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2.98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品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5篇)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

《穿衣服的學問》是廣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縱觀我們現在的生活現狀,大多數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較差,存在着依賴思想,特別是衣服的選擇、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長包辦。同此可見,我們很有必要與孩子們一起探討穿衣服的學問。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入手。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探索、創造的力量源泉,是學生的最好老師,能否激活課堂活力顯得極為重要;其次,本課題材來源於生活,我便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又把所學內容放回到生活中去。與孩子們一同學完《穿衣服的學問》一課後,我真是收穫不少!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一開篇,就利用悠揚的背景音樂、色彩明麗的圖片明確地告訴學生——冬天要到了。孩子們通過回憶在生活中的一些認識,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同時,通過小品表演再現生活內容,學生看後,進行熱烈地討論,無形中也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和生活是融會貫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學習,課堂學到的知識也可以迴歸到生活中去。

此外,為了更好地創設情境,我恰當地運用了各種教學手段。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活為載體,把知識運用於生活中

在教學中,我非常善於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資源。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設計顏色搭配合理的服裝以及讓舊衣換新貌,這樣既讓學生明白了怎樣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識,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讓學生學會了節約,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舉辦的“誰的衣着最美麗”評比會非常地成功。活動中,學生各自發揮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長,大膽地展示自己選配的美麗的服裝,一個個學生儼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們的精彩表演把課堂學習推向了高潮。通過欣賞模特的展示活動,學生從中也感悟到怎樣着衣才是最美的,進而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2

經驗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的。對教師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對各個問題的兩面都加以認真地分析和總結,才有助於自己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在我執教完“講衞生的好孩子”一課後,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簡單地談談自己對本課的認識和體會。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根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知識要求和行為要求,我從知行兩方面制定出本課教學目標,目標完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緊緊圍繞“怎樣做講衞生的好孩子”展開教學,藉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中,懂得哪些是講衞生的行為習慣,樹立起要做講衞生的好孩子的情感願望。這樣,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是老師的勞動對象,但他們也是一羣活潑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師生間的關係將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課堂上,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微笑面對孩子,語言自然流暢。我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欠佳處,不責備,不急躁,而是鼓勵、引導他們説好。“親其師、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壓力,輕鬆愉悦。我注重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我給每個孩子充分發言的機會,一隻只小手如雨後春筍一般頻頻舉起,躍躍欲試,讓我感到他們正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更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據統計,本節課學生的發言率達95%以上。對於坐在教室各個角落的孩子,他們往往容易被老師忽略,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忽視這些不起眼的角落,給了這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期待中,同學的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悦,這就更激勵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注重對學生的鼓勵,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給予充分地肯定。他們在課堂上誇獎的良好的衞生習慣,教師及時用自制的“蛋蛋書籤”予以獎勵,同時提出對每個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學生在讚揚聲中樹立做講衞生的好孩子的願望。

3、教與學結合,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在全教會精神的指引下,本課的學文明理,我讓學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後,説説自己知道了什麼,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大膽地幫助蛋蛋改正不衞生的習慣,這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達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幫助的目的。辨析導行中,讓學生進行自誇和自我批評,樹立榜樣。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説,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的機會,老師較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4、課堂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手段先進。本課教學分為“看故事導入——明理導行——評價總結”三大部分,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次清晰。多媒體課件的引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如形象生動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

輕快活潑的音樂和舞蹈,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明確了講衞生的內涵,逐漸樹立起講衞生的願望,使思品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時間合理,有效地保證了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同時也看到,作為一名教師,從事思品教學的時間尚短,還處在學習探索階段。因此,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如還應加強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鑽研,教學的形式還需不斷的創新,使之更有利於思品課的教學。這些將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

總之,這節思品課,既有體現思品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處,同時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進的地方。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虛心聽取同行教師的意見、建議,刻苦磨練,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成為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師。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3

這學期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在集體中成長》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4

這堂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與學生的品格養成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課上與學生的交流,老師知道很多學生説謊都是有難處、有這樣和那樣不得已的原因,這也就是説謊的藉口,不能説是説謊的理由。在遇到麻煩時得想辦法積極解決而不是撒個慌簡單了事,撒謊暫時解決的問題,總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還將為之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我們絕不能撒謊!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與孩子們共同探討關於誠實的話題。既可以啟發家長自覺地加強言傳身教,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也可以促進家長對自己教育的方式進行反思、加以改進。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地與父母溝通,給予正確的導向。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5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是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實現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整節課凸現以下幾點:

一、找準目標,層層深入。

“我認識他們”這一活動主題以一個孩子的話為切入點,用孩子的眼光看社會,觀察在他們身邊,有哪些行業的勞動者在為大家辛勤服務。面對這樣一個話題,我在悉心鑽研了教材和教參後,擬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並根據活動目標,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調查研究活動。課前指導學生們調查、觀察、採訪身邊的勞動者,讓學生初步體驗。上課時從三個活動中循序漸進地解決好教學重難點:在活動一“生活中,處處有勞動者”中,通過師故事導入示範找身邊的勞動者——學生找圖片中的勞動者——找身邊的勞動者,落實“瞭解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為大家服務的人,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從事各種服務的勞動者”這一目標。在活動二“調查中,走進勞動者”中,通過彙報課前調查,瞭解身邊勞動者的苦與樂——遊戲中自己體驗勞動者之間互相服務,落實“初步感知人們在生活中互相依賴、互相服務共生共存的關係”的教學目標。。在活動三“理解中,讚美勞動者”中走進勞動者的心靈,讚美勞動者。課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行業,走進從業者,訪談觀察或親自體驗他們的具體工作情況,將話題進行延伸。即是為下一個活動主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做好了紮實的鋪墊,也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讓學生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的延續。

二 、觸及心靈,體驗內化。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他們的心理髮展角度出發,找準最能觸及學生心靈的那個音符。如開課時,巧用今年大雪災,人們互相關心幫助,尤其是交通、電力、部隊等部門發揮了“不能沒有他們”的作用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過去自己身邊許多不曾關注到的人,引起學生學習的共鳴。又如在課前讓學生蒐集身邊勞動者的故事,讓學生通過最確切的情感體驗切口,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再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遊戲設計。學生們在感同身受中深深體會到了人們在生活中互相依賴互相服務共生共存的關係,教學的重難點迎刃而解。在活動三中,讓學生們將自己的心裏話寫在愛心卡上,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同時,本課的CAI內容,完全來源於生活中的事、生活中的人,學生學起來輕鬆,體會起來深刻。

正如《課程標準》中所説的:在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形式的組織上做到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貼近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才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地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這樣的教學才會有效。而這,是我們每一個品社人的追求和努力方向。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6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回想我教學的《新朋友新夥伴》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激發其好奇心,誘發學習動機。一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看見學生們高興的樣子,於是,我就讓他們邊做遊戲邊自我介紹。看着他們的表現,我知道,第一步目標我已經達到了。

2.安排合作學習,啟發學生傾聽。低年級的學生有一種這樣的特點,當他們的説話慾望被激起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迫不及待地向別人訴説,哪怕別人沒在聽他説話也無所謂。這次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時,我特地向學生們介紹了傾聽的重要性以及學會傾聽的必要性。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已經在嘗試怎樣傾聽了,這點讓我興奮不已。

3.創設説話情境,體會交際方法。我認為,學會交際,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參加實踐活動。所以,我又設計了上講台自我介紹並表演一個小節目的活動,鼓勵學生上講台,讓其它同學記住自己。目的是讓學生再次體會交際的方法,鍛鍊交際的能力。

4.營造良好氛圍,鼓勵大膽活動。《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最突出的特點是活動性。在最後一個環節裏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聽着美妙的音樂,在班中做流動性交際活動,讓他們運用剛剛學會的交際方法,大膽地去實踐一下。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麼時候要説“謝謝”為什麼要説“謝謝”以及表達謝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為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後,要表示感謝。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謝謝,感悟謝謝,學會謝謝。

教學準備:

1.動畫片《拔蘿蔔》、教材圖片、歌曲《感謝你》《感恩的心》、詩歌《感謝》等。

2.學生準備卡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老師能和你們一起上課,看到你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感覺非常快樂,你們快樂嗎?為了感謝大家給我帶來的這份快樂,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動畫片《拔蘿蔔》,看的時候可要仔細點,看完以後還要幫助老爺爺呢!

播放動畫片《拔蘿蔔》,生欣賞。

師問: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麼多人幫助老爺爺拔出了蘿蔔,可老爺爺忘記對大家説什麼了?教師板書。

師:為什麼要説謝謝呢?

師:那我們一起去告訴老爺爺吧!老爺爺,你應該對老奶奶、小孫女、小狗、小花貓、小老鼠(説聲謝謝)齊讀課題

二、回憶生活,説聲謝謝

活動一:回憶生活中的謝謝:

1.剛才咱們送出了本節課的第一份感謝,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要説“謝謝”,你在生活中説過謝謝嗎?你在哪些情況下説聲謝謝,給大家講講你的故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板書:得到幫助)

2.剛才,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的幫助後應該説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説謝謝呢?(出示大屏幕圖片)你可以認真觀察大屏幕中的圖片,看看他們是誰,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對他們説謝謝,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觀察到、聽到和想到的説一説。先在小組交流,然後再彙報。

3.學生彙報。(接受別人的服務)(板書:接受服務)

4.師小結:是呀,這一聲輕輕的“謝謝”太神奇了,它使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關愛,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還有哪些你不認識的人在關心你、幫助你、默默地工作為你提供服務呢!

出示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圖片。

師小結:

1.的確,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服務,他們的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請不要忘記對他們説聲謝謝。

2.是啊,我們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接受別人的服務後,都應該對他們説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活動二:你得到過感謝嗎?

1.我們經常送出自己的感謝,老師想知道,你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嗎?説説你幫助別人得到感謝的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2.我相信同學們做過很多幫助別人的事情,都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心裏感到很快樂,這讓我想到了兩句名言: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3.那有沒有你為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

4.學生彙報。師相機問:當時你有什麼感受?

5.師小結:生活中,有的人覺得為別人做了好事説不説謝謝沒什麼,因為他們很善良,很大度,,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他們可以稱得上是活雷鋒,是不求回報的。不過一句簡單的謝謝會使幫助你或為你服務的人感到更加快樂,所以請不要忘記説聲謝謝。

有時,沒有來得及説出的感謝會讓人終生遺憾的,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山裏孩子考上了大學,卻因家庭貧困上不了學,這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外地人給了他無私的援助。他想當面向恩人致謝,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一心願,三年後,他專程按匯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沒想到恩人已在幾天前去世了,臨死前,還給他匯去了最後一筆助學款。

他後悔萬分,悔不該一拖再拖,使這句沒有説出口的“謝謝”成了自己精神上永遠的負擔。他含淚在紙上寫了一萬個“謝謝”,淚流滿面,跪在恩人的墳前,點燃了這一萬個謝謝。

6.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忘記説謝謝,是多麼遺憾呀!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會及時説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活動三:謝謝大行動

1.送出感謝:

①、師:這位同學的話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記説謝謝的時候,上課前,班主任老師把你們帶到多媒體教室,我還沒有對他説謝謝呢!

②、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現在我也要對他們説謝謝。

③、同學們,你們有沒忘記對別人説謝謝,你們想對誰説“謝謝” ?(生説)

説出了謝謝,心裏感覺怎樣?

④、師小結:説出了謝謝,心裏感到輕鬆愉快吧,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這一聲“謝謝”真是太神了,它能給人帶去感動和快樂。

2.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對於那些為我們提供幫助或服務的人,你想對他們説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製作一份感謝卡,送給你最想感謝的人,寫上你們最想説的話。

3.老師這裏有幾張我學生做的感謝卡,請同學們先看一看。

出示感謝卡,生讀,是適當指導感謝卡的製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圖畫,寫上你最想説的話,這樣你的感謝卡才更美觀。)

4.生製作感謝卡,課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師巡視。

5.展示感謝卡,(誰願意展示你的感謝卡,讀給大家聽一聽)

四人展示,師相機鼓勵

6.謝謝同學們真誠的話語,那麼除了送感謝卡,你還想通過哪些方式表達你的謝意呢?(寫信、去看望他們、給他們表演節目等)

五、總結生活,心存感謝

1.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才能使生活變的更和諧,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學會感謝吧!請全體起立,跟老師一起朗讀《感謝你》

2.課件出示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詩歌《感謝你》

3.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感謝的話題是永恆的,今後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誠摯的行動去感謝吧!

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説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痺。他們往往認為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為常,不以為意。對父母都難説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瞭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習慣的人,並以良好的文明行為回報他人。

二、針對以上分析本節課我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五個活動:

(一)故事導入,引出“謝謝”;

(二)回憶生活,説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五)總結昇華,心存謝謝。

這些活動都是在深入瞭解學生興趣、需要、體驗和能力基礎上設計出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 力求很好地為實現“目標”服務,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故事導入,引出謝謝這一環節,我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童話故事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引發了他們的思考,使得課題在孩子們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憶生活,説聲謝謝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親身經歷入手,引導學生梳理往事,學會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服務、鼓勵和關愛,讓學生感到在接受別人幫助和服務後需要説聲“謝謝

3.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個環節,我主要拋出兩個問題,“你得到過別人

的感謝嗎?和有沒有為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體驗到得到別人的感謝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同時也懂得了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得到什麼,提高了人的文明素養。並且通過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告訴學生説謝謝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達謝謝這一環節,我注意了學科整合,把用於美術課製作感謝卡用在品德課上來抒發情感,將美術課與本堂課聯繫起來。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的謝意更加細膩、感人。最後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師生合作配樂朗誦《感謝》,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薰陶,懂得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諧。

5.在挖掘課堂資源方面,我靈活運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圖片,並且蒐集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圖片,還配上了有關感謝的歌曲和詩歌,這樣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體驗、感悟、學會謝謝。我還特別注重課堂生成的資源,把自己的在課堂的親身經歷,對班級老師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上課忘記謝謝補上謝謝。對小組長幫忙分發卡片忘記説謝謝,也補上謝謝。從而影響了學生,當學生説忘了對自己班的同學説謝謝時,我馬上給他機會,叫他主動補上謝謝。把握好這些課堂生成的資源,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用孩子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做感謝卡、詩朗誦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7.三年級的孩子是低年級剛到中年級的第一年,他們的注意力的時間還不長久,所以也要注重課堂的組織教學,所以在課的始終,我用小組競賽的手段調動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在課的結束,也有總結獎勵。

存在的問題:

1.《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2.教學時感情投入不夠,缺少教學激情。一節成功的課首先肯定是教師要能在教學時自己打動自己,特別是品社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動感染自己,也很難打動感染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我覺得我這節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參與不積極主動,影響了我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後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製作感謝卡時,我只定格在一張感謝卡,所以學生也定式思維,大多都只寫給父母,思路不廣,所以在這裏邊聽音樂,邊製作時,可循環播放幾張給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謝卡,這樣就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4.學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效果就更理想。如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一環節讓學生把生活在現,學生的感謝就更加深刻。

5.教學評價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個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8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侷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讚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9

在區品德學科培訓活動中,我執教了一堂課,課後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我認為在這堂課中,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包括師與生的對話,生與生的對話,生與文本的對話等。本堂課是借班上課,課前與學生接觸的時間很少,學生對我很陌生,所以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才能拉進師與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敞開心扉,樂於談話,樂於交流。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學生喜歡的歌曲《可愛的家庭》,會唱的小朋友馬上跟着唱了起來,不會唱的小朋友也跟着拍起了手,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課堂氣氛很温馨。讓小朋友大喊我的名字,猜我名字的含義,學生覺得很新奇,不知不覺消除了與我之間的陌生感。我又拿出我的全家福,敍述了我先生因為女兒半夜發燒急得哭了的真實事件,學生深受感動,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自己的爸爸媽媽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都爭着、搶着告訴大家爸爸媽媽為了“我”、為了這個家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小朋友一一敍述,所以安排了四人小組互説,在這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激發了熱愛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

2、品德教學強調回歸生活。正如杜威所説:“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本堂課學生説話的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藉助照片以及一些小物品激發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激發起內在的真實的情感體驗。雖然説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但其中包含着家庭生活的歡樂,包含着父母對子女的愛,都很真實。課外延伸中安排的兩個實踐活動:

(1)自己設計一張感恩卡,寫一句最想説的話,送給自己最想送的人。

(2)回家後為父母做一件你能做而且能令他們高興的事。

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使品德教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到生活。

3、評價注重過程性。在聽課教師的發言中,我感到老師們對我採用的評價方式特別感興趣。我是這樣做的:課堂上每發言一次得一顆星,學生自己用筆畫在課題的旁邊,發言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再加一顆星;一節課得三顆以上星的可以畫一顆笑臉。這堂課沒能得笑臉的,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可以彌補。這種延時評價為更多不同特點的學生提供了多種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途徑,讓更多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挑子,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級,我每月、每半個學期、一個學期都小結一次,避免了評價的主觀性,學生非常開心。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0

國小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穫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並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於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繫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國小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採訪、參觀、詢問,然後作彙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嚐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願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1

今年,我擔任了三、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以前,總習慣於一言堂的方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借用“國培”所學的知識,以及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局

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指出那些不文明行為》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藴藏着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

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 也使用一首古詩開始學習,然後再讓學生説説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説説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家鄉是兒童走出家庭、社區之後一個比較大的生活圈,家鄉人是在這個生活圈中生活的羣體。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他們眼中的家鄉人大多與親人相掛鈎,關於其他家鄉人以及家鄉人的可愛之處,學生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用家鄉話拉拉家常為着眼點,力求挖掘家鄉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再讓學生欣賞家鄉的風景圖、物產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家鄉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鄉人創造的,他們是一羣可愛的人。在這裏,家鄉人的可愛,需要用最實質的內涵來讓國小生親自豐滿,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欣賞、品嚐、交流等活動後得到的體驗,生髮的情感才會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鄉人”是可愛的,但並不等同於“傑

出的”。所以在教學時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可愛”之處,那都是值得讚美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在學生明白“家鄉人”是一羣可愛的人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從身邊家鄉人做過的平凡事説起,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家鄉人的認識,捕捉到家鄉人的“可愛”之處,激發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2

如果説語文課是以知識為線索,那麼思品課就是以感情為線索.《我愛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極為濃厚的思品課。在設計本節課時,我通過感受愛,思考愛,體會愛,回報愛,昇華愛五個環節,來達到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的目的。

愛是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它又是無形的東西。每個孩子無時不刻都在家人的關愛中成長,他們把家人對自己的愛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很少會去體會家人的愛。其實媽媽一個小小的擁抱,奶奶一頓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個嚴厲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對孩子的關心。但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體會,孩子無法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濃濃愛意。為了讓孩子更能感受到這些愛,我在教學中設計用天平來測量愛,把無形的大愛轉化為有形的砝碼,讓學生通過天平兩邊力量的對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們的愛是永遠無法回報的,從而刺激他,從小體諒家人,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進而學會愛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試教中,大家都會給我提一個問題,環節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對課文的深度挖掘不夠深。在最後一次上課時,我用的是四年級的學生,而且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班級,所以備課時我一直在想如何把這堂課深度挖掘出來。其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我對家人的愛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這一環節,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上我是讓學生打開課本直接看圖來理解的,學生説這四幅圖,我對學生進行評價。其中一幅圖是有説一個孩子對家人謙讓,之前我一直都沒有説到這個階段,因為不知道如何説到這個深度,所以只是教學知識停留在孩子愛奶奶的程度。但在這節課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夾給奶奶,不和古時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嗎?於是我的表揚語馬上換成:“謙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同時也是愛的表現。”這樣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讓我的表揚語更為豐富。

在最後一個環節昇華愛中,我在和學生交流要用什麼方式來回報家人的愛時,我臨時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學生的感受引起了一個共鳴,所以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被我感動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驕傲極了。但是也正因為我沒有提前設計好,所以在組織語言這方面做得不夠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語言,相信可以把這個環節用得更好。

有人説:“教學就是一項有遺憾的藝術。”所以我在本堂課中也有一些遺憾。課前過高估計學生,所以當學生沒有回答出我的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組織語言來引導學生,希望下次課能做好一些。通過這節課,我更為深刻的理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係,體會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隨着學生的不同而變化,解決的辦法只有多聽課,多研究,多總結,爭取下堂課上得更好。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3

安全是關係到國小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乃至生命的重要問題。一向最為家長和教師們所關心,而有些時候大人會忽略安全問題,甚至大人自己都會發生生命危險,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從小教給他們一些安全生活常識,培養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遇到危險怎麼辦》這一課正是講的注意安全,是這一單元裏的第三課,我選講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讓我有新的收穫,對新課程理念有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觀念得到進一步轉變。這次教學實踐,我在進一步學習新課標,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懂得遠離危險,遇到危險如何自救和求助,從而健康安全成長。

一、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突出課程的生活性與活動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實踐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這一基本理念。一是課前的調查、課上的交流活動。課前佈置學生向家長詢問孩子們在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發生了危險怎麼辦?在與家長們的聊天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也可以在網上、電視上、書報刊雜誌上搜集相關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與人交際能力,又使學生懂得安全常識,明白道理的途徑多了,從而培養了學生用眼觀察生活,動口、動手瞭解生活,動腦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解幫助其他同學獲得新知,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方法,使孩子覺得更加真實可信,更容易接受,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二是課上的討論、交流、模擬表演活動,學生全員參與,互相交流,不僅積極性高,而且收穫大。尤其是在模擬表演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識,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二、成功運用教材,並對教材進行拓展

教材為我們提供的只是教學的範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適當的選用和補充教材內容。在這節課中,我覺得自己比較成功地運用了教材,並對教材進行了拓展。表現在:(1)第一部分故事導入。袁媛同學的故事正好是電視中剛剛播出的,大家所熟悉的,一聽便知的真實故事,而不是老師假定的或編造的,可信的同時就更能使聽者警醒:哎呀!我們真應該注意,自己可別發生危險。從而豎起耳朵來認真往下繼續聽,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想到要這樣做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情境。(2)我在第三部分學生彙報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課前蒐集彙報來的對教材知識進行一個擴充。因為實際生活中遇到危險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而本課只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也更有必要拓展。(3)在最後導行這一環節中也擴充了內容。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4

自尊是立人之本,沒有自尊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尊意識,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活動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義和要求,讓學生樹立初步的自尊意識,在教學中我採用形象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直觀感悟什麼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過主題故事,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那些行為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怎樣做才是維護了自尊,另外,在教學中我還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檢查自己和他人還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現。在這些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抱寬容的態度,尤其不要恥笑、侮辱那些曾經犯過錯誤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發孩子對這些事實、行為進行反省,知錯並改正錯誤。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5

《一封特別的來信》是粵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6課,主要通過一封信瞭解那位寫信的學生是怎樣走向犯罪道路的,進而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內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基本表現,學會明辨是非;認識自己並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與習慣。

黃老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主要通過談話引入→讀信知意→學法執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認錯改錯→警句長鳴→作業超市等八個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老師從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壞習慣。最後老師以案例警示和一則震撼心扉的視頻,使學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能一環扣一環,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認錯改錯”作為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讓學生從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確它的危害性,讓學生剖析自己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去矯正自己,達到提高思想認識,改正行為的效果。教師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強,學生學得認真,感情投入。課堂上,都能大膽地説、積極地議、清晰地辨,課堂學習氛圍濃厚。

俗話説“人無完人”,這節課也有一點小瑕疵。或許因為老師一時疏忽,板書時把“搶劫”的“劫”錯寫為“卻”字。有一位學生立即舉手指出老師的錯誤,老師可能因為慌亂,一時沒想起那個字怎麼寫吧,就説:“等會老師再去改。”過了好一會想起來了才改。我想:當時老師若一時想不起這個字,可以這樣説:“請你上來把這個字改過來,好嗎?”當學生改對後,就表揚他學習很認真,觀察真仔細等那就更好了!在課堂上,我們老師應多一點教學機智。

當然,瑕不掩瑜,這節課教學設計科學巧妙,教師課堂上循循善誘,學生學得認真深入,教學效果很好,是一節優秀的國小思品課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