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2.07W

《飛越瘋人院》並不是喜劇,相反,《飛越瘋人院》的一些角色的下場讓人感到悲涼和沉重。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飛越瘋人院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看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範文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一

早就聽説過這部影片,卻一直都沒有看,一直以為是一部皆大歡喜的喜劇,可能是把它和《虎口脱險》搞混了,或者是把中間逃脱的部分當成了結局。今天看過以後才知道它不像原本想的那麼膚淺,結局雖有傷感,但另一面的歡喜卻更深了一個層次,回味也更濃厚。

瘋人院有形的牆容易翻越,現實中無形的牆卻難以衝破,甚至有時它已經打開一個缺口,我們卻沒有勇氣跨出第一步。這道牆是體制?是成見?是階層壁壘?是內心的自卑?是你認為一切束縛着你的東西。世上可能一部分人沒有智慧分辨這道牆,或者説長久的生活在牆內已經全然習慣了它的存在,不再認為它是牆,也不再有翻越它的想法。有些人知道牆的存在,卻沒有勇氣去翻越,他們可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可能看到曾經試圖翻越的人遭遇殘忍的對待,不敢再生出這樣的念頭。但是大多數不敢翻越的人卻極其渴望有先驅者獲得成功,並且會在成功時為其喝彩,而絕大多數也僅僅止步於喝彩,不會跟隨先驅的步伐,突破束縛。

現實往往讓人難受,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灑脱,而且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灑脱。想要突破可能需要強大的勇氣,超越他人的能力,並等待合適的時機。比起Mac的逃脱,最終chief的成功更加讓人欣慰,從他身上可以看到積蓄的力量和東方人很能感同身受的隱忍,從他身上也看到了對於啟蒙老師Mac的理解,最終他高大的背影也承載了Mac的靈魂,值得仰慕。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二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曾作為“捷克新浪潮”的中堅分子揚名國際,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後流亡歐洲,之後輾轉到美國,在1974年拍了這部影片。1975年的奧斯卡獎中獲得5項金像獎。

《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説。小説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異常豐富的隱喻性是讀解《飛越瘋人院》的關鍵。後結構主義理論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癲狂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瘋人院在福柯的書中,預示着關於現代文明社會的經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強烈的叛逆情緒與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聯繫。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光榮與夢想”破滅的時代,一系列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的衝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來。而反傳統、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創作。

電影中的瘋人院裏,時刻帶着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着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裏四處活動,打牌抽煙。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裏隱蔽的脆弱環節。

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裏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説無疑是一種挑釁。而麥克默菲其實也並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於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來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後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後,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於一直機械般重複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説,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願意説,你為什麼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煙。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範之後,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而護士長拉奇德則擔任了一個惡毒的母親角色。她管理和維持着瘋人院的秩序,永遠是一幅嚴肅、端莊、對局勢把握遊刃有餘的表情。她支配調度着這些規範化世界裏的瘋子,因為她熟知他們的弱點。所有的瘋子們對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錯誤在這裏尋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對於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個母親,一個視孩子的長大為犯罪的母親。在片中開會討論的內容也透露了比利"瘋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親阻止了他和女孩約會。比利也曾反問麥克默菲:你以為我不想離開嗎?因為比利以為作為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滯留在有“母親”庇護的瘋人院裏才能夠安全,雖然他也渴望長大並離去。而在聖誕夜的“成人儀式”後,比利奇怪地恢復了正常的語言能力,面對拉奇德的詰問,他理智的説:我可以解釋一切。但是拉奇德卻拿出了對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説:想想如果你媽媽知道了會怎樣?於是比利瑟縮着恢復成那個懼怕母親懲罰的孩子,殺死了成熟的自己。

導演福爾曼的出色不僅在於他成功的詮釋了原著精華,而在於他把一個反叛的主題用好萊塢式的經典語言來陳述出來,敍事層面同隱喻層面結合完美。在攝影處理上,也有同樣的埋下了不少伏筆。大多數畫面中的拉奇德始終佔據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護士長時,多用仰視,拍病人時,則是俯視。當拉奇德和瘋子們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嚴重時,吃藥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療的意識反覆出現,作為常規敍事因素,這不僅是在重複上延宕這種情緒,而且逐漸的把這表意為一種儀式。而對於儀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話的終結。

而印第安酋長代表的則是另一種文化特徵。他來自叢林,迴歸叢林,他的反抗並不是麥克默菲那樣是無意識的舒展天性,他的裝聾作啞也不完全是為了避免傷害。這一切是為了要躲避,拒絕語言就意味着拒絕與體制發生關係,所以我們看到的酋長像是一位真正的隱士,安然地生活在這個類同於囚牢的空間裏。而當麥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時,他主動的對他説話了。最後,他用解除軀殼束縛的方式讓麥克默菲的靈魂隨着他回到叢莽之中,酋長搬起了麥克默菲生前揚言要舉起,卻沒有力量舉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飛越了麥克默菲沒有來得及飛越的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觀後感篇三

凌晨2點。沒有月亮。夜是那麼清冷。它似一滴滴渾濁的雨水。透過頭顱順理成章的涼到我的腳尖。坐在窗台上。每段日子都顯得毫無意義。重複的今天和昨天又有什麼分別?一切期待都被泯滅。空氣裏散發着寂寞的氣味。潮濕的如同某種黴菌。順着呼吸進入我的身體。在每個夜裏獨自與自己對話。閉上眼睛。就可以感覺它翻騰在每個細胞中。絕望象激素般高漲。而黑暗延伸的如同一條沒有盡頭的曲線。連接着每一個黎明。

還記得飛越瘋人院嗎?當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麥克墨非第一次踏進瘋人院的時候。當他看着解下的手銬時。他是多麼快活和欣喜。眼睛亮的跟星子似的。是啊。那就是獲得自由的眼神。你一直記得。你記得他是如此熱情和有活力。一直試圖擺脱那些規則和時間表。就算沒成功。但他總是説。至少我嘗試過。嘗試也是需要勇氣的。難道這還不夠嗎?有多少還未老去的生命連嘗試都沒有過。

而這個世界。你看這個世界不就是一個巨大的瘋人院嗎?我們生活在其間。任何光怪陸離的事都已然習慣。就象那些瘋子一樣。習慣了每天按照別人制訂好的時間表生活。習慣了這些規則道德邊邊角角的束縛。習慣了成天抱怨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心裏總有個聲音。極力吶喊着卻始終被我們忽略。直至最後消失不見。我們終於都成熟了。融入社會開始了新生活。庸庸碌碌直到老死都不會再想起。我們為之付出的代價卻是殺了自我。手起刀落且滿面笑容。自以為多麼完美。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是這個世界還是我們自己?

你看見那些尚還年輕的人了嗎。還未老去卻已經習慣了回憶。那些夢想豪言壯語。幾乎是一個世紀之前的`模糊記憶。我們都還未老去。卻在敏感中習慣了沉溺。本能決定了我們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方式。於是連思考都可以輕易放棄。誰不可以。不去想什麼存在價值我是誰之類的東西。每天只關心吃睡或愛與不愛。這是多麼輕鬆。不要自由不要激情沒有夢想。磨平了所有的鋭角一樣可以生活的很好。幻想就夠了。在家安逸的做做白日夢就可以滿足了是嗎?

抱歉。我想我永遠無法做到如此輕鬆。我也知道。我們都是依賴着這些體制化的東西在生活。我們需要這些。精神建立在物質之上的道理誰都明白。但越來越豐盛的物質究竟又帶給了我們什麼?這所多瑪之城。富的人越來越富。窮的人越來越窮。越來越多的縱慾者。購物狂收藏癖佔有慾。這些慾望把世界攪的不得安寧。戰爭時起。人人都不安分的躍躍欲試。媒體藉機大作文章混淆視聽。雖然兩極分化和集體無意識不是一兩天的事了。卻從未如此興盛過。而更多人卻在憤怒後生活照舊的習慣了無止盡的指責漫罵。而更少的人在試圖擺脱後。卻獲得了跟肖申克的救贖中。被關了幾十年後放出來的那老頭一樣的下場。有多少人最後獲得善終?還是我們一開始就註定不得救贖。

一切都是這麼矛盾。從混沌初開後就未明朗過。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那為什麼忙着忙着。我們卻忘了初衷。忘了堅持那些最初的美好。

你看。當臉上的面具越來越華美。寂寞就象一種疾病般流行開來。無人倖免。我知道這個世界阿甘很少。因為大部分人天生就聰明且四肢健全。可誰都沒有象他那樣。把奔跑這個姿勢堅持了一生。他總是説。我不聰明。但我懂得什麼是愛。那麼我們呢?聰明的我們除了愛自己之外。還懂得什麼?是不是一切都得來實在太容易。還是根本就輕易可以放棄。為什麼我們連堅持都已忘記?

還有安迪。卧薪嚐膽只為得到自由。那在大雨中振臂吶喊的姿勢成為了永久的傳奇。可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贖並不是神話。只是堅持到底的人實在太少。記得巴比龍嗎?那個不斷越獄至老的人。他真的愚蠢嗎?還是我們在感動之後應該明白點什麼。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為夢想奮鬥到底的人。可為什麼最後。他們不是成為電影上的一幕經典或者是傳記書籍。而被人們歌頌。卻永遠都無法成為現實生活?

告訴我。為什麼當我們漸漸老去。卻只能緬懷當初的激情?為什麼還年輕卻任由這些熱情從身上蜕去?習慣了歎息。還是。還是我們一直都在懼怕什麼。是麥克墨非死寂的眼神嗎?被切除了腦白質的他。活着如同死去。除了死亡還有什麼能給他自由。而我們也是如此。害怕一直堅持到最後。卻什麼都得不到。可做和不做終究是有區別的不是嗎?

還是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生活。懦弱的放棄了一切希望。沉湎於聲色犬馬中醉生夢死。更或者依賴着以前的陰影不可自拔。自以為有多不幸。你以為這個世界是圓的。註定容納不了自己的鋭角。卻從未想過這個世界是由誰構成的。難道不是我們嗎?難道不是你自己磨掉了所有。卻不願從疼痛裏爬起來嗎?連最真實的自己都不敢面對。還妄想隱藏起所有平靜的繼續生活就會天下太平。別愚蠢了。什麼都是有期限的。什麼都會過期。這個道理難道你從不明白?

別在問我什麼是希望。所謂希望。不是沉溺在黑暗中的等待和希冀。而是自己斷絕所有退路的勇往直前。你是否明白?

而這些音樂和影象。帶給我們的東西也不該如此稀薄。除了安慰和迷戀。難道它從未帶給你前進的力量和勇氣?難道你從未感受過?別再問我要怎麼活着。你都從未試過認真生活。去付出愛。而不是計較得失。珍惜所愛的一切。和愛你的一切。堅持夢想。就算它看起來不可能實現。但還是要為每一個可能去努力。還有。不要只會坐在家裏抱怨。什麼都不去做的人有什麼資格抱怨。別去依賴絕望。絕望也是因為希望。就象活着才有可能改變。而死了卻什麼都沒有一樣。

我還記得。影片的最後不是麥克墨非的死亡。而是定格在即將破曉的夜裏。酋長打破了鐵窗奔向黎明的背影上。他帶着麥克墨非離開了那個窒息之地。奔向了新的開始。

別再去懷疑。無論黎明之前夜有多長。只要我們不斷的向着前方奔跑。不要畏懼和後退。更不要停下。心存相信。總有一天。抬頭就能看到黎明。以及新的陽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