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2.9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4.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

二、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興趣

三、課時安排

一節課

四、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

五、教具準備

投影器

六、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針對空氣,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與同學有爭論的問題,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關空氣的科普知識小故事。由班長組織進行根據學生興趣進行投票,選出幾個得票高作為同學們學習的課題。課題提出者作為組長,自行組成小組。

2.課堂情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想想為什麼風會動?植物為什麼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會長得更快?

看圖思考

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可見空氣無時不刻不在我們的身邊,對於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那它們究竟是一種什麼物質呢?以下我們就來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請同學們看課本。板書

板書,看書,思考

切入主題

上一堂課已經要求大家去準備了,那現在由各個小組推選一個人起來談談你們討論的結果

根據自己找出的資料,各自談談了他們最想知道的和最有興趣的,並且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

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一個空間去選擇自己的喜歡的東西

肯定學生的結果,重點講那些學生感興趣的和有疑問的。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化學家是如何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的

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裝置圖,課本圖2-2

找圖,看圖

進一步引進內容

由拉瓦錫得出的結論是: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其中氧氣佔1/5;後來陸續發現稀有氣體等其他成分。

觀看空氣成分示意圖

那你們想不想來親眼看一下上面的結論是否正確?

齊聲叫好,期待實驗

初次接觸實驗,增強興趣

教師介紹實驗儀器,操作實驗並提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變化

細心觀看,跟着老師的操作思考

讓學生初識儀器,有利於以後做實驗,增強學生的有意識認知

提問:實驗現象有什麼變化?

學生舉手發言

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聽課

解釋現象:瓶內增加水約瓶的1/5,説明消耗了氧氣。板書: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加熱)重點

提出疑問,為什麼只消耗氧氣而不消耗氮氣?

肯定學生的觀察仔細,善於思考。現在證明氧氣和氮氣的性質:取一瓶氧氣一瓶氮氣,讓學生觀察其顏色,聞起味道,然後示範操作的規則,請兩位同學上來自己操作。取兩根帶火星的火柴,分別伸進瓶中,發現氧氣能支持燃燒,氮氣不能

觀察實驗現象

讓學生親眼去觀察,以利於學生從實驗中去解答的自己所產生的疑問

空氣是一種寶貴資源,所包含的氧氣,氮氣和稀有氣體在我們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學生自由發言

給學生一片天地,讓他們有自己的空間

先由圖片引出,用以來證明前面的學生的回答的正確與還可以補充他們想不到的或沒有見過的。讓學生自己去想各種空氣成分的作用

看圖思考,記筆記

通過生動的圖片講解,有利於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1、氧氣用途:潛水、醫療;鍊鋼、氣焊;化工生產;宇宙航行

2、氮氣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護氣(焊接金屬、充入燈泡、食品防腐);醫療、麻醉;超導材料性質無色、無味、性質不活潑3、稀有氣體:保護氣(焊接金屬、充燈泡);各種用途的電光源;激光技術;製造低温環境(氦);醫療麻醉(氙)

學生認真做筆記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用途,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保護空氣:分小組討論,讓學生自由討論5分鐘,環境的變化,例如談談郊區的空氣與市區空氣的不同

通過討論,由小組推選一個人回答

關注環境保護環境養成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投影圖片,形成對比

解釋圖片。

回憶自己身邊的環境與圖片中哪個比較相近

形成對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後天》電影片段

通過片段,讓學生懂得如果環境遭到破壞,受害的始終是我們人類。

緩解壓力

3.課後作業:學生自行分組,設計研究方案,採取調查、採訪、實驗、統計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區的空氣情況,並完成調查報告。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來説:空氣是學生在化學課上接觸到的第一種物質,而學生們在生活中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有關空氣的知識,因此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選擇以空氣為主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

從能力培養來説:從看圖瞭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開始,到做仿照實驗來測定空氣裏O2的含量,再到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可以説教材深入淺出,為以後的學習提供一個合理的思維方式。

從感情培養來説:通過本課題的學習,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對化學學習充滿興趣。

【學情分析】

國中的學習要求學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或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和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提供動腦的問題情景,提供動手的練習機會,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淨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些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裏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培養學生能夠設計和完成簡單化學實驗的能力;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瞭解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2)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過程設計】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節課我以學生自主解決“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問題為中心展開學習,把本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目的: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內容: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和第一單元的知識出發,先是讓學生用多種方式感知空氣的存在,接着由學生舉實例證明空氣含有的多種物質,進而提出探究空氣中多種成分(主要是氧氣)含量的任務。這樣就創設了一個生動而真實的問題情境。

2、目的':通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通過學生自主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內容:講述空氣的發現史,然後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並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從而提出問題:拉瓦錫實驗的原理?

仿照拉瓦錫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裏氧氣的含量。

展示實驗所需的儀器,並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説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並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3、目的: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範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內容:同組討論: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麼現象?分析原因?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由於紅磷燃燒消耗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內容:討論與思考:為什麼要用紅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後進行分組實驗:兩組同學分別用木炭和硫粉重複上述實驗,比較兩次實驗的不同,分析原因。並自由發言。

5、目的: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範表達能力。

內容: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閲讀教材有關內容,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

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6、目的: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

內容:引導學生對以上實驗進行回顧與反思,並思索對本實驗是否有改進方法。對較好的改進方案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及時提供其實驗設備,讓學生利用自己所設計的方案完成實驗。

7、目的: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內容: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從而得出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概念。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到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初步感受壓縮空氣有彈力。

2、進一步提高對實驗中某一現象提出自己推測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

3、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能仔細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猜謎遊戲導入,進入活動主題。

1、猜謎引入:“看不到,摸不着,聞不到,可是人人都需要。”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興趣,激活課堂氣氛。

2、請學生談談自己對空氣的瞭解以及知識的來源。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掌握的知識狀況。同時讓學生了解信息的來源可以是多渠道的,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

二、通過活動,感知什麼是壓縮空氣。

進行“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嗎?”的活動(材料準備:每個小組有一杯水,每個學生有一個注射器)。

教師出示活動計劃:

1、注射器中裝了水,堵住出口,活塞還能往下壓嗎?

2、如果裝的是空氣呢?進行簡單的對比實驗,讓學生髮現二者的不同:水不能被壓縮,而空氣可以被壓縮。

3、可以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嗎?

4、正式向學生介紹注射器這一生活常見的物品,因為在以後的很多探究活動中都會使用到它。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作了靈活的處理:以藉助注射器感知水不能被壓縮的活動替換了教材安排的拍足球遊戲,通過與隨後進行的藉助注射器感知空氣可以被壓縮的實驗的對比,使學生在感受到空氣可以被壓縮的同地時能正確地認識壓縮空氣的概念,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開展拍球比賽活動,引領學生做出假設。

1、進行拍球比賽,引導失敗的學生找原因。

2、啟發學生提出假設:球能彈起,手感受到的彈力可能是壓縮空氣作用的結果。

設計意圖:利用遊戲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興趣,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四、探究活動“看誰能説服我”。

1、教師:用你們手中的注射器説服我,被壓縮的空氣有彈性和彈力。

2、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動,尋找説服老師的方法,並進行表述和記錄。

設計意圖:號召學生想辦法來説服老師,其實是引導他們驗證壓縮空氣具有彈性和彈力。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挑戰,想要説服老師的心情使學生對探究內容更為關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

五、彙總小結,課後延伸。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幫助學生解決了對“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的疑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意義。

反思:

能較合理地使用教材,能大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加工使之更適合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把較為抽象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更好地體會了學習的意義。

在最後的探究活動上,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探究的工具進行了規定(注射器),從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教師不限制使用的器材,讓學生自由設計驗證活動(比如利用塑料袋、氣球等),教學效果也許會更好,可以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維方式發展呈多樣化,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寬,從而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

(2)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3)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白磷燃燒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培養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對科學問題進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O2的體積分數。

學習方法:

探究式學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古時的中國和希臘,科學家都認為空氣是組成世界的一種基本物質,但這種看法是對的嗎?隨着科學水平的發展,這中思想逐漸受到了質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

二、用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實驗原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等多種氣體組成的,為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以選擇某種能與氧氣反應而不與空氣中其他氣體反應的固體物質,利用氧氣與該物質反應後生成固體物質,使密閉容器中氣體體積減小,氣體壓強減小,引起水面發生變化,從而確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白磷、汞、紅磷)

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2、實驗現象:

(1)紅磷燃燒產生白煙,

(2)燒杯中的水沿導氣管進入集氣瓶裏,進入瓶中水的體積約佔瓶內空間1/5。

3、實驗成功的關鍵:

(1)不能用木炭代替紅磷燃燒作上述實驗。

(2)進入瓶中誰的體積一般小於瓶內空間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紅磷量不足。

②氣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氣進入瓶內。

③未冷卻至室温。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2、通過觀察圖片表格、討論交流,歸納空氣的主要用途,初步瞭解空氣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各成分的用途及培養環保意識。

學習方法:閲讀討論,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引入:空氣不僅是人類生活必需的物質,而且還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開門見山,直切主題

【提出問題1】氧氣具有哪些用途?

閲讀教材,分組討論,彙報交流,歸納出氧氣的用途

學會從圖片中挖掘信息,培養自學能力

【階段小結提出問題2】

引導學生討論教科書的一組討論題,分別總結出氮氣的相關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概念。

分組討論,温故知新,學會對同一現象,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階段小結提出問題3】

氮氣有哪些用途呢?

閲讀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麼性質。暗示用途與性質之間的關係。

討論稀有氣體的用途

兩人一組對決,記憶、互查三種物質用途的掌握情況。

及時記憶落實

投影展示圖,請同學們説説由這幅圖,你獲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麼?

暢説欲言。

提高識圖能力

組織討論:

1、在你的身邊發生過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

2、大氣污染會造成哪些危害?

3、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你能做些什麼?

分組討論,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環境的意識。

歸納空氣污染源、污染物、防治辦法。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空氣中的,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2、知道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初步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萌發科學探究的熱情,獲得懷疑和探究的勇氣。

活動重難點:

知道空氣對人生存的重要性,人缺了空氣便不能生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沒有破損的塑料袋(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準備好)、扇子。

2、經驗準備幼兒有被風吹的經歷,知道風吹在臉上和身上的感覺。

活動過程:

1、用塑料袋收集空氣,知道我們的周圍存在着空氣中。幼兒分組拿着塑料袋往前跑,在跑的過程中使塑料袋裏充滿空氣,然後收緊塑料袋的袋口,塑料袋裏鼓鼓的就是空氣。

2、用扇子扇塑料袋,知道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幼兒一手拿着塑料袋,另外一隻手拿着扇子,用扇子扇塑料袋,通過觀察到塑料袋的擺動,知道風的形成。

教師向幼兒講解有關空氣與風的形成的關係:

(1)空氣是能夠流動的;

(2)空氣的流動便成了風。

3、通過操作,知道空氣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幼兒捏住自己的鼻子,通過嘗試着不呼吸空氣,知道人離開了空氣是不能存活的。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大自然中的各種與空氣有關的現象,同時注意培養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指導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用詩中最精華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來薰陶感染學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學習詩人把空氣寫得可觸可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詩的象徵意義。

2、難點:巧妙的構思。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謎語導入:

看不到,摸不着,沒有顏色沒味道,世間萬物離不了。(空氣)同學們這麼快就猜出來了,可見空氣對我們來説,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物質,我們從不去在意它;而詩人則不然,他以敏鋭的眼光抓住空氣的特點,賦予了空氣以新的象徵意義,寫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現代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用象徵手法寫成的抒情詩——《致空氣》。

2、作者簡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遠方去》,在當時的青年和詩歌愛好者中有廣泛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出版詩集多種;1990年起主要從事隨筆雜文寫作,有組詩《五十弦》、《金谷園》發表。近年來時有新詩見諸報刊,總題《母語寫作》。

(二)讀

1、教師配樂範讀。

2、學生自讀,教師作朗讀指導。

3、學生在小組內朗讀,同學互相評價。

4、教師指名配樂朗讀。學生評價。

(三)悟

(A)整體感知

學生談談讀後的感受。(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這首寫得比較抽象難懂。)

(B)閲讀分析

1、教師針對學生的水平,作一些現代詩歌閲讀方面的指導。

2、速讀課文思考:(點擊課件中的“思考”)

(1)從詩中找出暗示人物經歷的句子,暗示了一種怎樣的經歷

(2)在詩人經歷這一切時,詩中説道:“你不肯把我拋棄;你輕輕噓着我的面頰;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給我;你從不離開我,我也離不開你……”文中的“你”指什麼?僅僅指空氣嗎?

學生討論回答:空氣可能代表友情,親情、希望、信仰等。詩人借空氣這一具體事物來歌頌友情、親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知課文,感悟課文思想內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C)問題研究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如有難度、深度組內不能自行解決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1)生提:“你輕輕噓着我的面頰,許我以濕鹹的海風,森林草野的清氣。”這句話僅僅是在寫空氣中瀰漫着清新的海風味和草的味道嗎?還暗示了其他的什麼?

生答:除了寫海風吹送來的清新氣息,還可以理解為朋友或親人給予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鼓勵和安慰。

(2)生提:“我還疑是佈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獲得自由之後,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懷疑自己在看戲。

(3)生提:“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氣息。”有什麼深刻含義

生答:這裏的春天不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裏,作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2、教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那麼,我們也可以説:一首詩就是一部影片。請同學們從2—5小節中任選一節,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當時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景。可適當地加入環境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

學生活動

(D)小結

(1)這是一首用象徵手法寫成的抒情詩,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為歌頌對象,寄寓了詩人對於友誼對於真情等的歌頌。

(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對信念、對希望的歌頌)

(2)人們渴望真情,呼喚真情,在我們這個社會當中,真情是無處不在的。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談一談。

(四)賞?

學生再次閲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節,有感情地朗讀,談談喜歡的原因或感受。(學生只要談得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練

教師提供一些詞語,如:仙人掌、白楊、蠟燭、樓梯、太陽、月亮、向日葵等,讓學生任選一個,賦予新的象徵意義,來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

(六)佈置作業

《致空氣》運用象徵的手法讚美友誼和真情。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首詩或一段話,來歌頌友誼和真情。

板書設計:

致空氣

邵燕祥

象徵

空氣——真情友誼希望信念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使學生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

2.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收集事實並嘗試解釋的能力。

3.教育: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勇於探索的科學。

二.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蒐集豐富的事實,並且進行解釋。

三. 教具、學具準備:

1. 演示材料:圖片。

2.分組實驗材料:塑料袋兒(大、小兩種)、紙蛇、塑料條、酒精燈、蠟燭、火柴、廢物盒(9組)。

四.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5分鐘)

談話:我們已經學會使用酒精燈,點燃酒精燈,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細心體會,有什麼感覺?

生分組實驗(提醒手慢慢移動,注意安全。)

生彙報實驗結果

1. 如果有學生提到有熱空氣向上升、頂手。教師板書 "熱空氣",導入新課。

2. 如果學生提到有東西頂手、熱。

談話:你認為頂手的東西是什麼?(板書:熱空氣)

講述: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熱空氣。

(二)學習新課 (31分鐘)

1.指導學生蒐集和熱空氣有關的事實 (10分鐘)

講述:為了研究熱空氣,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利用這些材料,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去研究,看看你會觀察到哪些現象?

生分組實驗

⑴如果學生用塑料袋實驗,發現塑料袋飄起來,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實驗"怎樣讓塑料袋升的更高?怎樣讓塑料袋在短時間內升高?"。

⑵如果學生只是利用酒精燈實驗,引導學生"能不能利用蠟燭試一試?"。

2.指導學生事實資料 (8分鐘)

談話:説一説,你們觀察到哪些現象?

生髮言。(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互相傾聽、補充,充分描述,並且引導學生詳細描述塑料袋從上升到下降的全過程。)

3.指導學生研究事實資料 (13分鐘)

談話:同學們觀察到這麼多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你怎麼解釋呢?

生分組討論

生彙報討論結果(引導學生進行爭論,並在必要時做適當點撥。)

談話:那麼歸根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出現這麼多現象呢?(希望學生髮現都是因為熱空氣輕,會上升。) (板書:熱空氣輕 會上升)

(三)鞏固應用 (3分鐘)

談話:哪些地方應用到熱空氣這個性質呢?

1、如果學生想到熱氣球,師出示熱氣球圖片。

2、如果學生想到"孔明燈",引導學生通過看書瞭解孔明燈。

六.佈置作業 (1分鐘)

三國時期,諸葛亮就發明了孔明燈,傳遞作戰信息,作為跨世紀的一代,你們能不能利用熱空氣的性質,做個小製作、小玩具呢?做好以後我們進行展示。

板書設計: 熱空氣

熱空氣輕 會上升 學生觀察到的現象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認知:瞭解空氣看不見摸不着、無色無味的特點;

2、技能:通過動手操作,感知空氣的存在;

3、情感:知道空氣的作用,培養保護空氣的意識。

活動準備:透明塑料袋人手一個、蠟燭、透明杯、PPT、觀察記錄表(兩個)

活動過程:

一、猜想、驗證空氣的特點

身體坐正,請小朋友跟老師一起做深呼吸(兩次)。我們深呼吸的時候鼻子吸到了什麼?空氣在哪裏呢?你看到了嗎?老師用“哭臉”記錄沒有。(記錄表)試着伸手摸一摸,摸到了嗎?小朋友認為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你再看一看空氣的顏色?(記錄)味道呢?聞一聞(記錄)

空氣

能否看見

能否摸到

顏色

味道

猜想

驗證

小朋友認為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而且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現在我找到空氣,請小朋友觀察一下。用塑料袋找到空氣打開,看到空氣跑出來了嗎?(看不見)空氣確實是看不見的,那我記錄下來,摸一摸、看顏色、聞味道(依次記錄)。

通過我們剛才的猜想和驗證,你瞭解了空氣的哪些特點?

二、找空氣

接下來,請小朋友去找一找空氣都藏在哪裏?但是在找之前老師要説明一個規則,只有認真聽清規則的小朋友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

規則:小朋友可以去任何地方找空氣,找到之後抓緊時間回位置,討論你們在哪裏找到的空氣,每組選一個人進行記錄,請記錄員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空氣用紅色圓圈表示,討論好後,將記錄結果交給我,並且負責把塑料袋整理好放回原處。

桌子

笑臉

一起來看一看,小朋友都在哪裏找到了空氣。

找了這麼多地方都有空氣,你發現空氣在哪裏了嗎?就在周圍,哪都有空氣。

三、空氣的作用

你還知道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空氣才能使用的嗎?

1、蠟燭燃燒需要空氣。(實驗)

2、風車轉動

3、游泳

4、呼吸

四、保護空氣

空氣對我們這麼重要,我們該如何保護空氣呢?

總結:空氣在我們周圍,我們的生存離不開空氣,為了能呼吸新鮮不污染的空氣,所以請小朋友告訴自己的家人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空氣,讓我們快樂健康地呼吸。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在玩抓玩空氣的遊戲中,感知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的。

2、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尋找空氣的簡單方法。

教學準備:

透明的盆若干、透明塑料杯若干、手絹若干、塑料袋若干。

教學過程:

一、小實驗:手絹為什麼不濕?

1、教師舉起塑料杯,請幼兒看被子裏有東西嗎?(沒有。是空的)

2、杯子裏真的沒有東西嗎?(教師把手絹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壓入水下)請幼兒猜一猜手絹濕了嗎?

3、到底濕了還是沒有濕?我們拿出來看看。(教師拿出手絹,請幼兒摸一摸,手絹沒有濕)。

4、手絹為什麼沒有濕呢?水為什麼進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裏有什麼東西擋着不讓水進去呢?(請幼兒討論,説説原因)。

5、教師進行第二次實驗,將杯子壓入水下後傾斜,使氣泡冒出。

6、引起幼兒注意:哎呀!什麼跑出來了?

7、猜一猜,手絹濕了嗎?

8、請一個幼兒拿出來看看,到底濕了沒有?讓大家都來摸一摸。

9、再請幼兒討論,手絹為什麼濕了?

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提醒幼兒:空杯子裏為什麼會跑出泡泡來?第一次實驗有泡泡嗎?杯子裏是空的嗎?

小結:第一次手絹沒濕是因為空氣在杯子裏,水進不去。

第二次杯子傾斜空氣跑出來,冒出氣泡,水就進去了,手絹也就濕了。

原來杯子不是空的,裏面裝滿了看不見的空氣。當空氣在水裏變成了氣泡,我們才能看見它。

二、找空氣(操作)。

用塑料袋抓空氣,把塑料袋抓緊,看看塑料袋有什麼變化。

教師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塑料袋會鼓起來?

將塑料袋打開來,擠壓一下,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有什麼感覺嗎?

三、找一找

讓幼兒找一找,什麼東西里、什麼地方還有空氣。

四、教師引導幼兒瞭解空氣的作用

幼兒將嘴閉上,用手捂住鼻子,説一説有什麼感覺?為什麼難受?

引導幼兒想一想,如果沒有空氣會怎樣?

小結:空氣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好好保護空氣,不要讓空氣受到污染,清新干淨的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有益的。

五、拓展延伸

遊戲:把空氣吹出來

玩法:幼兒每人一個吸管,對着盆裏的水,把吸管插入裏面,輕輕地吹一吹。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探索生活中空氣壓力的各種現象的興趣。

2、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在實驗操作中,感受空氣的壓力。

活動難點:

能夠按照實驗步驟細心操作,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

活動準備:

玻璃瓶、紙片、玻璃彈珠、水。

活動流程:

直接導入——實驗操作——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空氣在哪裏?

空氣有力量嗎?從小實驗中找答案。

二、實驗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氣能形成壓力

1、材料介紹

猜一猜紙片能拖住玻璃杯裏的水嗎?

2、驗證

(1)教師演示

重點步驟講解:水倒滿玻璃杯、用手輕壓紙片、慢慢翻轉。

(2)幼兒操作

兩人一組完成實驗。

尋找實驗失敗的原因。

3、實驗結果

(1)幼兒交流

杯子倒過來水沒有流出來,是誰在幫忙?

(2)為個別實驗失敗幼兒糾錯

為什麼水不加滿,杯子倒過來水會落下來。

小結:杯子裏的空氣和外面大氣壓相互抵消。

(3)小結:看不見摸不着的空氣,能形成一股力量,我們叫它空氣壓力,幫助紙片托住玻璃杯裏的水。只有做了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結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氣壓力大

1、設疑

裝滿水的玻璃瓶裏如果再放入彈珠,紙片會掉下來嗎?

2、幼兒操作

數一數,放幾顆彈珠。

提醒幼兒注意實驗要點。

3、實驗結果

幼兒交流

放了玻璃彈珠後,紙片掉下來了嗎?

你放了幾顆?

小結:原來空氣的壓力能夠托起玻璃杯裏那麼多、那麼重的彈珠,空氣的壓力很大。

活動延伸:

生活中的空氣壓力

實物操作:粘勾、汽水

生活中有很多空氣壓力的存在,找一找。

活動反思:

通過這一活動,幼兒都能很好地認識空氣並知道空氣的重要性,活動中主要通過多次實驗,探索利用小紙片使杯子裏的水倒過來而不流出來的方法,來感知空氣的壓力。環節中粘鈎的運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動效果很好。本次活動圍繞目標進行,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幼兒保護空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空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幼兒做實驗,感知大氣壓強的存在

2、提高幼兒觀察力、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發展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吸盤、吸力球、

2、包裝盒、吸管、

3、玻璃杯、紙板、

4、碗、蠟燭

教學過程:

1、玩吸盤、吸力球

1)教師提出問題:吸力球如何粘在吸盤上?

2)幼兒動手操作將吸力球粘在吸盤上。

2、玩果汁紙盒

幼兒向紙盒內吹氣,再吸氣,觀察紙盒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在吹氣時紙盒會鼓起來,吸氣時紙盒會癟下去?

使幼兒感受空氣的存在

3、用玻璃杯、紙板做實驗

請幼兒把玻璃杯中裝滿水,然後用一塊紙板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在紙板上把杯子倒過來,再慢慢地鬆開手,觀察有什麼現象。水流出來了嗎?想一想為什麼?

4、做實驗:水面升高了

教師在碗中立一根點燃的蠟燭,然後倒入少量水,將玻璃杯罩在蠟燭上。

請幼兒觀察發生了什麼。

幼兒:水面升高了

使幼兒知道大氣壓強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案總結:

通過活動,幼兒知道空氣的力量,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大氣壓強的存在。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