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有效的國中語文閲讀教學

來源:文萃谷 1.65W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國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於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其整體性和綜合性,要注重過程,對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評價出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實際的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 一方面能對教材中語言文字信息表層的感知和理解, 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挖掘文本教材的意藴, 獲得某種情感體驗, 從而在閲讀教學中增強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

如何開展有效的國中語文閲讀教學

一、國中語文運用閲讀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採用閲讀教學是極其有必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閲讀教學手段不僅有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智力、創造力和思維力的培養。 在閲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作主體性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 在對文本語言文字理解基礎上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味,增強其閲讀能力。 因此, 閲讀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閲讀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閲讀教學中, 教師要鼓勵學生常讀常新,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閲讀之後,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結合自己的分析與思考,形成個性的理解和體會。 同時引導學生大膽發疑,激活學生的思維,不要以教參的理解和教師成人化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活動。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自己完成這一主體性的實踐活動,讓其在閲讀過程中獲得情感薰陶、 在閲讀文本基礎上有獨特的感受和審美體驗, 從而體味文本的藴藉。

(二)閲讀教學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閲讀是一種能力, 在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閲讀的環境, 建構學生個性化的閲讀。 另外,積極引導學生帶着疑問閲讀、鼓勵學生與文本進行生命體驗似的對話與交流。通過對教材文本的閲讀能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寬語言思維; 學生在閲讀中會投入自己的情感,帶有某種態度和價值觀、在對語文知識學習中體會文本的語言美、 人文美和內在的韻味與審美價值。 這使得在感受閲讀樂趣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邏輯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

二、國中語文實施閲讀教學的途徑

閲讀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很重要,通過閲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同時,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目標更為重視學生的閲讀教學。 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閲讀教學,讓閲讀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能力、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活動。

(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閲讀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是國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此,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閲讀的習慣。 要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就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閲讀環境,積極構建閲讀的氛圍,在閲讀內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導。

同時,要激發學生閲讀的好奇心,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掌握語言課本的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 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身臨其境的交流與體驗,提高其對文化知識的品味,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知識、體驗快樂、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二)與文本對話

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 才能完成閲讀活動。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因而,在國中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要走進文本本身,進行文本細讀與精讀。 語言文本本身存有好多空白,這就需要我們在閲讀教學中對其進行填空。 在對文本品味分析的同時,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 只有讓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才能領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領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才能把閲讀過程當作與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感受快樂,獲得文本的內在的藴藉。

(三)拓寬課外閲讀實踐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在“中國國文學習法”中談到:“閲讀總得‘讀'. 出聲唸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是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 ”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教學的順利實施必須有學生參與, 讓學生親自主動地參與到閲讀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使書本知識變成自我主體的東西,否則就不會有效果,而閲讀教學也就成了空談。 此外,呂叔湘也曾説到:“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 , 你要問他的經驗,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説是得益於課外。 ”因此, 閲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進行多方面的閲讀實踐活動,需要課內與課外閲讀相結合,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不斷掌握閲讀技巧、鍛鍊聽、説、讀、寫的能力,完成閲讀教學的教學任務。

三、結語

閲讀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手段,它不僅是滲透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 所以,國中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它在國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不僅是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任務, 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同時,閲讀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走進文本, 走進作者的內心精神世界,與文本本身做對話與交流,從而在閲讀活動中感受語言美, 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國中英語課堂結尾教學思考

優秀的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求開始能引人入勝,而且要求結尾更為精彩、餘味無窮,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回憶。巧妙的課堂結尾能收到“課雖盡,趣尤存”之功效,它不僅可系統地概括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強化教學重點、明確知識結構、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檢查反饋教學效果,而且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習興趣[1]

.但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課堂結尾教學卻常常被忽視。因為有些教師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後面時間不夠了,就沒有課堂結尾教學; 也有一些教師不重視課堂的結尾教學,認為只要學生上課認真聽講,有無恰當的結尾教學都沒關係,隨便敷衍了事; 還有一些課堂結尾的教學方法不夠恰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教學效果差。而在新課程理念下,一堂成功的英語課不僅導入要引人入勝,中間環環相扣,而且課的結尾也要精心設計,做到課雖盡而意無窮。

1 更新教育觀念,認真備課,重視課堂結尾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努力成為駕馭課堂的能手,讓課堂結尾教學起到應有的作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重視課堂的結尾教學,改變教育方式。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研究表明: 在識記後,遺忘很快就開始,而遺忘的進程最初開展得相當快,以後隨着時間的進展逐漸緩慢下來,到了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課堂的及時回憶要比 6 小時以後回憶的效率高出 4 倍。因此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有好的結尾教學,讓學生及時鞏固或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並把課堂還給學生,採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授課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高效的課堂結尾教學還要求老師認真備好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認真備課才能組織好教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它包括備教材和備學生。在備課時教師應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熟練掌握重點、難點和考點,並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靈活進行課堂設計,用學生最熟悉的實物、環境,給學生創設有趣的認知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也要做好備學生的工作。

因為只有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瞭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和需要,預測學生學習新知識會遇到哪些困難、可能產生哪些問題、要採取哪些預防措施,才能使教學卓有成效。所以教師要認真備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組織好教學,留下足夠的結尾教學時間。

2 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有效的課堂結尾教學

教學方法是形成最佳課堂氣氛,優化課堂效率的重要保證。教學方法的恰當選用與發揮,是教師創造性和教育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盎然的情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所以要根據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和重難點靈活地選擇高效的課堂結尾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使每堂課的教學都能得到昇華,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課堂教學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結尾教學的設計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為中心,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和素材,並且要和整堂課的教學步調一致,銜接自然。

在教學中,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七種常用的課堂教學結尾方法:

一是歸納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課堂及時回憶要比 6 小時後回憶的效率高出 4 倍。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等提出的遺忘曲線的規律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在一堂課結束的前幾分鐘要及時對這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鞏固,筆者通常用簡單明瞭、準確精煉的語言對整個課堂的內容進行概括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起到突出主題、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學完序數詞後,學生反映記不住那麼多的序數詞。在下課前我給學生總結歸納序數詞的變化規律: 一二三特殊記( first,second,third) ,八去 t( eigh) ,九去 e( nin) ,遇到 ve 變 f( twelve,twelf) ,遇到 y 變 ie( twenty,twentie) ,th 都要添後邊。這樣學生能又快又好地記住序數詞了。

二是討論法。英語課堂的結尾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尾聲。研究表明,下課之前的 5 ~10 分鐘,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分散,可開展適當的活動調節大腦,既消除疲勞,又可強化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鞏固。而《英語課程標準》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有時遇到更難、學生容易混淆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就當堂所講內容多角度多層次設置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分組討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鍛鍊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學完 have/has been to,have/has gone to,have / has been in 後,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它們的區別並造句,最後每組派代表總結。學生們思維踴躍,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很快就掌握了它們的用法。

三是懸念法。懸念的作用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英語課的結尾教學合理設置懸念,能夠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作適當的延伸和擴展,為學習後面的內容作鋪墊。例如,學完仁愛英語九年級上 U-nit2 Topic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後,筆者讓學生探討 What should we do and not do to protectour planet? 於是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懸念就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樣的結尾能引起學生對下節課的嚮往,為學習 Topic2 Section A 做準備。

四是延伸法。延伸法就是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學完仁愛九年級英語 Unit2 Topic3 Section C 之後,它的 2a 是口頭通知,在總結口頭通知的格式之後,為了方便學生區分口頭通知和書面通知的區別,就把書面通知的格式也介紹給學生了,使他們多掌握一種書面表達的形式。所以教師應在把握處理好教材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拓展、延伸,從更廣的層面上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五是遷移法。知識遷移法就是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啟發學生進行新舊知識對照,由舊知識去思考、領會新知識。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後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因此在學完新知識後,在結尾教學中筆者都會設計一些任務,讓學生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在學完對話之後,筆者要求學生複述,或讓學生課後將對話改寫成一段話; 閲讀課小結時,設計一些是非判斷題、wh - 問題或完型填空題,從練習中體現知識的遷移,從而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六是操練法。因為沒有相當的語言實踐量是不能形成很好的語言技能的。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在一堂課的結尾教學中,教師也可精心設計一些當堂練習,以講練結合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要領或當堂把學生所犯的典型性錯誤集中起來呈現在黑板上,讓大家一起來改正。這樣既可起到鞏固作用,同時還可及時接受反饋,檢驗學生當堂掌握情況。如: 在學完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後,筆者用多媒體呈現一些練習,以幫助學生區別 The Present Past Tense.

例( 1) I_______( go) to Beijing last year.

例( 2) He_______( be) to Beijing before.

例( 3) She_______( live) here since 2000.

例( 4) She _______( live) here in 2000.

例( 5) The film _________( be) for half an hour.

這樣,學生就很快掌握了它們的區別。但在選題方面,要題量適當、有代表性,精練為主。比如複習課的題目,課前可讓學生各自去收集,最後由老師篩選。因為這些知識學生都學過了,讓學生準備題目的過程又是讓學生複習的過程,而學生提供的題目至少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或者是他們認為自己比較薄弱的環節。這樣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複習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七是交際法。《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在下課前幾分鐘,筆者有時會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運用這節課及以前所學的內容去交際,使英語課堂儘量生活化,從而使學生用英語反映生活,進行實踐。這樣,學生由以前的聽眾變成了積極主動的交際者,毫無生氣的文字變成活生生的語言和形象留在了學生的記憶深處,既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聽説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加強了。

參考文獻:

[1]鄭仁芳。 英語課堂教學的結尾藝術[J]. 中國小外語教學,2000( 3) :17 -19.

國中語文實施閲讀教學的途徑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是國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於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其整體性和綜合性,要注重過程,對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評價出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實際的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 一方面能對教材中語言文字信息表層的感知和理解, 另一方面能使學生挖掘文本教材的意藴, 獲得某種情感體驗, 從而在閲讀教學中增強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

一、國中語文運用閲讀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採用閲讀教學是極其有必要的。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閲讀教學手段不僅有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智力、創造力和思維力的培養。 在閲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體驗作主體性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 在對文本語言文字理解基礎上挖掘作品深層次的意味,增強其閲讀能力。 因此, 閲讀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閲讀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閲讀教學中, 教師要鼓勵學生常讀常新,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閲讀之後,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知,結合自己的分析與思考,形成個性的理解和體會。 同時引導學生大膽發疑,激活學生的思維,不要以教參的理解和教師成人化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或者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活動。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自己完成這一主體性的實踐活動,讓其在閲讀過程中獲得情感薰陶、 在閲讀文本基礎上有獨特的感受和審美體驗, 從而體味文本的藴藉。

(二)閲讀教學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閲讀是一種能力, 在國中語文閲讀教學中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閲讀的環境, 建構學生個性化的閲讀。 另外,積極引導學生帶着疑問閲讀、鼓勵學生與文本進行生命體驗似的對話與交流。通過對教材文本的閲讀能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寬語言思維; 學生在閲讀中會投入自己的情感,帶有某種態度和價值觀、在對語文知識學習中體會文本的語言美、 人文美和內在的韻味與審美價值。 這使得在感受閲讀樂趣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邏輯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

二、國中語文實施閲讀教學的途徑

閲讀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很重要,通過閲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同時,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目標更為重視學生的閲讀教學。 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閲讀教學,讓閲讀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能力、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活動。

(一)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閲讀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是國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此,教師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要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閲讀的習慣。 要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就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閲讀環境,積極構建閲讀的氛圍,在閲讀內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導。

同時,要激發學生閲讀的好奇心,讓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掌握語言課本的思想內容和文化內涵, 讓學生與文本進行身臨其境的交流與體驗,提高其對文化知識的品味,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知識、體驗快樂、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二)與文本對話

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 才能完成閲讀活動。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因而,在國中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要走進文本本身,進行文本細讀與精讀。 語言文本本身存有好多空白,這就需要我們在閲讀教學中對其進行填空。 在對文本品味分析的同時,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語言文字的內涵。 只有讓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才能領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領悟作者的內心世界,才能把閲讀過程當作與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感受快樂,獲得文本的內在的藴藉。

(三)拓寬課外閲讀實踐

我國教育家葉聖陶在“中國國文學習法”中談到:“閲讀總得‘讀'. 出聲唸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是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 ”從某種意義上説,閲讀教學的順利實施必須有學生參與, 讓學生親自主動地參與到閲讀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使書本知識變成自我主體的東西,否則就不會有效果,而閲讀教學也就成了空談。 此外,呂叔湘也曾説到:“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 , 你要問他的經驗,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説是得益於課外。 ”因此, 閲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進行多方面的閲讀實踐活動,需要課內與課外閲讀相結合,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讓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中不斷掌握閲讀技巧、鍛鍊聽、説、讀、寫的'能力,完成閲讀教學的教學任務。

三、結語

閲讀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手段,它不僅是滲透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和閲讀能力。 所以,國中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它在國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有效運用不僅是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任務, 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同時,閲讀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走進文本, 走進作者的內心精神世界,與文本本身做對話與交流,從而在閲讀活動中感受語言美, 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進而提高語文素養。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體會

在新世紀之初,教育部頒發了新的教育綱要,開始了又一次深刻的改革.綜合實踐活動這一門新的課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獨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無可避免地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活動促發展,讓孩子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大膽探究,敢於質疑.幾年來,筆者摸索出要想真正上好綜合實踐課,就得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

一、重視活動的實踐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學習是在玩中進行的.在教學中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才能為學生所喜愛,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的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接受.比如學生在學習《地球媽媽生病了》一課上,學生通過看圖片不僅能説出地球媽媽為什麼生病了,還能説出怎麼為地球媽媽治病.為此,我們領學生做了以下幾個活動:

首先,領學生到學校周邊的小廣場去撿那裏的垃圾.有廢紙、廢塑料瓶、廢食品袋、樹葉、小木棍等等.學生們爭先恐後,紛紛行動,不一會就撿了很多垃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學生像小公主似的,反而都參與了其中,從而培養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知道了保護環境要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光自己做還不夠,還要告訴周圍的人,身邊的人一起保護環境,這樣地球媽媽就不生病了,我們也就有了好的環境,也就不會引發各種自然災害.為此,筆者佈置了作業,從今天開始,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要留意身邊的垃圾,看到之後要及時撿起,放到垃圾箱裏.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幾天的上學、放學路上都能看到學生隨手撿垃圾的現象,我們的活動達到了目的.

其次,筆者佈置了繪畫內容,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達我們可愛的地球,學生紛紛拿起畫筆,畫出了一條條清澈的小河,河裏有自由自在的小魚;一片片的小樹林,樹上有許多可愛的小鳥;蔚藍的天空飄着幾朵白雲,學生在草地上唱歌、跳舞.一幅幅作品,體現了學生的心聲,圍繞實踐活動的主線,保證了課程的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為沉悶的教改帶來活力,讓學生感受到了開放自主的痛快,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感受,在實踐中獲得新知,也在實踐中形成了意識,鍛鍊了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在實踐中得到張揚,讓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提高.

二、發揮孩子的創造性

普羅塔克曾經説過:“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 ”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點燃火種的引線.學生的美感是在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的前提,根據不同的節日和季節,我們領着學生在主題牆的設計中自由地遨遊. “三八”婦女節要到了,為了表達對媽媽的愛,對女性的尊重,筆者啟發學生做手工,讓學生大膽想象,做出媽媽喜歡的東西.有的學生用橡皮泥做了一輛自行車,想送給媽媽,讓她上班不再累了;有的學生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了新穎的小手提包,讓媽媽的電話和錢有地方放了;有的學生畫了自己的媽媽,通過平時和媽媽接觸,確定媽媽的臉型和髮型,再塗上合理的顏色,學生手下的媽媽就畫好了,並寫上了祝語:“媽媽,我愛您! ”“媽媽,您辛苦了! ”“我愛媽媽! ”等等.

不同季節,我們設計出不同的主題內容,春、夏、秋、冬,學生最喜歡的要數冬天了.如何讓學生把冬天表現出來呢?那就是製作小雪人,於是筆者佈置了作業,在家裏收集能做雪人的東西.學生大膽想象,有的學生把喝完的奶瓶拿來做雪人的身體,蘋果的包裝皮做雪人的衣服,為了讓雪人的肚子又大又圓,可以把包裝皮多放幾個,再找來以前跳舞用的綵帶,系在小雪人的脖子上,用海綿紙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後用礦泉水瓶蓋做雪人的帽子,很可愛的小雪人就做好了;還有的孩子用吃過的藥瓶做雪人的身體,再拿來很多手紙,把手紙一段一段地團成團,用膠粘在藥瓶上,做雪人的衣服,肚子多粘一層,用舊布圍在人的脖子上,用海綿紙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後用酒瓶蓋做雪人的帽子,小雪人就做好了.

學生都參與到設計製作中,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一幅幅生動的作品,家長不僅看到了孩子的能力,同時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長.

通過實踐活動讓我們意識到:學生就是民族的未來,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作為教師要學會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聲瞭解他們的需求,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愛,在活動中教師要懂得用心去聽學生的心聲,走進學生的世界,和他們做好朋友,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遊戲.向學生學習,創設符合學生髮展需要的各種活動,讓課程迴歸學生的需要,提供學生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來獲得經驗,讓學生自主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成為生活、學習、遊戲的主人.只有搭建出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和心靈碰撞的平台,才能留心抓住學習的契機,激發思想的火花,達到綜合實踐活動真正動起來.

充裕的時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翅膀,廣袤的空間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舞台.在幾年來的綜合實踐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她的無窮魅力: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了多元感受,在實踐中獲得新知,也在實踐中鍛鍊了大腦和雙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個性在實踐中得到張揚,整體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提高,一個個新的生命在實踐中生成. “授之以漁”,讓好奇心、求知慾陪伴學生的成長,在他們的心中點亮一盞愛學習、會學習的明燈,讓他們能在浩瀚的知識天地中自由翱翔.

營造高效國中英語課堂的策略

改革英語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是推行新課程改革、 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當前,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提高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擺在每一位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要想實現以上目標,必須要過“五關”.

一、感情關

首先, 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 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過程。 在國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創造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親切感和信任感。 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輕鬆愉快地投入英語學習,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感受英語學科的魅力,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學習的效果也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要無私關愛每一個學生。 教育是以“愛”為核心的,英語教育也不例外。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把英語教學孤立於教育之外,往往只關注課堂教學效果,而忽視對學生個體日常生活的關心。 作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不僅體現在優秀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在學習困難的“學困生”身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問題。 通過對學生生活問題的關注,把握學生的情緒、心理動向,對於深入瞭解學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關心和愛護,必然會接受老師並接受英語學科,愛屋及烏,愛上英語學科。

二、備課關

備好課, 是實現高效英語課堂的重要前提,一堂英語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取決於備課是否充分。 作為教師,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

1.要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是整個備課工作的基礎,只有把教材吃準吃透,爛熟於心,才能為備好課提供一切必要條件。鑽研教材就是要從總體上了解整套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把握課程目標的總要求與局部要求的關係及其程度,瞭解全冊教材的課程目標及內容體系、各章節各單元的重點要求及其相互關係。

2.要精通教材。 精通是對教材中的事實,既要要了解它本身藴含的意義,又要了解它的使用價值;對教材中的概念,既要理解它的內涵,又要準確把握它的外延。 要能夠把課堂中英語知識與上下左右前後聯繫貫通起來,形成多層次多側面的立體化理解。 只有這樣,才算是徹底理解,才能實現舉一反三。

3.要駕馭教材。 駕馭教材就是對教材整體實現駕輕就熟,運用自如。 如同馭手騎馬或駕車,居於馬車的高處,靈活而有效地施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應對各種情況。

三、教學關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最關鍵環節。在課堂教學當中, 教師要把教學與練習相結合起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並逐步形成學生內在的技能。

1.要突出學生主體。 英語教師就要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 ”,而把學生看成能動的主體 ,促進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全員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2. 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生能發現問題, 提問題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是積極思維的結果。 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讓學生總結學法,要讓學生在討論和訓練的過程中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為了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引導優秀生主動向同組的後進生伸出援助之手,以全體同學共同進步為目標,要毫無保留地介紹自已的學習經驗,幫助他們一起實現進步。

四、輔導關

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課下輔導必不可少。 具體來説要突出兩個方面。 一是要抓好單詞記憶。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 從學生一開始學英語,就要注意指導學生去背誦。 由背句子,背對話,再到背誦長文章,教師要堅持每天督促學生朗讀背誦。英語學習本無捷徑可言,入門階段需要死記硬背。 想不費功夫,就牢記單詞、脱口而出講英語,恐怕是徒勞的。 學生一旦養成此學習習慣,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要抓好語法教學。 語法揭示了語言的內在規律。 對於學習者來説,一定的語法知識有助於更正確和更標準地使用語言。而對於外語學習來説,語法學習則是掌握一門語言的捷徑。 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講語法和語法講的較少的作法是很危險的。英語對於學生們來説,有許多陌生的地方,如單詞難記,句子結構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教學中,要騰出時間補上語法教學這一課。

五、語音關

教學生國際音標的讀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讓學生朗讀單詞。 反覆認真的模仿及大聲朗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音和語調。 對學生進行看、聽訓練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反覆模仿,養成良好的語音習慣。 對於長詞、長句的語音訓練,要分音節和語段訓練。 大聲朗讀對學生語感的形成,幫助會很大。

國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

打造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實踐與探索的重要課題。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國中的英語課上成了機械的單詞與語法的教學課,以教師為中心,只重學生知識的掌握,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只是在機械地接受,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那麼如何來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樂於學習,全面發展呢?

一、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學生主動性

興趣是一種積極活躍的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是認知活動成功的前提條件。 正如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説:“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動都依賴於興趣。 ”高效的課堂正是建立在學生對英語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基礎之上。 傳統教學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將學生視為接收知識的容器, 學生被動參與,只有對英語學習的不滿與對抗,這是傳統教學的一大敗筆。 在新課改下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1.以教師之愛感染學生 .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學生只有願意親近教師,才有可能對他任教的學科感興趣。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喜愛, 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 自然可以讓學生將對教師的熱愛轉移到英語學科的學習上來。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要有愛心,要真心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情感。 唯有教師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感染學生,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增強教師的親和力, 讓學生願意親近教師,願意與教師進行交流與對話,這樣才能換來學生對教師積極的情感, 贏得學生的尊重與喜愛。

2.以手段之新吸引學生。 一塊黑板加一支粉筆加一本教材的教學枯燥無味,無法滿足國中生的心理需求, 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們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要全新的手段來帶給學生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以激起學生對英語學科濃厚的興趣。 如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播放經典的英文歌曲,播放經典影視劇片斷,製作集圖文聲像於一體的教學片斷,這些都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思維,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激發與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以發展思維為中心,培養學生創造性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思維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以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為中心,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英語。 眾所周知,母語對學生的學習有着很深的影響,但在學習外語時,母語是最大的干擾。 許多學生不會學習英語,英語水平不高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對母語的依賴性,習慣於用母語來進行思維。 而英漢文化的差異,其思維也存在明顯的不同,用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註定是失敗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英語思維能力,避開母語的干擾,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好這門語言。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教師首先就要不用漢語,採用全英教學,讓學生學會用英語進行直接思維。 但國中生畢竟知識有限,因此在採用全英教學時要注意:

1.藉助外界條件,主要包括教學具與肢體語言。 教學具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與形象性,可以讓學生將之與英語直接聯繫起來。 肢體語言在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手段。 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肢體語言來輔助表達,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就可以深入理會英語所要表達的含義。

2.注意語句與語速。 語句要簡單易懂,用最簡單的語句來解釋較為複雜的內容,這樣學生才能順利將新知變成已知。 語速適中,學生既可以聽得懂, 同時又不給學生英漢轉換的時間,這樣都可以避開母語的干擾,讓學生用英語直接思維。

此外教師還要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滲透於教學的全過程中,只有深入瞭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學生才能真正地學好這門語言。

三、以訓練能力為手段,貫徹實踐交際性

英語是一門語言,高效的英語學習自然就是能夠用英語進行正常的交流。 豐富的交際活動既是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以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為手段,體現英語語言的交際性,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

1. 展開積極的對話。 對話要貫穿於整個教學中。 一方面在學習基本句型時,引導學生兩兩一組圍繞着句型展開積極的對話, 讓學生在對話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進行集中的對話。 可以讓學生圍繞着特定的話題來展開積極的對話,將所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語言交際水平。

2.進行情景劇表演。 開展集創作與表演於一體的活動, 創作是對知識的創造性運用,而表演則是用語言交流的過程。 這樣的活動極富創造性與交際性, 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 可以讓學生就所學來展開創作,也可以由教師指定或學生自行選擇貼近生活、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主創作、生動表演,從而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提高語言綜合水平。

3.開展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如朗讀大賽、開辦英語廣播站、辦英語手抄報等等,可以讓學生有更多展現自我的舞台、更多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髮現自己的特長,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在豐富的活動中換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 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進行不斷的實踐與不懈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高效課堂的構建是一個常提常新的話題, 並沒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需要將教學與教育形勢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總結,才能逐漸摸索出構建高效課堂之路。

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及其消除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 傳統的英語教學體系的陳舊性愈發凸顯,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此引發了英語教學的全面改革。 但是, 改革至今遠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體現在充分凸顯素質教育理念、滿足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教學體系的構建尚未完善,不能體現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與實用價值。 其主要原因在於形式主義的誤導, 使英語教學改革呈現“形似神非”的錯位發展,這對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英語實用水平,將產生嚴重的制約性影響。 因此,對形式主義在英語教學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狹隘性與危害性進行解析,以對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提出警示,引導與規範改革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形式主義對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影響

形式主義是形而上學的唯心主義, 其危害在於忽略事物的本質而過於強調事物的形式,導致人們不能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認知,只拘泥於對事物表面形式的專注。

形式主義來自功利意識與懶惰思想的誘導,其對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產生的嚴重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易造成對理論理解與認知的缺失 ,使英語教學改革出現偏差。 素質教育理念引導下的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實質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建立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英語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然而,由於缺乏在理論層面上對英語教學改革重要意義的理解與認知,為數眾多的英語教師對教學改革存有明顯的茫然與困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此狀況下進行的所謂改革,往往流於形式,無法獲取良好的效果。 主要體現為:片面追求所謂的改革效果,英語課堂教學中過度“開放”、“自由”以及漫無邊際的“探究”等現象時有發生;而缺乏理論支撐與引導的教學活動,往往缺乏組織性、目的性和實效性,呈現出放任、散亂,教學表面上熱鬧有餘而內涵不足、實際效果不佳的現象。因此,理論認知層面上的淺薄與偏失,是導致英語教學改革中形式主義氾濫的主要誘因。

2.易導致發展目標設置的模糊 ,使英語教學行為缺乏必要的導向。 目標是引導社會發展的重要綱領, 是社會行為開展的核心導向。 因此,發展目標設定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相關社會行為的取向。 由於受形式主義的影響, 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目標的設置缺乏明確性,英語教學活動存在着明顯的行為無序現象。 首先, 缺乏對英語教學改革實用價值的理解與認知,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模糊不清,教學行為缺乏必要的引導,造成了教學活動中“無厘頭”現象時有發生;其次,教師責任心喪失,在教學活動中往往表現為“走馬觀花”或“敷衍了事”;第三,在教學中盲目貪大求全或簡易無度,導致了教學行為的盲目性嚴重氾濫。

3.易誘發對教學方法的濫用 ,使英語教學改革缺乏必要的推動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是教學活動賴以開展的必要條件,更是彰顯教學理念的重要途徑。 在一定意義上,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推動教學發展的動力源泉。 伴隨着英語教學改革, 諸多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 但是, 形式主義卻誤導教師對這些教學方法的嚴重濫用。 如, 在缺乏切實理解新型教學方法內涵以及正確把握其運用特徵狀況下的盲目使用;因對一種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理解與認知而在教學中千篇一律地運用; 打着教學改革的幌子,對本已凸顯實效性與適應性的教學方法進行盲目創新。這種“張冠李戴”或“一招鮮吃遍天”的不良現象,不僅制約了藴含巨大實用價值的教學方法的應用與普及, 還會對英語教學改革的取向產生誤導,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

4.易導致教師責任心的流失,使其產生敷衍的教學態度 .責任心是師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完成本職工作、實現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形成科學嚴謹的教學思想、樹立教書育人理念的重要基礎。 但是, 形式主義使慵懶思想以及片面的功利意識在英語教師羣體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侵蝕或削弱着英語教師的責任心,使其缺乏創新意識,熱衷於對錶面形式的追求,而缺乏深層次的探究,在教學內容的設置與方法的擇用上,形成照搬照用的懶惰心理;在日常的教學中,往往採取敷衍的態度, 使教學工作難以取得實際效果。 而教師缺乏責任的行為同樣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 使之對英語學習缺乏嚴謹的態度,從而影響其學習興趣的調動與維繫,在學習中難以形成有效的自覺與自律。

5.易導致對 “業績工程 ”的追求 ,使浮誇與 “造假 ”現象頻出。 形式主義來自功利意識與慵懶思想的誘導, 而功利意識與慵懶思想的長期滋生與存在需要形式主義的庇護。 英語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肩負着提高學生英語素質能力、促進其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重要職責,應體現教學的高尚性、價值取向的實效性以及教學思想的嚴謹性。 但是,形式主義易導致英語教師功利意識的產生, 一些英語教師將教學改革作為追求個人利益、標榜自身業績的討巧手段;或是為了在考評中獲取良好的評價而對其教學行為進行浮誇; 甚至有些英語教師為了突出所謂的“政績”,以獲取更大的名利,假借改革之名進行一些虛假的教學創新。 諸如此類的行為,是對英語教學改革重要意義的斷章取義,褻瀆了改革的初衷及宗旨。

二、在英語教學改革中消除形式主義影響的途徑

1.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理解與認知 ,形成抵制形式主義的自覺意識。 形式主義產生的根源在於缺乏必要的理論導向。應試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凸顯“唯成績論”的僵化模式,將教師與學生對英語教學的理解侷限與禁錮在狹隘的層面, 在教學中形成了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 素質教育理念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摒棄,是轉變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程式化、單一化局面的有效措施,是從理論層面對教學理念的更新與解放。 因此,加強對素質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認知度,並以此作為英語教學改革的導向,能夠提高英語教師自覺抵制形式主義侵蝕的意識,進而有效地修正形式主義所造成的行為偏差,緩解與消除形式主義所產生的危害。

2.加強對英語教師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提高英語教師隊伍整體的素質水平。 形式主義植根於習慣勢力與傳統觀念,對人們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嚴重的制約作用,形式主義賴以生存的基礎在於片面、僵化以及創新意識匱乏的傳統教學理念。 因此,加強對英語教師創新意識的培養,提高其創新能力, 是消除形式主義影響的重要途徑。 創新是對傳統勢力的挑戰, 也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感召與引領下,通過對英語教師羣體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創新意識,針對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進行有效的創新活動,實現英語教學在理念、內容、形式以及方法運用上的全面創新,不僅是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更是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

3.轉變教學觀念,引導英語教師實現理性的自我定位。 觀念陳舊是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消除形式主義誤導的重要途徑在於觀念的轉變。 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積極自主地轉變教學觀念,實現自身地位與價值的理性地位,以抵制形式主義的侵蝕。 首先,要自我定位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便於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推動英語教學改革;其次,要自我定位為創新者,通過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修正與調整自身的素質結構,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實現對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充實與完善;第三,要自我定位為支持者,注重在英語教學中注入人性化教學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與尊重,切實把握學生英語學習需求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教學手段,以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鼓勵其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進而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國棟 ,呂達。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與教師培訓[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吳效鋒。新課程怎樣做 -教學藝術與實踐[M].瀋陽出版社 ,200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