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

來源:文萃谷 3.02W

音樂巨人貝多芬》被選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3課和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13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重荷、愁苦、深邃、巴望”等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瞭解音樂巨人貝多芬。

⑶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瞭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體會字裏行間所藴含的情感。

  2、能力目標

⑴體會課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寫和語言描寫,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學習作者通過肖像描寫展現人物個性特徵,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寫作方法。

⑵揣摩語言,理解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

  3、德育目標

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人人爭做生活中的強者。

  【教學重點】

1、學習肖像描寫的技巧。

2、理解貝多芬的精神世界。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艱深語句的含義,理解“心裏的音樂”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

1、文獻法。課前要求學生查閲(圖書館或網絡)貝多芬的相關資料,課上交流,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2、品讀法。好文需細品。文中有許多語義較為艱深的語句,教師宜引導學生反覆揣摩。

3、討論法。在學生互動交流中解決他們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釋疑”,努力體現課堂教學學堂化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角。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貝多芬畫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開展小型故事會,學生交流貝多芬的有關資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自讀課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精讀課文,揣摩難句,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品讀課文中關於貝多芬肖像描寫的語句,學習肖像描寫的技巧;體驗反思,學習貝多芬面對不幸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學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磨難能使人優秀”“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看來,對個人而言,經歷一些磨難,的確不算是壞事,況且,磨難的來臨與否並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今天,我們走近一位勇者、強者、一個真正的英雄──貝多芬,解讀苦難對於人生的價值。

  設計(二):

  聽一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餘年時間全是聾疾為祟的時候,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台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作曲,終於作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而擱筆,所以,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只在於他是一個音樂家,他勇於直麪人生的極度苦悶並將他的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看看耳聾後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樣的形象?

  二、資料彙總(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學生輪流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貝多芬的有關資料,圖片交付老師投影顯示,資料個人宣讀或實物投影顯示。教師也可出示貝多芬畫像,分發文字資料。

  資料內容如下:

1、貝多芬(1770~1827),德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出身於波恩的一個音樂世家,年少時便顯出了音樂上的天賦,8歲便開始登台演出,到維也納深造後,音樂上取得了更加偉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8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與人交流時只得藉助談話冊。但是他仍然創作了大量堪稱絕唱的優秀作品,如九部交響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曲《費黛里奧》,歌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配樂,鋼琴協奏曲五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絃樂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鳴曲十部和彌撒曲兩部等。

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撓與苦難抗爭的一生,是對藝術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對人類傑出貢獻的一生。

2、關於貝多芬

  英雄的貝多芬

他的生涯中最偉大的作品《第九交響曲》,是全聾後所作。聾子能作音樂,已是妙談;何況所作的又是世間最偉大的作品!可知這全是超越的靈感產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運對於人類,只能操縱怯弱懦夫,而無可奈何這偉大的精神的英雄。臨終的時候,他口中還這樣歎息:“唉!我只寫了幾個音符!”在這句話裏可以窺見他的抱負的偉大。

  狂徒的貝多芬

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衝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裏的人。”歐洲有名的鋼琴家車爾尼這樣評價:“這人不像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像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孫。”

貝多芬的姿態極為醜陋。頭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動作又極拙劣。面上多痘瘡疤,臉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長短略等。頭髮多而黑,永不梳櫛,永不戴帽,常常蓬頭外出散步。人們在荒郊中遇見他,幾疑為地獄中的惡魔。其實,這一切都源自由於耳聾而帶來的大苦悶。

  苦惱的貝多芬

患耳疾之後,貝多芬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説:“我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分音了。這是何等可悲的人生!我所親愛的一切事物,今已離去我了。……我的青春已經長逝,青年時代的希望的實現,藝術上的銘記的完成,在我都已不可能。我只得悲極而放棄我的一生了。”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輪流出示自己認為需要積累的詞語,同桌之間互相提問,教師指名學生彙報。

讀音:

厭惡(wù)深邃(suì)門檻(kǎn)下頦(kē)

重荷(hè)躊躇(chóuchú)磐(pán)石

詞義:

徒勞:無益地耗費勞力。

躊躇:猶豫。

雜亂無章:又多又亂,沒有條理。

惹人注目:引起人們注意。

凝重:莊重。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發言,暢談閲讀課文的感受。

熱門標籤