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文萃谷 4.89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篇)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

《我們的校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上學拉》的第二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兒童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對於編寫教材目的、指導思想等我個人非常認同。教材從內容、結構、學習過程、活動方式、主題題目等諸多方面也做得很出色,體現出了兒童文化,創造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凸顯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價值導向,在構建主題方面,凸顯新的學習方式,開放了學習過程。

《我們的校園》旨在使一年級學生熟悉學校生活,可以利用學校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課時安排,這一課最快也要從第3個課時開始,從而忽略了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和懼怕。

所以,在教材主題編排方面可以稍微變動一下,應該會有不同凡響的結果,或者我們教師也可以在課時安排上作以調整。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2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上知道了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看懂簡單的平面圖,能認識平面圖中的方向和圖例,能在平面圖中找出某一點的位置。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達到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激趣導課、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延伸拓展。

現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引領的作用。所以,在整節課中,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者,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設計。在激趣導課環節,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把自己用相機拍攝隆崗的圖片製成課件,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感覺畫面很熟悉、很親切。在講授什麼是“方向標”、“圖例”“平面圖”時,我用的課件也是喜聞樂見的圖片,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知識。

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也在課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展示給大家,並把平面圖在生活中的作用,以自己的體驗講授給大家。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但也有個別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完美。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讓自己的教學有更大的提高!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3

《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是國小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的第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升入二年級時的第一課,選擇的教學時機是最佳的,內容也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近些,大膽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一、快樂的暑假生活;二、新學期我的願望,進行交流、討論、總結,使學生不但在教學過程中有語言和經驗的交流,更有創新意識的提高。學生的想法很實際,讓你感覺他們的願望是那麼天真,彷彿就在眼前。

我想:我們教師應該多反思,力求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更完善,更加貼近學生,教學質量逐步提高。

《我升入了二年級》教學反思二

對於《我升入了二年級》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基本是以教材為載體,以活動以及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為手段進行的。

第一課時:開始是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上學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孩子們紛紛舉手告訴我這是什麼歌,什麼意思。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的情緒也很高漲,我也放鬆了很多。

接下來,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生活的變化,孩子們説得也很好。這時,我就隨着孩子們的話題因勢利導,我們進行了很多活動和情境模擬。例如:講故事,交流自己的美好的心願,將自己美好的心願寫在心願卡上,貼到心願樹上。課堂中,一片其樂融融。

第二課時:在這一環節中,有的學生就談到了,我們發了很多新書,我就問,“你喜歡這些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假如你是新書,你會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學生戴上頭飾,扮成新書、新本和文具説説自己的希望。另外,師生互動:

(1)教師演示包書皮的過程。

(2)學生練習包書皮,教師巡視指導,同學幫忙。

(3)展示包好皮的書,表揚做得好的。

通過這兩節課,我覺得自己的設計意圖是正確的,能夠使兒童形成對集體的正確的態度,使他們學會了關心,學會了負責任,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的習慣,如:知道了愛惜書本,懂得了如何愛護等。但是在備學生這方面還要細緻些,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完整。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4

《穿衣服的學問》是廣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縱觀我們現在的生活現狀,大多數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較差,存在着依賴思想,特別是衣服的選擇、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長包辦。同此可見,我們很有必要與孩子們一起探討穿衣服的學問。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從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入手。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探索、創造的力量源泉,是學生的最好老師,能否激活課堂活力顯得極為重要;其次,本課題材來源於生活,我便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又把所學內容放回到生活中去。與孩子們一同學完《穿衣服的學問》一課後,我真是收穫不少!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一開篇,就利用悠揚的背景音樂、色彩明麗的圖片明確地告訴學生——冬天要到了。孩子們通過回憶在生活中的一些認識,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了。同時,通過小品表演再現生活內容,學生看後,進行熱烈地討論,無形中也讓學生意識到課堂和生活是融會貫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學習,課堂學到的知識也可以迴歸到生活中去。

此外,為了更好地創設情境,我恰當地運用了各種教學手段。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自主探索學習,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活為載體,把知識運用於生活中

在教學中,我非常善於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資源。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設計顏色搭配合理的服裝以及讓舊衣換新貌,這樣既讓學生明白了怎樣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識,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讓學生學會了節約,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舉辦的“誰的衣着最美麗”評比會非常地成功。活動中,學生各自發揮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長,大膽地展示自己選配的美麗的服裝,一個個學生儼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們的精彩表演把課堂學習推向了高潮。通過欣賞模特的展示活動,學生從中也感悟到怎樣着衣才是最美的,進而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5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的設計主旨是讓學生了解交通運輸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交通運輸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總結出交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刻體會到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整課堂,我上的輕鬆,學生也樂於參與。

整堂上,我沒有一次一次地講交通運輸與人們怎樣的關係密切,而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説,去體會交通運輸與人們的密切聯繫,懂得怎樣使用和選擇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隨處可見交通運輸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6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一年級三個班在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這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説:一班各方面的習慣都不錯,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二班各方面的習慣稍微差一點,於是我針對課堂常規較弱的班級進行嚴格管理,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不讓這種不良習慣在自己的課堂上造成影響。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下找到他們進行單獨談話,找到他們出現課堂行為的原因。經過這半年與一年級學生的接觸,我感受到他們出現的這些異常課堂行為,有很多並不是自己故意產生的,是受了其他同學的影響,按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做法,我可能會毫無顧忌的批評他們,可現在我感到,那不是很明智的做法,畢竟自己對他們產生這些行為的背後瞭解的太少了。課上嚴要求加上有問題及時找個別人解決,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問題逐漸減少了,看到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認真。

除了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一年級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大膽説話,多發言,説話完整,較有順序。

在>課中,我繼續讓學生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例如:《左手和右手》。通過他們的分組學習,分組遊戲,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隨着學生興趣不斷增加,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些難度,即:小組組員進行分工,將每個組元的任務進行明確的分工。於是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學習,有的遊戲,每個學生都動了起來。

要改變長期以來傳統思品課的弊端,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必須讓我們的課“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加深感受、體驗、探究和感悟,這樣才能達到此項活動的總目標。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7

"好"、"壞"這兩個詞語是人們對他人進行的經常性的總體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也經常使用這兩個字眼來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學,新課程改革進行一個學期以來,靜下心來,我再次細心的解讀新的課程規範,新課標中對同學的評價也進行了相應的新的改革,《新課程規範》中指出:全面實施評價機制,應該注重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自我評價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相互結合,加強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和相互評價的提高,還應該讓同學家長積極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對同學的日常表示,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方法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課程實踐。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活動課上,我組織全班同學"憧憬新學期"讓他們説説新學期裏想學會什麼身手?自身還有哪些缺乏需要改進?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説:"我想學會打乒乓球。"有的説:"我想學習成果比上學期更好。"有的説:"我想擁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説:"我想這學期一次也不再遲到。"突然,坐在角落裏的家強同學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這難能可貴的手,我毫不猶豫地請他站起來,他説:"老師,我有一件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微笑着點點頭,説:"什麼苦惱?老師能夠協助你嗎?"他説:"文吉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好看,謝軍的爸爸説我的字寫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望着平時學習不好,字跡潦草,糾正了好幾次都改正不過來的同學,我腦子裏閃過了一個念頭: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既然他有此煩惱,説明他就有認真練好字的決心。於是,我懇切地説:"你上學期的字確實不好看,但最近老師看到你寫的字進步了。"家強原本怯生生的臉上,頓時從嘴角邊露出笑容:"老師,那新學期裏我想把字練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説:"老師相信你。"這節課也因為有了我與這位同學的一番對話,課堂氣氛更濃了……

課後,我不得不再一次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對同學的學習成果,以和各個方面的能力,我經常以單純的"好"與"壞"兩個字來評價他們,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從來都疏忽了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對於學習相對比較壞的同學,經常採用"罰""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進步法"來取得自身設想的教學效果。像家強這樣的同學,一頁頁難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見效果,同學發生逆反心理不説,自身也被氣得夠嗆,從來沒有想到試着用別的方法來教育同學。其實,每一個同學都有他自身"閃光"的一面,關鍵在於教師善於發現和捕獲,也許這位同學的.作業本從外表上看的確是糊塗潦草,但只要做為老師的認真去找,應該會找到一個或者兩個特別工整的字,若能抓住這個字來加以鼓勵和褒揚,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了。

新課改提倡:對同學的評價的多樣化是從主體多樣化、角度的多樣化、尺度的多樣化來進行評價的,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示。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強調兒童的自評、互評的方式和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的參與,分析兒童的言語或非言語表達。假如説,這位同學的進步是老師的教育,那應該感謝那位給予他鼓勵的同學家長與這位同學的求知和進取,更應該歸功於新課程的理念。

"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的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讓我們關注每一位同學的生長,多用鼓勵和褒揚,注重對同學的過程性評價,把同學的優點和亮點用愛去"篩選",加以肯定並且"發揚光大",猶如播種希望,將會收穫一個金燦燦的秋季;循序漸進的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課改實踐中,使課改下的同學真正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8

我們知道《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活動的形式為兒童開闢了一個寬闊的舞台。我們怎樣利用好這個舞台,把枯燥無味的説教融入到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活動中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更多關注的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教育信息。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因此,本節課在目標達成方面落實得比較到位,體現在以下幾大亮點:

一、關注開放性課堂對孩子能力的培養。

《品德與生活》是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在這節課裏,我打破了課堂上僅有的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的空間拓展到課前。課前,我帶領學生與陽光親密接觸,在陽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遊戲,從中啟發他們留心觀察影子的特點。還利用課餘時間觀察一天當中不同時間影子的長短與方向的變化等。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影子有沒有眼睛、鼻子、嘴”等問題,可見,學生的觀察是很敏鋭,思維是十分活躍的。這都是他們在課前愉快的探究活動中,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發現,切切實實為課堂的學習交流打下基礎。

二、關注課堂的生成。

在課堂上,我圍繞“實驗啟示——交流發現——瞭解利用,感受樂趣——學會科學利用”這一主線,為他們創設了多個活動交流情景,如:指導做實驗,探索影子位置和長短大小變化;動手操作,證實影子除了黑色,還會有其他顏色,學會在實踐中修改自己的發現;利用手影表演故事,體會影子帶來的快樂。這些都是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機生成的,雖然説沒有按預設的前後順序進行,但從課堂上的討論聲音:“原來影子有長有短的”“原來影子還有彩色的”“原來手影戲是那麼精彩的”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討論中已經不斷加深了對影子的認知。

三、關注孩子的生活。

《影子的探索》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小知識,怎樣在教學中凸現品德課的特點呢?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為“體驗影子這一自然現象的奇妙和有趣,感受影子為生活帶來的方便與樂趣,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慾望。”從而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生活。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發現影子測量時間、指點方向的作用;利用手影表演故事,體會影子帶來的快樂;瞭解皮影戲,感受影子藝術的神奇;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根據影子的特點,想辦法減少影子對我們的不良影響,如課堂中讓孩子把枱燈擺在合適的位置,手術枱上無影燈的發明等。

品德教育是無痕的,整一節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科學的薰陶,感受到科學的神奇,體會科學帶來的快樂,產生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發展了探索科學的能力。所以説,在整一節課的處理上還是比較滿意的。要是能在“無影燈”這塊教學時多給一兩分鐘,發揮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先讓他們説説如何設計手術枱燈後,才展示“無影燈”的話,我想這樣更能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9

首先我要感謝上級領導和本學科老師不辭辛苦頂風冒雨來到我們香安國小交流研討。《品德與社會》新教材力圖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使用好教材。我在教學“我們的生活需要誰”這個主題中,利用多媒體根據教材呈現了一組學生日常生活熟悉的場景:吃早餐;上學路上;乘公共汽車;進校;到商店買學習用品;回家看電視。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尋找為我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特別介入了剛剛過後的五十年一遇的暴風雪一幕幕感人的場面,從而讓學生的道德體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教材有一句話:“我們來觀察一天的生活,看看都有哪些人為我們服務。”我就是根據提示話,假設想象暴風雪那天要是沒有環衞工人、沒有警察叔叔,這時我們的城市會怎麼樣?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什麼變化?緊密地開發了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他們體會到了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的一種內在聯繫,從我們離不開他們的服務入手,感受人與人共生共存的關係。回到主題: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我們就可以發現其中的關鍵詞“需要”,也就是説我們不僅讓學生髮現相關的人,更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需要”。

我們知道,“需要”是一種體驗過程,在學生的體驗培養中既要有情感的投入,也要有思維的介入,情理交融才能使感悟深刻豐富。我創設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受人們的服務是他們所需要的。課前我拍攝的一組照片,目的是讓學生們發現我們學校收發室的 劉 老師,食堂的叔叔、阿姨,還有打掃衞生的阿姨為我們工作的場景,可能孩子們每天都他們交流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通過課堂教學的體驗,孩子們清楚地感受到由於他們的辛勤工作為學校和大家創建了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們再遇到他們時就能很尊重他們的勞動,這樣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就能夠凸顯出來了。無論是什麼課,總會留有遺憾和不足的,在多媒體軟件應用的連貫性上操作不是很熟練,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件中的播放順序應由近及遠,靈活選擇教學行為。

希望今後,我能夠和更多的品社教師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個人專業化的發展,為更多的學生服務!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0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羣中的弱勢羣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説,弱勢人羣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羣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羣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悦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1

一、在實踐中感悟。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設計“遊戲去認識風,尋找風”既可讓孩子們學到了有關風的知識,又引發了他們求知的慾望,還滿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進而引導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融會貫通,然後進行自己的再創造,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競爭中感悟。

有競爭就有動力,當今社會更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教師若能利用學生的這種上進心,引導他們進行正當的競爭,不僅能增長他們的知識,鍛鍊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的上進品質,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別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到,這是一種競爭,別的同學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更是一種自我激勵,正是這種永不言敗的競爭意識,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一種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競賽活動,教師融入其中參與活動,既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又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還能點燃同學們創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同時,又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樣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讓學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問題。

三、在遊戲中感悟。

讓學生迴歸自然,去感受風,去追逐風,與風兒盡情地玩。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鬆,在遊戲中,學生全身心參與,口動、腦動、情動、行動,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體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風帶來的樂趣。並在玩中發現,在發現中玩,使教學得以更進一步的深入。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2

一、教材方面:

1.教師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塑造。要讓學生達到上述目標,僅靠課本是不夠的,需要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不強,大部分教師不知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二、課堂教學方面:

1.《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不好把握。

《品德與社會》中涉及到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許多知識,這需要教師有充分地知識儲備,對教學內容有全面、整體的地把握,但是受教學參考資料和教師水平的限制,教師對《品德與社會》中歷史課、地理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

2.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時,組內的交流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小組內交流的方法不明確,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欠缺,交流的問題有時過於簡單,有時交流過後,問題還是達不成一致等問題,導致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形式化問題突出,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不高。

①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到位,對課前調查體驗活動重視程度不高。

②教師大部分是兼職,受精力、知識的侷限性,對課上的活動準備不充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③學生的課後踐行活動,由於沒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做保障,活動開展的不到位。

三、教學常規方面:

1.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評價?考試的形式有哪些?

傳統的方式是出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生的答案和學生課下的行為不符,學生課上形成的道德認識和課下的道德行為脱節。有沒有更好地、行之有效地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輔資料方面:

1.一、二年級的學生做基礎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

①由於一、二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基礎訓練的題量大,學生做起來很困難。

②每一課都有“課前體驗”和“實踐天地”活動內容,由於學生語文、數學學習任務重,學生完成活動的時間上得不到保證。

③基礎訓練上的個別題目和課本上的留白內容重複,無形中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④基礎訓練每個單元活動中都有“反思回顧”內容,由於出現的次數太多,個別學生做題時存在應付現象。

五、學生資源方面:

1.學生的課前調查體驗不足,導致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成為“看客”。

①學生的家庭條件的限制。如無電腦、無圖書。對於農村國小,學生沒有資料的來源途徑。

②家長對學生課前調查體驗不支持。家長忙於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對於學生的調查體驗內容不予支持。

③學生蒐集調查資料的能力弱。

④學生課前調查體驗的興趣不高,思想意識上認為不重要。

⑤課本上離學生生活很遠的、操作性很難的調查體驗、實地考察等,如《走進車間》一課,學生更是無從體驗,教師也很茫然。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4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併為兒童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盼盼遲到了》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材説的是兒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儘量讓教學活動源於兒童生活又高於兒童生活,下面我就談談對本課教學活動的體會和思考。

一、創設情境,喚起兒童對已往生活的回憶

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課的引入源於兒童身邊或周圍的事情,容易令他們產生愉悦的情緒和興趣,而興趣是兒童思維的內驅力,它使兒童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成為可能,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因此在課的引入上我就源於兒童的生活。一首歡快的《上學歌》很自然地將兒童帶回早晨上學的路上,教師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讓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為後面的幫盼盼打下基礎。

二、教學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1、話題的設計來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級兒童年齡小,學習的情緒化、興趣化非常嚴重。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是教學的關鍵和魅力所在。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能促使他們自主地觀察、體驗和感受。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問:“你遲到過嗎?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因為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這樣的經歷還是有的,這樣一問,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説我很着急;有的説我怕老師批評我;有的説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説我對自己説下次一定不再遲到了……在分析盼盼為什麼遲到的時候,孩子們的話就更多了:有的説我覺得是因為盼盼愛睡懶覺,才會遲到的;有的説我認為他可能是晚上看動畫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動畫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遲到了;有的説他可能是吃早飯時動作太慢了,我吃早飯時媽媽就會提醒我:吃快點,呆會遲到了;有的説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們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着這一切,使得盼盼成為孩子們中的一員,盼盼的經歷就是孩子們的經歷。在這種真實的體驗中孩子們更積極地融入到課堂當中來。

2、活動的設計符合孩子們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果保護、滿足了兒童的精神需要,把他們置身於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情,能增強其自信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歡互

幫互助是他們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我開展了“出主意、想對策,幫盼盼”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盼盼怎樣才能不遲到?”孩子們立刻熱情高漲,馬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尋找辦法,教師適時地進行價值引導,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國小生應自覺養成按時作息、良好的飲食和衞生習慣;應自己的事自己做,產生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好勝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課堂上開展“穿衣服”、“整理書包”的比賽,既給兒童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兒童在比賽中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為今後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增添了可能。

三、讓生活促進孩子們成長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知識和能力、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養成。在第二課時中我就設計了“爭做生活小主人”活動,鼓勵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課堂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讓子們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鍛鍊,在鍛鍊中茁壯成長。

但想法與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組討論時,由於一年級小朋友還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討論有點流於形式,到彙報時他們還是你説你的,我説我的,重複意見很多。又如在模擬生活,分組表演時,特別是分組競賽,整理書包時,孩子們太興奮了,場面有點失控,原定“掌握整理書包技能”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

總之,教師在品德教育中應服務於學生,引導學生用心地認識、感悟、體驗生活,讓積極的道德認識、體驗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美化學生的心靈。

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15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為特徵的綜合型活動課。本課教學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源泉,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充分尊重學生,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巧用教育資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主體性活動為載體,在體驗中獲得知識。

本課教學以主體性活動貫串於課的始末,每個環節都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體驗、感悟。如:課始以猜謎活動出現,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調動起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準備。課中以想一想、摸一摸、演一演、説一説、做一做的形式開展活動,讓學生自主、全員、全程、全身心參與各項活動,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獲得知識。

二、把握教師角色定位,創設融洽課堂氛圍。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課的教學我始終與學生處在同一個位置上,扮演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課堂上處處聽到的是商量、建議、鼓勵和表揚的語言,整堂課始終洋溢着和諧融洽的氛圍。如:“會説話的手”的教學,出現了我考學生,學生考我的活動。“會表演的手”的教學,我也和學生一起表演,一起做動手健腦操,師生活動無痕。

三、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及時整合教育資源。

課堂是師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動態的,變化莫測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時時都有新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整合這一難得的教育資源,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本課在“會表演的手”的教學,出現了一個學生上來表演孔雀的動作,還形象地説是在向大家問好。我及時地對全班同學説:今天有這麼多老師來關心我們,聽我們的課,連孔雀也來問候,我們就這樣坐着不動聲色嗎?全班頓時熱鬧起來,小手做着孔雀點頭的動作,向老師問好。文明禮貌的教育伴隨在會表演的手的活動中進行,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總起來説,這堂課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如果類似的教學設計持之以恆,必將為學生今後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