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資料

來源:文萃谷 1.37W

引導語: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資料,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知識培訓資料

1、要講究個人衞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髮,勤換牀單和被蓋(一月一次)。養成飯前便後洗手、不暴飲暴食的良好習慣。

2、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温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

3、要從食品標籤上注意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

個人怎樣預防食物中毒:

1、飯前便後要洗手。

2、瓜果洗淨並去除外皮後才食用。

3、不購食來路不明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4、不購食無衞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小店或路邊攤點上的食品(尤其是這些店、攤上沒有密封包裝的食品)。

5、不吃已確認變質或懷疑可能變了質的食品。

6、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衞生安全標準的食品。

認識食物中毒特徵

1、潛伏期短:一般食後幾分鐘到幾個小時發病。

2、胃腸道症狀:腹瀉、腹痛,有的伴隨嘔吐、發熱。

3、提高自我救護意識出現上述症狀,應懷疑是否食物中毒,學生要及時向班主任彙報,由班主任做出相應的措施,在家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4、預防發生食物中毒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勤洗手特別是飯前便後,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

5、不吃生、冷、不清潔食物

6、不吃變質剩飯菜。

食品安全知識問答題

一、日常飲食安全注意事項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衞生,否則就會傳染疾病,危害健康,“病從口入”這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注意: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吃東西時不要狼吞虎嚥;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

(2)養成吃東西以前洗手的習慣。人的雙手每天干這幹那,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吃東西以前認真用肥皂洗淨雙手,才能減少“病從口入”的可能。

(3)生吃瓜果要洗淨。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蟲卵,還有殘留的農藥、殺蟲劑等,如果不清洗乾淨,不僅可能染上疾病,還可能造成農藥中毒。

(4)不隨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種類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缺乏經驗的人很難辨別清楚,只有不隨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確保安全。

(5)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食物腐爛變質,就會味道變酸、變苦;散發出異味兒,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這些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6)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這些劣質食品、飲料往往衞生質量不合格,食用、飲用會危害健康。

(7)在商店購買食品、飲料,要特別注意是否標明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不購買過期食品飲料。不食、飲過期食品飲料。

(8)不喝生水。水是否乾淨,僅憑肉眼很難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開水最安全。

二、哪些食品易致癌?

鹹魚:鹹魚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蝦醬、鹹蛋、鹹菜、臘腸、火腿、薰豬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應儘量少吃。

燒烤食物: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

熏製食品:如燻肉、薰肝、薰魚、薰蛋、薰豆腐乾等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油炸食品:煎炸過焦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燒焦後,苯並芘會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複多次的油,高温下會產生致癌物。

黴變物質: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黴變,被黴菌污染後會產生致癌毒草素———黃麴黴菌素。

隔夜熟白菜和酸菜: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致癌物質。

檳榔:嚼食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

反覆燒開的水:反覆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火腿+乳酸飲料: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飲料一起食用易致癌。為了保存肉製品,食品製造商會添加硝酸鹽來防止食物肉毒桿菌生長。當硝酸鹽碰上有機酸時,會轉變為一種致癌物質亞硝酸胺。

三、怎樣去除蔬菜中的農藥殘留?

這裏介紹四種方法:1、浸泡水洗法:先用水沖洗掉蔬菜表面污物,然後用清水浸泡30分鐘,基本上可除去大部分殘留農藥。2、鹼水浸泡法:先將蔬菜表面污物沖洗乾淨,然後浸泡到鹼水中(大約500毫升水中加入鹼面5到10克),停留5到15分鐘,再用清水反覆沖洗。3、儲存法:蔬菜上的殘留農藥隨時間推移能緩慢地分解,冬瓜、南瓜等不易腐爛的蔬菜可以先存放一週再食用。4、熱水法:常用於芹菜、菠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將蔬菜表面污物洗淨,然後放入沸水中,2到5分鐘後撈出,用清水再洗一兩遍即可。

四、什麼叫蔬菜使用農藥安全間隔期?

無公害蔬菜,就是清潔、鮮嫩;有毒、有害的物質含量低於人體安全食用標準的蔬菜,應符合營養學和醫學的雙重標準。目前無公害蔬菜生產還離不開化學農藥,但在使用過程中必須遵循“嚴格、準確、適量”的原則。

目前常用的農藥單劑近百種,蔬菜生產常用的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就達40多種,無公害蔬菜生產使用農藥應嚴格篩選,優先使用生物農藥,有選擇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

蔬菜體內農藥殘留量與最後一次施藥距採收時間的長短關係密切。間隔期短,則農藥殘留量多,反之則少。因此,生產者定要嚴格掌握各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一般生物農藥為3-5天,菊酯類農藥為5-7天,有機磷農藥為7-10天(少數14天以上),殺菌劑除百菌清、多菌靈要求14天以上外,其餘均為7-10天。

五、細菌性食物中毒定義及如何預防?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們攝入含量有細菌或細菌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目前我國70—80%的食物中毒是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點是:

1、有明顯的`季性。一般發在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夏秋季節。

2、發病急病程短。一般進食後24小時內發病,短的數十分鐘,長的72小時內,但經治療2—3後天痊癒。

3、發病與飲食有關。中毒病人均吃同樣的食物,臨牀症狀基本相似。

4、無傳染性。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發生原因為:

1、食品變質,或被細菌污染髮生腐爛變質,但往往是輕度變質,不易發現或被認為問題不大,結果進食後引起中毒。

2、食品切塊太大,燒煮時間太短使食品未燒熟煮透。

3、食品加工時生熟不分,包括刀、菜板、容器生熟不分,使熟食品受到污染。

4、食品保存不當,被蒼蠅、老鼠、蟑螂等害蟲叮爬,有的食品未及時放冰箱冷藏,導致在常温下放置過長。

5、食品加工者帶有病菌或在操作時不注意個人衞生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措施為:

1、不購買、不加工變質的食品。

2、新鮮食品要及時加工,烹調前清洗乾淨,烹調時燒熟煮透,烹調好的食品不要在外存放太久,最好現燒現吃。另外,外購食品或隔夜食品要回燒後食用,對暫時不用或用不完的新鮮食品,應及時放入冰箱保存。

3、防止食品污染。加工食品必須做到生熟分開,刀、菜板、容器、用具要分開,用後要清洗乾淨,用前要進行消毒。此外生熟食品應分別存放。

4、食品加工時要注意個人衞生。

六、如何判別偽劣食品?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偽劣食品防範“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強化食品安全自我防範,以期使偽劣食品因缺乏市場而退出市場。防範“七字法”:即防“豔、白、反、長、散、低、小”。

一防“豔”。對顏色過分豔麗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蠟果一樣又大又紅又亮、鹹菜梗亮黃誘人、瓶裝的蕨菜鮮綠不褪色等,要留個心眼,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問題?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麪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

三防“長”。儘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採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六防“低”。“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七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七、世界衞生組織(WHO)推薦食品安全製作五大“黃金守則”:

1 保持清潔 勤洗手-取食品前洗手、準備和加工食品期間經常洗手、便後洗手;清洗和消毒用於準備食品的所有場所、設備和餐飲具;避免蟲、鼠及其其他動物進入廚房和接近食物。

2 生熟分開 生的肉、禽、蛋和海產品要與其它食物分開;生和熟食品的餐飲具、工具、用具要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3 徹底做熟 食物要燒熟、煮透,中心温度得到85度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產品;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要保存在冰箱裏,也不能夠長時間存放;熟食和涼菜做好後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過2小時;冷凍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凍;

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食品用水要安全;選擇衞生安全的餐飲具;選擇衞生安全的紙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乾淨,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魚、黃鱔要吃鮮活的。

八、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指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後出現的非傳染性(不屬於傳染病)的急性、亞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特點:(1)毒的潛伏期較短。集體暴發性食物中毒時,很多人在短時間內同時發表或相繼發病,在短時間內達到高峯。(2)病人有大致相同的中毒表現。(3)發病和吃某種中毒食品有關。凡進食這種中毒食品的人大都發病,沒有進食這種中毒食品的人不發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