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學反思(優選)

來源:文萃谷 2.0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慈母情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優選)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1

《慈母情深》節選自樑曉聲所寫小説《母親》,記敍了母親在極其貧窮、艱辛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深的母愛。這是一篇略讀課文,xx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我很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似乎是從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來,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寫出一份人間摯情。我因為這份平凡和真實而感動,所以選擇這篇xx作為教師交流展示課。其實對於課的選擇也透露出我的心境——平淡而樸實。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所面對的也是一羣聰明的五年級學生,基於這兩點(即課文類型及學情),所以備課時,我牢牢記住這幾個關鍵詞:方法、能力、情感。我想,教學中,我沒必要做過多的講解,只要學生在這堂課上能談出自己對文本理解,獨立閲讀能力有進一步地提高,受到一定思想啟迪,這就足矣。

回首這一堂課,談談我的個人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我始終努力堅守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的教學為主線,以個性的悟讀為手段,讓學生穿梭在語言文字中盡情地讀,讀出了意,讀出了情,讀出了語文的韻味。

一、以讀為本。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要保證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

課前,關注預習中的讀。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閲讀基礎,放手讓他們在課前進行有效地預習是必要的。學習生字,掃除障礙,讀熟課文,感知大意,尋找疑慮,設法釋疑,課前的預習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讀。讀通,讀順,讀熟文本,這是於永正老師説的學習課文的“保底工程”。

故在課堂中第二個環節檢查預習的情況時,我只需他們説説課文的大意即可。

課中,關注自學中的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請學生自由地閲讀,梳理學法,然後讓學生根據閲讀提示,抓住重點詞句投入到自主品讀中,學生或圈,或點,或讀,或畫,或寫,或説……交流,品味,個性化的`見解暢所欲言,不亦悦乎。

對文本關鍵語段的深入理解、體會,感受慈母情深,我都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閲讀。抓住“哪裏使你感受頗深?”“哪裏能夠表現出慈母的深情?”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再自主學習,自主感悟,所以在之後全班的彙報交流中,學生把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授之以漁。

課堂上最應該注重的是讓學生掌握閲讀的方法,做到舉一反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學習能力。課標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教師教的境界”。

從扣緊題眼入手,我緊抓住“深情”兩字,用着重號強調,引起學生注意,喚醒學生對重點詞的關注意識,旨在引領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閲讀文本,暗示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對詞語有了敏感,就有了良好的語文意識。

閲讀課的生命就在於教師為學生與文本之間創設橋樑進行對話。在學生彙報讀書所得時,我也不時地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去感悟文本中藴含的豐富情感,如:當學生彙報:“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着,頭和縫紉機捱得很近。周圍幾隻燈泡”,我相機引導:哪個詞語是重點,學生説出“極其瘦弱”,於是讓他再讀,語感一出,體會也就到位了。又如:母親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着。母親卻已把錢塞到我手中,並對旁邊的那個女人大聲喊道:“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我順勢引導學生:用你們剛才抓重點詞語感悟的方法來説説你對這一句話的理解。學生對“揉得皺皺的”“龜裂”等詞語有了敏感,深入體會,並從母親的語言中讀出了其藴含的深意。學生的智慧,需要我們用方法這把鑰匙去開啟。葉聖陶先生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當學生習得了方法,在以後的閲讀實踐中,獨立閲讀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以情促情。

課前,我由一首孟郊的《遊子吟》引入主題。當情到深處,昇華感情時,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燭光裏的媽媽》渲染意境,抓住“慈母”一詞,聯繫生活實際,暢談生活中慈母的形象,此時激活了學生親近母愛的情感,學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好境界。他們有的流下了感恩的淚珠;有的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對母親的祝福;又的理解了母愛的偉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葉嘉瑩教授説“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題,更可貴的還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隱意識中的某種心靈和感情本質,從而自其中得到感發。”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當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並讀出作者的情感後,學生此時的情感也與文本,與作者產生了共鳴。

當然,由於本課內容及意境的深遠,使得這一課時的時間會比較緊,我所預設的一些環節沒能得到落實,使得本節課的交流朗讀的過程中,對學生指導還不充分,讀的遞進層次沒有得到完美的展現。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成長!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2

之前總很少找尋得到最貼近於學生的有關於愛的素材。直至前不久喜得樑曉聲的《慈母情深》才得償我願。

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愛,如大災大難突如其來時,有洛杉磯那邊一個滿身血跡、困頓不堪幾近瘋狂的救子英雄,在廢墟瓦礫中徒手連續挖掘6小時、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有在"5.12"這個冰冷的數字背後,一個母親以給自己的孩子餵奶的姿勢保住了孩子的生命,致死如此;有感動中國的、母愛齊天的陳玉蓉,為給兒子移植自己的肝臟,7個月忍飢鬥餓,不惜自己的血肉。這些感天動地的真人軼事真的不勝枚舉。然,卻離我們學生身邊相較甚遠,可怕的.是這些"偉大"無形當中把孩子們身邊近在咫尺的愛給掩飾的"渺小"了。

這個世上並不缺少愛,缺少的是用心去領悟。教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是一次詮釋"平淡""質實"的最好講義機會。把這個尋常故事中看似平淡無奇的幾個側面所折射出來的愛的光芒給挖掘出來,讓孩子們好好零距離的去觸覺愛其實正從前方撲鼻而來呢!環顧左右,興許我們裏只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僻壤山村,興許在地圖上也找不到個點兒,又興許這裏紮實普通得只剩下平凡。興許吧!但今天我要説,如果還有春天,我們的腳跟後面,愛一定如影隨形的。

樑曉聲先生筆下的母親就是個鮮活豐滿的例子,母親那直白無飾的話,因辛苦而掬僂的輩,拳拳愛子之心讓愛昭然若揭。是時如果鼓勵孩子們留心生活。我們會想起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是誰立馬放下手中的活陪我們看醫生。當自己過生日時,是誰第一個記起併為之慶賀。當我們因失敗而傷心哭泣時,又是誰在一旁不厭其煩的勸導、安慰、鼓勵。

當……每天每天,我們都被愛環繞着,在舒適的房間、暖烘烘的被子裏,我們還在酣然入睡。殊不知母親在廚房已經忙開了。還不等我們睜開朦朧的睡眼,就經常性的聽到母親的呼喚。父親也早早的"晨曦理荒廢"去了。愛在噴香的飯裏,愛瀰漫在屋子裏,愛温暖在我們心裏。零零總總的這些,無一處不尋常,無一處不令人尋味,無一處不暖人心房。生活確實需要發覺,細品。愛,也許只在瞬間,需要用心捕捉。所以我們不該無視我們生活半徑內的每一尺寸愛。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3

一、緊扣課題,誘發思維。

《慈母情深》屬略讀課文。題目是xx的眼睛,教師緊扣題目,鋪路搭橋,誘發學生思維的散發原點,把題意引向文意,讓課題成為導引學生解讀文本的切入點,有效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板書課題,老師讓學生恭恭敬敬地讀題後,對學生作了這樣的疏導,對“慈母情深”的“深”字,有沒有問題問?有了“深”字這個引子,很自然地誘發學生對這樣兩個問題的思考:①這個“深”字老師為什麼要突出來?②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老師問道:當“慈母”二字映入眼簾時,你的眼前浮現了怎樣的情景?一時小手如林,“織毛衣的情景”、“做飯的情景”、“洗衣服的情景”、“無微不至照顧生病的我的情景”……學生爭先恐後。

二、關鍵詞句,咀嚼品味。

視文字如水,視心如魚,讓學生沉浸其間,遊弋其中。教師抓住“龜裂的手”、“皺皺的毛票”、“疲憊的眼神”、“塞”、“酸”等詞語和兩個表達很特別的句子“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親”,“母親説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體會慈母的憔悴,慈母的瘦弱,慈母的疲憊不堪,慈母的辛苦勞累。母親掙錢竟是如此的不易,然而當兒子要錢時,母親卻毫不猶豫地一塞,使慈母的深情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腦海。

三、反思不足,估計過高。

第一,過高估計學生的能力。首先,過高估計學生的閲讀能力。《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情節很簡單:兒子去工廠找母親要錢買書,卻發現母親掙錢的.不易,把要到的錢給母親買了一瓶罐頭的故事。因此,教學前我沒有安排學生讀書,滿以為課堂讀一遍就行,然而事與願違,一遍讀完,學生竟連經過老師濃縮、提示了的課文主要內容還把握不住,五年級的學生閲讀能力僅停留於此,不能不令人驚詫。其次,過高估計學生的理解能力。這次教案中的問題設計,我確實是動了一番心思。對課題,我特意在“深”字上加上着重號,預設了“慈母的情到底有多深?”為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情節,我巧妙地設計了讓學生讀文填空,這既是對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的檢查演練,又是由“酸”切入,引向深讀探究的銜接,並由此生成了“鼻子一酸是一種什麼感覺?”的深度解讀,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中的一處環境描寫和兩處細節描寫上,從而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慈母的情,深在那震耳欲聾的噪聲裏;慈母的情,深在那疲憊不堪的眼神裏;慈母的情,更深在那拼命掙錢,養家餬口的辛勞裏。然而,自己認為精妙的教學設計確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腳本。

第二,過高估計自身的教學能力。準備充分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不僅要編寫出優質的教案,還應將設計耳熟能詳,爛熟於心。這樣才能所把有的注意力都傾注在學生身上,察其顏觀其色,及時調控課堂,駕馭課堂。而我的這一節課,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是造成這堂課失敗的重要原因。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4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樑曉聲在少年時代渴望得到一本心愛的長篇小説,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用龜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去買《青年近衞軍》。作者深為不安,他用這一塊五毛錢給母親買回了一瓶水果罐頭,結果遭到一頓數落。爾後母親又湊齊了一元五角,作者擁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説。從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沉的母愛。xx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

課文中買一本書、一聽罐頭花了一塊五毛錢,在現在看來一塊五毛錢是非常少的,連一杯奶茶都買不了。現在的孩子肯定體會不到樑曉聲那個連年自然災害時代的生活困境,為了讓學生對那時的生活狀況有所瞭解,我事先要求學生向爺爺奶奶瞭解過去的生活,並在課堂上將那時的生活做了對比:那時的工人一個月只掙十幾塊錢,一支鉛筆2分錢,這一本書一塊五,應該是多麼大的一筆錢啊!母親要辛苦工作多少天才能掙一塊五呢!讓孩子體會母親工作和支撐家庭的苦楚,引導學生體會朗讀寫母親工作的'部分。

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我將家庭境況,母親的艱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希望放在一個矛盾卻又和諧的教學背景下教學,我引導學生對比感悟,對比讀,讓學生反覆地,用各種形式去讀,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一種無痕的指導,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中人物對話。一層層的深入,使學生內心感情的湧動在老師的鼓舞下變成了讀和説,使整堂課充滿了生氣與激情。慈母的形象也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最後自然而然就悟出了母愛究竟是什麼。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5

愛因斯坦曾説: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裏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經常説語文課堂要讓孩子多讀課文,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讀”卻很難。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感覺這是以讀悟情的最好範例,但怎樣引導我卻一直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方法。由於xx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全文。在學生讀通、讀熟課文

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畫出感人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和體會,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但是這樣的設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教學實錄,他的課堂給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導孩子“讀”的範例。儘管課文所描寫的情節與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但王老師精心設計,抓住了一個切入點——“深”,整節課都引領着學生去尋找母親那濃濃的深情。

用讀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並讓讀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引領的“讀”,不是單一空白的讀,而是一種盤旋環繞,回覆上升的讀。用富有感染力詩意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讀準句子到理解詞義的讀,從感受母親工作環境惡劣到母親工作動作、神態的讀。一個“讀”字裏,把慈母的深情表現的一覽無餘。讓學生忘記了這是課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斷地做思維的舞蹈,享受其中。

教學中,我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愧為名師,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文本缺少敏鋭的解讀能力,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底藴的缺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廣採博取,不斷豐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具藝術性。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6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xx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我很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不浪漫,從最平淡的生活小事中信手拈來,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寫出一份人間摯情。我因為這份平凡和真實而感動,所以選擇這篇xx作為教師交流展示課。

考慮到這節課要上出高效課堂的模式,又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而我所面對的也是一羣聰明的五年級學生,基於這幾點,備課時,我牢牢記住這三個關鍵詞:情感朗讀、小組學法指導、課堂的多元評價。我想,教學中只要學生在這堂課上充分地進行展示、談出自己對文本理解,提高閲讀能力,受到一定思想啟迪,這就足矣。

自主高效課堂不是學生學得熱熱鬧鬧,教師閒得無事可做。教師不僅要告訴學生學什麼,還要指明怎樣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讀完自學提示後,指出學什麼、怎麼學,這樣學生就在自學時有章可循,學習效率自然提高上來。在學生自學時,提示裏明確了學習的步驟:一是先自己畫,二是獨立品讀,三是有感情朗讀,四是與同學交流彼此的感受。這是小組學習的必要過程,讓學生經歷獨學、互學、羣學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小組學習得法,效率自然提高。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我還真正親歷了每個小組的學習,掌握各組的學習情況,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各個小組進行知識和學法指導,對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全班交流時統籌安排、互通有無。小組學習後,在展示交流前,我適時地對可取和不足之處做以評價,這樣的評價既是對學法的指導,又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取長補短,得到進步。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7

著名國小語文教育家錢正權説:語文課要有兩種趣味——情趣與理趣,有了兩種趣味才是完整的語文課。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動;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動,又有感悟,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全面提升。兩腦並用,則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課改以來的語文課,人們多關注於情趣,至於理趣,即理性思維似乎遭到了冷落,筆者覺得有失偏頗。它有悖學習語文的規律,不利於學生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次教學《慈母情深》的目的也就是想借此驗證。

本次教學中,我力求做到的以下幾點:

一、在課文的情景中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在本次教學中,我沒有片面的、急功近利地驚醒語文技能訓練,沒有讓學生從書本上去生吞活剝地記誦詞語,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語文知識,而從根本上忽視了到語言的源泉那兒發展語言。在課堂上,我的教學方法多采用串讀串講串問的模式,在學生的閲讀過程中的'頓悟,語句的美感與靈性。

二、重在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

從閲讀教學的角度説,學生學習課文不同於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學生閲讀課文,進去了還得跳出來,沉浸其中跳不出來也並非是件好事。即在課文裏經歷了一番情感體驗以後,跳出來,能冷靜地對課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評價,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思考得越縝密、越深刻、越有見地,越能表明理性思維的水平。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有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可是在本次教學中,也因此,我教學有讓學生遊離於文本之外了,回答過於理性化了,造成第一點的失誤。

三、立足文本,讀中悟理。

優化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由的心理空間。“説出來”已經不是“學習”本身了,而是學習結果的交流。

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將“讀”劃分為多種方式進行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讀為本,讀的教學就是“品味”的過程,讓學生通過閲讀,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情感世界。通過讀,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感悟。對於國小生來説,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邏輯分析更加重要,更加管用。學生在讀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才能達到文學欣賞“體驗玩味”的境界。

四、讀中得法,拓展寫作。

學生在理解了內容以後,反思作者是怎樣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怎樣思考、怎樣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大體上是指這些方面的。所以,我舉課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於舉一隅而三隅反。學習了課文的寫作方式,教會學生用細節描寫人物,教學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這一句、這一段、這一篇的語言現象中抽象(領悟)出一種語言模式,一種明晰的表達方法,以便學生在新的語言表達情景中模仿,把讀與寫結合起來,或作為語言表達上可供借鑑的他山之石。

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用的不足。

因為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文學欣賞也具有多元特徵,學生是儘可能地以自己的理解去體味文學作品中藴含着的美,絕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教師也不可能有權威性意見,教師一切教的活動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的。教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文學欣賞的潛力,教師只是在挖掘這種潛力。這樣,每個孩子都有自信心,感到自己也能體會到xx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師生之間打破了原來的拘謹,營造出和諧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我在教學中,這方面做得不夠,今後還需要努力。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8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樑曉聲的小説《母親》裏的片段。記敍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喜歡這樣的課文。不唯美,不矯情,來自於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樸素而又平實的語言,展現出人世間最平凡而又偉大的摯情,充滿了濃濃的人文性,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諦。沉醉於這份平凡,感動於這份真實。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閲讀中“披文以入情”。課文挺長,因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顯得有點瑣碎、凌亂。選擇怎樣的角度切入、如何尋找出一條主線索,是我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的。第一次讀這篇xx時,我哽咽,讀到最後甚至是淚流滿面。同時也有一種很想教學此課的衝動。

於是在反覆研讀課文之後,定下了這樣的教學思路: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心目中的母親形象。

2、抓住課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點詞句,體會母親之“苦”。

3、研讀“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這句話,感受母親的自豪、高興,結合前文的“苦”,深入領會這份“愛”的無私、偉大。

4、拓展練筆、針對“母親”的形象帶“我”的震撼,插寫“我”的心理活動,進行課後延伸,昇華情感。使學生更整體、全面的體會到這份母愛的深沉和博大。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並反覆朗讀,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

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上課的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的環節不知不覺花了不少時間。但在仍沒有足夠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體會,時間已經捉襟見肘了,如果還有機會,應該調整課時,有利於學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完美的課堂也講究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用“你眼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統領本課教學,讓學生去讀,去思考、去體驗感悟。

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學生讀懂了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容,化無聲語言為有聲語言,體會到了母親掙錢的艱難,體會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作者對母親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對學生指導很充分,同時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學生。因此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朗讀得到較完美的展現。

3、課文記敍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

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樑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高年級的語文更要注重應用。

學生在體會慈母情深之後我讓他們發揮想象練筆:這時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會跑出去幹什麼?學生內在的感動在筆尖盡情傾瀉,再一次得到昇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進行《慈母情深》教學中,充分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與作者一起走進文本,感受一個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愛,同時體會母親的慈愛和善良。教學環節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教學本課的時候為了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我採用回顧導入誘發興趣方法:同學們,母愛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慈母情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一番母愛。通過這樣的談話導入,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快進入了讀書狀態。

二、突出自主,培養能力。

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是讓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裏,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讓閲讀教學變成了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師適宜輔導的學習方式。在學生正確把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本課是怎樣表達慈母情深的?學生充分閲讀、相互合作、找出了很多答案。例如,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接着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和段落,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課文的內涵,用自己的話説出所表達的思想,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也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聯繫實際,注重訓練。

在學生明白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以及神態的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的基礎上,聯繫實際讓學生訓練。課堂上,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同時體會表達的精妙以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寫出自己母親對愛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感情真實,樸實的語句中透出對母親偉大、無私的愛的讚揚。從而也完成了三維目標,教育了學生: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愛,正如唐代詩人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語文課堂上學生動口又動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主動性,既強化綜合訓練,又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