違。

山路是那麼無窮無盡,誰與我一同賞玩芳菲。

  《赴彭州山行之作》註釋

彭州:屬劍南道,故治在今四川彭縣。

崆(kōng)峒(tóng):大山名,在四川平武西,山谷深險,與甘肅平涼的崆峒山相似,故名。

攢(cuán)峯:密集、簇擁的山峯。翠微:山氣呈青綠色,故日翠微。

忘機:指去除得失功利之心。

輕蘿:一名松蘿,地衣類植物,生深山中,呈絲狀,常自樹梢懸垂。拂:拭,輕輕擦過。

長:指離家遠。作客:客居他鄉。

巖巒勝:山景美好。巖,高峻的山。巒(luán),小而鋭的山。

寧(nìng):豈可,豈能。嗟(jiē):歎息。意緒違:指年老而仕宦邊遠地區,不合自己的意願。

誰與:與誰。芳菲:本謂花草的芳香,後亦指稱花草。

  《赴彭州山行之作》賞析

一至四句緊扣“山行”而展開:寫彭州界山脈連亙起伏,羣峯如聚,層巒疊翠,勾畫出西南山景雄奇秀麗之特點,詩人煢煢獨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勝收,馳蕩着詩人的心魄。峭壁峻巖,崢嶸森布,其上蒼松翠柏,盤根錯節,如山鬼魑魈,張牙舞爪;千峯攢聚,萬壑深幽,山嵐輕裊,風煙恬淡。天空中飛鳥百囀千回放着歌喉,其聲若仙樂,嘹亮清越,響遏行雲,唱破了山林的幽寂,也唱醉了詩人。原始物態的猙獰粗樸、幽森渾莽,又和諧渾圓、勁美清麗的絕勝風光,直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詩人不禁駐足停馬,留連賞玩,讚歎不絕。

五至八句則是在前面整體描繪之基礎上,攫取兩幅近景寫“山行”之難:怪石嶙峋,壁立於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輕蘿蔓生,纏繞于山巖峭壁間,還時不時撩人衣裳。詩筆生動如在目前。但因面臨“年老”“路長”之困難又不免頓生悲愁。然詩人“思歸”之愁瞬間即逝,代之以對“巖巒”勝境之欣賞。故雖與“意緒”有違,又有何值得嗟歎。自勉之意甚濃。但因“山行”未盡,愁緒終難完全排除,思鄉情愁也難以遏止。

九至十二句寫憂事縈懷,心緒怏怏,但置於一邊,且去飽覽山川錦繡,絕勝煙景,何必鬱鬱寡歡,使山川之玲瓏秀色無人賞玩。山行逶迤,長路漫漫,無限芳菲爭相逞妍供媚,吟賞不盡,無人能懷清賞之雅興,忘機之真心,與我同遊共賞,言無人共“玩芳菲”,話雖委婉,而失意甚明。

全詩以白描手法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見聞,繼而抒發跋涉旅途之上的羈旅之思與懷鄉之情,寫景遠近結合,聲色交錯,抒情多所轉折起伏,以凸顯詩人內心情感之曲折變化,表現了詩人獨自趕路時寂寞淒涼的遊子心境。

  《赴彭州山行之作》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時年五十九歲的高適自長安入蜀出任彭州刺史途中。詩人五月赴任,從長安赴彭州一路上均系大山,綿延不絕,此詩即為山行紀實之作。而唐代仕宦有重朝官輕外官的傳統,因此詩人出任外官帶有遭遇遷謫的意味,赴任路上的心情自然不會太好,故有“路長愁作客,年老更思歸”之歎,作下此詩以抒發思鄉之情。

  《赴彭州山行之作》作者介紹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山行譯文及賞析8

  山行 杜牧 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註釋】: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指深秋時候的山。

③徑:小路。

④白雲生處: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

⑤坐:因為;由於。

⑥斜:此字讀xiá

  【譯文】:

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繚繞而生的地方,居然還有人家。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的楓林晚景。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説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裏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藴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説,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説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歎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讚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豔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敍事,實際上也起着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