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來源:文萃谷 1.03W

數學來源於生活,也必須紮根於生活,並且應用於生活。這一觀點是課程內容改革的共同取向。《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句話説明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最終服務於生活。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提醒廣大數學教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情境中組織教學。

如何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這樣一句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真實的情境,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布魯納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習任務與情境相聯繫,可以激起兒童濃厚的興趣和情感,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遊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繫生活、模擬生活。例如:我在教學“位置與方向”(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時,就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走進生活中,讓學生在教室裏辨認八個方向,並説一説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坐着的分別是哪位同學;又將學生帶到操場,根據早晨太陽升起的方向確定了一個方向(東方),再讓學生找一找其餘的七個方向,用語言敍述各個方向都有哪些建築物?這樣做的目的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靠紙上談兵是不可能建立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只有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加強空間方位的真實體驗,才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必由之路。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真有用。

  二、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學會靈活地處理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向現實轉變。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教師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例如:張老師帶60元錢,買了7支鋼筆,每支8元,還剩多少元?”這樣一道例題時,就把例題改編成“張老師到商店買‘六一兒童節活動獎品,準備買7支鋼筆,每支8元,只帶60元錢夠買這些鋼筆嗎?”由於改編後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但又不能套用哪一類問題的解題規律,迫使學生自己去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結果學生髮現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應用60-7×8=4(元)進行比較外,不少學生還想出了別出心裁的方法:用60÷7=8(元)……4(元)和60÷8=7(支)……4(元)兩種假設的方法進行推斷,得出60元錢夠買每支8元的鋼筆7支。這樣的設計,將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活生生的題目,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靈活設計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國小數學課本上的練習大多來源於生活,而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顯得抽象而單調,教學中難以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結合教學內容,儘可能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練習,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乏味的數學練習,而是有活力的東西。我在課堂教學的練習環節中常常將習題做適當的改變,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練習“解決問題”這單元練習二十三第五題時,我把練習改編成:“同學們,你們寫過作文嗎?那你們是怎樣知道你的作文有多少字的?語音剛落,同學們就頓時議論開了,並紛紛爭着舉手回答。經過激烈的討論,大家都贊同遊蕤翔同學的算法最好:我先數了一行有多少個字(23個字),再數一頁有幾行(18行),最後看共有幾頁(2頁)?列式為23×18=414(個),414×2=828(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練習經過這麼一做,同學們就活躍開了,並把計算的方法深深地記在了腦裏。學生對學習數學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四、加強實踐操作,使數學知識由抽象變為直觀。

從根本上説,數學源於生活,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國小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們利用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採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素質,引導他們動手、動腦,使之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經常向學生提出生活實際、社會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這樣他們就會熱愛數學。當他們發現自己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能解決實際問題時,他們就不會再感到數學是枯燥的了。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先讓學生通過折、看、比,得出對稱,再讓學生觀察教室門窗的設計等是否對稱,然後引導他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對稱的。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想到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衣服、蝴蝶、汽車、桌子等等。最後,讓學生拿出畫筆設計一個你喜歡的對稱圖形。同學們的興趣高漲,一張張紙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對稱圖形。他們高高地舉起自己的作品進行展示……

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不但自覺參與,而且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時所見的物體當中原來就藴含着數學知識。總之,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讓數學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