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通用5篇)

來源:文萃谷 1.8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通用5篇)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認識“羅”“裕”“艱”等11個生字,學習應用多音字“華”。

3、瞭解華羅庚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

投影片,華羅庚圖片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情,揭示課題

(出示華羅庚的圖片)你們認識他嗎?他也是一位值得祖國驕傲的人物,你們想知道他們的故事嗎?那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快樂讀書屋一”輕輕地翻開《為了祖國》這篇課文吧!(師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把課文讀通順。

2、輕聲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主要內容?

3、彙報交流。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注意糾正字音)

三、朗讀理解,質疑感悟

1、朗讀課文。思考:華羅庚作為著名的數學家在美國可以享受富裕、舒適的生活但他為什麼要回到祖國呢?

2、同桌互動,交流自己的看法。

3、向全班彙報學習情況,集體交流。

4、學生質疑,共同解決。

5、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華羅庚説的話。(師指導朗讀,並要求學生採用不同的形式比賽朗讀,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華羅庚的愛國主義精神)

6、師以記者的身份採訪學生:你認為國小生怎樣做才是“為了祖國”呢?

四、識字

1、學生自讀生字後,同桌間説一説記字的方法。

2、全班彙報。

3、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4、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認讀,加深對字的認知。

五、擴展延伸

交流在外國的中國科學家或留學生回國工作的事例。(課前佈置學生蒐集)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會寫13個生字,會讀6個生字。

2、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練習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認識我國傑出人物之一宋慶齡,學習她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情

  重點難點

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法設想

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法。指導朗讀法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宋慶齡的資料、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述課文,導入新課

上節課學習的故事主要講了——(引導學生説)

二、合作、探究,學習課文,理解含義,體會人物感情

(一)討論課上,祖國受辱

1、分角色朗讀美國學生和宋慶齡説的話。思考:討論課上,美國學生是怎麼説的?

2、理解美國學生説的話。

(1)換詞理解“估計”。

(2)地圖輔助瞭解“亞洲、美洲、歐洲”,弄清中國在哪個洲,美國在哪個洲。(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3)理解“淘汰”及“被歷史淘汰”。

根據偏旁來理解“淘汰”的本意:指用水洗淨雜質。聯繫生活中常見詞句:淘汰舊產品。第一輪比賽他就被淘汰了。理解引申義:在選擇中去除不好的或不合適的。

理解“被歷史淘汰”:在世界中處於落後、弱勢,瀕臨被滅亡的趨勢。

(4)瞭解四大文明古國,比較:“所謂的文明古國”與“文明古國”,想象美國同學説這句話時的語氣和神情。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小組思考:那個美國同學為什麼會這樣説我們的祖國?一百年前我們的祖國又是怎樣的呢?

(二)為了祖國,有力駁斥

過渡:聽了美國學生的謬論,宋慶齡是怎麼駁斥的?學生朗讀第七自然段。

1、合作學習,討論問題,想象畫面。

(1)為什麼把當時的中國比作東方睡獅?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談談你的看法。(理解“睡獅”的含義)

(2)理解“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3)理解“艱苦卓絕”的意思並想象相關畫面。

(4)根據所看的'影視作品想象:仁人志士們為祖國的振興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感人畫面。

2、研讀句子,引導探究。

(1)宋慶齡為什麼堅信“東方睡獅的吼聲必將震驚全世界?用“﹏”畫起來。(抓住“廣闊、勤勞、悠久、富饒、優良”來理解)

(2)重點交流:優良的傳統有哪些?(愛國、堅韌、頑強……)

(3)有感情地朗讀排比句,讀出排比句的語勢。

3、抓住重點詞,指導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徵。

(1)指名朗讀,學生評議。引導學生注意提示語中的:“儘管激動,但態度温和,十分文雅,語調柔和地説”。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及標點,讀出堅定、自信的語氣,讀出對祖國的深情。

(3)小組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感悟人物性格特徵,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三)心繫祖國,充滿希望

1、討論問題:宋慶齡的話,博得了同學們熱情的掌聲和交口稱讚,為什麼她能駁倒那位美國同學呢?(生答)師追問:僅僅是學習勤奮、僅僅是準備充分嗎?更重要的是什麼?

2、指導朗讀課文最後一段,讀出堅定、自信的語氣,讀出對祖國熾熱的愛。

探究: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後,列強侵略,為什麼宋慶齡對祖國還充滿信心?

(聯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來理解……)

3、課外閲讀鏈接:説説宋慶齡學成歸國後又是怎麼做的呢?(學生根據查找的資料來説。)

三、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愛國、報國情懷

(一)希望成真,祖國強盛

1、100多年過去了,她當初的預言實現了嗎?

2、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無論何時身在何地,也無論祖國母親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像宋慶齡那樣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對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每時每刻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

(二)閲感人事蹟,激愛國心,立報國志

1、師簡單講述吉鴻昌、鄧世昌秋瑾等仁人志士的故事,引發學生課後閲讀,激發學生愛國心。

2、學生滿懷激情地朗讀梁啟超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四、佈置作業:閲讀宋慶齡為《兒童時代》題寫刊名及為祖國振興而奮鬥的仁人志士們的感人故事。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於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後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麼熾烈執着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閲讀是一種對話,閲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閲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閲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後,重點放在閲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呀?

學生彙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後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説:“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句子,説説你們讀懂了什麼?(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後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麼,他又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瞭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展現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就在這時,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引讀: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裏。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什麼叫“不得不”?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瀰漫着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着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着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説:“孩子,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着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説什麼呢?同桌討論歌詞。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4

  【教學設計】

賞讀。

  【創意説明】

課文新鮮活潑、意義雋永的意向,流動凝重的畫面,給讀者以視聽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學這首詩應立足於“賞”,設計豐富精美的活動,讓學生美美享受一次詩歌大餐。

  【教學步驟】

一、進入朗讀天地,聆聽名家朗讀

1、第一遍聽,初步感受全詩。

2、第二遍聽,畫出朗讀節奏和重音。

3、第三遍聽,輕聲跟讀。

二、來到學術報告廳,品析詩歌意想

1、個性選讀:

全詩選用了許多事物來抒發情感,談談你最欣賞的一句。

之一:“破舊的老水車”與“疲憊惡毒歌”顯示出祖國的落後與疲憊;

之二:“燻黑的礦燈”與“蝸行摸索”顯示出祖國前進步伐的艱辛與緩慢;

之三:“乾癟的稻穗”與“失修的路基”顯示出祖國的貧瘠與落敗。

2、妙手續寫:

根據詩意,從下面詩句中選擇一句續寫,使之與原詩和諧一致。

如:我是乾癟的稻穗,滋養你被勞作壓彎的身軀。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掛着眼淚的笑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慧眼質疑:

可提出如下問題探討:

可以用“我是坍塌的房屋,是荒蕪的稻穗”來替代“我是我是乾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嗎?

可以把“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未落到地面”去掉嗎?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順序可以交換嗎?

三、登上夢想的舞台,個性化朗讀全詩

1、我來當導演──對“祖國啊”一句的朗讀進行指導:

第一節,“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詩人感到祖國母親是那樣疼痛難忍,禁不住發出“──祖國啊!”的深沉呼喚。多麼沉重,多麼痛苦!語調應緩慢低沉。讀“──祖國啊!”時,要痛苦沉重而有壓抑感。

2、我來當演員──自選形式,進行朗讀競賽:

配樂讀。

多人演讀。

模仿性朗讀。

3、我來當評委──評選出自己最欣賞的朗讀,並作五十字左右的口頭點評。

4、師生共讀,結束全課。

  九年級下冊《祖國》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舒婷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她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巧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這首抒情詩共有四個意象羣,通過其遞進組合,不僅表達了祖國從苦難到新生的發展歷程,而且表達了有着從迷惘到深思到沸騰等特殊情感歷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聲,是一首深情的愛國之歌。在藝術上,它亦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思想感情,而是藉助一些意象來間接地表現情感。例如:用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等象徵祖國貧困落後的狀態。用胚芽、笑渦、黎明等象徵新生祖國站在“雪白的起跑線”上。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詩言志”,志指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是一首詩的血肉,一首沒有情感的詩就像一具沒有血肉的身軀。因而詩歌教學,不應脱離情感這條主線,要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精神,激發情感,發揮聯想和想像,通過詩中的情感喚醒學生心中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但不應貼標籤式地空洞説教,其目標實現是自然地滲透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同時新課標明確提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在教這首詩時應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見解,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接受式局面,真正還學生以主體地位。

最後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在學習中理解詩歌的意象美、語言美等特點。瞭解朦朧詩的特徵與創作背景。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領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意象美、語言美。在讀中領悟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在讀中質疑探究、有所發現。用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強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真正實現師生的互動;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解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激發情感,發揮聯想和想像,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這一情感培養絕不是空洞説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去思考理解。

  【教學方式】

要達到上述教學目標,要一改以往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宜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去解讀文本,真正實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1、以讀為本。本詩寫得感情真摯,適合吟誦,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獲得對詩歌深層意藴的理解。

2、注重教師引導,指導學生創造發現。鼓勵學生質疑探究。

3、教學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的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4、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應把它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避免上成純知識傳授或思想政治課。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構思】

1、設疑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激趣是這一環節的重點,方法可以多樣化。可由舒婷這位詩人相關資料導入;還可由詩中新穎的意象或創作背景導入,或温故知新,回憶上學期的《星星變奏曲》導入。無論哪一種導入形式,其目的都在於激發學生學習本詩的興趣。

2、感情朗讀,品讀探究詩歌韻律、情感和詩意:

詩歌本身具有形之於聲的特性,更適宜誦讀。詩歌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説。

在探究學習本詩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一個字:讀。首先是速讀,整體感知詩歌韻律、情感、詩意。其次是品讀,只有品讀細加揣摩,方能體味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揣摩本詩新穎的意象。這其間教師要指導朗讀技巧: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的節奏;要讀出意象。

3、探究學習,品析語言美和意象美:

本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原則,學生分小組品析詩歌中最精彩的詩句,小組內自由發言交流,同時引導學生質疑問難,突出學生個性,發展創新思維。

4、讀寫創新,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

一節課時間雖有限,但我們可讓學生探究熱情不減,把視覺延伸於課外閲讀中。師生同寫,激發學生課外閲讀興趣,讓學生用閲讀本詩的方法去閲讀更多的愛國詩篇,去走進舒婷,不斷增強語文素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