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合集7篇

來源:文萃谷 2.25W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合集7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藉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並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並試着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農、當的寫法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稻穗圖、小黑板、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向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願意嗎?

(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學生觀察。

這就是向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師出示辛苦,教讀。

你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翻開書,看看圖上都畫了什麼?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並貼在黑板上。

3、你怎麼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裏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於這首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裏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着課文,圈出帶紅色音節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後,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着字讀。

5、抽生教讀生字。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讀,齊讀。

7、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麼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説出來。(當讀到午時進行擴詞,從而理解日當午。)

8、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裏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着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9、齊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2、抽生答。(我知道了農民伯伯很辛苦)

3、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讀一讀。

重點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4、師範讀全詩。

5、齊讀。

6、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遊戲,複習生字

1、秋天來了,農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後,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裏,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後面的生字,然後放到籃裏。(師貼稻穗圖,畫籃子)

2、抽生上台拾稻穗,然後反過面貼於籃子裏。

3、你打算把帶哪個字的稻穗送給誰?為什麼?

(二)指導寫字

(出示農、當、汗、午)

1、你記住了哪個字?怎麼記住的?

2、重點指導當,認識小字頭,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筆順,然後書空。

指導農,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筆?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後再寫一個。

五、總結全文

(板書)

6、憫農

辛苦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並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瞭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並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並樂於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緻。

《江上漁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想象詩人描寫的景色,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解詩題。

1、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鋤禾》這首古詩,誰能背誦。(學生背誦)教師出示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讀好?(指名朗讀評價引導:你可讀得真好。但老師想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江上漁者》(板書課題)。

2、解詩題:同學們,你覺得題目是什麼意思?

學生:江上打魚的人。(教師引導: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理解:漁者以打魚為生的人。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魚為生的人。

3、讀詩題:

二、讀詩解意。

1、好,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詩句。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誰會讀這首詩。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教師引導性的評價: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詩句讀正確。你也很了不起,讀得很有感情,但老師這裏還要提醒一下出沒這個詞語的讀音。請你再讀一遍好嗎?)

2、自由朗讀:

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這首詩,注意把詩句中字的讀音讀正確。可以自己多讀幾遍,也可以讀給同學聽。

誰願意再來讀這首古詩,並能將詩讀正確。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幫助聽聽,如果同學有讀錯的地方,請幫助指出來,如果沒有讀錯的地方,我們就用掌聲來表揚他,好嗎!)

學生朗讀,評價。

學生齊讀。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我們讀古詩,不但要會讀,而且要知道詩句的意思,下面請同學們,再次仔細地讀讀詩句,根據下面的註釋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然後可以和同學商量,當然也可以找身邊的老師請教。

註釋: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學生自由讀,瞭解詩句意思。

(3)學生集體交流詩句的主要內容。

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鱸魚的味道鮮美。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着,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麼驚險啊!

4、齊讀古詩。

三、展開想象,悟詩情。

1、小朋友,你們可真了不起,那麼快就不但會讀古詩,而且已經知道了《江上漁者》這首詩的內容,那麼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樣寫下這首古詩的嗎?你們能猜測一下嗎?學生猜測。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測一樣呢?請大家自由讀讀上面這段話。(多媒體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進江邊的一家酒樓吃飯,看見酒樓裏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肉嫩味鮮。於是就找了個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見江面上波濤洶湧,一隻魚船像一片樹葉,隨着風浪起伏。它一會兒被捲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魚人的辛苦,就寫下了《江上漁者》這首古詩。)

2、現在誰來説説作者在酒樓裏聽到了什麼?又看到了什麼?學生交流:看見酒樓裏坐滿了南來北往的客人,他們不住地稱讚鱸魚肉嫩味鮮。

這其實就是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多媒體出示)

從這裏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交流:客人很多,鱸魚味道鮮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鱸魚味道的鮮美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嗎?學生讀

如果你是酒樓裏的客人,當你吃了肉嫩味鮮的鱸魚時,你會怎麼説?學生交流:

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詩,感受當時人們吃魚時的歡快心情。(學生齊讀)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樣吃魚不忘打魚人。你們讀了這首古詩以後,腦海中又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4、學生交流:打魚人那隻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裏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A、教師出示畫面: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你們又彷彿聽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出示詩句)

看到了小船。教師:這是一艘怎樣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樹葉一樣的小船。)

看到了洶湧的波濤。教師:波濤洶湧和一片樹葉,一個是多麼的可怕,力大無比,一個是多麼的柔弱,輕飄飄。這是多麼的

看到了漁民的船,一會兒被捲上浪尖,一會兒又被打入浪谷。教師:卷和打這兩個詞用得真好,我從卷和打兩個動詞體會到小船隨時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險。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捕魚人隨時都可能船毀人亡,漁民為了捕魚隨時都可能丟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來通過朗讀告訴我們自己看到的。學生朗讀三、四兩句。

B、看着這畫面,看着這滾滾波濤,你又想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看着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吃、住的艱難;看着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每次打魚到迴歸,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看着這滾滾波濤,想到打魚人隨時會遭強風雷暴的襲擊;看着這滾滾波濤,想到一葉小舟行駛危險,隨時有可能翻沉

農民勞動很辛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實江上漁者也很辛苦,真是誰知盤中魚,條條皆辛苦。呀!讓我們齊讀三、四兩句。

4、寫話:

教師:此時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嚐美味鱸魚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話想對那些在洶湧的波濤中捕魚的人説。請同學們把想説的話寫在紙上。

學生寫,交流。

5、朗讀昇華情感。

教師:面對着這洶湧的波濤,面對着在波濤中捕魚的人,我們有很多話要説,那就讓我們把這些話化成背誦吧!一起來背誦古詩《江上漁者》。

學生:讀

《江上漁者》説課

《江上漁者》這首古詩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范仲淹。全詩只有短短的四句話(20個字),卻描寫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江上往來的客人歡快地品嚐鱸魚的畫面和江裏漁者冒着風浪捕魚的場景),反映了勞動者的艱辛,體現了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整首詩語言精練,意境深遠。在這首古詩的閲讀教學中,為了能引導學生去感受古詩中所藴涵的美,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以誦讀古詩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欣賞古詩的美。具體來説採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朗讀中理解詩意

在出示古詩以後,我通過三步的朗讀,第一步,將古詩讀正確,在此基礎上進行書寫練習;第二步,試着讀出古詩的味道;第三步,整體感知,讓學生説説讀了古詩以後眼前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古詩的內容,感知古詩的意思。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忽略了古詩教學中的解釋,不採用字字疏通,句句領會的教學方法,只要讓學生在讀正確的基礎上通過説畫面大致瞭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因為國小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閲讀的目的不在於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於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閲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正如楊振寧博士談到的:在他上一年級時,父親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後,才逐漸領悟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等名句的真義,也才認識到猶恐相逢是夢中等只有過來人才可能真懂的詩句。

二、啟發想象悟詩情

就詩的表現方式來説。詩顯示出整體藝術,所以在詩的領域裏,其他各門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用得上。(黑格爾)因此,我充分利用這一點,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想象再現情境。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在學生理解往來的客人愛吃鱸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説説客人們會怎麼説,讓學生感受人們吃魚時的歡快心情,為體會捕魚的艱辛奠定基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兩句詩的教學主要分以下幾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説説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通過給畫面上添畫小舟,讓學生直面詩句,與詩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第二步,讓學生想象江上漁者在風浪中捕魚可能遇到哪些情況?引導學生感受漁者捕魚的艱辛。

三、組合、寫話,提升

在學生感受漁者捕魚艱辛的基礎上,通過與《憫農》的組合閲讀,引導學生感受任何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寫話,寫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寫的話其實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展現。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8課(需1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由兩封信組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提出的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避免類似問題;二是學習用書信進行書面交際。

【學情分析】

本課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容易理解,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教學理念】

教學中應儘可能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見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學習書信的格式和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一個信封。)

1、提問:

你寫過信或是收到過信嗎?

2、談話:

書信是交流思想、傳遞快樂、傾訴煩惱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張國強的國小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就給著名的作家柯巖老師寫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幫助。想聽聽是怎樣的一封信嗎?

二、指導閲讀

1、讀張國強給柯巖的信,想想:

張國強同學遇到什麼麻煩了?

2、討論:

如果你收到了這封信,會想些什麼?

(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個人見解。)

過渡:柯巖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呢?我們來讀讀柯巖老師的回信。

3、自讀回信,思考: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從兩封信中悟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邊讀邊勾畫圈點作批註,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朗讀課文,感悟柯老師信中的語氣特點:真誠、耐心。

三、總結延伸

1、自己歸納書信的格式,發現去信與回信的異同。

2、合作交流,教師小結。

3、辯論會:

結合本班實際,自由組成正反方,展開辯論。

【板書設計】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正視自己

善於溝通

【相關作業】

1、給自己的親友寫一封信,注意書信格式。

2、結合自身實際,寫一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讀後感。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説教材:

《給予是快樂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閲讀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保羅在聖誕節之夜與一個小男孩在短暫的接觸中,由誤解到理解的變化過程,揭示了“給予是快樂的”人生哲理。

本單元的課文都與愛相關,學習《給予是快樂的》,旨在讓孩子們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從字裏行間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靈。

情感目標: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體會“給予是快樂的”的含義,激發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從文中人物的言語和行為中體會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和保羅的心理感受。

三、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敍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由淺入深地引

領學生走進情感世界,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在聽、説、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生活中什麼樣的事情能夠讓你感到快樂呢?2、揭題《給予是快樂的》(正音:給予jǐyǔ 理解詞義)。3、解釋題意

【設計意圖】本設計着眼與對文本含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麼事讓你感到快樂?”這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為學習起點和重組學習內容的主線,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維。

 (二)、初讀課文

提初讀要求,抓人物,説主要內容。

出示句子:他們三個人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這個夜晚,保羅從內心裏感受到,給予是令人快樂的。

提出疑問:保羅和這個男孩及他的弟弟只認識了短短的一天,三人卻在一起過了難忘的聖誕夜。男孩身上有着怎樣的故事,保羅又是怎樣一步步懂得“給予是快樂的”。

【設計意圖】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經歷“與文本初步的對話”,通過對全文人物的鏈接,達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為切入點,根據交流情況進行板書,提綱挈領,突現教學目標,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導行作用。

 (三)、研讀課文,體會人物心理活動

1、以保羅看到的、聽到的為線索,引出描寫男孩的幾句句子。 看到的:聖誕節前一夜,保羅從辦公室裏出來的時候,看見一個男孩在他閃亮的新車旁走來走去,有時候伸手輕輕地摸一下,滿臉羨慕的神情。

聽到的:可是男孩卻説:“我希望自己也能當這樣的哥哥。”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景體驗,從保羅看到的、聽到的這個側面,從而去揣摩男孩的心裏活動,這中間設計了一些情境引導學生讀好男孩的語言、動作和神情。並且以兩個“保羅以為男孩希望——”“保羅以為——”進一步猜測男孩的想法,引入到事件的第二部分。

2、第十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弟弟的出現,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男孩帶來的意外。學生也像保羅一樣,經歷了一個從誤解到理解的過程。同樣,以聽,以看為契機,去體會男孩的這份給予。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語言所承載的知識、情感。以“讀-品、讀-思、讀-悟”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序,讓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去感悟和體會,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

3、句子:他們三個人一起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

【設計意圖】將難忘與快樂聯繫起來,他們三個人中,你覺得誰最快樂?學生各抒己見,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保羅、男孩、男孩的弟弟三人的難忘,體會他們因給予而得到的快樂,學生的情感同時升温。

 (四)、拓展昇華,深化主題

1.那麼你曾有過給予是快樂的經歷嗎?

説一説。 我也曾因為_________而感到快樂。

寫一寫:曾經,因為_________我快樂。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學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與學生經驗世界溝通,喚醒他們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説、寫這兩方面進行訓練,從生活中進一步深刻地體悟“給予是快樂的”。最後濃縮成一首小詩,讓感悟昇華,讓情感積澱。

(五)總結全文

是啊,這個夜晚,保羅從內心裏感受到,給予是令人快樂的。我想送給同學們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時能體會到給予的快樂,也許是一個關注的眼神,一隻攙扶的手臂,一句關切的話語,一顆慷慨的愛心。只要能做到奉獻與付出,這個世界就會更加美好。也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多給別人一份關愛,一份幫助,同時,你也會收穫一份真正的快樂。付出往往比獲得更愉快。我們課後就有一篇這樣的文章《給,永遠比拿愉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4課《給予是快樂的》,整堂課基本能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能把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思路也很清晰。講解課文時,我首先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先對整篇

課文有個大致瞭解。並進行了引讀,以保羅看到的、聽到的為線索,引出描寫男孩的幾句句子,讓學生先同桌説説再全班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後是一個拓展延伸,在學生充分閲讀後,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心,併產生關愛他人的願望,從而體會給予是令人快樂的。

同時,這節課也存在着不少的問題:

首先,在導入時沒有抓準切入點,過多的強調快樂,而忽略了“給予”的含義,以至於學生在後面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經歷時都只説到自己快樂的事情而沒有説到給予的快樂。

其次,課堂上的交流很多,沒有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體現其情感的變化,而在課文的內容方面花的時間太多,本課的語言訓練重點沒有體現到位。

最後,我思索,一節課是否稱得上好或者差,不在於用了哪些先進的教學手段,也不在於搞了多少新穎的形式,而在於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線,抓住文章的重點來進行聽説讀寫的訓練。實實在在的課才是最好的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3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第一節課文。

【重點難點】

1、認識9個生字,會寫3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烏鴉圖片。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圖片問:這是什麼?板書烏鴉

學生看圖介紹烏鴉外形。

想辦法記住這兩個字。烏──鳥進行區別。

2、板書喝水教學喝,説説什麼時候需要喝水?根據回答教渴與喝比較。

3、質疑引導學生提有意義的問題。

二、初讀感知

1、提出要求:

⑴ 讀準字音,不會讀的想辦法。

⑵ 讀通句子,不連貫的地方要多讀幾遍。

⑶ 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同桌互讀,互相幫助。

3、分節朗讀,評價。(學生評)

4、根據反饋教學生字,糾正字音。

5、區別形近字。

石──右 喝──喝 辦──力

三、再讀知意

1、讀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指名讀第一節,質疑。

3、看圖説説,你從哪裏看出烏鴉口渴了?

4、到處表演理解並造句。

四、寫字

1、看板書記字形。

2、描一描右什麼發現。

3、寫田字格(生説師板書)

4、展示學生作業,評價後修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懂課文內容,學習烏鴉遇到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懂課文內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實驗器材(小口瓶紅線小石子)

【課前準備】

一、複習導入

1、猜謎:身穿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

2、複習生字。

3、出示課題。

二、讀文感悟

1、自己讀讀課文,想想你讀懂了什麼?

2、解疑從課文哪裏感悟到?

3、解決知識點:

⑴ 聯繫課文,説説烏鴉喝不到水的原因?指導朗讀,合課文插圖想像烏鴉喝不到水的着急樣子。

⑵ 做實驗理解烏鴉喝到水的經過

① 理解漸漸並仿造説句。

② 看插圖想想烏鴉喝水後高興的心情,指導朗讀。

三、總結全文

1、理解烏鴉心情變化的心情

着急──高興──着急──高興

2、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課文。

3、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烏鴉?你會誇一誇嗎?

4、指導背誦。

四、拓展

如果沒有小石子,烏鴉會有什麼辦法?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一、導入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在浙江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時樑代的文學家吳均曾經寫了一篇關於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讓我們尋着這位文學家的足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優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説,師補充)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讚賞。天監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後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後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燬。後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註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説: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樑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

關於駢文:又稱駢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駢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並駕為駢,兩人並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後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彙。駢文對唐宋以後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學習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吳均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富春江美景所表達的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多角度刻畫景物的寫法。

四、指導學生進行自學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教師明確:

風停了,煙霧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羣山融為一色。我乘着船隨着江流飄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風景。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水中游動的魚兒和水底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湧的波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着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着高峻的山勢,爭着向上,彷彿彼此爭着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羣山競爭着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峯。泉水衝擊着山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着,猿猴長時間地啼個不停。那些像老鷹高飛沖天一樣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山谷中由於)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時也可以見到(從枝葉的縫隙間漏射下來的)陽光。

3.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A(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 (4)一詞多義(5)同義詞(6)成語 (7)句子翻譯

B分析層次結構,理清背誦思路

明確:先總後分。先總寫:用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接着,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裏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接着寫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這裏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簡單概括為先總後分,先寫水,後寫山。

C本文描寫生動,你認為具體表現在哪裏?

明確: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於抓住了景物特徵。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淨托色,景中孕情。置身於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淨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峯。這裏寫出了山色青葱,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五、課文小結:

1.由總到分描寫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開篇寫風煙俱淨,天山共色,是遊富春江的總體感受,然後交代了自己遊覽的路線後,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文章內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寫 異水,後寫奇山。由總到分,條理清晰,結構緊湊。

2.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

本文總寫山水時,用奇異來形容概括。第二段寫水時,抓住了動靜兩種情況下水的特點:在迂緩處水的特點是清澈。作者描寫水清澈的特點用了誇張的修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而且用水底景物來突出這個特點: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流迅急處水的特點是飛速洶湧,作者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山時,抓住了山陡峭高聳和山間景色優美的特點來寫的。在寫山的陡峭高峻時寫羣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競直指生動描畫出山峯陡直的樣子。寫山間景色,作者選取山間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動物、植物、泉水,動靜結合。聲色俱全地展現了山間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從總體上感受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閒、輕鬆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用議論景色直接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段寫山景的時候,描繪山的雄偉峭拔,顯示出讚歎之情;寫山間景色,各種動植物等,體現出對美景的陶醉神往,進而抒發了淡泊名利、嚮往平靜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語言簡約清新,精於錘鍊

文章在寫景的時候運用大量駢句,使文章讀來更琅琅上口,並且把相關聯的事物並列起來描繪,更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如寫山間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不僅將清越的泉水擊石聲和歡快的鳥鳴聲並列在一起,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同時泉水和鳥鳴的聲音相互和應,更別有一番風韻。而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蟬聲的喧鬧,猿聲的淒厲,顯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四書 的常識。

2、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3、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4、本文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説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讚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並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人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説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瞭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和結構。

關於寫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後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段落層次提綱:

⑴ 話題:怎樣瞭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⑵ 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 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本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⑴ 什麼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⑵ 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⑶ 為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⑷ 格物致知精神適用於哪些範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論點有什麼關係?

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x明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藉以的事實論據。王x明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x明失敗的結局,是由於他的格物並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後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佈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牛頓發憤學習、刻苦鑽研的精神。

2、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幫助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小風車被摔壞後牛頓心情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理解牛頓為什麼心裏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眼淚及以後他是怎樣做的。

教學難點

1、理解牛頓的神態變化,“得意”、“發愣”、“羞得滿臉通紅。”

2、理解重點句:“小風車摔壞以後,牛頓心裏難受極了,但沒有流一滴眼淚。”“從此,牛頓發奮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問個為什麼,漸漸地養成了刻苦鑽研的習慣。”

課前準備

1、教學掛圖和牛頓的畫像;

2、佈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收集有關牛頓刻苦鑽研的小故事。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習課文一、二小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學習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設疑導入

1、板書課題。

2、導入談話:今天,我們學習的是300多年前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做風車的故事。牛頓小時候的怎樣的一位孩子?他的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做風車與他以後成為大科學家又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標出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檢查自學。

(1)請七位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其它學生邊聽邊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二百多年前”、“有一天”、“第二天上學”三個時間詞把課文分成了三部分。這是按時間順序敍述的文章。

(2)本文寫的是誰的什麼事?

三、學習字詞,識記字形

1、再讀課文,給帶點這選擇正確讀音。

(根據本課中出現的多音字出題目。)

2、讓學生自讀生字,利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展開想象識記字形。並在小組和全班展開交流。

四、學生質疑,老師梳理歸納

五、學習第一、二小節

1、指名朗讀,思考:這兩個小節分別講了什麼情況?哪一個小節講得具體,這個小節內容與做風車有什麼關係呢?

2、討論上述問題。

六、課堂鞏固

1、熟讀課文。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引導學生學習牛頓發憤學習、刻苦鑽研的精神。

2、幫助學生在理解重點句子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小風車被摔壞後牛頓心情的變化過程,使學生理解牛頓為什麼心裏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眼淚及以後他是怎樣做的。

教學難點

1、理解牛頓的神態變化,“得意”、“發愣”、“羞得滿臉通紅。”

2、理解重點句:“小風車摔壞以後,牛頓心裏難受極了,但沒有流一滴眼淚。”“從此,牛頓發奮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問個為什麼,漸漸地養成了刻苦鑽研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説説課文主人講了誰的什麼事?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默讀,按“看裝風車”、“想做風車”、“學做風車”、“做成風車”四個意思將其分為四層。

2、逐層輕讀,畫出關鍵詞語,想想這些詞語説明了什麼?從哪些句子或詞語可以看出牛頓想風車、學做風車?

3、讀後討論上述問題。

(1)想做風車的句子:“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

仔仔細細:看得非常認真,一點細小的地方也不放過。幾乎:差一點兒。這句話是説牛頓看見村子旁邊正在安裝磨面用的風車。他十分認真仔細地看,對風車的濃厚興趣,已經到了入迷的程度,差一點連回家都忘了。

(2)學做風車的句子:“每天放學回家,牛頓就在屋裏丁丁當當地忙個不停。”

每天:天天如此。

丁丁當當:形象地體現了牛頓做風車時的專心致志和十分忙碌的情景。

(對於兩個句子,學生理解如果有困難,就出示句子比較理解。)

4、學習小結:

牛頓的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

牛頓的風車是這樣做出來的:牛頓看見安裝磨面的風車,非常感興趣。每天放學都要看;他對奶奶説自己也要做一個;他每天放學回家在屋裏丁丁當當忙個不停;過了些日子,一架小風車做成了。把以上過程歸納為:看裝風車——想做風車——學做風車——做成風車。從看到説,從學做到做成,這是典型的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件事,它們的前後順序不能顛倒。

其中,“看裝風車”、“學做風車”是重點。

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回憶總結學習第二部分的學習步驟。

(1)默讀,按意思分層;(2)劃出關鍵詞語,找出關鍵句子;(3)朗讀。

2、提供層意,按上述步驟自學。

層意:(1)牛頓得意;(2)卡特追問;(3)同學嘲笑;(4)風車摔壞。

3、討論交流。

(1)討論劃分層次。

(2)逐層理解:

第一層:牛頓為什麼得意?

第二層:卡特提出了什麼問題?

第三層:面對卡特的提問,牛頓為什麼發愣?(聯繫第二小節)

第四層:課文是怎樣具體寫同學們的嘲笑?採取嘲笑的口吻對不對?

同學們想一想:卡特對牛頓説的話對不對?你對卡特的做法是怎麼看的?

4、比較句子,瞭解牛頓的心理活動。

“道理?”牛頓從沒想過,做手工還要懂得道理。

牛頓從沒想過,做手工還要懂得道理。

(從比較中瞭解牛頓突然被卡特問住了,卡特問得及時、尖鋭、正確,觸及了牛頓的不足之處,使牛頓心頭一下子激起了波瀾,產生了深思。)

5、學生分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6、小結。

7、指名朗讀最後一個小節,思考:風車摔壞以後,牛頓心情怎樣?以後他是怎樣做的?

牛頓心裏__,但是沒有__。從此,牛頓___,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問個___,____地養成了___的習慣。

8、討論:(1)牛頓為什麼“難受極了”?(2)“沒有流一滴眼淚”説明了什麼?(很堅強,能正確對待同學意見,從此發憤學習。)

9、小結提問:讀了這一段,你覺得牛頓有哪些方面值得學習?

10、朗讀課文,讀出牛頓的心理變化過程及發憤學習的決心。

四、總結課文

1、朗讀全文,説説牛頓小時候做風車這件事同他後來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有什麼聯繫?

2、討論。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2)哪幾段是重點?(做風車和質問後受到教育是重點。)你是怎麼知道的?

3、討論歸納。

(1)敍述一件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重點的地方要寫得具體,不是重點的地方可以寫得簡略些。

(2)本課圍繞着牛頓做風車這件事,重點寫了牛頓怎樣做風車和從卡特的質問後受到教育這兩個方面。

五、課堂作業完成課後第三題。

六、課外拓展

1、回憶親自經歷的一件事,想想曾遇到過哪些困難,你是怎樣克服的,還有哪些困難沒有克服,為完成習作做好準備。

2、閲讀《愛動腦筋的牛頓》、《牛頓吃飯的故事》。

板書

仔仔細細幾乎

看每天……都……濃厚的興趣

做風車想做影響學習

做鑽進忙個不停

25做風車的故事做成

得意接受教訓

質問臉紅髮憤學習

議風車發愣刻苦鑽研

嘲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