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的片斷賞析

來源:文萃谷 1.75W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教師們按照“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上,變“統一達標”為“分層要求”,變“強化基礎”為“張揚個性”,特別在閲讀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突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使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蘇教版小語11冊教材《最大的麥穗》是寫古希臘大教育家蘇格拉底教育學生的故事。當他的學生在麥地裏都未找到最大的麥穗而失敗時,“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説:‘這塊麥地裏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下面是一位教師指導學生閲讀這段話的教學片斷:

《最大的麥穗》的片斷賞析

師:自由練讀這段話,想像蘇格拉底教導學生的情景,要把對課文的感受寫在自己的臉上。

生自由練讀。

師指名一生讀書後:你讀的很好,請問你的`臉上為什麼帶着微笑?

生:這樣的結果是蘇格拉底預料到的,因此他説這些話的時候並沒有流露出不滿,而是和藹可親的教導學生。

師指名另一生讀書後:你讀的也很好,請問你的表情為什麼這麼嚴肅?

生:蘇格拉底的這段話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是莊重的,語重心長的。

師:你很會讀書,能夠聯繫下文來理解這段話,體會的深刻。你能談談對這個人生道理的想法嗎?

生:像商人做生意一樣,遇到機會抓住了,就摘了一個顆粒飽滿的麥穗。

師:這個比方很準確。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進,不能退,時間、機會過去了,就沒有了。

師:你又聯繫了上文來理解,很好。

生:人生是美好的,但應是實實在在的。

生:找麥穗就是抓機遇,應先抓住身邊的,再追求美好的。

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貴的,儘管達不到,但我無怨無悔。

……

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以下這種現象: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個性,只讓學生粗粗地讀了一遍課文,生字還未掌握,句子還未讀通順,就讓學生望文生義地談感受,説見解,空穴來風,無限上綱,説的大都是些大話、空話、甚至是假話。我們通過調查統計發現,一節課學生的讀書時間往往不足10分鐘,有的僅3分鐘左右,學過的課文,學生幾乎篇篇都有讀不通的句子,不認識的生字、回生字也不鮮見,這都給學生的語文學習留下了致命傷。除此之外,這樣的訓練無形中還滋養了學生的浮躁作風,有的甚至助長了一些學生的不健康心理——見風使舵、鑽牛角尖、惡作劇、刁難教師等。要避免這種不良傾向,必須處理好張揚學生個性與打好基礎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個性不能以削弱基礎為代價。要在雙基訓練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通過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雙基訓練效率的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