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在山的那邊》優秀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2.52W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新詩。這首詩歌以大海和羣山為喻,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接下來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七年級《在山的那邊》優秀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在山的那邊》優秀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能説出“海”“山”在詩中的深層含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義。

2、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文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新詩。這首詩歌以大海和羣山為喻,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學情分析:進入國中階段,是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 十二三歲的少年,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們共同的目標,但同時也將面對種種困難。《在山的那邊》是從小時候的憧憬和嚮往説起的,極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從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啟示。

學生對新詩的瞭解可能很少,因而在詩歌的閲讀鑑賞上會有很大的難度。結合誦讀訓練,學生讀懂詩意即可,主要讓學生對詩歌的語言特點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學法指導:以朗讀為主線,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來感知文章的內容,品味詩歌語言,並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逐漸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個性化的閲讀。

 學習準備:1、查閲作者相關資料 2、 認真預習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説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內部完成以下問題)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並讀一讀。

痴( )想 隱祕( ) 凝( )成 喧( )騰 一瞬( )間

2、查字典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仿照示例,用這些詞語造句或寫段話。

示例: 喧騰――海在喧騰――海在遠方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3、請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兩遍,要求工整、規範、美觀。

4、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寫在下面。

三、合作探究

1、初讀,讀出音韻美。

(1)教師範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語速、停頓等

(2)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正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3)分組讀、齊讀,要求讀得抑揚頓挫

2、再讀,讀出形象美。

邊默讀詩歌,邊圈點批畫,品讀詩中的形象,然後用下面的句式説話。

“透過(詩中的某詞某句),我讀出了一個( )的‘我’的形象。”

示例:透過“我常伏在窗口痴想”,我讀出了一個充滿幻想的“我”。

新課標第一網

3、三讀,讀出意藴美

默讀全詩,分組探究

(1)“我”小時候對“山”和“海”的理解與今天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2)聯繫你的經歷説説你對“山那邊是海”的理解。

(3)你如何理解“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當堂檢測

1、積累

摘錄並背誦其中哲理性的句子,並蒐集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名言警句。

2、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自擬一句座右銘,

例: 風雨之後便是豔陽天。困難是通往理想的階梯。

反饋矯正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痴想( )鐵青( )凝成( ) 一瞬間( ) 隱祕( )紮根( )

2、給下列形似字注音並組詞。

騰( )( ) 喧( )( ) 誘( )( ) 漫( )( )藤( )( ) 渲( )( ) 繡( )

3、課外練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提示:這個海可以是自然界的大海,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典型習題

潮汐 (王家新)

月光下  大海湧起愛的潮汐 月亮離地球越近   大海越是激盪不息

那一層又一層的潮汐呵   湧向了海灘  苦地尋覓...... 月亮因羞澀而臉紅了

——雖然大海並不曾  把她的嘴脣輕輕吮吸

大海呵   只是從月亮的流照那裏  得到了一種深深的激勵   那雪白的,愛的潮汐呵  一排升騰起來  一排又跌落下去  ——就這樣來回往返

生生不息 可是,要接近月亮   卻是不可能的 ——大海知道這個   於是把月的倩影   默默地帶回到海心的深處   象為了孕育珍珠的貝殼

夾進一粒沙子   又旋即緊緊地合閉  ——只給觀潮者  留下一個永恆的謎 這是沉默   又是默許

練習:

1、給下列加着重號的注音

尋覓( ) 羞澀 ( ) 吮吸( ) 跌落( )

2、詩歌講究押韻,請你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這首詩的韻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首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的知識庫中,存有很多與大海、月亮相關的詩句,請你各寫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資源鏈接:

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寫下的一首詩,那時我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因此,對我來説,重讀這首詩,猶如翻開封存多年的老相冊,重又看到了那個不無稚氣、卻讓人感歎和懷念的早年的我。

顯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童年經驗。我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父母為中國小老師,從小隨着父母的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但一直沒有走出山裏的世界。世界對於幼年的我來説,就是放學後一片寂靜的校園、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環抱着這一切的無言的羣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構成一首詩,於是,“海”在我的生活中並最終在這首詩中出現了。“海”的出現,恰好與“山”形成了對應。顯現出一種詩的結構。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而這些含義,在我年幼時都不可能意識到。我只是憑藉着我那耽於幻想的天性在遙望山的那邊,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藍色。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這種對另一個世界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説,任何“不務實際”的幻想,在“鐵青着臉”的現實面前,都有它破滅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一再經歷過這樣的讓人的內心深受刺痛的時候。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卻在生命中紮下了根來——它因在現實環境中受挫變得更為內在、也更為倔強了!詩的第二節所主要揭示的,就是這種對“海”的信念。也許是由於不屈的天性,也許是我在上國中時讀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發現大海”,給了我這種信念。而這時的“海”——這個童年時的夢也被提升到整個人生的層面來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節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種人生理想的象徵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也許任何理想都是一個誘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這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實,人生被賦予了希望和意義,“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