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精選14篇)

來源:文萃谷 1.07W

對於聽課,各位老師可以寫下相關記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精選14篇)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

聽課時間:

10月23日

聽課班級:

四年級

教師:

王xx

聽課內容:

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

教學過程:

一、發現問題:

1、出示情境圖,讓學生估計牆面上貼了多少塊瓷磚。

2、用不同方法驗證結果。讓學生用不同方法計算,並引導討論為什麼方法不同結果卻一樣,這其中是否藴含着某些規律。

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建立模型。

1、根據上題的規律提出假設

2、驗證提出的假設是否適合其它數據 觀察上題算式的特點,小組內舉一些數據來驗證,可藉助計算器,用一些較大的`數據驗證。 全班交流,並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運用乘法分配律的簡算。

1、試一試 讓學生嘗試用乘法分配律解決運算中的簡算問題。然後進行交流,概括出簡算的方法。

2、練一練:

進一步嘗試用用乘法分配律解決運算中的簡算問題。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2

聽課時間:

9月23日

聽課班級:

四年級

教師:

王xx

聽課內容:

角的度量(第25-27頁)

教學過程:

一、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動手操作活動

四人小組活動:

(1)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點,討論怎麼辦:用更小的角去測。

(3)對摺∠1得到∠2,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討論、總結

討論:要測量一個角有多大,可以用規定的角去測,為了統一測量單位便於交流,規定了1度角,並使用量角器來量角。

二、認識量角器

自己讀書26頁中的認一認,思考下面問題,再小組交流。

1、測量角所用的.單位。

2、量角器的特點。

三、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試一試:怎樣用量角器測∠A和∠B的大小。

2、與同學交流測量的方法

3、總結測量方法:強調“點與點的重合,邊與邊的重合”的測量方法。

四、作業:

練一練 2、3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3

任課教師:

xxx

教學內容:

小數的加減法

一、 複習整數的加減法

二、講授小數的加減法

例1.李伯伯這個月水費24.83元,天然氣費用51.6元,他家這個月應付水氣費多少元?

(1)、抽生列算式

(2)、 抽生列豎式

(教師講解加法的規則)

教師投影出塗好的`四邊形,並問;“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3)、抽一個學生估算一下要多少元?

25+50=75(元)

做活動:寫出幾個比10曉得小數(2位或1位),抽出較大或較小得數的同學,計算他們的和

(4)、小結、小數與整數的加法是一樣的,只是小數點要對齊。

例2.大田村出售小麥49.5噸,黃角村出售小麥32.48噸,求大田村比黃角村多出手小麥多少斤 ?

(1)抽一名學生列算式:

49.5—32.48=?

(2)列豎式:49.5

-32.48

---------------

17.02

三、小結:

教師講規則(略)

四、佈置作業

評點:

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着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但教師沒有説出正確的分法

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並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4

本週二聽了四年級三位老師《找規律》一課,收穫頗多。

陳菲老師的課:

1、從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心理來看,越是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活動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自主參與。在教學中注重設計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早餐搭配、衣服搭配等。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自主地參與學習。

2、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以早餐吃什麼導入新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是與學生密切相關事,學生就有話説,就想説,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課末的輕鬆一下,又是學生非常熟悉的遊戲,從遊戲中思考有幾種搭配的方法,用所學的規律解決這個實際問題。

3、教師激勵性、鼓勵的語言較多,課堂上多次表揚學生,學生學得很開心。

建議:學生到講台上來配時,手裏拿的是教師的大圖片,當時我想是不是可以把大圖用磁鐵貼在黑板上,然後學生再動手配一配,我想可以看到更清楚一點。

蔣老師的課:

1、注重發展學生合作探索的能力。學生合作要求明確,一人搭配一人記錄,學生分工合作,效率高,在合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搭配的規律。

2、在展示搭配方法時,提問:你覺得哪種好?學生通過比較發現搭配的規律有兩種上衣配褲子或是褲子配上衣,因為從表格中看上去不亂,讓學生初步感知配的時候要有順序。

3、精心設計練習,深化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三人通電話和三人互寄一張賀卡的兩種題目,使學生把今天的內容進一步深化,教師並適時的提醒學生,雖然學了乘法來解決這一類的問題,但要結合實際來考慮。這也是很多學生會犯的一個錯誤,教師通過不同類型的題目來提醒學生。可見教師心思縝密,考慮周到。

建議:課堂中有兩個小問題:

一、蔣老師在講從學校到少年宮時是説小麗要買禮物,我當時聽的是小麗,看到課件上寫的是小華,就感覺裏面的人物關係比較複雜。

二、在學生回答用圖形代替時,後面一位女生説用正方形代替帽子,用木偶娃娃代替木棍,後面這句是錯的.。

夏老師的課:

1、小組合作目的明確。在活動之前教師先出示要求,要學生帶着要求來合作完成,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不是毫無頭緒,而是帶着目的進行的,並在活動中思考如何有序的搭配。

2、學生從實物圖到圖形在過渡到列式計算的過程中,各個環節過渡的很自然。教師説出做實物圖時花了很長的時間,很麻煩,自然的過渡到用圖形來代替,學生選擇圖形列出來時,教師又説:看到學生這麼長時間都沒好,老師很急,很自然的提問: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使學生很快想到算式,這裏列式時教師在前面已經做好了鋪墊,先選飲品:2個3種,先選食品:3個2種,因為幾個幾是列乘法的基礎,所以學生能列出算式並理解其意義。

建議:學生進行四人小組合作時,有的學生剛開始是空口説的,沒有圖片,後來老師走過去提醒他們的,在活動之前,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拿出白色紙袋裏的圖片。

另外,我研究的課題是合作性學習策略,在三位老師的課堂中都安排了合作學習,有同桌合作探討交流或四人合作交流,這些合作都有效的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重視學生合作探索的能力培養。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5

教學過程:

1、猜謎導入

今天老師給你們猜一個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滴滴答答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

提問:(1)你猜是什麼?

幼兒猜謎,教師出示食物鍾。

提問:(2)家裏還有哪些鍾?是什麼形狀的?

(有鬧鐘,手錶,掛鐘和大座鐘)

提問:(3)鐘有什麼作用?

小結:鐘不停的走,它是一個計時間的工具,告訴人們幾點了,應該做什麼事,它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它是我們的好朋友,小朋友認識鍾,可以按時起牀,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遊戲,按時讓小朋友吃飯,鐘的用處可大了。

2、 講授新課

第一環節 簡單認識鐘面

(第一環節採用觀察與提問的形式)

教師:小朋友想不想和鍾做朋友呀?我們就來認識瞭解時鐘吧。請你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麼?

總結:有兩根針和12個數字。

提問:(1)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長度不同)

教師: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長的叫分針,短的叫時針。我們在看看數字,

提問:(2)正上面的是數字多少?(12)

提問:(3)正下面的是數字多少?(6)

提問:(4)它們是怎樣排列的?(順時針圍成一個圓形)

第二環節 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第二環節採用課件創設故事情境的形式)

(1) 今天我們來看一場比賽,(放課件)兔子和烏龜要在這個圓形的跑道上賽跑,現在它們在最上面的一棵樹的起跑線上,你們猜誰會贏?(幼兒猜)究竟誰會贏呢?好,比賽開始了,預備開始,比賽的結果誰贏了?

(2) 討論:兔子和烏龜賽跑的中有什麼祕密呢?兔子跑了一圈又回到起跑線上,烏龜跑了多遠?一顆樹遠。

(3)(放課件)每一棵樹就是一個數字,哦,它們要變了,兔子變成分針,烏龜變成時針,也就是説分針跑一圈,回到起點12上,時針才跑一個數字,這就是一小時。

第三環節 認識整點

(第三環節採用實踐活動的形式)

(1) 教師:那麼分針和時針指的數字又表示幾點呢?別急,老師來告訴你。看鐘的時候,先看時針,在看分針。當時針正指着一個數字時,分針有正指着12時,就表示“幾點了”邊撥鍾邊和幼兒一起“一點鐘,兩點鐘,三點鐘……六點鐘”

撥鐘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撥,順時針的方向就是鐘面上的數字從小到大的方向。

(2) 請個別幼兒練習。

練習撥7點,8點,9點,10點……12點

(3) 用我們身體動作表示3點、6點、9點、12點。

3、新課鞏固

(1) 小朋友我們從小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間進行各項活動,我們來看看小朋友的一日作息時間表(放PPT) “早上7點起牀,上午8點幼兒園,中午11點吃午飯,下午3點上課,下午4點放學,晚上9點睡覺”。馬上請小朋友看一日作息時間表,按剛才的'方法在這個硬紙鐘上撥時間,記住邊撥邊説説這個時間你幹什麼。

(2)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遊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了”

(1) 咦,你們看我是誰?老狼今天要和大家玩個遊戲,你們敢不敢?講遊戲規則:老師扮演老狼,請小朋友來當小羊。老狼在前面問“小羊,小羊幾點了?”老狼呢就雙手拿着一個鐘,然後撥的時間,小羊一起説幾點了。小羊如果認錯,就要給老狼吃掉。

(2) 請幼兒做老狼玩一次。

5、課堂小結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同學會了認識時鐘,知道了什麼是分針、什麼是時針,學會了認識整點。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鍾、工藝鍾、手錶、懷錶),同時出示課件上的圖片,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也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伴隨《時間像小馬車》的音樂出教室)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6

26日上午,《天心區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數學廣角》教學比武在理工大附小舉行,小古道巷國小沈聰老師給大家展示了《三角形的特性》。聽完課後,我感觸很深,從中受益匪淺。

沈老師首先展示生活中與三角形有關的實物,突出了三角形的廣泛運用,由此導入課題內容:探索三角形有怎樣的特點。

有的學生髮現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大部分學生髮現任意三角形都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再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學生的動筆操作,學生充分認識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

沈老師用課件展示很多三角形,什麼圖形是三角形?沈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説,有的説:“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叫三角形”有的説:“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三角形”沈老師一一將符合學生所説的條件但不是三角形的圖形展示出來。在沈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初步感知“圍成”的含義,並且知道: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也知道三角形實際上就是一個封閉圖形。

然後沈老師展示了三角形的兩個朋友比高低,引出“什麼是三角形的高?高在哪裏?”師生探索出頂點到對邊所作的垂線段叫三角形的高,對邊叫三角形的底。並展示了畫高的過程,並讓學生動手畫任意三角形的高。然後沈老師提問:“在一個三角形裏是不是隻有一條高?”“為什麼一個三角形裏有三條高?”確定學生都知道這是因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沈老師又説:“我現在想畫C頂點對的高,那個同學敢來試?”沈老師再次複習如何畫三角形的高。

講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沈老師用課件展示了天安門、自行車、金字塔,“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它有什麼作用?”並且通過操作:分別拉一拉三角形、四邊形,拉得動嗎?學生們興奮地拉扯着三角形或四邊形,發現“三角形木架不管怎麼使勁兒拉,都不變形,而四邊形木架不費吹灰之力,就變形了”,於是學生自然地歸納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四邊形容易變形”。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教師的設計理念,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來看,這節課是一節比較有價值的課。沈老師這節課與傳統的概念教學相比有很大的改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整節課圍繞着探究、驗證、鞏固內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並從中解決問題的所在。從這節課,也可以看出沈老師對知識的理解比較深,對教材的鑽研比較透徹,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較好,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探究中來,學生學得高興,印象也很深刻。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7

非常高興能夠參與今年的規範課達標活動,感謝王主任給我一次這麼好的學習機會。通過這次活動自己感覺真的收穫很多,對我們國小數學的各種課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聽的是四年級的課,第四單元小數加減法,除了矯正課,包含了單元導學課、研討課、綜合課還有綜合應用課四種課型。下面我想分各種課型談一談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

單元導學課的教學環節非常符合單元導學課的教學模式。創設情景,導入課題;自主閲讀,習練學法;師生交流,把握學情;梳理歸納,新授準備;各環節安排比較合理。特別是自主閲讀,習練學法環節,都非常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另外,課堂體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粗讀,初步瞭解單元內容;再次精讀,標出收穫和疑問;小組交流收穫疑問;全班交流收穫疑問;都是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作用。

學習優點的同時,也有一些疑問,評價在一堂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恰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個別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評價比較少;包括後面的其他課型也有這種現象。另外,導學課目的是為研討課做好知識、方法、能力、學具等各方面的準備,同時梳理歸納構建單元知識框架,確立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學會的知識可以及時鞏固,研討課時不再研討;不能學會的知識不能進行深入引導,要作為研討課的研討目標,研討課時再學習;教師如何把握好教學的“度”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研討課一共聽了是20節,佔的比重比較大,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是上的最多的一種課型。這一單元研討課的主要內容是以計算為主的.,聽了以後感覺大部分老師們的課有這樣一些優點。

都很注重知識的學習,引導的非常細緻,學生學習的知識都比較紮實,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掌握的比較好;而且還應用兒歌或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方法。能較好的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既理解題意又能理解算理,知識夯實的比較牢固。大部分教師對教材挖掘的比較透徹,設計的練習有層次性,題目比較典型,練習形式也比較多樣。也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發現規律。

有兩個問題應該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學習,既然導學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比較簡單的知識,那研討課該如何定位,起始點在哪?教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需不需要從觀察信息窗找數學信息再提出數學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這樣按部就班的上課呢?我覺得應該根據情況,即使這樣上也要考慮學生已獲得的知識基礎來設計教學。教學時,課堂效率也應該更高,練習量應該大一些,設計不同形式,層次性較強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有些老師因為前面的知識引導太細,導致時間安排不夠合理,甚至基本沒有了練習時間。

有一位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根據信息窗中的信息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出現了這樣兩個問題:“健健”和“壯壯”的體長一共長多少米?它們的身高一共高多少米?這樣的問題我覺得單從列算式來説沒什麼問題,但是結合實際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能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數學就是單純的數學,我們是為了學數學而學數學,這種想法。學習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解決問題,學習數學不能脱離生活實際。

綜合課都比較符合綜合課的模式。大環節類似,小環節的落實情況卻不盡相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環節有的老師確實比較務實,能引導學生自主整理,小組交流,形成比較條理的知識體系;個別老師還是在走形式,讓學生整理時間才2分鐘左右就開始交流,學生整理的比較匆忙,也不夠全面。全班交流時,有的老師能引導學生主動交流知識,而個別老師還是老師自己説得比較多,總是怕學生説不出什麼,或説錯什麼。值得學習的是有些老師們能應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説明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這也是很可貴的。

綜合應用課,這種課平時聽得比較少,每一冊課本只有兩節綜合應用,因此上這種課型的時候也不多,老師們肯定有同感,上這樣的課心裏沒底。

聽了五位老師的課感覺還可以,從中也學到不少東西。內容是《飲食與健康》,老師們都是在課前佈置學生制定了計劃,並蒐集了資料,課上只是對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得出結論,並寫出調查報告。許善欣老師的課是從問題的提出到制定計劃確定調查研究的內容,然後進行資料展示,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再提出建議,最後寫調查報告。呈現了綜合應用課的一個完整的思路,也教給了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思路或者説是一種方法,感覺整節課比較完整。自己對這樣的課也不是很熟悉具體的上法有待探討。

另外,還有一點感受比較深,每個學校都有年輕的教師,也有年齡比較大的老教師。年輕的教師有年輕教師的優勢,接觸的是比較現代的教學思想,更新的教學觀念,能及時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教師有老教師的優勢,對整個教材的把握更有深度,對整個國小數學的知識體系更全面。從現在來看,可能很多老師認為年輕老師上課比較佔優勢,我覺得並不然。有一節課對我的觸動很大,是楊莊的田深培老師,一名五十多歲的老教師。雖然年齡大,但思路清晰,方法得當,非常值得學習。導入,先讓學生計算整數的簡便運算,通過計算複習整數的運算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猜測:這些運算律在小數中能用嗎?下面就來驗證一下,這時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計算,而是先問學生:你能想出一個驗證的方法嗎?通過交流得出驗證方法:先按運算順序計算,再用運算律計算,如果結果一樣説明能用。得出方法以後再讓學生小組合作驗證,因為學生已經知道了驗證的方法目的明確,因此小組合作就比較有實效,學生彙報時思路也非常清晰,表達準確。整節課田老師還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及時,到位;同時組織學生也非常有辦法,學生彙報環節時,有幾個同學在竊竊私語,老師沒有直接説同學們要好好聽等類似的話,而是對發言的同學説:你説的真好,可是有的同學沒有聽到,你再説一遍給他們聽好嗎?説話的同學聽到後馬上安靜下來。

教學是一門藝術,同一個教案不同的老師可能會上出不同的效果,學無止境,我們還是要盡力對教學這門博大的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實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我參與活動的一些感受,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8

聽了王老師教的“垂直與平行”一課,對我觸動很大,王老師實施”24字教學模式”勾起了我許多思緒。

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身為教者,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實際,尊重教學實際,本節課至始至終都沒有提前的滲透,沒有矯情的.暗示,而更多的是關注課堂生成設計練習的問題,關注學生真實的生活閲歷,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花架子,所有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説一説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爭取改變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鬆地學習中收穫更多。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9

幫四年級組年青教師備了一節折線統計圖,看到老師一遍遍磨課的過程,真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輩的話,覺得大家講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這兒卻又不是那麼回事兒。

在備課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為什麼要統計,學統計幹什麼?本課的設計努力創設一種師生交往的互動、互學的教學氛圍,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個性發展的輔助者,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本課的生活素材發揮了無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業、農業、醫療、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統計,都要用到折線統計圖,真實的素材成為教材,物盡其用。現在的教學資源不能僅僅侷限於教材。以教材為依託,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數學的聯繫是教師的着眼點。不同的教師對同一個學習素材會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過程中也就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過而已。備課之初,新老師沒有考慮用生活中現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內容,但在試上對比之後,老師自己有了感悟,原來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這些“原料”應用價值,提高其質量,給教學資源“增值”。在考慮學生情感要素的狀況下進行催化、加工,形成優質“產品”,從而為學生、為課堂服務。

讓濃濃“生活味”的素材散悠遠的“數學味”,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去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我們在努力!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0

聽了《小數的產生和意義》這節課,讓我感覺受益匪淺,,感悟頗深。張老師的課準備得相當充分,設計的很精彩,體現了依託教材以人為本的學生髮展觀,為自己的高效課堂建築了一個新的平台。聽了孟老師的精彩評課更讓我豁然開朗,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一、情境教學,簡捷明快。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這節課張老師在創設情景時都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使學生迅速進入適宜的學習狀態,讓他們充分披露靈性,發展個性。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入,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而且也讓孩子們在後面的學習中學得更加輕鬆。總之,這節課的情景問題設置有“數學味”,引發學生思考有“有效性”,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慾望,情境的創設真正為教學服務。

二、把學生教活

這節課體現了教者善於創設愉悦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並應用這種良好的教學環境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每當學生提問或回答問題時,老師總是用信任和欣賞的眼光注視學生,當學生提問或回答問題有偏差時,老師總是善於適時誘導點撥,使學生想問敢問,想答敢答,培養了學生大膽想像勇於創新的能力。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

三、教學風格,求真務實。

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的國小數學課堂帶來了一片生機,在課堂上教師放下架子,躬身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有合作、有交流、有自主探究,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歡聲笑語。而且張老師很好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直觀到抽象,形成概念,再以抽象的知識解決問題,把知識迴歸生活。

另外,聽了孟老師的評課,讓我更加明暸數學課的課型特點,成功的數學課,凝聚很高的思維含量。我們在進行概念課,要好好地把握課型特點,注意課堂的結構,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開頭要目的明確,處理好開頭,為後面的教學能一步一步放手給學生自主學習。另外,一節有效的數學課,練習設計也不容忽視,練習不單是為了鞏固知識,而且讓學生有發展的空間,適當的地方要體現思維性。

總之,一堂好課首先應把學生放在首位,應給人一種感受,一種共鳴,一種思考。課堂教學的研究道路深遠而漫長,今後的課堂我們能給孩子提供的多大空間,我們還要一步一步地探索。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1

上週,學校舉行了第七屆“朝花杯”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武活動,我們人民路校區臨時教學點二年級數學組的全體教師聆聽了王麗娜老師執教的四年級《位置與方向》一課。課後,我們進行了探討和評議,認為王老師的課對我們的啟發很大,現將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整理如下:

精選素材。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地選擇並充分地運用了“神舟着落”這一素材,從教學重點的落實、教學難點的突破,到練習的層層遞進都依據了這一素材。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一內容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巧設提問。在落實重點的過程中, 王老師的幾個問題自然而精當,知道了東北方向你能很快找到返回艙嗎?(要確定角度)怎樣描述位置使你的隊員一聽就明白?(方向加角度)有了方向和角度就能很快搜救到了嗎?(要確定距離)這樣層層追問使學生明白要確定物體的位置必須知道方向、角度和距離。

精巧的板書。左圖示,左下方向與位置規範的語言描述,右確定位置與方向的三個要素。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可見一斑。

温暖的關注。關注細節,照顧中下學生。在完成書上練習:學校在小明家的 的方向上,距離是米。兩條橫線上該填什麼的指導,細緻入微。説實在的對於基礎好的學生不在話下,而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卻會感到茫然,以致遺漏。這樣不僅關注了中下生,又無形中強調了方向該有兩部分組成方向和角度。

當然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們覺得在“改變觀測點的練習”得出距離一樣,位置是不一樣的時候,如果能稍作停頓,引導學生細想怎樣的不一樣,那該多好呀!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2

這個星期二上午數學組進行了評教評學活動,我們三、四年級共有四個老師講課。兩個年級講課的內容都是口算乘法,只是內容難易不同。我聽了三位老師的課,又給了我一次精神的洗禮。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讓我佩服,也引起我不少的感觸。

三年級的王老師和冀老師講課時教態自然,温文爾雅、不緊不慢的課堂教學語言。顯得樸實、逼真、引人入勝,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她們的"自然而不隨便,規範而不死板"的課堂教學風格。

同年級帶課的李老師講課語言規範、嚴謹,她的課靈活的使用了自學---交流---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這堂課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開始上課時,李老師首先出示自學提綱,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主看書,並對重難點進行勾畫。自學完後彙報交流,這時教師只在適當時候點評。交流完後教師設計了三類不同層次的練習,學生做題時,每個小組選一名學生上台板演。小組長在這個環節中發揮着很大的作用,不但要判閲組員的題,有錯的還要督促其改正。總之這堂課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幾位老師教學藝術值得我們深思與追尋。他們精湛的授課藝術,使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新課程下什麼樣的課是一節好課。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穫和體會:

1、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好的課應當有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着面孔”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地參與熱情。寬鬆和諧的環境並不意味着只有通過遊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會數學。

3、為學生創設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於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餘地。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於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但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課。

評價一節課不應該只關注結果,更應該注重探究的過程。一堂好課中應該有教師和學生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應該有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的許多新東西。

5、一堂好課應該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有效學習一定是有價值的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學習,是針對學生普遍需要解決的問題及進行的學習。

當然,一堂好課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我認為應該是真實、紮實、充實、平實的。這些説起來好像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課堂教學水平,真正享受到“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3

今天聽了景秀老師的一節四年級的《乘法分配律》,作為數學教學的門外漢,説點不着邊際的想法,供大家批評: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來聽數學課的最大目標就是因為數學課的目標非常明確,而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太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目標的整合,所以,我的學習目的就是看數學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是如何緊密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的。這節課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得出乘法的分配律,教者緊密圍繞這個目標,開始創設情境,並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組織教學,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在教學的時候,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繫,體現了學習是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目標。教學過程精煉、有效,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有幾點想法,和大家討論:

1、我覺得數學教學生活化是當前的一種潮流,但,作為潮流,我想在執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把它落實到實處?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比如,一開始選用了一個例題,設置的場景是音樂老師購買演出服,那麼我想,從數學角度來講,買夾克和短信衫是可能的,但在生活中,如果買演出服,恐怕就不大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了吧?

2、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應當時刻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加以點評或引導。比如,在教學的時候,一個學生回答“先算出褲子和夾克衫一共多少元。然後再算他們一共多少元。”很顯然,孩子這裏的表述不夠準確,教者應該進行引導,因為,數學語言應當是準確和嚴密的。

同時,教者在教學時候的提問也應當力求準確,讓學生明確自己的應該做什麼。

3、有一個現象,我們應當注意,我們對學生的實際要求其實要比教材的要求高許多,如何在教學的時候關注這一點,需要我們注意。關於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在實際聯繫中,學生的'錯誤率還是比較高的。

我想,是不是可以圍繞最後一道題來對概念進行鞏固。

如:四年級3個班,每班45人;五年級3個班,每班48人;六年級2個班,每班48人。

我想可以設計這幾個問題:

A五六年級一共有多少人?相同的數48

B四年級比五年級少多少人?相同的數3

c四年級五年級一共多少人?相同的數3

D四年級和六年級一共多少人?沒有相同的數,不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計算。

此外,上課的時候那個學生把數字搞亂的現象並不是一兩個會出現,我們如何交給學生一些小竅門,讓他們少出錯或者不出錯,是我們應該考慮的。

思考: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數學老師的目標明確,教學嚴謹;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英語老師的手段豐富,寓教於樂;

我們的語文老師應該學習計算機老師的開放性、綜合性教學。

四年級上學期數學聽課記錄 篇14

昨天上午第二節課,聽了組內一位老師講“加法的運算定律”一課,以下是教學片段。

教師首先創設開學買新書包的情景。師:“班上有哪些同學開學買過新書包,記得它的單價嗎”?

學生紛紛回答:“35元”、“63元”、“88元”......

教師任選兩個單價板書,提問“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很快提出問題,並迅速列出算式35+63或63+35。接下來順利進入加法交換律的教學,師問生答,氣氛活躍。

從課堂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到隨着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不斷理解與滲透,教和學開始在教師的'潛意識中向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課堂上那句“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加法交換律嗎”?可以看出此時的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不再是下達命令的“教官”,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駁聲,可看出學生把老師當朋友一起討論、交流。

但從內容上看,本節課不能僅僅是掌握加法的運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歸納、小結的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從狹窄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更形象地提供有意義的、生動的教學情景,讓學生不斷嘗試、不斷探索。而不需要教師過於細緻地引導,教師的過於呵護,反而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