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21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悄悄革命》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5篇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説,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2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雖是樸實的語言,卻看的我直冒冷汗。曾幾何,我夢想着自己的課堂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快樂園地,學生能全員參與,全心投入,收穫知識,增長能力,但理想與現實似乎總隔着千山萬水。課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長袖善舞,總有部分學生目光渙散,無動於衷。書中佐藤學先生也提到這種現象,他認為這樣的現象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一種體現,但也跟我們教師掌控課堂的能力有關,所以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創設“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學的課程”,創設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型”的課程。一讀到這些理論,我就覺得我的頭腦空空,頭腦一空,心裏就膽怯,怎能不冒冷汗。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的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我在思考着,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但“靜”不代表沒有“活力”,“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繫起來,一定能在教學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但到底要怎麼去做,我想這是我以後工作中一直要思考的問題,我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發現“傾聽”一詞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佐藤學先生強調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髮出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能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我覺得在所有的改革中,把改革常態化才是改革的關鍵,把我們所期望的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受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3

20xx年4月13日,我市在景範國小文峯校區開展了“學習共同體”課堂建設推進會。早在20xx年我就接觸了“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當時的我還從張曉驪校長那得到一本關於“學習共同體”的書——《靜悄悄的革命》。

初看《靜悄悄的革命》,我認為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我國的教育。國情不一樣,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樣。可經過上海的學共之旅,我的想法變了。回到家中的我第二次閲讀了這本書,細細品味着佐藤學的教育理念,發現我的想法錯了——注重德育、想各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我忽略了學生是否真的在思考、傾聽、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啟示我們老師應該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在我們現在的教學課堂中大多數老師早已經設計好每個問題所應該有的答案,從而引導學生望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走。這就違背了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根本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

這本書告訴我,佐藤學走進了學生的世界,自身深入教育的實踐中。他的思考和實踐值得我們反覆回味,跟着佐藤學教授的教學案例,走進他的教育天堂,審視自己的課堂,讓我產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靜則思,思則悟。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説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着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5

《靜悄悄的革命》,讓我們的漫漫暑假不在孤單。看着書名我疑惑: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

靜下心來悉心翻閲,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書中樸實的文字敍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其中我我記憶最深刻的要數“手勢”教學。佐藤學教授提出觀點:“手勢”在操作上制約着孩子,被強迫使用“手勢”的孩子割捨了思考、情感的多義性、複合性,發言時被強制地將自己內心產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贊成”、“反對”、“提問”三部分。而在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許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也是如此,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再完整一點”這樣的要求,可能每堂課都少不了這樣的詞彙,而不舉手的孩子往往會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於思考”這樣的標籤,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裏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看了《靜悄悄的革命》的其它幾個章節就都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鮮活案例猶如看到了自己,讓我進一步看清哪些應該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須做的事情,從我做起,積極地投入到這一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6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勉強”是不斷地以結束為標誌來劃分、區別學校中學習的進程的,而“學習”卻是不斷地準備新的開始,如“沒有終結的故事”一樣。”曾有這麼一句話:“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對學生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良好的傾聽習慣意味着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我將以佐藤學先生的這句話為精神動力,不斷追求新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讓我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一起收穫。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7

在校長的推薦下,假期中認真研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裏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裏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待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後來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提供的錄像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應該説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現在關注每天40分鐘的集體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説,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裏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麼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可以説,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意義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努力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努力!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8

我們知道教育是關乎國家興衰的事業。很少有人會把教育當作是一場革命鬥爭。面對學生的心聲:“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學校並不快樂”“老師一點也不可愛”,我們往往會強行學生從屬我們的權威。作為教師,我們禁不住問自己: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的教師是優秀的教師?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怎樣去“傾聽”學生、“理解”學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教授的觀點。

一、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教授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二、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教授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9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説:“教育應該使人幸福,一切教育都應該有樂趣。”中文是所有學科中最具創造性和激情的學科。如果教師愛學生,對學生有良好的期望,對學生的行為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當學生受到鼓勵時,他們會對老師產生更真誠的信任和尊重,並有信心和決心取得進步。這樣的良性循環會產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平易近人,與孩子建立融洽平等的師生合作關係,將有助於營造簡單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樹立自信和主動性。可以説,學生滿意的課堂就是“快樂的課堂”。在“快樂課堂”裏,有很多書、觀點和感受。

Sato先生還説,“學校應該成為學習社區,實現積極、合作、反思的學習”。也就是説,與對象和教材、學生和教師、自我和自我對話是教學的中心。具體來説,就是通過任務、小組活動以及學生通過作品與同學分享、欣賞自己的東西的活動的學習來組織和指導學習。也就是説,從個體開始,通過與同伴的合作,然後回到個體學習。”

當我讀到這些句子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在課堂上,孩子們是幾個人一組的。他們是輕鬆的,氣氛是簡單的,他們表達自己的深度或淺,或對或錯的想法沒有任何考慮。其他學生在聽後會自然地討論、決定、修改、整合,最後達成一致。因此,我們要關愛學生,用同樣的目光與每一個學生交換眼神,互相交流,互相交流,實現距離相等、高度相等、愛相等,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温暖和關懷。“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們交談”、“學會和學生交朋友”、“學會欣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我認為這些是一個成功教師的教學的法寶。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0

佐藤學先生説:課堂上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我們老師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甚至他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説“傾聽學生的發言,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這樣的精闢之言讓我耳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呢?特別是在公開課上,教師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對學生的發言不耐心聽,不加以辨析,學生回答中明顯的錯誤,老師也會充耳不聞,甚至還笑着鼓勵:“你説得真好!你真聰明!”老師或許是出於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吧。殊不知,學生固然需要鼓勵,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勵,會使學生無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許會讓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我們要求學生學會傾聽,認真傾聽。其實我們老師更是如此,應該學會傾聽,更要善於傾聽。

傾聽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擁有一顆童心,只有善於傾聽,才能為學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長帶來不可缺少的呵護和滋潤。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聽,聽懂孩子們的每一句話,雖然他們所表達的語言可能不規範不完整,但是他們所説的代表了他們內心的想法,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教師少一些激昂陳詞,多一些熱情鼓勵,少一些明確表態,多一些真誠傾聽。

老師們,就讓我們每節課後問問自己:“今天,我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了嗎?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1

佐藤學教授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在4月13日林莘校長的`示範課上,我感受到了這一點。她根據學生的學情安排學生的座位模式,當她蹲下身子傾聽學生髮言的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老師還可以這樣。

在我十多年的教學中我的教室桌椅的擺放從來都是面朝黑板、四大組。在我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是否有興趣、上課的重難點有沒有講清楚,通過練習的方式瞭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學生之間的交流都是有限的。看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室佈置,我深有感觸。四人小組、V字形、U字形等等教室桌椅的佈置,讓我有了很多教學想法。這樣的佈置有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還有神情的交流,讓學生之間有了更好交流方式——傾聽別人的觀念,互聽、互問、互幫、互學。

佐藤學教授認為:“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所以,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對象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裏意識到,存在的是與每個學生個人的關係。“因為在教室裏的是一個一個的學生,而不是鐵板一塊的學生羣體。”這句話觸動了我,以往的教學中我是講台前的引領者,引領着學生奔向新的未知領域,可我從沒想過,學生對這個知識有什麼想法,我是按照我的預設去組織教學。可佐藤學教授把課堂給了學生,一個個問題連接着學生之間交流的紐帶,知識在智慧的碰撞中得之。

我們雖然能夠看見每個學生,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課堂裏,我們常常會覺得“怎麼好久沒有見到某個孩子了”,其實是我們關注得不夠,這些孩子的成績不好也不壞,成績不突出、表現也不壞,所以常常就被我們忽略了。

很多老師更多的是關心那些後進生,現在想想我們做的真的還不夠。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2

“在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教室裏,能看到身體放鬆、輕鬆愉快、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感情的學生和傾耳靜聽學生輕言細語的教師。而在沉悶的教室裏,看到的是學生筆直端坐着,面無表情,教師也是用生硬的姿勢、硬邦邦的語言控制着整個教室。教師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講課上,很少去關注聽課過程中學生思想的起伏或學生的想像產生共鳴。而相互學習關係的建立恰恰需要從教師用心傾聽學生身體所發出的無聲的語言開始。”這是書中的一段話,它引發我的思考:傾聽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學校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優越,即便是下崗的雙職工家庭裏,他們也會努力為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些孩子在家裏往往是自己説了算,平時也見多識廣,在人面前好表現,生怕比別人差。課堂上往往是老師一提出問題,他們不假思索就舉手,於是常常答非所問,或者是別人才説一半,他就插進來,別的同學發言他不聽,一門心事爭發言,全然不顧別人的回答,而大多數是他們自己有時都不知道要説些什麼。這樣不僅自己沒學到知識,同時也影響了別的同學的思考。

書中有一些話讓我感觸頗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能生動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在對學生羣體講話時,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為對象進行談話。而且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些話讓我感到:針對當前國小教師互動中產生的問題,我們應把握國小生在師生互動中的特點,充分發揮國小生在互動中的主體作用,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關係,才能達到促進國小生真正全面和諧的發展。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3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的喝彩,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裏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書筆記。

一、為研究態度所感動

説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閲讀的慾望,總是以為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因為閲讀任務,帶着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作為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説的“一直在積極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直堅持做着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為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穫,認為“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為此他發現“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為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着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通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裏的現實”。

佐教授還對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_息息相通”中,認為“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敍述着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終於選擇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起經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後,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為之可惜,深深歎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對比之下,我在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所感動之餘,也重新審視自己,儘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儘管一直堅持着,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因為自己的侷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為藉口就放棄繼續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為潤澤的教室還有一定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去面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4

有一種遇見叫“相見恨晚”,是的,讀《靜悄悄的革命》,就讓我有種特別的相見恨晚的感覺,多希望早就看到了這本書,這是本接地氣,適合老師讀的書,看書上的文字,彷彿能看到那時那刻真實的課堂情景。看書中的觀點,總是讓人不禁點頭稱讚。讀這樣一本書,容易讓人反思真實的課堂所存在的問題,並且思考如何更利於學生的成長。

書中有一個觀點説到“讓學生表現出虛假主體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利用"手勢"進行教學”。手勢教學就是説,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用相應的手勢表達意見,贊成、反對、想提問等都有相關的手勢來表示,很多老師認為這樣是很好的,學生的意見一目瞭然,而且所有學生都能夠活躍地參與課堂活動。

的確,這種方法讓教師迅速地瞭解學生的整體情況,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着學生的思考和發展。學生髮言時,被教師所劃分的贊成、反對、提問等對應的部分所影響,因為只能贊成或者反對,一開始就把那種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意見給排除了。而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長的就是這種模糊多義的意見,學生在表達觀點中促進自身的發展。

讀到這部分內容時,想想我的數學課堂教學,真的有點慚愧呢。非要求學生大聲説出清楚明確的答案,非要求學生明晰的描述……而一切創造性行為都是發自不確定的語言,探索地進行着的行為,我總想着讓課堂看起來顯得很活潑,卻難有實實在在的説服力,課堂真的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工作以來,各種課堂教學改革,什麼“情智課堂”“明心課堂”“新課堂”……等等,這麼多看似新奇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就是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然而,有些時候我們總是走向“極端”,真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又忽略了老師的存在,整節課都是學生在説、在討論,甚至是學生組織,學生指名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種課堂看起來只是表面上輕鬆方便地控制了教室而已。還有那些經過老師精心引導的轟轟烈烈的討論,也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是什麼也沒學會,這樣的課堂並不能稱之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頂多算“以學生為表演對象”的課堂而已。這些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真正利於學生成長的課堂,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

書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應當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這點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我們應該允許學生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而不應該在授課中為了達到快樂的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作為老師,我們站在教室裏,是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時光”的,互相傾聽的教室,不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傾聽,更重要的是,老師也要在傾聽學生的觀點中找到學生思維的生長點,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這種課堂的改變,一定是老師引起的,因為老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老師改變,課堂就會改變,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因為課堂是學校最重要的組成。然而,所有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首先,要在意識層面有所認知,其次,要在行動上持之以恆,最後,要在成果上不急於求成。遇見《靜悄悄的革命》,對於真正地課堂,似乎更迷茫了,卻也有了一些朦朧的想法,期待改變……

《靜悄悄革命》讀後感15

隨着新課程的改革,數學的課堂設計理念也發生了變化,既要為學生的今天服務,又要為學生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奠基。我們學校提出“芯動課堂”,我也有幸成為了教學改革實踐的一員,學期初我就為本學期要講的兩次芯動課做準備,芯動課堂的核心是“自主管理,自主學習”,通過怎樣的課堂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呢?我就上網搜了一下“課堂改變的書”引入眼簾的就是《靜悄悄的革命》,我被這個名字吸引力,買回來發現它就是我想找的書,書中不是大談教育教學理論,而是用一個個實踐案例來説明如何在課堂中推進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本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第一章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第二章改變教學——學校改變;第三章設計課程;第四章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構成。

本書剛剛開始,在譯者序中就説了佐藤先生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本書寫的都是日本的教育,但我覺得説的和我們學校推行的芯動課堂一樣,希望從教室實踐中互相學習,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最初我認為芯動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那主要就是讓學生動起來,一節課我就絞盡腦汁組織各種活動,把我講課變成讓講課,一節課我能不説話儘量就不説話,就是想體現學生在動,但動的好像就那麼幾個學生,看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我發現想讓學生動,不是隻給一個提前準備好的孩子一個舞台,也不是讓老師退出課堂的舞台,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我們要學會“傾聽”學生,傾聽學生髮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不是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這就讓我想到了劉旭亮老師常給我們説到的要關注課堂生成,先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善於發現問題。書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他説“傾聽學生的發言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課堂上要有傾聽,不止聽正確答案,更要關注有用的錯誤答案,以前聽到學生回答不對我就會急着去點其他同學回答或者直接用一個正確答案來反駁他,讓他先坐下,其實現在想想後果只能讓這些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回答問題,怕答錯。從而導致課堂越來越安靜,看完書後我意識到課堂就是給予學生練習和試錯的平台,一堂課不止關注常常回答正確的學生,更要關注那些少數始終不舉手的孩子,多傾聽小聲回答或不回答的學生的問題,他們或許回答不上來,或許回答錯誤,但我們用耐心正確引導,讓他們知道相對想錯都沒關係,只要你努力在思考,老師就會關注到你,就會聽見你的聲音。

劉旭亮老師提出“課眼”一説,我印象深刻,劉老師説課眼者,點破課題、觀察課堂之眼也,有時一節課的亮點就是“課眼”,在生成性問題,但不論是好的生成性問題,還是學生卡點,這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一節課不止看老師的講,更要看學生的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