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來源:文萃谷 1.1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明確三角形的特徵,學習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根據三角形由三邊圍成的圖形的獨有的特徵,以及角的分類:鋭角、鈍角、直角等這些推理,對學生來説,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總結和歸納“三角形分類”的標準並不難。

教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為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並通過集合圖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體現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二是三角形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邊分類較難一些,教材不強調分成幾類,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一些三角形的每個內角大小的測量、比較、分類,使學生認識三角形可分為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2、通過動手測量操作,會按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及它們的特徵。

3、使學生聯繫實際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隨堂小卷(包含有供給學生探索的各類三角形圖形)。

五、設計理念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通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徵的認識。通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通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徵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六、學情分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四年級的學生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對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學習了角的分類和線線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議一議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解決問題。

七、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

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師:下面的角各是什麼角?(出示課件)

怎樣判斷一個角是鋭角、直角或鈍角?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根據角的分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揭示課題並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識,是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遷移鋪墊,為突破難點打好基礎。)

二、新課:

1、動手活動:

(1)出示小卷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並填寫好表格。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一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有兩個鋭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鋭角、直角和鈍角。

師: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和圖⑥,三個角都是鋭角,它就叫鋭角三角形。(板書)

圖②和圖④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書)

圖③和圖⑤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板書)

師引導學生歸納出:

三個角都是鋭角的三角形叫做鋭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係。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三角形之間的關係。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邊説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3)因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鋭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類型,應看它最大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讓學生動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邊的長度,找一找發現了什麼?

(1)生: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2)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邊説邊板書)

(3)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邊説邊板書)

(4)師:同學們請你們分別量一量課本84頁的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內角,你有什麼發現?

(5)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誌中找一找哪裏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操作,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思考的'環境,使得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互助”中積極去探索,去發現,去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在探究分類中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複習內容:

複習位置關係和統計。

複習目標

1、能用數對錶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分列和行的順序。

2、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並能簡單地分析扇形統計圖所反映的情況。

複習過程:

一、總複習119頁第8題。

1、先小組討論而後指名口答。

2、 練習二十七第1題。

(1)自己做。

(2)訂正。

二、複習統計:

1、扇形統計圖的意義。

2、練習:

120頁第一題。125頁16、17題。

三、複習三種統計圖的區別。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同學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這些單位的實際長度,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以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2)掌握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用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3)通過直觀演示、操作、觀察、概括等方法,培養同學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明、能力。

教學重點 讓同學建立分米、釐米、毫米的具體觀念,這也是難點所在。

課前談話

1.談話(出示直尺):同學們,知道這是什麼嗎?(直尺)對,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直尺,那你們知道人們為什麼要發明直尺呢?

過渡:人們為了準確的知道物體的長度發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過什麼信息告訴我們物體的長度的呢?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直尺。

2.同學觀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學觀察直尺上有什麼?(尺子上有長長短短的線,有數字,大格,小格。)

指導並板書:直尺上這些長長短短的線有個名字叫做刻度線。(板書 刻度線)

(2)找一找:數字和線是怎麼排列的?

指導並板書:數字0對的長刻度線取名叫0刻度線,你知道這個0表示什麼意思嗎?(這裏的0不是表示沒有,而表示起點)你也能學着給數字1對長刻度線取名嗎?(1刻度線),數字5對的長刻度線就叫( )?

(3)描述:相鄰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為小格的長度怎樣?相鄰的長刻度線之間的距離我們稱它為大格,數一數你的直尺一共有( )個大格。一個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結:直尺就是通過這些刻度線和數字告訴我們長度的。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一、單元教學內容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P56——P70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的概念,會用直尺、三角尺畫垂線和平行線。

2、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3、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重點:垂直與平行的概念;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

難點:畫垂線、畫平行線、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畫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四、單元教學安排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7課時

第一環節 平行

1、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把可能出現的圖形用鉛筆畫一畫,小組長組織大家把可能出現的圖形彙總。

2、教師巡視,參與討論,瞭解情況。

3、集中顯示典型圖形,強化圖形表徵。

(1)展示其中一個小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這幾種情況,其他小組還有補充嗎?

4、整理圖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圖形通過電腦來展示,並編上序號。這些圖形,同學們能不能對它們進行分類呢?可以分成幾類?為什麼這樣分?

6、根據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標準進行分類。(重點討論第3幅圖,直線向兩頭無限延伸,因此應該是相交的)

總結:在同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兩種: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況。

7、我們把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記作a∥b,讀作a平行於b。

(這裏我們要強調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內,舉出反例異面直線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關係。)

8、你能説一説生活當中在哪裏見過平行的位置關係嗎?

第二環節 垂直

1、師黑板上把毛線拉,表示直一條直線,再拿出另一條毛線拉直,表示另一條直線,並與第一條相交。想一想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各是什麼角?(如第4幅圖)

2、如果教師轉動其中一條直線,使∠1變成直角,那麼這其餘三個角會變成什麼角?

3、在同一平面內,如果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説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垂足。記作a⊥b,讀作a垂直於b。

(這裏要再次強調是在同一平面內,舉出異面垂直的關係)

4、你能説一説生活當中在哪裏見過垂直的位置關係嗎?

(三)鞏固發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評價反饋

説一説你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設計

平行與垂直(在同一平面內)

平行:a∥b 垂直:a⊥b

教學反思:通過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學生經歷了認識垂直與平行線的過程,掌握其特徵。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設計説明

結合本節課的知識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實踐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

1.遊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國小生而言,遊戲是啟發心智與興趣,達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課伊始,設計了“搶答比賽”的遊戲,以遊戲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輕鬆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學習中來。

2.引導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該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探索與發現的過程要讓學生切實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設計首先引導學生猜想、討論“1平方分米與1平方釐米有什麼關係”,然後通過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最後利用遷移類推的規律,明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過程中,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獲取了新知識,樹立了自信心,增強了克服困難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

學生準備 直尺 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遊戲吧。(出示課件)

1.搶答比賽1。

1米=( )分米

1分米=( )釐米

1釐米=( )毫米

1米=( )釐米

師:同學們,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思考後回答)

2.搶答比賽2。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什麼是1平方釐米?什麼是1平方分米?什麼是1平方米?

師:看來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究。(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設計意圖:用遊戲的方式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為本節課學習新知識作鋪墊,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的感知,並能夠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

⊙探究新知,實驗驗證

1.教學教材70頁例6。(課件出示)

(1)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把一個同學的學具與老師手中的正方形比較一下,確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師把這個正方形學具貼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再計算它的面積。

有的同學以分米為單位,量得邊長是1分米,面積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學以釐米為單位,量得邊長是10釐米,面積是100平方釐米。

(2)提問:想一想,計算的是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答案,並且兩個答案都是正確的呢?(用的單位不同)

(3)猜想、討論: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①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因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釐米都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②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又因為1分米=10釐米,邊長是10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10=100(平方釐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4)小結: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材簡解]

教材中,例題重點描述的是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讓學生利用數數、幾十多來比較相應數的大小,在“試一試”中再利用比較計數器所表示數的大小,揭示了其他兩種情況: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較數的大小。這樣由具體到抽象,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目標預設]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學會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比較能力。

3、創新目標:培養學生探索規律的能力。

4、德育目標: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之間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比、怎樣想的,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大小的方法

[設計理念]

本節課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教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實際情境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同時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設計思路]

在教學設計上以為學生提供現實而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為理念,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抓住“位數”和“數位”的排列順序進行比較數的大小。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談話導入法和和引導發現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看一看、説一説、比一比等活動,觀察、思考、討論、練習相結合,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輔助驗證,幫助學生獲取有關數比較的方法,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瞭解家人的年齡,誰來彙報一下?(指名説)

2、剛才——×小朋友説他爸爸是36歲,爺爺是63歲,那麼你們知道誰的年齡1大嗎?

3、要比較年齡的大小也就是比較數的大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較數的大小)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層次一: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1)將數按數位分類

多媒體展示:學生口答,教師課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體顯示:

一位數和兩位數比大小,學生口答,教師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顯示:

(3)練習並小結:

課件出示題目,指明學生口答,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比較數的大小,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少的數小。

層次二:例題,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

(1)、出示多媒體主題

教師講述故事: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後,沙灘上露出了美麗的貝殼。一會兒,小松鼠、大白兔都撿了一籃貝殼。小松鼠數了數説:“我撿了38個貝殼。”大白兔數了數説:“我撿了46個。”小松鼠説:“我撿得多。”大白兔説:“我撿得多。”到底誰撿得多呢?你能給他們當一下裁判嗎?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誰撿得多呢?為什麼?請你把想法告訴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揚説得對的小朋友。

4、指出:比較兩個小動物誰撿得多,也就是比較38與46的大小。(板書:46○38)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多種方法。兩個數的大小關係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符號表示,誰來寫一寫?

5、指名板書後讀一讀。

6、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大的那個數就大。層次三: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大。

1、多媒體顯示63○68:

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大的那個數就3大。

2、試一試(出示計數器)

(1)看着計數器把數寫出來。(53、56;100、98)

(2)這兩組數我們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學生在書上完成)

(3)説説你是怎樣想的?小結學生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方法。

三、組織練習,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題

2、“想想做做”第4題

(1)小組中每人寫出1個個位是6的兩位數,比一比哪個,哪個最小,去掉重複的,排一排。説説個位上是6的兩位數一共有幾個?是哪幾個?

(2)小組中每人寫出1個十位上是6的兩位數,比比哪個,哪個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題

(1)看圖,兔媽媽給小兔照了3張照片:

猜猜各是什麼季節?各個季節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計温的温度計,老師寫出了3個表示氣温的數: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號表示3個數的大小關係嗎?

4、“想想做做”第6題:獨立完成,同桌檢查。

5、寫數遊戲:學生隨意寫一個數。

(1)以小組為單位從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數站起來排隊。

(3)個位是7的數站起來排隊。

(4)大於60的數站起來排隊。

四、全課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學得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材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呈現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儘量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教材分析:

混合運算是數與代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0以內加減法,表內乘、除法及兩步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是今後繼續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解決稍複雜問題的基礎。教材通過遊戲情景,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展開對簡單四則混合運算知識的學習。本節課的設計遵照以解決問題為框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混合運算的順序。這樣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現實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另一方面,有助於學生體會運算的價值。

教學目標:

1.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後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養成先想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含有兩級運算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

理解規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法學法:

1.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理解混合運算的順序。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後算加減的道理,體驗運算順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這個規定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習題,激發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並有目的地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